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超以驍勇善戰著稱,甲午戰爭中為何要棄城而逃?

孤單的飛11


葉志超是甲午戰爭中倒數第一的能跑將軍,是中國人最羞於提起的一名戰將,但只能說葉志超是晚節不保,因為他並不是天生的孬種,光緒再昏庸,李鴻章再糊塗,也不會把一個怕死鬼派到前線去擔當大任。

葉志超早年的經歷還是很值得一提的。他的英勇善戰在晚清可以說是少有人敵,數一數二。

葉志超有"虎將"之稱,光緒曾說他跟僧格林沁一樣厲害,是"僧帥第二",葉志超曾被朝廷授予一個"洋"名字巴圖魯,這是滿清為了獎賞能征善戰的功臣特別設立的。當然葉志超也曾達到過打工仔的最高榮譽證書——黃馬褂。由此可見,葉志超真不是泛泛之輩。

葉志超是安徽人,安徽是淮軍的大本營,因此葉志超自然也是在淮軍中成長起來的。自從葉志超從戎之後,他的命運就跟淮軍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葉志超(1838~1901),字冠群,也確實是勇猛冠群,出類拔萃。葉志超壯年的時候人稱"葉大傻",其實他人不傻,就是打起仗來不要命地往前衝,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因此葉志超身上的刀疤遍佈,跟紋身一樣。

說來也怪,越是在戰場上不怕死,玩命殺敵的人,越是死不了。每次葉志超都是九死一生,每次都能被上天眷顧,化險為夷、死裡逃生。越是這樣葉志超也越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說來也怪,葉志超沒有上過學,也沒有上過軍校,沒有上過宋江武術學校,更沒有跟人拜師學武,但他武藝高強,勇猛過人。葉志超小時候父母雙亡,在舅舅家長大。據他舅舅回憶,葉志超小時候夢裡在跟人說話,醒來後到院裡自己使刀弄棒,使得有來有去,叫人詫異。因此村裡人都說他是天兵天將下凡,來拯救大清江山的。

就連葉志超的上級領導也深信,他不是普通人,不會被打死,所以打仗總派他去打頭陣,而葉志超也總是在戰場上表現英勇,總能出色完成任務。

葉志超開始在淮軍中比不出名,是捻軍作亂造就了他。

清朝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捻軍,捻軍從1853年開始造反到1868年被鎮壓,歷時十數年,影響到皖蘇魯豫等地,人數最多時達數十萬,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僅次於太平天國,把滿清皇帝嚇得惶惶不可終日。

但滿清命好,太平軍遇到剋星湘軍,捻軍遇到天敵淮軍,如火如荼的捻軍硬是讓淮軍給輕鬆地擺平了。

而在鎮壓捻軍的戰鬥中,葉志超一馬當先,無戰不上,戰功顯赫、一舉成名。對於葉志超的表現,滿清皇帝當然是非常開心,給予充分肯定,葉志超"巴圖魯"的稱號就是在擺平捻軍之後獲得的,這可是好多漢人大臣一輩子孜孜以求而難得的最高榮譽。

這時候的葉志超可謂是國家棟梁,常勝將軍、蓋世英雄。

可是人說蓋棺才能定論,在甲午戰爭的朝鮮戰場上,葉志超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從衝鋒在前,一馬當先的將軍。變成了一個向後衝鋒的逃命將軍。丟盡了中國軍人的臉,辜負了大清對他的殷切希望。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滿清政府發出求救。中日雖然沒有正式過招,但李鴻章心裡對日本人也發憷,先打探日本人的口氣,那意思是說,朝鮮邀請了,你看咋辦。

日本國力強盛,鉚足了勁等跟滿清較量,於是就挖了個坑,說你看著辦吧,我們不管。

李鴻章這才吃了定心丸,讓葉志超帶了兩千人就過去了。日本人一看李鴻章上當了,立馬出兵,中日之間的一場對決開始了。

葉志超是第二批到達朝鮮的,是增援先期到達的中國軍隊的,承載了朝廷的殷切希望,因為葉志超英勇善戰還是個大福將啊。

可是葉志超的表現出乎意料,先是欺負朝廷沒有千里眼謊報軍情,把吃敗仗說成是取勝,哄得光緒屁顛屁顛的。當日軍兵臨平壤城下的時候,葉志超先是舉白旗對日本人說我要投降,等日本人滿心歡喜張羅著受降的時候,葉志超丟下武器帶著萬餘清兵夾起尾巴就跑。

朝鮮軍隊一看我們搬來的救兵這副孬種樣也哭笑不得,氣不打一處來,拿起槍就開火,槍口不是對準日本人而是對著中國逃兵的屁股打起來。

葉志超在逃出平壤後,還有機會利用朝鮮的地形站穩腳跟阻擊日軍,等待援兵.可是他根本就沒有打的意願,拒絕了部下阻擊的建議,一溜煙往回跑,風馳電掣般跑了幾百裡直到過了鴨綠江才長出一口氣。

葉志超的糟糕表現把皇上氣壞了,提起刀子要宰了他,李鴻章趕忙勸阻,葉志超才免於一死,被免職回家。回家之後又羞又愧,不到一年就一命嗚呼了。

看到這段歷史,好多人都會納悶,葉志超在國內和朝鮮的表現判若兩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能征善戰的葉志超變成了逃跑將軍?

1、 對手變了。

中國的軍隊向來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鎮壓自己人很有能耐,跟外國人打就成草包了。那時候的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國力空前強大,就像一個20來歲的小夥子,年輕力壯。而滿清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百病纏身,兩國實力太懸殊,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2、 地位變了。

早年的葉志超出身貧苦,沒有顧慮,所以到戰場上奮不顧身、無所畏懼。功成名就的葉志超錦衣玉食、美人嬌妻,去打仗就顧慮重重了。

出征的時候,葉志超就不想去,託老鄉周馥(李鴻章親信)給李鴻章求情。李鴻章說到那兒也不一定真打起來,你怕什麼?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生出犄角像老鼠。葉志超得到的東西太多了,難以捨棄。

3、 目標變了。

早年的淮軍拼命鎮壓義軍,想在主子跟前邀功,一旦有了資本最大的願望就是保本,別被吃掉,一旦沒有資本,自己在權鬥中就沒有了籌碼。

在出發前,李鴻章反覆叮嚀"點到為止",讓葉志超有恃無恐。所以在吃了敗仗皇上勃然大怒的時候,李鴻章才敢冒著風險為逃將說清。一般情況下,躲避還來不及呢,李鴻章竟然奮不顧身為葉志超求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在李鴻章看來,朝鮮戰場就是一個小品,無關緊要。也不會危害大清江山,保存實力才是重頭戲。

以上三條原因讓葉志超從一頭戰場猛虎變成了一隻怕死的老鼠。


歷來現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葉志超的勇武同淮軍一樣,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葉志超是圍剿捻軍的名將。

捻軍是什麼貨色?

說好聽了是四處流動的農民軍,說不好聽了就是四處逃竄的土匪。

捻軍其實就是土匪一類,無論武器裝備、軍官素質、士兵鬥志、戰略戰術,都無法同正規軍相比。

捻軍的幾次勝利,幾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輕敵的機會,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伏擊作戰。

如果真刀真槍的正面作戰,捻軍不是湘軍也淮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壓根就不是同一檔次的軍隊。

以淮軍為例,後期已經裝備大量先進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軍仍然是拿著冷兵器和土槍作戰的部隊。

所以,打這種部隊勝之不武,輝煌的勝利也沒什麼了不起。

葉志超除了打捻軍以外,就是殲滅熱河朝陽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軍還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葉志超根本沒有碰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

薩沙突然想起小時候看到的漫畫《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羅國,被頭號羅將加歐打敗。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輕鬆擊敗加歐。

為什麼?拳四郎說的很清楚:加歐從沒有遇到過比自己強的對手,根本不知道怎麼和強手對抗,當然會輸。

葉志超也是一樣。

在平壤之戰,葉志超遇到比自己強的日軍(其實強的也不多),立即驚慌失措。

其實,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葉志超的清軍已經和日軍交過手。

當時清軍對日軍的兇狠頑強就有所畏懼,認為日軍和捻軍、太平軍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邊,葉志超雖然謊報戰果,自稱自己部隊大勝,傷亡數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實,他當然知道日軍非常難對付。

在被委任為朝鮮總指揮時候,葉志超心驚膽寒,多次以有病為理由推辭就任,甚至要求回國養病。

畏懼作戰到了這種地步,還打個屁的仗啊。

清軍有1.3萬,日軍有1.6萬,當時日軍火炮更多,有60門,而且炮火更為準確。

大家都知道,清軍大將左寶貴在宣武門被炮彈擊中,戰死。

葉志超則有40門火炮,但炮兵素質低劣,胡亂炮擊,很難擊中目標。

另外,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清軍大體一致,但日軍勇猛頑強,敢於冒著清軍槍林彈雨衝鋒。激戰中,混成第9旅旅長大島義昌少將這種軍官都衝到第一線,中彈受傷。

而清軍的士氣低落,形同僱傭軍。他們只是在較遠距離開槍,一點日軍突破到較近距離,清軍就立即放棄陣地逃走,不敢近距離作戰,因為太危險。

就具體作戰上,清軍還是秉承淮軍對付太平軍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築簡易碉堡工事,以絕對的防禦為主。

但太平軍沒有先進武器,日軍則有很多大炮。

最終就是這些並不算堅固的碉堡成為清軍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關鍵的是,日軍分4路猛擊,清軍抵抗不住,僅僅1天之內就大敗。

葉志超也被日軍猛烈攻勢嚇住,認為此戰必敗無疑。

在清軍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葉志超竟然放棄抵抗,下令全軍從一個城門撤退。

日軍傷亡和清軍差不多,本來準備強攻。結果發現葉志超潰逃,立即將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線上,猛烈攻擊。

清軍在撤退途中根本無法抵抗,一時間死傷巨大,僅僅在城門附近就傷亡2000多人。

同時,清軍留下了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和輜重。

日軍繳獲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大獲全勝。

平壤戰役前後只有2天時間,清軍就大敗特敗。

如果說平壤的慘敗,還是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葉志超無可奈何。

但關鍵在於,從平壤到鴨綠江,有長達500裡的距離。這裡是朝鮮北部山區,最適合進行防禦作戰。

當年志願軍就是在這裡,通過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戰役,重創美韓聯軍,後者狼狽逃回南韓境內,連漢城都放棄了。

如果葉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線,最低程度還能夠在朝鮮打一段時間,這樣東北就安全了。

然而,葉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潰逃,狂奔500裡,逃回鴨綠江對岸,完全放棄朝鮮。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葉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組織部隊有序撤退,導致清軍秩序混亂。

撤退途中連軍糧都沒有的清軍,開始靠武力搶劫朝鮮農民,引起朝鮮人的憤怒和反感,轉而反對清軍,民心盡失。

這麼做大將,葉志超沒有被斬立決已經算是客氣了。


薩沙


能不能打,主要要看對手的。在甲午戰爭當中,一路狂奔500裡,從平壤逃到鴨綠江邊的直隸提督葉志超,本是農民出身,靠圍剿太平軍起家。年輕時,敢衝趕打,是一員猛將,人稱“葉大呆子”。

葉志超是淮軍名將,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被清政府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是和劉銘傳齊名的淮軍悍將。在平定太平天國和圍剿捻軍的戰爭。葉志超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一路摸爬滾打敢玩命被提升上來。

葉志超入朝作戰,已年過半百。這與他在鎮壓捻軍時的精、氣、神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語。早就功成名就,戰鬥精神渙散。當一名將帥喪失了戰鬥精神,即使他過去立過戰功,也不能彌補其精神上的重大缺陷,其後他指揮作戰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未戰先敗的結局也將成為必然。

牙山之役,提督葉志超不但倉皇逃竄,還謊報軍情,“飾敗為勝,欺君邀賞”。清廷不但不追究其領導責任,還令他統帥平壤諸軍,諸將以其庸懦無能,皆輕視之,失敗之命運,不需日軍來攻,已可預知。果然,葉志超故伎重演,率部“一夕狂馳三百里”,退過鴨綠江,徹底潰敗。

可以說,葉志超曾經的戰鬥經歷,不過是以淮軍引進的西洋武器,打了太平軍和捻軍的土槍土炮和少量洋槍。到了甲午戰爭戰場上,近代化的日本正規軍,可不是太平軍和捻軍那種實力。

而且,他早就喪失了戰鬥精神,安享榮華富貴,喪失了精神。一次失敗,還繼續用他統帥,其實,不是他的錯,而是任命他的李鴻章的錯誤。是李鴻章任人唯親,海軍1個老鄉丁汝昌,陸軍1個老鄉葉志超,都是落後於時代的舊式軍人。哪裡打得了近現代化戰爭?


深度軍事


葉志超早年是李鴻章淮軍中的一員猛將。當時他打的是太平軍、捻軍、金丹道,一個比一個裝備差。捻軍是一群流寇,有火槍無大炮。熱河的金丹道是一群造反的義和團之類的狂熱農民,用的多是鐮刀鋤頭,最多把鋤頭拉直磨出刃來就是武器。

淮軍只要買到洋槍洋炮,只要不打仗一觸即潰,就能滅了捻軍、金丹道。

甲午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年近60,銳氣不復當年。他看到日本近代化的軍隊戰力,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對手。葉志超幾度推脫不想去朝鮮,但李鴻章要趕鴨子上架。

葉志超就是皇朝末年從勇將變庸將的典型。

(左一葉志超)

1、葉志超在朝鮮牙山的敗仗與逃跑

1894年6月3日,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2000餘人入兵朝鮮,鎮壓東學黨。

日本以此為藉口,派出了400多人的海軍陸戰隊和8000多人的混成旅團,侵佔仁川到漢城一帶的要地,日本軍艦已控制仁川港。

7月14日,葉志超率軍駐紮在漢城60多公里外的牙山,等待援兵。

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

清朝派出部分北洋艦隊護送“愛仁”、“飛鯨”、“高升”三艘運兵船到牙山,增援葉志超。“愛仁”、“飛鯨”順利到達牙山,使牙山總兵力達到3500人。

“高升”號清軍950人,被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攔截並擊沉。

形勢緊迫,葉志超的海上援兵與後勤路線被日本海軍掐斷。

葉志超和聶士成認為牙山無險可守,於是分兵駐守附近的公州和成歡驛。

同一天,日本少將大島義昌率領4000人的混成旅團進攻牙山。

因高升號被擊沉,船上清兵大多殉難,葉志超的兵力少於日軍兵力,武器落後,士氣低落。

7月28日,聶士成雖然英勇抵抗,但不敵優勢日軍,和葉志超放棄牙山,繞道漢城東部,北撤平壤。

牙山之戰,日軍傷亡87人,日軍報告清軍傷亡500人,葉志超說傷亡200人。

葉志超在牙山打了敗仗和北撤平壤,本來是兵家之常事,無可厚非。此時葉志超的兵力和火力均佔弱勢,海路不通,陸路無援,如果不北撤就會被日軍全殲。

但葉志超謊報戰功,說斃傷日寇2000人,誤導清朝決策層輕視日軍。(不過清朝末期,將領大都謊報戰功)

2、牙山之敗暴露出清軍的極多問題

主要是清朝的戰略中樞一開始和戰不定,特別是李鴻章一心想通過列強調停,避戰求和,貽誤戰機。

(李鴻章)

在六月份沒有在朝鮮部署足夠的兵力,使葉志超成為了一支孤軍。

清軍的核心淮軍,在武器裝備上已經很先進,但作戰思想還停留在中世紀,士氣更是在皇朝末年的狀態。

因為清朝戰和不定,所以葉志超沒有在牙山附近來得及修建堅固工事。

在成歡,清朝在數日內匆忙築成堡壘工事,牆壁上端很薄,甚至不能阻擋日軍步槍子彈。

清軍沒有預備隊,不善於利用掩護物射擊,因為軍官看不到自己的士兵,士兵就會潰散。

清軍射擊時不瞄準,亂無目標地瘋狂射擊,不太長時間就把彈藥耗盡。

清朝陸軍不太重視炮兵,火炮少,炮兵素質差,也不是不瞄準亂放炮。

一旦轉入白刃戰,所有的清軍都因恐懼而潰逃。

3、平壤之戰

早在8月初,葉志超的牙山殘軍撤回平壤,清軍的四路援軍到達平壤,總兵力達1.5萬人。

其中有衛汝貴的盛字軍12營,馬玉昆的毅字軍5營,左寶貴的奉軍3營等。

李鴻章仍然任命葉志超擔任平壤大軍的統帥,引發各路將領不滿。

9月13日,日軍包圍平壤。

左寶貴守衛城北的玄武門,被日軍攻佔城北山頂。15日玄武門陷落,左寶貴犧牲。

(左寶貴)

葉志超打出白旗準備繳械棄城,趁著夜裡的暴雨,一萬多清軍竄出平壤城,狂奔北逃。

日軍在城北各個隘口阻擊,數千清軍被打死打傷。

9月24日,清軍全部潰敗回鴨綠江以北。

日軍在平壤所繳獲的戰利品有:

各類大小口徑炮35門,步騎連發槍550支,後膛單發槍及其他槍610支,炮彈792發,子彈56萬發,行軍帳篷1092頂,軍用鍋354口,各種粗細雜糧4700石,大車156輛,乘馬及馱馬250匹,金磚43公斤,金錠540公斤,以及火藥、信管、紙幣和其他物資無數。

清軍在平壤的火炮遠弱於日軍。

清軍只有十六門火炮是當時歐美軍隊師屬炮兵的制式火炮,主要是七十五毫米山、野炮。其他的多是二磅小炮。

日本第九混成旅團就裝備七十五毫米炮十六門,朔寧支隊的六門,元山支隊的十八門,第五師團主力的十八門,日軍共有七十五毫米炮五十八門,是清軍的三倍以上。

葉志超在平壤是打不過日軍,但要安排一個合理的撤退計劃,而不是一路奪命狂奔。

葉志超將平壤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逃回清朝境內,將所有的輜重糧草全部拋棄,潰兵飢餓難耐,沿路搶劫朝鮮農民。

葉志超被判斬監候,是咎由自取。

但李鴻章和光緒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葉志超之死

《清史稿》的葉志超傳記載:

事聞,奪志超職,鴻章請留營效力,弗許。次年,械送京師,下刑部鞫實,定斬監候。二十六年,赦歸,歲餘卒。

某百科也說葉志超從監獄裡放出來,安度晚年而死。

但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軍機處錄副奏摺的一個記錄,葉志超其實是病死在刑部大牢裡面了。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強迫光緒跟她一起逃亡陝西,北京城裡一片大亂。刑部監獄的獄卒們也都撒丫子跑了。

刑部大牢裡的犯人,看到無人看管,都一個個溜達出來了。

和葉志超一同關押的原直隸候補道龔照璵也溜達出來了。龔照璵在甲午戰爭中丟了旅順船塢,跟葉志超一起被判斬監候。

龔照璵由投案自首,慈禧太后做個順水人情,一併把刑部大牢裡的官犯都赦免了。

《清史稿》沒有仔細考據,想當然以為葉志超也被一同赦免了。

但赦免的名單裡並沒有葉志超。

因為葉志超在一年前病死在刑部大牢裡。

刑部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葉志超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1899年1月28日)病死於刑部大牢:

茲據司獄呈報,葉志超於本年十二月十六日患病,醫治未痊,於十七日病故。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驍勇善戰的葉志超為什麼要棄城逃跑——原因很簡單:

那是朝鮮,不是中國,不想保別人的家衛別人的國。

早年葉志超跟隨劉銘傳攻打捻軍,英勇作戰,這是在保家衛國和建功立業的機會。但甲午之戰時,葉志超在朝鮮,異國他鄉,自然不肯拋頭顱、灑熱血了。

1894年李鴻章命令葉志超率領1500人增援朝鮮牙山,葉志超拖延不出發,直到被李鴻章斥責後才出發。葉志超不願意去朝鮮的態度,也說明了他棄守朝鮮並不奇怪。

葉志超在國內表現很好:早期討伐捻軍,後駐守山海關,1891年以直隸總督身份平定熱河的金丹道,但葉志超就不願意在異國出力。

葉志超的態度反應了甲午戰爭一部分軍人的態度

日本攻打朝鮮,關我大清屁事,我為什麼要為一個不相關的朝鮮作戰?

像葉志超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與其在朝鮮死戰,不如退回中國固守邊境,這才是保家衛國的真正含義。

朝鮮人自己的國土應該是由朝鮮人去守,大清軍隊守的是大清國土,幹嘛為別人守別國土地?

在甲午戰爭中在朝鮮的淮軍士兵這樣想的人數恐怕是不少。

唐朝唐高宗滅了高句麗和百濟,雖然實行直接治理,但因為派駐的士兵不願意遠離家鄉,而不得不放棄,給了新羅。

自古來說,中國人對朝鮮的認識都是——異國他鄉。從來沒有興趣在朝鮮進行直接治理。

而光緒帝、翁同龢等為了所謂的宗主國面子,無視軍隊存在的不願為他國作戰的思想,宣戰日本。這才是甲午戰爭戰敗的思想。

李鴻章不願意為了朝鮮開戰,他手下的那些淮軍首領又有多少人願意呢?這個問題估計很少人注意到:

駐守朝鮮的淮軍,有幾個人願意為朝鮮作戰?

歷史只會告訴我們:葉志超棄城逃跑,聶士成堅持作戰。

葉志超棄守朝鮮錯了嗎?

從光緒帝、翁同龢等主戰派的立場來看,葉志超棄守是錯了,應該堅守死戰。但從整體戰局來看,葉志超棄守朝鮮,回防邊境,是正確的:

保存實力,為清朝調兵防守邊境爭取時間;另外日本雖然吞併朝鮮,但沒有理由和藉口發動戰爭,和清朝作戰。

用朝鮮的滅亡,激發大清的危機感,加速大清的改革進程,這才是當時大清的最大利益。為了朝鮮,和日本作戰,即便戰勝了,最大的收益不過是保住了面子而已,對於大清的改革不但不會推進,反而讓更多的人滿足現狀——大清已經是強國,還搞什麼改革?

葉志超不只是一個勇將的巴圖魯,還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從朝鮮撤軍回鴨綠江邊境,讓日本吞併朝鮮,換取大清調兵防守邊境的時間。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驍勇善戰的確不假,但需要大家搞清楚一點,他當年驍勇善戰的時候,對手是誰?

作為1862年參軍入伍的葉志超,他的敵人對象其實非常清晰,1862年到1864年在江蘇和浙江鎮壓太平天國,隨後的多年鎮壓捻軍作亂,也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戰事當中,葉志超從軍旅走上了崛起,甚至還得到了巴圖魯的稱號,似乎葉志超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勇戰將,可問題是他的百戰百勝的確並不虛假,可對手的檔次又如何呢?



1862年到1864年的太平軍,其戰鬥力不用多說,蘇州之戰20萬太平軍被兩萬淮軍嚇的繳槍投降,雨花臺之戰十幾萬太平軍攻不破兩萬湘軍的堡壘,天京城攻破後南下救援的十餘萬西北太平軍不戰而降,突圍到江西彙集各路太平軍的洪仁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自己集結的十幾萬太平軍折騰得一乾二淨,自己還落了一個兵敗被俘的下場,至於後期的東奔西跑的捻軍就更不用多說,除了個個騎馬追不上這個優勢之外,戰鬥力方面完全是不堪一擊,可見這一時期的清軍就算談不上一個打十個,一個揍對方好幾個也同樣是家常便飯,葉志超在這一期間經常以少勝多,這樣的戰績還真不好意思拿出來說話,可畢竟這一期間清軍在對外作戰方面經常是屢戰屢敗,外場上拿不出手,那就只能拿內戰說事了,巧妙的是葉志超不同於僧格林沁,對外作戰從來不上,對內作戰從來都是打雞血一樣,不敗將軍的名號就這麼出來了。



而在甲午戰爭之前,葉志超又不斷在自己的戰績履歷上錦上添花,河北一帶鎮壓饑荒鬧事的饑民,熱河一帶鎮壓邪教教眾,葉志超成功以不敗戰績收場,由此可見在30年的軍旅生涯當中,葉志超如同現在的城市管理局局長,橫掃各路流動百姓,成功規範了清朝內地的秩序,可接下來,完全制式化裝備和專業化訓練的日本陸軍閃亮登場,30年之間欺負老百姓玩的興起的葉志超,面對自己生涯當中的第一個專業對手,還能保持30年前的狀態嗎?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你讓城市管理的工作人員上戰場,能行嗎?一仗下來就得掉頭就跑,葉志超就是這麼做的。



牙山之戰是甲午戰爭的第一場陸戰,葉志超在這一戰中直接現了原形,儘管一些史學家把這一戰的失敗說成是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可事實上,這一仗的兵力對比是清朝陸軍3000餘人對日軍4000人,清軍兵力方面雖然吃虧但卻並沒有形成懸殊態勢,但這一戰卻在一天之內就宣告崩潰,儘管一些史學家又把失敗的原因解釋成清軍對日軍進攻方向的判斷出現錯誤,誤將守軍3000人的其中1000人調走,造成戰場兵力變成了2000對4000,在1比2的不利對比之下,似乎敗得很“合理”!可問題是,作為一軍統帥,你連對手的主攻方向都搞不明白,你自己覺得說得過去嗎?更重要的一點,按照葉志超戰後的說法,此戰清軍傷亡200人,也就是說3000人的軍隊,傷亡還沒到10%就直接全面崩潰,這就是清軍的真正戰鬥力!



所以後來在平壤之戰就更不難理解了,14000人的守軍隊伍在頭一天的對攻戰中傷亡近千人左右,雖然也給對手造成了700人左右的傷亡,但至少根據之前牙山之戰的傷亡比率來說,葉志超統帥的清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更別提作為主將之一的左寶貴已經陣亡,城內的糧食補給只剩下一個月,武器彈藥不足兩天之用,對於葉志超來說,以上已經足夠達到自己選擇逃跑的標準了!

要怪只能怪清朝當時沒有設立專業的城市管理部門,要不然葉志超及時的選擇轉業,也許還能完美收場!


遼寧資深球迷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原本是讓劉銘傳去朝鮮,但都被劉銘傳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只能讓葉志超去當坐鎮朝鮮的統帥,葉本人也不想接受,但由於軍令如山,只能服從。逼一個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你想他能做的非常好嗎,所以葉志超的逃跑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壓根就沒想接這麼個攤子,更不想把自己的命丟在那。另一點就是甲午戰爭結束後僅8個月劉銘傳去世,從這點也反映出一個問題,甲午戰爭形式那麼緊迫,清廷竟然找不出一個帥才,非要讓一個將死之人披掛上陣,可見清王朝已氣數已盡,大勢已去。假如真的讓劉銘傳去當統帥,即使失敗,恐怕也不會那麼慘,以劉銘傳的軍事才能,應該比葉志超強吧





無謂的笑730


葉志超是清朝時期的一名出色的將領,但也因為曾多次逃跑,被很多人瞧不起,綜合當時情況來說,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我認為就是因為他的人品極差,害怕敵人。前期的驍勇善戰只是因為清軍的鼓吹和靠一些因為運氣而勝利的戰爭。

葉志超一路走來離不開李鴻章的抬舉,是李鴻章的老鄉,安徽人,一生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熱河起義,甲午戰爭等。小時候,自己的父母去世,這養成了他對死亡的畏懼,他害怕向父母那樣年輕時就死亡。後來因為太平天國,戰火燒到了安徽,他加入到了清政府組織的團練裡,前期作戰確實勇敢,這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並開始大力扶持他。正好當時李鴻章正在創建北洋軍,於是了,理所當然的加入到了北洋軍裡,陸陸續續打了一些小仗,逐漸做到了總兵的位置。

後來日本侵犯朝鮮,朝鮮不得已向清朝求情援助,清朝允諾,李鴻章於是就派了已經成為總兵的葉志超前去幫助朝鮮。但在與日軍的戰爭中,葉志超多次逃跑這是不爭的事實,李鴻章對次為他求情,免於一死,解甲歸田。這使得後來很少有人提及這個人,就算提及,也多是在批判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中,更是提及他逃跑的樣子,棄城之後,飛奔500裡,跨越鴨綠江,不管其餘各將領,獨自退回清朝境內。

基本所有的史書都指責他畏戰,作為清軍派往朝鮮的將領,在他國應該英勇殺敵,不畏強敵,不讓你戰勝敵人,最起碼你別逃跑啊,給清朝的臉面丟的一乾二淨。但也有人為他辯解,說他逃跑,原因有二,其一,年齡較大,不適合指揮戰鬥,跑回境內,實屬無奈之舉。其二,清軍彈藥不足,已經無力抵抗日軍的進攻,如果堅守陣地,只會全軍覆沒,把他的逃跑說成了突圍,並且說成挽救了清軍的敗局。

但是從史料來說,後者基本是不成立的,因為剛到朝鮮時,葉志超就已經有了出現逃跑的記錄。那場戰役葉志超做的更絕,讓自己的隊友前去伏擊日軍,自己負責接應,這對他來說已經是萬無一失的了,但他覺得日軍無法抵抗,並沒有遵守約定,自己先撤了。並且他還厚著臉皮,上報清朝政府說自己打了勝仗,日軍的進攻已經被遏制,朝鮮戰局已經穩定,這使得清朝對於後來在朝鮮與日軍對戰,產生了極大的誤判。綜上所述,葉志超逃跑就是因為自己的害怕,事實不容更改,這種人典型的對內厲害,對外就慫的人,根本不值得我們瞭解!


歷史深度揭秘


葉志超此人出身淮軍,驍勇善戰,絕對的一員猛將,一個經歷過槍林彈雨從普通士兵爬上來的將領,面對日軍時真的是簡簡單單的逃跑嗎?

時間回到1894年9月15日,日軍發動了平壤戰役,葉志超奉命鎮守牡丹臺與玄武門一線。不料日軍準備精良,攻勢凌利,很快便攻破了防線,葉志超手下大將左寶貴也在抵禦時寡不敵眾,壯烈犧牲了。反觀葉志超見日軍即刻就要進城了,心中不免產生了逃跑的想法,為什麼這麼想呢?因為清軍現在遠赴平壤作戰,彈藥糧草早已供應不上,況且手下的大將左寶貴也在戰爭中犧牲,手下軍紀渙散,早無作戰之心,根本沒有辦法阻擋日軍的攻擊。不如先行撤退,採取邊退邊打,爭取後方支援。結果他的建議一舉得到了手下眾將士的認同。

葉志超在棄城之前給日軍送信,稱自己已經撤退,希望日軍不要再進攻。正是這樣幼稚的行為,使得日軍在其撤退路上伏擊成功,殲滅清軍2000餘人。


壹只大腦斧


甲午戰爭中,清軍主帥葉志超的表現歷來被人詬病,放棄平壤,狂奔500裡,讓他得到了”逃跑將軍“的稱呼。

仗打輸了,身為軍隊統帥必然難辭其咎,不過葉志超既然這麼蹩腳,朝廷怎麼會讓他當到從一品的直隸提督這樣的高級武官,李鴻章又怎麼會讓他指揮在朝的各路清軍,葉志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葉大呆子

葉志超是合肥肥西人,從小父母雙亡,是個孤兒,由舅父收養。

孤兒葉志超沒有財力也沒有人脈,要想出人頭地,必須比別人付出加倍的努力。葉志超也沒有別的本事,就是敢賣命,從參加團練開始到加入淮軍,從20多歲打仗,打到40多歲,二十幾年仗打下來,先後同太平軍、東捻、西捻作戰,作戰不要命的葉志超除了博得了“葉大呆子”的渾名,還因功晉升為直隸正定鎮總兵。光緒十五年,又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

成為將領的葉志超表現也不差,光緒十七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教民起義,葉志超率軍鎮壓,表現得一如既往應用,不到一月就平定叛軍,擒獲首領,又得到賞穿黃馬褂的榮譽。

截止光緒二十年前,葉大呆子葉志超作為軍人,表現堪稱完美,直隸提督即是對他的褒獎。

逃跑將軍

光緒二十年,朝鮮局勢不穩,東學黨起義爆發,這正為一直覬覦朝鮮的日本提供了機會,清廷派葉志超率軍作為第一波入朝的軍隊。7月29日日,日本向清軍進攻,葉志超所部先在牙山被擊敗,隨後退守平壤,在日軍攻擊下,葉志超棄守平壤,連夜撤退,卻又中了日軍埋伏,在路上損失慘重。平壤之戰失敗,清軍被趕回國內,局勢進一步惡化,葉志超由此被冠以“逃跑將軍”的稱號,並被朝廷治罪。

縱觀葉志超的發跡,是從槍林彈雨中晉升上來的,如果真是貪生怕死之輩,清廷和李鴻章等上層不可能把他放到那樣一個重要的位置,讓他統帥在朝軍隊。

那麼,葉志超為什麼要逃跑呢?

因為這場仗,實在是打不贏。

清軍和日軍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清軍的制度,沿用的還是明朝時期戚家軍的編制,以“營”為最大建制,步兵一營有400-800人,騎兵和炮兵一營是100-300人,所以我們看晚晴的戰史,動輒就是幾十個營幾十個營的往上調,其實也就萬把人而已。建制過小帶來的缺點是什麼呢,是指揮混亂,統共萬把人的軍隊,除了營就沒有再上一級的編制,戰場指揮官要同時協調指揮幾十個營的兵力,難度可想而知,營級單位往往只能各自為戰,近代戰爭的指揮系統,在清軍那裡,還是個傳說,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戰鬥力的低下。

在日本陸軍那裡,這個問題早已被解決,日本以師團為戰鬥單位,師團下有旅團,旅團下又有大隊,層級分明,一個師團12000多人,相當於中國陸軍幾十個營級單位,戰時兩到三個師團組成軍級戰鬥單位,一個軍的兵力3-5萬人。這樣的編制好不好,看看它被一直沿用到二戰就知道。

此外還有近代化的後勤供應、醫療衛生等保障制度,對於清軍更是聞所未聞,簡單來說,清軍就是自己保障自己,糧食自己運,受傷自己扛,雖然武器是近代的,其他方面還停留在中世紀。

在退守平壤之前,葉志超、左寶貴所部3500多人,已經在牙山跟日軍混成旅團的3000多人交過戰,結果是在成歡設置好陣地,以逸待勞的清軍被日軍輕鬆擊潰,日軍只損失了幾十人,清軍傷亡在200上下,戰鬥力的差距一目瞭然。

那麼在平壤之戰前,城內的情形又是怎麼樣呢?

朝鮮局勢吃緊,清廷調派奉軍左寶貴部,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和部分吉林練軍,這些部隊總計29營入朝,人數13000多人,史上稱為四大軍入朝。

入朝的四大軍加上葉志超退到平壤的部隊,清軍人數達到了16000多人。

日軍兵力是多少呢?

日軍攻擊平壤的部隊是陸軍第五師團和混成第九旅團,總兵力也是16000多人。

從之前的戰鬥已經可以得出結論,日軍戰鬥力大大強於清軍,在人數大致相等的情況下,清軍註定無法取勝。

除了人數不佔優勢,清軍面對的還有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後勤補給供應不上。

一是彈藥不足。

平壤之戰從9月12日起在外圍的小規模接觸到15日兩軍的高強度戰鬥,到15日戰鬥暫時結束,清軍已經消耗了手中全部的彈藥基數,庫存的彈藥已經不足以再支持一天15日那樣的高強度消耗,沒有彈藥,槍支就成了燒火棍,無法抵抗日軍的進攻。

有人說,日軍佔領平壤後,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仔細看一下,所謂的大量彈藥其實是誇大其詞。

日軍繳獲的彈藥清單是:75毫米克虜伯炮18門,炮彈516發,小炮13門,炮彈209發,加特林機關炮4門,炮彈117發,此外若干槍支和子彈。

從重武器的繳獲上,就可以看出城中缺彈的窘境,眾所周知的加特林,是高射速重武器,它的射速是350發/分鐘,117發機關炮彈,連半分鐘的彈藥儲備都不夠,炮手再節約,它也撐不了日軍一波衝鋒。

其他輕重武器也與此類似。

二是糧草不足。

清軍的物資運送,原本主要依靠海運,但是豐島海戰後,海路運輸風險巨增(當時黃海海戰還沒發生),日本軍艦的主要目的就是打擊清軍的海上運輸線,所以海運幾乎被放棄,被壓縮到僅僅從旅順到營口短短的一段。

糧食並不是沒有,而是大量積壓在朝鮮義州,無法供應上來。平壤城內的軍隊只得自己籌糧,可是當時平壤總共只有兩萬多居民,而駐紮的清軍就達到了16000多人,靠自籌怎麼也無法保證糧草充足。

打到15日,清軍儲存的糧食僅夠維持3-5天,沒有糧食,軍隊立馬崩潰,還談什麼打仗。

在15日激戰之後,牡丹臺、玄武門等要地相繼失守,大將左寶貴陣亡。如果再繼續堅守下去,只有一個結果:平壤失守,清軍徹底崩潰,全軍覆沒,或死或降。如果是這樣,葉志超罪責更大。

權衡利弊之下,葉志超做出了撤守平壤的決定,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召集全體將領召開會議後得出的結果。

撤守平壤的決議做出了,不過在如何撤上,葉志超卻犯了大錯。

15日下午,他派人給日軍指揮官送信,宣稱清軍將放棄平壤,第二天一早就開城,他將帶領軍隊撤離,將平壤城交給日軍。

這是葉志超玩的障眼法,因為交城意味著投降,雖然能保證部隊的人身安全,不過需要繳械。一旦繳械投降,清軍就算平安回到國內,葉志超也必將受到嚴厲懲處。他的打算,是先麻痺日軍,等到15日夜晚就暗度陳倉,將軍隊連夜撤離。

可惜,葉志超的計謀,被日軍指揮官看破,他下令日軍在路上設下埋伏,伏擊了撤退的清軍。

當夜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如同驚弓之鳥的清軍在撤退路上突然遭到日軍截殺,一觸即潰,損失超過4000人,比白天在戰場上激戰遭受的損失還大,被清廷寄予厚望的這支清軍精銳,已經潰不成軍。

平壤之戰,無論清軍是選擇繼續堅守還是撤退,失敗都不可避免,相比較之下,小院認為如果能把部隊帶回去,保存實力,要優於死守孤城,全軍覆沒。

不過,對於清軍在撤退中遭受的損失,葉志超顯然要負主要責任。

往小裡看,葉志超只是一個將領,能做的只有打仗,平壤失守是必然的事,把朝鮮失陷的主要罪責推到他一個人頭上,未免有失公允。

往大了說,甲午戰爭失敗,原因起自清朝政府上層,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無視清軍與日軍的戰鬥力差距,又不做好戰爭準備,最終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