葉志超以驍勇善戰著稱,甲午戰爭中為何要棄城而逃?

小小嬴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葉志超的勇武同淮軍一樣,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葉志超是圍剿捻軍的名將。

捻軍是什麼貨色?

說好聽了是四處流動的農民軍,說不好聽了就是四處逃竄的土匪。

捻軍其實就是土匪一類,無論武器裝備、軍官素質、士兵鬥志、戰略戰術,都無法同正規軍相比。

捻軍的幾次勝利,幾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輕敵的機會,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伏擊作戰。

如果真刀真槍的正面作戰,捻軍不是湘軍也淮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壓根就不是同一檔次的軍隊。

以淮軍為例,後期已經裝備大量先進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軍仍然是拿著冷兵器和土槍作戰的部隊。

所以,打這種部隊勝之不武,輝煌的勝利也沒什麼了不起。

葉志超除了打捻軍以外,就是殲滅熱河朝陽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軍還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葉志超根本沒有碰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

薩沙突然想起小時候看到的漫畫《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羅國,被頭號羅將加歐打敗。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輕鬆擊敗加歐。

為什麼?拳四郎說的很清楚:加歐從沒有遇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根本不知道怎麼和強手對抗,當然會輸。

葉志超也是一樣。

在平壤之戰,葉志超遇到比自己強的日軍(其實強的也不多),立即驚慌失措。

其實,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葉志超的清軍已經和日軍交過手。

當時清軍對日軍的兇狠頑強就有所畏懼,認為日軍和捻軍、太平軍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邊,葉志超雖然謊報戰果,自稱自己部隊大勝,傷亡數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實,他當然知道日軍非常難對付。

在被委任為朝鮮總指揮時候,葉志超心驚膽寒,多次以有病為理由推辭就任,甚至要求回國養病。

畏懼作戰到了這種地步,還打個屁的仗啊。

清軍有1.3萬,日軍有1.6萬,當時日軍火炮更多,有60門,而且炮火更為準確。

大家都知道,清軍大將左寶貴在宣武門被炮彈擊中,戰死。

葉志超則有40門火炮,但炮兵素質低劣,胡亂炮擊,很難擊中目標。

另外,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清軍大體一致,但日軍勇猛頑強,敢於冒著清軍槍林彈雨衝鋒。激戰中,混成第9旅旅長大島義昌少將這種軍官都衝到第一線,中彈受傷。

而清軍的士氣低落,形同僱傭軍。他們只是在較遠距離開槍,一點日軍突破到較近距離,清軍就立即放棄陣地逃走,不敢近距離作戰,因為太危險。

就具體作戰上,清軍還是秉承淮軍對付太平軍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築簡易碉堡工事,以絕對的防禦為主。

但太平軍沒有先進武器,日軍則有很多大炮。

最終就是這些並不算堅固的碉堡成為清軍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關鍵的是,日軍分4路猛擊,清軍抵抗不住,僅僅1天之內就大敗。

葉志超也被日軍猛烈攻勢嚇住,認為此戰必敗無疑。

在清軍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葉志超竟然放棄抵抗,下令全軍從一個城門撤退。

日軍傷亡和清軍差不多,本來準備強攻。結果發現葉志超潰逃,立即將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線上,猛烈攻擊。

清軍在撤退途中根本無法抵抗,一時間死傷巨大,僅僅在城門附近就傷亡2000多人。

同時,清軍留下了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和輜重。

日軍繳獲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大獲全勝。

平壤戰役前後只有2天時間,清軍就大敗特敗。

如果說平壤的慘敗,還是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葉志超無可奈何。

但關鍵在於,從平壤到鴨綠江,有長達500裡的距離。這裡是朝鮮北部山區,最適合進行防禦作戰。

當年志願軍就是在這裡,通過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戰役,重創美韓聯軍,後者狼狽逃回南韓境內,連漢城都放棄了。

如果葉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線,最低程度還能夠在朝鮮打一段時間,這樣東北就安全了。

然而,葉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潰逃,狂奔500裡,逃回鴨綠江對岸,完全放棄朝鮮。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葉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組織部隊有序撤退,導致清軍秩序混亂。

撤退途中連軍糧都沒有的清軍,開始靠武力搶劫朝鮮農民,引起朝鮮人的憤怒和反感,轉而反對清軍,民心盡失。

這麼做大將,葉志超沒有被斬立決已經算是客氣了。


薩沙


原因有很多

日軍兵分四路冒險奔襲到平壤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段電報線 使得駐平壤清軍與北洋指揮中樞-天津之間的聯絡完全中斷 平壤清軍已經成為孤軍 糧草與補給全變成了未知 則軍心大受影響

不是不主動南下進攻,而是兵力不足。葉志超原計劃增兵三萬 留一萬嚴加守備朝鮮半島漫長的海岸線(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如被敵軍兩側海岸登陸穿插 則兵敗如山倒)再來兩萬精銳淮軍一舉拿下漢城 如果以現有的一萬淮軍傾巢而出 那估計日本人就要預先上演五十年後的仁川登陸了

日軍故意在平壤北部安插了七千多人 多出北路清軍數倍 並一舉攻下全城制高點牡丹臺 這牡丹臺有如諸葛亮北伐時的街亭般重要。一旦失手 平壤清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因為日軍可以居高臨下的用炮不停轟擊

葉志超提議趁日軍未完成合圍 戰略轉移到鴨綠江沿岸有糧草的地方 這樣最起碼與後方聯絡 站穩腳跟後再一舉進剿 否則以當時形式 平壤清軍走走不了 留下了只能坐以待斃 但無奈走晚了 致使日軍半路截殺


勞倫斯602


中國自古出名將,這是鐵一般的規律,特別是在亂世中,時勢造英雄是歷史必然。但是,有時候,英雄變成狗熊的事件也是有的。清朝末年的將軍葉志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以驍勇善戰聞名全國,可是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卻棄城而逃。因此一直被人們所辱罵,認為以前都是眼瞎,居然認為一個逃兵會是英雄?導致中國大敗,再一次簽下了喪國辱權的條約——馬關條約,在歷史上永遠揮之不去,成為了無數國人心中的一種痛。

葉志超成名就是在清朝的時候為了平定叛亂而不斷作戰而出名的,特別是剿滅捻軍和熱河土匪的時候他對自己的上司是這樣說的——不取敵軍首領的首級誓不退兵。

清軍有1.3萬,日軍有1.6萬,當時日軍火炮更多,有60門,而且炮火更為準確。清軍大將左寶貴在宣武門被炮彈擊中,戰死。

葉志超則有40門火炮,但炮兵素質低劣,胡亂炮擊,很難擊中目標。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清軍大體一致,但日軍勇猛頑強,敢於冒著清軍槍林彈雨衝鋒。激戰中,混成第9旅旅長大島義昌少將這種軍官都衝到第一線,中彈受傷。

而清軍的士氣低落,形同僱傭軍。他們只是在較遠距離開槍,一點日軍突破到較近距離,清軍就立即放棄陣地逃走,不敢近距離作戰,因為太危險。

牙山戰役葉志超敗於日軍,損兵折將退回平壤城。平壤戰役中折損大將左寶貴,葉志超一看不妙,狂退500裡,逃回國內,將平壤城送給日本,大批輜重落入日本人手中。甲午戰爭的失敗,葉志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來在李鴻章的周全下,葉志超保全了性命去職回鄉,老死於鄉下。也算是有一個安享晚年的結局。


l海上明月l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葉志超本身是淮軍的一員猛將。他是安徽合肥人,跟從劉銘傳從普通一兵幹起,因為驍勇善戰,在討平捻軍的戰鬥中表現突出,積功升為總兵。在戰鬥中,他受傷後依然帶傷奮戰,奪取勝利,被清廷授予額圖渾巴圖魯的勇號。

這樣一員將領,不能不說是一員勇將。可是,就是這樣一員勇將,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卻是讓人跌破眼鏡。他喪師棄地,連連敗績,最後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從朝鮮逃回東北。那麼,這樣一位勇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我們今天看甲午戰爭,依然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地方。那場戰爭,就像一場鬧劇,可是卻在歷史上真實的發生了。這隻能說是歷史的悲哀。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場悲劇,葉志超當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葉志超之前,我們不能不說一下發生在甲午戰爭前的中法戰爭。在那次戰爭中,中國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場勝利。由於多年的洋務運動的努力,中國的軍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武器裝備和訓練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海軍不敵法軍,但是陸軍在尚存的劉銘傳、馮子材這樣的久經沙場的將領指揮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尤其是鎮南關一戰,徹底打消了法軍的囂張氣焰,直接導致了法國當時內閣的倒臺。

但是,讓所有中國人失望的是,中國和法國接下來的談判裡,中國還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結果,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消息傳來,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人人寒心。試想一下,他們還會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去拼死效力嗎?

葉志超就是這樣被李鴻章驅趕上戰場的。當時的葉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鮮打仗,他停留不進,直到被李鴻章斥責才不得不到朝鮮。戰後,日本公佈了一封繳獲的信件,是葉志超的夫人給他的家信,信裡面說道,“憶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

連葉志超的夫人都勸他要保重身體,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見葉志超的精神面貌。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會在沙場死戰呢?

葉志超沒有堅強的鬥志,如果在戰局順利的情況下,還可以一戰。可是,如果在戰局不順利的情況下,葉志超的表現就很難說了。

在當時,從各方面來說,一切都對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開始了和西方列強的斡旋,它通過“脫亞入歐”的國策,把自己偽裝成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員。而為了瓜分中國,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都希望日本作為侵略中國的馬前卒。它們扶植日本,給它提供資金、軍火、外交輿論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

在軍事上,日本建立了強大的陸海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李鴻章指揮的淮軍和北洋水師。

在時機上,日本挑選了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生日的時機,利用清朝急於解決爭端,不惜讓步的心理。

可以說,日本對這次戰爭是機關算盡,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卻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經有人向李鴻章獻策,日本吞併朝鮮之心日萌,中國乾脆先下手為強,把朝鮮變成中國的一個省。李鴻章答道,大清國我還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壽命,我還管朝鮮何事。

在對待甲午戰爭的態度上,以光緒為首的一派人,為了打擊李鴻章的勢力,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逼迫李鴻章應戰。後人評價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應戰日本。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保存實力的思想佔了上風,前線的指揮官當然也不會死戰了。

葉志超本身有畏敵保命之念,李鴻章有了拋棄朝鮮保存實力之心,朝廷有速戰速決寧事息人之意,這仗還怎麼打?

因此,葉志超一到戰局不利的情況,就起逃跑的念頭。由於李鴻章對朝鮮戰局的處置失當,先是怕與日本產生衝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戰事一起,又讓北洋水師保船,使得海路運輸被日本海軍切斷。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鮮的軍事實力遠超過了清軍。

所以,看到形勢不利,葉志超就棄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軍作戰後,發現軍備不足,就又丟棄平壤,逃奔國內。

因此,葉志超在朝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是由於環境的改變造成的。在那個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統治下,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環境下,象葉志超這樣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關頭當然會動搖逃跑。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統帥葉志超表現詬病已久,放棄平壤,狂奔500裡,得了個逃跑將軍的外號。如果真如傳言所說是個逃跑將軍,那麼他怎麼可能成為清軍統帥呢?直隸總督,官拜一品,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官,那這逃跑將軍必有原因。

先了解一下他的履歷。

葉志超,合肥肥西人,從小父母雙亡,由他舅舅帶大,出身貧寒,既沒錢又沒人,想要翻身就得拼命,從參加團練開始到加入淮軍,打了20多年的仗,先後打過太平軍,東捻、西捻,拼命三郎般的葉志超得到了“葉大呆子”的渾名,並且因軍功晉升為直隸正定鎮總兵,光緒15年又升任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成為將領的葉志超表現也是優異。

光緒17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起義,葉志超出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平定叛亂,擒獲起義軍首領,由此得賞黃馬褂,截止光緒20年,葉志超作為將領,表現堪稱完美,直隸總督是對他的認可,那麼這麼一個優秀的將領怎麼會成為逃跑將軍呢?

因為這場仗根本沒有勝算,兩軍的差距是巨大的

清軍的軍隊編制還是和明朝的戚家軍一樣,以營為最大作戰編制,步兵營400-800人編制,騎兵營和炮營100-300人,別看晚清的戰事動輒幾十營的往上調,其實也就1萬左右的人數。編制過小帶來的就是指揮和執行的混亂,沒有高一級的編制,一個統帥需要同時協調指揮幾十個營,頭都大了,營級單位往往各打各的,近代的指揮系統對清軍而言就是個傳說。

反觀日軍,以師團為作戰單位,師團之以下還有旅團、大隊、中隊,各司其職,一個師團12000多人,相當於清軍的幾十個營,戰時2-3個師組成軍級作戰單位,一個軍3-5萬人,除此之外,日軍還有近代化的後勤,戰地醫療,這些對於清軍更是不知為何物,清軍是糧食自己抗,受傷自己扛。

退守平壤前,葉志超的左寶貴所部已經和日軍對戰過了,清軍3500人,日軍3000人,結果是設置好陣地,以逸待勞的清軍完敗,日軍損失幾十人,清軍損失200多人,單兵戰鬥力,被甩了幾條街,而且日軍攻擊平壤的軍隊有16000左右的人數,當時的清軍四大軍加上葉志超的軍隊也是16000左右的人數,人數上也沒有優勢,單兵作戰能力,清軍遠不如日軍,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無法取勝。

除此之外,後勤補給也有很大的問題,彈藥嚴重不足,從9月12日到9月15日,三天,清軍的彈藥差不多消耗完了,沒有彈藥,大炮,槍派不上任何用處,另外,清軍的糧草運輸困難重重,原本主要靠海運,但是有日軍的軍艦盯著,海運差不多被堵死了,被壓縮到旅順到營口的一小段,致使糧食大量積壓挖朝鮮義州,無法即時供應軍隊,沒有吃的,怎麼打仗,到15日激戰之後各個陣地失守,大將左寶貴陣亡,再死守下去只能是全軍覆沒。

相權之下,他決定撤出平壤,但這也是召開軍事會議,決議出來的結果,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撤出平壤把平壤交給日軍,但是交城意味著投降,需要繳械,才能保證部隊的安全。可如果武器全部被繳的話回到大清,下場依舊很慘,所以他想了個計策,派人給日軍送信,宣佈放棄平壤,等到15日夜晚暗度陳倉帶軍隊撤離。

但是計謀被日軍察覺了,在撤退的路上被日軍伏擊,損失超過4000人,加上平壤之戰的損失,這一個被清廷託付重任的精銳軍隊,已經七零八落。

縱觀全局,戰敗之起因是清廷的無能,戰爭要素無一能足,諸葛亮再世也無力迴天。


若星540


我的觀點很簡單。黃海大戰清朝失去制海權之後,駐紮在朝鮮半島的清軍必須馬上後撤,否則只有被全殲的命運!

朝鮮半島雖然緊鄰中國,卻一直沒有被中原王朝納入統治的原因就是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特徵。朝鮮半島看似距離中國很近,實際上要從陸路到達卻要繞行很遠距離。同時,朝鮮半島冬季的積雪,春季的泥濘,夏季的暴雨都非常不利於行軍作戰,只有秋季的兩三個月可以打仗。

清朝末年的東亞地區基本沒有現代化的道路,清朝向朝鮮半島投送兵力只能通過海路。黃海大戰失去制海權之後,清軍補給完全中斷,已經沒有守住平壤的任何希望,能夠撤回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1884年的時候,日本還沒有現代化的海軍,袁世凱僅憑藉朝鮮半島上的少量清軍就打敗了日本,但是到1894年黃海大戰的時候,袁世凱卻對清軍不抱希望了,在日軍進攻平壤前夜,化裝出逃,回到國內。可見,袁世凱的判斷也是和葉公超差不多。

大航海時代,單從地理的角度看,日本更加容易控制朝鮮半島,因為日本基本上可以從任何角度進攻朝鮮,就算沒有黃海的制海權,還可以通過日本海向朝鮮半島運兵。但是清朝只要失去黃海制海權,就必然丟掉朝鮮。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葉志超早年是李鴻章淮軍中的一員猛將。當時他打的是太平軍、捻軍、金丹道,一個比一個裝備差。捻軍是一群流寇,有火槍無大炮。熱河的金丹道是一群造反的義和團之類的狂熱農民,用的多是鐮刀鋤頭,最多把鋤頭拉直磨出刃來就是武器。

淮軍只要買到洋槍洋炮,只要不打仗一觸即潰,就能滅了捻軍、金丹道。

甲午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年近60,銳氣不復當年。他看到日本近代化的軍隊戰力,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對手。葉志超幾度推脫不想去朝鮮,但李鴻章要趕鴨子上架。

葉志超就是皇朝末年從勇將變庸將的典型。

(左一葉志超)

1、葉志超在朝鮮牙山的敗仗與逃跑

1894年6月3日,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2000餘人入兵朝鮮,鎮壓東學黨。

日本以此為藉口,派出了400多人的海軍陸戰隊和8000多人的混成旅團,侵佔仁川到漢城一帶的要地,日本軍艦已控制仁川港。

7月14日,葉志超率軍駐紮在漢城60多公里外的牙山,等待援兵。

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

清朝派出部分北洋艦隊護送“愛仁”、“飛鯨”、“高升”三艘運兵船到牙山,增援葉志超。“愛仁”、“飛鯨”順利到達牙山,使牙山總兵力達到3500人。

“高升”號清軍950人,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攔截並擊沉。

形勢緊迫,葉志超的海上援兵與後勤路線被日本海軍掐斷。

葉志超和聶士成認為牙山無險可守,於是分兵駐守附近的公州和成歡驛。

同一天,日本少將大島義昌率領4000人的混成旅團進攻牙山。

因高升號被擊沉,船上清兵大多殉難,葉志超的兵力少於日軍兵力,武器落後,士氣低落。

7月28日,聶士成雖然英勇抵抗,但不敵優勢日軍,和葉志超放棄牙山,繞道漢城東部,北撤平壤。

牙山之戰,日軍傷亡87人,日軍報告清軍傷亡500人,葉志超說傷亡200人。

葉志超在牙山打了敗仗和北撤平壤,本來是兵家之常事,無可厚非。此時葉志超的兵力和火力均佔弱勢,海路不通,陸路無援,如果不北撤就會被日軍全殲。

但葉志超謊報戰功,說斃傷日寇2000人,誤導清朝決策層輕視日軍。(不過清朝末期,將領大都謊報戰功)

2、牙山之敗暴露出清軍的極多問題

主要是清朝的戰略中樞一開始和戰不定,特別是李鴻章一心想通過列強調停,避戰求和,貽誤戰機。

(李鴻章)

在六月份沒有在朝鮮部署足夠的兵力,使葉志超成為了一支孤軍。

清軍的核心淮軍,在武器裝備上已經很先進,但作戰思想還停留在中世紀,士氣更是在皇朝末年的狀態。

因為清朝戰和不定,所以葉志超沒有在牙山附近來得及修建堅固工事。

在成歡,清朝在數日內匆忙築成堡壘工事,牆壁上端很薄,甚至不能阻擋日軍步槍子彈。

清軍沒有預備隊,不善於利用掩護物射擊,因為軍官看不到自己的士兵,士兵就會潰散。

清軍射擊時不瞄準,亂無目標地瘋狂射擊,不太長時間就把彈藥耗盡。

清朝陸軍不太重視炮兵,火炮少,炮兵素質差,也不是不瞄準亂放炮。

一旦轉入白刃戰,所有的清軍都因恐懼而潰逃。

3、平壤之戰

早在8月初,葉志超的牙山殘軍撤回平壤,清軍的四路援軍到達平壤,總兵力達1.5萬人。

其中有衛汝貴的盛字軍12營,馬玉昆的毅字軍5營,左寶貴的奉軍3營等。

李鴻章仍然任命葉志超擔任平壤大軍的統帥,引發各路將領不滿。

9月13日,日軍包圍平壤。

左寶貴守衛城北的玄武門,被日軍攻佔城北山頂。15日玄武門陷落,左寶貴犧牲。

(左寶貴)

葉志超打出白旗準備繳械棄城,趁著夜裡的暴雨,一萬多清軍竄出平壤城,狂奔北逃。

日軍在城北各個隘口阻擊,數千清軍被打死打傷。

9月24日,清軍全部潰敗回鴨綠江以北。

日軍在平壤所繳獲的戰利品有:

各類大小口徑炮35門,步騎連發槍550支,後膛單發槍及其他槍610支,炮彈792發,子彈56萬發,行軍帳篷1092頂,軍用鍋354口,各種粗細雜糧4700石,大車156輛,乘馬及馱馬250匹,金磚43公斤,金錠540公斤,以及火藥、信管、紙幣和其他物資無數。

清軍在平壤的火炮遠弱於日軍。

清軍只有十六門火炮是當時歐美軍隊師屬炮兵的制式火炮,主要是七十五毫米山、野炮。其他的多是二磅小炮。

日本第九混成旅團就裝備七十五毫米炮十六門,朔寧支隊的六門,元山支隊的十八門,第五師團主力的十八門,日軍共有七十五毫米炮五十八門,是清軍的三倍以上。

葉志超在平壤是打不過日軍,但要安排一個合理的撤退計劃,而不是一路奪命狂奔。

葉志超將平壤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逃回清朝境內,將所有的輜重糧草全部拋棄,潰兵飢餓難耐,沿路搶劫朝鮮農民。

葉志超被判斬監候,是咎由自取。

但李鴻章和光緒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葉志超之死

《清史稿》的葉志超傳記載:

事聞,奪志超職,鴻章請留營效力,弗許。次年,械送京師,下刑部鞫實,定斬監候。二十六年,赦歸,歲餘卒。

某百科也說葉志超從監獄裡放出來,安度晚年而死。

但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軍機處錄副奏摺的一個記錄,葉志超其實是病死在刑部大牢裡面了。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強迫光緒跟她一起逃亡陝西,北京城裡一片大亂。刑部監獄的獄卒們也都撒丫子跑了。

刑部大牢裡的犯人,看到無人看管,都一個個溜達出來了。

和葉志超一同關押的原直隸候補道龔照璵也溜達出來了。龔照璵在甲午戰爭中丟了旅順船塢,跟葉志超一起被判斬監候。

龔照璵由投案自首,慈禧太后做個順水人情,一併把刑部大牢裡的官犯都赦免了。

《清史稿》沒有仔細考據,想當然以為葉志超也被一同赦免了。

但赦免的名單裡並沒有葉志超。

因為葉志超在一年前病死在刑部大牢裡。

刑部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葉志超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1899年1月28日)病死於刑部大牢:

茲據司獄呈報,葉志超於本年十二月十六日患病,醫治未痊,於十七日病故。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葉志超,清末準軍將領。安徵廬州人。初為劉銘傳部下,鎮壓太平軍、捻軍過程中剽悍。 1894年6月,清政府派時仼直隸提督葉志超率1500人進駐朝鮮漢城牙山島。7月與曰軍激戰兵敗,退守平壤。

李鴻章仼命牙山潰敗的葉志超為清軍駐平壤一萬多官兵的統帥。9月15日,曰軍分四路猛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壯烈犧牲。葉見大勢已去樹白旗乞降,又令各軍棄城北渡鴨綠江回國。因貪生怕死被革職監禁。1900年獲釋,翌年病亡。

失敗原因: 指揮失誤,被日本偷襲。兵器與裝備落後。草草備戰,兵無鬥志。當曰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駐漢城時,葉志超當警覚,加強戒備,也不致於被打個措手不及。


楓丹白露211735932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日之間第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讓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侵略的甜頭,刺激了它擴大領土的野心。這場戰場,清王朝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像葉志超這樣的軍隊領導人的腐敗和貪生怕死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熟悉清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淮軍名將葉志超,在其發跡階段,那是以驍勇善戰,不怕死而聞名的,因此,清王朝曾把額圖渾巴圖魯(漢語勇士的意思)的稱號賜給葉志超。那為什麼內戰如此驍勇的葉志超要棄城而逃呢?


面臨大戰,清政府無將可派,葉志超屬被趕鴨子上架而臨危受命

公元1894年,也就是大清光緒二十年,大清屬國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發電報請求清政府出兵幫忙鎮壓。早就覬覦朝鮮的日本見有機會,於是也誘請清政府出兵,一面悄悄調集大軍準備登陸朝鮮,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他們“必無他意”。

見此情景,李鴻章決意派一位得力將領帶兵赴朝鮮參戰。但此時的清王朝已是無將可派,與李鴻章同為安徽人的名將劉銘傳又拒絕出山。李鴻章只好派遣當時已近六十的葉志超出任朝鮮清軍總督,其實葉志超也不想去,畢竟此時的葉志超已沒有了年輕時“葉大呆子”的勇氣了。

葉志超其人:年輕時驍勇善戰,人稱“葉大呆子”

葉志超,是李鴻章以及劉銘傳的老鄉,都是安徽人。其父母都在他小時死去,是舅舅將他養大的。後來參加解先亮的團練,猛力過人。

在一次和太平軍的戰鬥中,被一槍擊中了腰部,居然沒事(其實是打在了腰刀上,且是土銃槍)。解先亮認為,葉志超一定不是個平凡人,於是後面的戰鬥都讓葉志超一馬當先,而葉志超也不負所望,功勳卓著。

後來,葉志超加入了淮軍,在與太平軍與捻軍的戰鬥中更表現得勇而善戰,且智謀過人,深得李鴻章賞識。葉志超也被清政府賜予額圖渾巴圖魯的名號,成為了淮軍的主要將領,李鴻章的心腹。

此時倉促上陣的葉志超已在榮華富貴的享樂下今非昔比

葉志超生於1838年,到此時(1894年)差幾歲就到六十歲了,年事已高。而成名經年的他在榮華富貴的腐蝕之下,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驍勇,也不再是當年的“葉大呆子”了。

在開始出兵前,葉志超就請同為李鴻章手下的周馥幫他說情,李鴻章說又不一定會和日本人打起來,怕什麼。葉志超才勉強帶兵到了朝鮮。到了朝鮮後,還曾多次電聯李鴻章要求換將回國。

李自然是不同意了,葉志超只好無奈地上了戰場。

貪生怕死的葉志超戰時退逃,狂奔500裡跑回中國境內

由於葉志超無心戰鬥,貪圖享樂,在6月23日,日本海軍和陸軍同時向中國艦隊和陸軍發走進這入時,倉促迎敵。在聶士成殺傷千餘日軍,但因彈藥將盡,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退抵公州時,葉志超卻逃到平壤去了。

到平壤後,葉志超卻謊報軍情而獲得嘉獎晉級,天天飲酒作樂,不積極分析敵情。既不主動積極的進軍,也不佈置防守,以致錯失戰機。

8月初,日軍分4路進攻平壤。葉志超主張棄城而逃,在左寶貴等人的反對下沒有成功,但他卻拒發援兵給守城的左寶貴。左寶貴只得一面監視葉志超,一面和敵人戰鬥,不幸戰死。

此時,日軍雖然佔領了平壤城的玄武門,但卻因不明城中情況而不敢悍然入城。加上大同江岸的日軍遭到毅、盛兩軍的打擊已開始撤退,本來局勢並不在日軍一方。但葉志超卻樹起白旗,妄圖投降。

葉志超趁日軍停下戰鬥,正準備受降事宜之時,下令軍隊棄城逃跑,將40多尊大小炮和上萬去槍及糧草全都丟給日軍。宛如驚弓之鳥的葉志超一路狂奔了500多里,跑回了中國境內。

從這場戰鬥來說,是葉志超貪生怕死,浪費了大好機會。如果他接受左寶貴、聶士成等人的建議,積極進攻,有效防禦,日軍不一定能取得勝利,畢竟當時在朝鮮的中國軍隊的裝備還是不錯的。可是主將怕死,臨陣逃脫,想要打勝仗是不可能的。

但從當時整個清王朝來說,已極端糜爛,葉志超的逃跑,反映了整個王朝腐敗沒落。


摯守靜篤


驍勇善戰的確不假,但需要大家搞清楚一點,他當年驍勇善戰的時候,對手是誰?

作為1862年參軍入伍的葉志超,他的敵人對象其實非常清晰,1862年到1864年在江蘇和浙江鎮壓太平天國,隨後的多年鎮壓捻軍作亂,也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戰事當中,葉志超從軍旅走上了崛起,甚至還得到了巴圖魯的稱號,似乎葉志超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勇戰將,可問題是他的百戰百勝的確並不虛假,可對手的檔次又如何呢?



1862年到1864年的太平軍,其戰鬥力不用多說,蘇州之戰20萬太平軍被兩萬淮軍嚇的繳槍投降,雨花臺之戰十幾萬太平軍攻不破兩萬湘軍的堡壘,天京城攻破後南下救援的十餘萬西北太平軍不戰而降,突圍到江西彙集各路太平軍的洪仁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自己集結的十幾萬太平軍折騰得一乾二淨,自己還落了一個兵敗被俘的下場,至於後期的東奔西跑的捻軍就更不用多說,除了個個騎馬追不上這個優勢之外,戰鬥力方面完全是不堪一擊,可見這一時期的清軍就算談不上一個打十個,一個揍對方好幾個也同樣是家常便飯,葉志超在這一期間經常以少勝多,這樣的戰績還真不好意思拿出來說話,可畢竟這一期間清軍在對外作戰方面經常是屢戰屢敗,外場上拿不出手,那就只能拿內戰說事了,巧妙的是葉志超不同於僧格林沁,對外作戰從來不上,對內作戰從來都是打雞血一樣,不敗將軍的名號就這麼出來了。



而在甲午戰爭之前,葉志超又不斷在自己的戰績履歷上錦上添花,河北一帶鎮壓饑荒鬧事的饑民,熱河一帶鎮壓邪教教眾,葉志超成功以不敗戰績收場,由此可見在30年的軍旅生涯當中,葉志超如同現在的城市管理局局長,橫掃各路流動百姓,成功規範了清朝內地的秩序,可接下來,完全制式化裝備和專業化訓練的日本陸軍閃亮登場,30年之間欺負老百姓玩的興起的葉志超,面對自己生涯當中的第一個專業對手,還能保持30年前的狀態嗎?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你讓城市管理的工作人員上戰場,能行嗎?一仗下來就得掉頭就跑,葉志超就是這麼做的。



牙山之戰是甲午戰爭的第一場陸戰,葉志超在這一戰中直接現了原形,儘管一些史學家把這一戰的失敗說成是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可事實上,這一仗的兵力對比是清朝陸軍3000餘人對日軍4000人,清軍兵力方面雖然吃虧但卻並沒有形成懸殊態勢,但這一戰卻在一天之內就宣告崩潰,儘管一些史學家又把失敗的原因解釋成清軍對日軍進攻方向的判斷出現錯誤,誤將守軍3000人的其中1000人調走,造成戰場兵力變成了2000對4000,在1比2的不利對比之下,似乎敗得很“合理”!可問題是,作為一軍統帥,你連對手的主攻方向都搞不明白,你自己覺得說得過去嗎?更重要的一點,按照葉志超戰後的說法,此戰清軍傷亡200人,也就是說3000人的軍隊,傷亡還沒到10%就直接全面崩潰,這就是清軍的真正戰鬥力!



所以後來在平壤之戰就更不難理解了,14000人的守軍隊伍在頭一天的對攻戰中傷亡近千人左右,雖然也給對手造成了700人左右的傷亡,但至少根據之前牙山之戰的傷亡比率來說,葉志超統帥的清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更別提作為主將之一的左寶貴已經陣亡,城內的糧食補給只剩下一個月,武器彈藥不足兩天之用,對於葉志超來說,以上已經足夠達到自己選擇逃跑的標準了!

要怪只能怪清朝當時沒有設立專業的城市管理部門,要不然葉志超及時的選擇轉業,也許還能完美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