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管理龐大的3個省,為何鬥不過江蘇巡撫?

我是一個小書蟲


清朝的兩江總督轄區涵蓋江蘇、安徽(原江南省)和江西三省,並且有權節制轄區之內的綠營駐軍,權力不可謂不大!而且,兩江總督的轄區與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江西巡撫的轄區實際上是重疊的。單從轄區來看,兩江總督下轄三省、包括江蘇,而江蘇巡撫僅僅下轄江蘇一省,兩江總督似乎就是江蘇巡撫的上級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兩江總督的轄區雖然涵蓋江蘇巡撫的轄區,但是二者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出於地方權力制衡、避免一家獨大的需要,清王朝的統治階層在設置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之時便留了後手。雖然轄區重疊,但是江蘇巡撫卻不受兩江總督管轄,二者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換言之,雖然兩江總督的轄區、級別都要高於江蘇巡撫,卻不是江蘇巡撫的直接上級,江蘇巡撫的直接上級是皇帝。



以上是轄區問題,下面再說一說職權的問題。兩江總督雖然統轄三省,有節制綠營駐軍的權限、也有管理民政事務和監察工作的權限,但是卻不能直接管理各省行政事務,更多地是充當了協調員的角色,同時更加側重軍政方面。而江蘇巡撫則是主官一省行政事務,更加側重行政方面。但是,江蘇巡撫同樣擁有節制全省綠營駐軍和監察之權。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就是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加銜。多數兩江總督都會擁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加銜,而多數巡撫也會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加銜。看起來這是為了提高級別、待遇,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這些加銜更多地還是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節制綠營駐軍和行使監察職權。



那麼,問題就來了。轄區重疊、職能重疊,相互扯皮、相互爭鬥無可避免。清王朝的統治階層難道不知道嗎?很顯然,是知道的。但是,這恰恰是皇帝最想要的!雖然可能會因為督、撫爭鬥而導致效力低下,但是這種體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地方形成相互制約、權力平衡,避免一家獨大。晚唐的藩鎮割據不就是因為節度使缺乏制約造成的嗎?同時,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向皇帝直接負責,遇事皇帝可以居中調停、做出決斷,既可以穩坐釣魚臺,又不至於使政務無法施行。唯一的弊端就是時效性差一些,但是在那個時代,時間從來就不是大問題,即便是十萬火急的八百里加急也不是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的,不是嗎?



提問者所謂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恐怕言過其實了。這具體還是要看皇帝的態度,如果皇帝支持總督,則總督鐵定蓋過巡撫。如果皇帝支持巡撫,總督雖然品級比巡撫高,恐怕也未必鬥得過巡撫。有時候,皇帝為了搞平衡,也會各打五十大板,兩不相幫。著名的督撫之爭——兩江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已經嚴重影響到兩江地區的安定了。最後,康熙帝只得先各打五十大板了事,以後再作進一步處理。所以說,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並沒有誰絕對鬥得過誰的說法,主要還是看皇帝的態度和信任程度。



除此之外,因為轄區、職權重疊,齟齬無可避免。清王朝後來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選擇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人選時往往會選擇性格互補的官員出任,以儘量減少衝突。但是,絕對不會刻意斷絕督撫之爭。因為這是皇帝需要的,不可能、不會、也不敢斷絕。清王朝統治階層要做的就是將督撫之爭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僅此而已,直到清亡一直如此。


農民工歪說歷史


說到兩江總督名稱的來源,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兩江總督的江是因長江而來,但實際上兩江總督所說的江並不是長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們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紹了,而江南省大家瞭解的就比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設置的一個省份,由現如今的江蘇和安徽構建而成,後來隨著歷史局勢的發展,才逐漸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蘇兩個省份。

原本兩江總督只管轄這兩個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兩個省份後,兩江總督所統轄的省份卻由原本的兩個省份增加成了三個省份,分別就是江西、江蘇和安徽。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衝突

兩江總督的官邸所在地位於江蘇省當時兩大省會之一的的江寧,也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南京。

而我們提問中所說的江蘇巡撫,官邸所在地則在江蘇當時的另外一個省會蘇州。

因為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官邸都位於江蘇,所以在權力重疊之下,二者就發生了不少的權力衝突。

不過像提問中所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的話語我覺得是有些危言聳聽的,雖然說清朝中早期時兩江總督確實無法對江蘇巡撫進行太多的壓制,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兩江總督對江蘇巡撫仍然是保持著巨大優勢的,我覺得不能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我們只能說,為什麼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

至於在清朝時期品級、統轄範圍遠遠超出了江蘇巡撫一大截的兩江總督為什麼拿捏不住江蘇巡撫,其實主要跟清朝皇帝對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分配以及定位有關。

在說到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的關係。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單純論本身的官職來說,是正二品的官職,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會給兩江總督授予的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銜,那麼兩江總督的品級將會晉升到從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設置東北總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國各地設置了8個總督官職,這八大總督官職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

在這些總督官職中,要論地位最高者當屬掌管著天子腳下直隸省的直隸總督,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這些總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地位,主要跟兩江總督掌管地區的富庶有關。

在清朝的所有地區中,最富庶的地區就是兩江總督所掌管的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

這些省份在古代屬於江南地區,自唐宋大量漢人南遷之後,江南地區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漸漸的,江南地區成為了天下糧食出產的中心。

這點在以糧食為重的封建王朝時期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兩江總督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了。

而除了豐厚的糧食出產,江南地區還有著非常發達的商業以及鹽產業,種種的稅收,更加無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區的財政稅收。

正是由於兩江總督所統轄地區的糧食出產、財政稅收佔據了整個清帝國的重中之重,兩江總督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兩江總督所掌握的軍權

在清朝時期,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不過雖然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但是總的來說,兩江總督的權力更多還是偏向于軍權方面的。

在軍權方面,兩江總督所掌握的權力是分為兩部分的,其中第一個部分就是直屬於兩江總督的督標,這是獨屬於兩江總督的部隊,只有兩江總督能調遣。


第二部分就是對所轄地區內其他部隊的調遣,如果情況緊急的話,兩江總督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手續直接調遣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直屬的撫標、提標部隊的。

如果情況更加緊急一些的話,那麼兩江總督還可以通過獲得朝廷的授權調遣自己統轄內的其他綠營兵。

當然,無論情況再怎麼緊急,兩江總督都是不可能調遣得了八旗軍隊的。

兩江總督在江蘇的行政權上比不過江蘇巡撫

從總體上來說,清朝中早期的兩江總督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大區司令。

不過兩江總督雖然能調遣巡撫和提督們的直屬軍隊、擁有著統轄巡撫和提督們的權力 ,但是在名義上,巡撫和提督卻並不是兩江總督的手下。

在名義上,兩江總督和巡撫、提督是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物,他們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動得了他們,他們互相之間是產生了相互節制作用的。

如果巡撫和提督們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兩江總督是無法直接處理他們的,他只能通過上報皇帝來彈劾他們,而如果兩江總督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巡撫和提督們也可以通過上報皇帝來對總督進行制衡、彈劾。

不過因為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處理他們地位關係的時候,一般首先會偏向於兩江總督,然後再偏向於巡撫,最終才是提督。

單純論軍權以及大範圍的統籌權來說,江蘇巡撫是根本比不過兩江總督的,但是如果要對比在江蘇省內的民政處理大權,兩江總督就比不過江蘇巡撫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讓總督擁有太過於龐大的權力。

要是如果總督既擁有了龐大的軍權,又擁有了龐大的民政權力,其實就跟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差不多,將會對清朝皇皇帝的權力產生巨大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況,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權力分配給了巡撫們。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因為清朝皇帝覺得兩江總督的權力太過於巨大了,為了對其進行制衡,就給予了江蘇巡撫龐大的權力以及和兩江總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產生鉅變之前,兩江總督才遲遲無法完全壓制住江蘇巡撫。


孤客生


兩江總督還真被江蘇巡撫“幹掉”過!

總督參倒巡撫的比較多,畢竟,總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撫也不都是軟柿子。在康熙年間,“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案,也是督撫之爭最嚴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場案爆發,多名“文理不通”的鹽商子弟高中,學子們大鬧貢院。此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來的不聽話的江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彈劾下臺了。不過,出乎噶禮意料的事,康熙調來了更不好對付的“有清廉名聲”的張伯行。

此案爆發後,張伯行聽說噶禮向兩位監考考官索要50萬,便可保他們平安。於是,張伯行便參了噶禮一本。噶禮馬上反擊,告張伯行誣陷。同時,還拿戴名世的文字獄(在張伯行轄區印刷的)彈劾張伯行。康熙素來聽聞張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禮做事太過張狂。於是,最後,噶禮被免職,而張伯行留任。

(兩江總督轄區,因為直管“兩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蘇(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

我們來說說總督和巡撫是怎麼回事。

總督和巡撫都是軍政事務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個總督只管一省的話,一般都是兼任巡撫之職。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撫,沒有總督(山東,山西)。如果,總督管幾省軍政事務,那麼下轄的幾省巡撫只管好本省軍政事務就行,總督對其下轄的所有巡撫都有“督權”(什麼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直接下屬。巡撫作為地方大員,是一省三司官員直屬領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而朝廷對於總督和巡撫的職權,也分得不是很細,這就出問題了。朝廷對一省有詔諭時,也是先說把總督排前面,巡撫在後面。雖然,一般認為總督偏軍事,巡撫偏民政。但是,總督還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內有事上奏,也是要總督和巡撫聯名上奏。不過,這可苦了三司官員,當督撫鬧矛盾時,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也是因此,總督和巡撫肯定會掙權,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也是常有的事。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會讓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個城市。

不過,全國有總督與巡撫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個: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駐武昌;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駐廣州;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駐福州;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駐昆明。

統管江西和江南(後分為安徽和江蘇)的兩江總督就駐在江蘇南京(江寧),而江蘇巡撫卻是在蘇州。而且,為了緩和兩個地方大員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錢袋子。朝廷在江蘇省特意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個布政使)。這兩個布政使分別協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

江蘇省的兩個布政使:蘇州布政使,轄"蘇,松,常,鎮,太五府州\

勇戰王聊歷史


在清朝,九大總督的職責相較於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不過,這九地總督的設立時間,卻有著前後之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最早的,並且擁有著明確職權的,就包括兩江總督,兩江總督正式設置於康熙21年。

管轄三省之地的兩江總督之所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較早,其實與當時的歷史進程有關,以前的兩江地區,其實指的就是現在的江蘇、江西,還有安徽、上海這一片地區。

兩江總督所管轄地圖

為什麼清政府會率先設立這裡的總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錢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賦稅之地。這片地區從前幾個朝代開始,就已經非常繁華,經過上千年的開發,江南地區,在明清之際,已經成為典型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國庫1/3之巨的收入來源,來自於兩江地區。這樣一個繁華之地,在清軍入關以後,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在設立總督的時候,既要防止總督的權力過大,也要避免他們難以發揮自己的職責。因此,直到康熙21年,兩江總督的名稱、所轄區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總督舊照

為什麼兩江總督所管轄的轄區又包括了江西、江蘇、安徽這三個大省呢?這與當時兩江地區的地理位置有重大關係,這三座大省相較於其他中原地區,它們到京城的距離更為遙遠。

同時,他們在地理位置上又極具優勢,這裡有長江作為屏障,又有險峻的山川,讓三省之地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另外,江蘇在清初擁有著龐大的人口規模,從這裡所收取的賦稅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幫助清朝爭奪天下。

總督與巡撫畫像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兩江總督這個職位極為關鍵,甚至能夠決定清王朝的前途命運。因此,清政府在選用人才的時候,會更加小心。當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兩江總督的權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應有之義。

因此,兩江總督轄區內還專門設立了單獨的巡撫職位。所設立江蘇巡撫的目的自然很明確,就是對總督進行掣肘,防止總督一家獨大,對總督進行監督管理。

清朝官職表

兩江總督掌握著兵權,而巡撫又要對總督起到監管的職責,在歷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這兩者的官職到底讓誰擁有著更大的權力呢?

首先從兩者的官職上來看,兩江總督在加任兵部尚書以後,在當時是從一品的官階;而江蘇巡撫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書,也僅是一個正二品的官階。

這樣一看,總督的官職要高於巡撫,巡撫似乎該聽總督的話。不過,這其實是一個想當然的誤解,巡撫和總督,其實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因此,總督和巡撫雖有級別不同,卻並無從屬關係,更不存在誰聽命於誰的情況。

兩江地區地圖

其次,他們所管理的職責也有所不同,總督雖然也有民政之權,主要負責的卻是兩江地區的軍事,而巡撫在這裡的工作,更側重在了當地的民政上,這樣就有效的將總督的權力分割開來。不過,清初之際,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職權確實要高於擔任巡撫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總督的權力確實是要高於巡撫的。

也正因為如此,皇帝設置江蘇巡撫一職的目的,就是為了限制總督的權力,所以,雖然總督管轄著更大的疆域,雖然總督的品級更高,但是,由於清廷處心積慮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總督遠算不上在兩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蘇巡撫的節制。


鳶飛九天2018


兩江總督PK江蘇巡撫,誰厲害?



1.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絕對是實權派,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能夠擔任兩江總督,是很多清朝為官者一生的嚮往,兩江總督管理的地域範圍非常大,總管江蘇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至從一品。在封建社會,一品大員那可是非常稀少的。在清朝,兩江總督實際上是管轄現在的三個省區域,為什麼呢?在清初的時候,江蘇(含今上海市)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又因為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稱兩江總督。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由於滿清政府根本不信任漢人,所以兩江總督這個重要的職務一直又滿族人來擔任,後來隨著滿漢的不斷融合,滿洲人都漢人也開始逐漸信任,所以後來不斷有漢人擔任這一職務。從1665年到1911年,近三百年時間,有影響的漢人歷代兩江總督我們基本都耳熟能詳,如於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作為漢人代表,他們都是能力過人的清代重臣。



2.江蘇巡撫。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巡撫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職位職責類似於現在的省長。作為巡撫,一省之內的所有民政大小事務都統歸他管理,所謂民政事務,就是剔除軍事事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事務,例如發展經濟、治理地方秩序、水利建設、農業建設等等都歸巡撫管理,可見巡撫的權利也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他管轄的省區內,擁有絕對的地方管理話語權。



3.到底誰厲害?

單純按照管轄地域範圍這個標準來看,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是,總督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也就是說,總督根本管不著巡撫,二者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只對皇帝的話負責,別人無權指揮。兩者的不同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兩個人都是皇帝的親信,但是皇帝為他們做了不同的分工,所以說,從職位上來說,他們誰也治不了誰。當時的清朝,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正是這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總督和各地的巡撫,組成了清朝較為成熟的封建王朝管理網絡。


智者說歷史



理論上來說總督比巡撫級別高,但實際上呢,裡面的條條道道就多了。

今天宋安之不說那些歷史具體細節,就說說清朝為何會出現督撫經常相鬥,甚至總督被巡撫彈劾成功的情況!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統治階級特意而為之的,避免地方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所以有意無意製造總督和巡撫的矛盾,使其互相牽制。比如說很多時候巡撫和總督的治所都同處一城,而且兩者之間的權力很多都高度重合,自然會產生很多摩擦。更關鍵的是朝廷的態度曖昧,如果巡撫參總督,或者總督參巡撫的話,很多時候朝廷不會維護官大一級的總督威嚴,而是以事實說話,刻意營造出總督和巡撫對掐的局面。

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兩江總督卻鬥不過江蘇巡撫的情況。

現在大家明白這個根本原因了吧?


宋安之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總督中第三名,僅次於東三省總督和直隸總督。它主要負責總管江南和江西兩省的軍民政務,省府位於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況下,兩江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但可以通過加銜兵部尚書高配至從一品。在清朝歷史上,先後共有98任兩江總督,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

江蘇巡撫,最開始叫做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江蘇、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時,康熙覺得江南省規模和實力過大,於是將江南拆分為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蘇”這個名字取自當時江蘇省內最大的兩個府城“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安徽則取名“安慶府”的“安”和與“徽州府”的“徽”。

此後,江蘇巡撫就只負責管理江蘇省的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務,其官階為從二品,但可通過加銜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從這層意義上說,兩江總督不僅官階要高於江蘇巡撫,其管轄的地盤也要遠大於江蘇巡撫,所以其擁有的權力和地位,明顯要高於江蘇巡撫。

再加上清朝前期,總督多為滿人擔任,巡撫多為漢人擔任,所以正常情況下,江蘇巡撫是決計不敢去挑戰兩江總督的權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撫和總督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他們都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遞交密摺。

換句話說,巡撫也有權力監督和彈劾總督。在這種背景下,兩江總督的權力和地位雖然高過江蘇巡撫,但它卻管不了江蘇巡撫。

同時,在清朝前期,如果總督和巡撫之間真發生矛盾,皇帝一般會各打五十大板。所以為避免兩敗俱傷,總督和巡撫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爭鬥,也是在一定範圍之內,或者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少會鬥個你死我活。

也正因為此,在清朝前期的時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時,江蘇巡撫張伯倫彈劾兩江總督噶禮收受賄賂這個事情外,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大規模相鬥的事情,並且從明面上,也都是江蘇巡撫禮讓兩江總督,甚至一旦江蘇巡撫有空缺,原則上也是先有兩將總督提出備選人選上報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後期時,尤其是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和天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導致東南地區戰事不斷,而且上海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導致兩江總督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慮對其進行限制。

當時,江蘇田糧鹽稅,當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錢袋子。在兩江總督已握重兵的情況下,如果再把江蘇的財權給他,很容易讓他藉著這個亂世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等到他有了槍桿子和錢袋子,一旦有異心,誰還能制衡得了他?

在這種背景下,朝廷就只讓兩江總督管江蘇的軍事,不涉足江蘇省的任何經濟民政。同時,朝廷還特意挑選一些威望和資歷都非常顯赫的人來擔任江蘇巡撫,藉以制約兩江總督。比如,在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之時,朝廷特意讓和他齊名的李鴻章來擔任江蘇巡撫。

甚至而言,在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發生矛盾時,朝廷還會故意偏袒江蘇巡撫。也正因為朝廷對兩江總督的種種制約,這才讓江蘇巡撫的地位,開始超過兩江總督,這也導致後來兩江總督時常鬥不過江蘇巡撫的現象。


我是趙帥鍋


說起封疆大吏,人們最熟悉的就是總督和巡撫啊。巡撫一般管理一個省,而總督管理多個省,例如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和江西三個省,而江蘇巡撫最多就管江蘇一個省。照說總督應該實力比巡撫強大不少。不過在明清的歷史上,巡撫和總督顯然他們的關係不是那個樣子的。

雖然從名義上來講,總督的權力確實比巡撫大不少,因為總督一般管的地盤至少就比巡撫要大很多。但是兩者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總督也不能夠去直接命令巡撫。總督和巡撫有可能在同一個城市,但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兩者也是平起平坐的關係,頂多是出席某個重要場合的時候,總督在前巡撫在後而已。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他們並不在一個城市辦公,兩江總督在江寧也就是南京,江蘇巡撫在蘇州。

從品級上講兩江總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尚書銜,所以變成從一品。而江蘇巡撫是從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御史銜,所以變為正二品。雖然總督品級比巡撫要高那麼一點點,不過在官方,總督命令不了巡撫,巡撫也不一定要非要聽總督的。因此在很多時候,巡撫甚至有可能和總督對著幹,而總督拿巡撫沒轍。

不過總督和巡撫對著幹的這種情況出現的很少,一般情況下朝廷在同一個地方設立總督和巡撫,往往是希望雙方互相節制,不讓任何一方做大。但是也不希望總督和巡撫雙方鬥來鬥去,畢竟這樣會讓地方不得安生。曾經有某個地方總督和巡撫互相鬥來鬥去,互相在朝廷參彈劾對方,令皇帝相當的惱火,把兩個人都給收拾了。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江蘇巡撫一般都會遵從兩江總督的命令。但是就如上文所說,江蘇巡撫並不一定完全聽兩江總督的,有時候兩者關係如果不好,甚至是政壇上的政敵的話,就有可能互相鬥,而兩江總督不一定能鬥得過江蘇巡撫。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總督和巡撫都是清朝封疆大吏級別的大臣,總督掌管兩到三個省的軍民政務大權,官拜二品,加兵部尚書銜為從一品大員,雍正年間總督一般還會加督察院右都御史的國銜。巡撫管一省之軍民政務,從二品的一省一把手,加兵部侍郎銜,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正二品封疆大吏。朝廷發佈明文詔令到地方,一般都是先發到總督和巡撫的手上。俗話說的好“官大一級壓死人”就是說古代官場制度的嚴格的官吏等級,所以巡撫對總督要有起碼的尊重。



但是情況總有例外,規則之外還有人情,更何況古代人治大於法治,很多時候皇帝的人情是最大。所以如果一省的巡撫為皇帝寵臣,他要與總督對著幹,誰勝誰負自然不能以官職來定。雖然總督節制巡撫,提督,但是巡撫同樣有向皇帝密奏,上書彈劾的權力,尤其是雍正朝的時候。所以清王發生的兩起最著名的總督,巡撫互參的案子都以巡撫的勝利,總督的失敗宣告結束。

1.康熙朝,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案,張伯行勝利,噶禮被賜自盡。

2.雍正朝,直隸總督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互參案,田文鏡勝利,李紱拆點被殺,後來因為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得以赦免。

第一件應該就是題主想要了解的兩江總督為什麼鬥不過江蘇巡撫。

兩江總督管理安徽,江蘇,江西三省可以說地方“土皇帝”也不為過。當時任兩江總督的是後金開國功臣同時也是開創清朝基業的努爾哈赤的乘龍快婿何和禮的後來噶禮。噶禮年紀輕輕受祖輩恩蔭官拜要職。康熙親征葛爾丹是噶禮隨行,運輸糧草,率先到達得到康熙的親自召見,應對如流頗受康熙喜愛。噶禮辦事能力很強也很勤政但是他的人品不好,貪婪成性,縱容下屬,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因為他,聰明機智有著康熙的寵幸再加上祖輩恩蔭下的各種關係,所以每次彈劾他都能巧妙化解並且升到了兩江總督。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利用職務之便科考舞弊,他把當時江蘇巡撫於準都給彈劾下去了。於準是大清廉吏于成龍的兒子,于成龍曾經是噶禮押送糧草的老上司。

接任江蘇巡撫的是康熙皇帝十分看中,親自多次提拔的張伯行。張伯行為人正直,嫉惡如仇,他以清廉之名被康熙知道,所以康熙十分信任他。張伯行到江蘇後自然對噶禮的行為十分不滿,噶禮同樣對張伯行的固執很不滿意。於是互相上書彈劾,康熙命令朝中大臣下查,起初案情有利於噶禮,康熙心底信任張伯行命令再次徹查。最後結果是認為兩人都有失官體,應該雙雙革職。這時候噶禮的母親親自面聖揭發噶禮,甚至說噶禮與妻子兄弟合謀要毒害自己。康熙站在張伯行一邊,先判噶禮凌遲後來看在他祖輩的面子上讓他自盡,妻子隨死。


第二件就是李紱田文鏡因為讀書人互參

李紱和田文鏡都是清廉正直的人,但是李紱作為天下文宗代表讀書人利益,田文鏡實心辦事他是雍正寵臣,又一心造福百姓。所以田文鏡在擔任河南巡撫期間,追繳國庫虧空時彈劾一大部分的文官,並且被他彈劾的人悉數免職。這些官員不是貪贓枉法之徒,但是大都是身在其位不謀其職,其中不乏許多李紱的門生故吏。所以李紱就批評了田文鏡,田文鏡不滿意向雍正密奏說他結黨。結果李紱,謝濟世等都上書說田文鏡對讀書人太苛刻,雍正以為他們結黨營私,所以就將李紱謝濟世一干人抓了起來。據說問斬李紱的時候,雍正讓監斬官問李紱

“你可識得田文鏡的好”

李紱視死如歸,不說屈服之詞,後來派人到李紱家,發現堂堂一品大員清貧如此,於是赦免了他。


兩件事都是總督,巡撫互參,其中具有決定結局的人都是皇帝,當然和當事人的人品和官品也是分不開的。


紅雨說歷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總督和巡撫的區別

清代的總督,官階為正二品,一般來說,一個總督要管好幾個省,相當於今天幾個省的省委書記。最重要的總督是直隸總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於北京就在這裡,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兩江總督,管理的地盤包括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這四個地方。而清朝可以說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於江南行省,可見兩江總督的重要性。通常來說,能夠擔任兩江總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個朝廷中的大員,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撫相對於總督來說就小多了,巡撫只管一個省,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官階從二品。

對於清朝來說,總督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慶市)、閩浙總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兩省)、雲貴總督(管理今天的雲南和貴州兩省)、湖廣總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省)、兩廣總督(管理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兩省)。

從清代的行政上來說,巡撫不歸總督管理,兩者都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

一般來說,巡撫不會去對抗總督

但是畢竟總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員,能夠當上總督的,基本上以後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員的節奏。對於巡撫來說,雖然對抗總督,總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給撤了或是怎麼著,但是畢竟是得罪了一個大員,以後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場來說,能夠混到總督這個位置的,要麼是能力超強有大功的哪種,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要麼就是苗正根紅的滿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甚至跟皇帝的關係都非常好的哪種。所以如果一個巡撫要出來對抗總督的話,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個總督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總督,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但也架不住朝中總督一邊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那天隨便找個理由就辦了自己,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再說,我混到一個巡撫容易麼我?縱觀清朝的巡撫,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說年輕的時候寒窗苦讀了多少年,萬里挑一地考上了進士,然後在官場要混多少年,打點多少關係,費了多少腦汁,還要有多麼好的機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說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給我送錢,下面的官員也一堆,帶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也是獲得愜意呀,幹嘛要跟總督過不去呢?

所以在整個清朝來說,巡撫對抗總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題目所說的總督鬥不過巡撫,應該是指的康熙晚年發生的辛卯江南科場案。

辛卯江南科場案

在這場案件中,是巡撫鬥贏了總督,但是這裡面也牽扯到了一個王朝的根本。

科舉制是隋唐以來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王朝的統治者並不怕農民造反,他們怕的就是農民和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造反,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們要不讓知識分子造反,怎麼辦呢?就搞科舉了,給知識分子一個往上的通道,雖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況來說,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再加上海這四個地方3年下來才錄取100人的,這可比今天北大清華錄取的概率還要低很多了。今天來說,北大清華在這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的錄取人數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舉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絕大多數人會考不上,考不上怎麼辦?就跟鴉片一樣,讓你繼續考,考到你頭髮白了人也老了,或許還是考不上,但是沒關係,這個時候你人已經沒用了,就算去跟著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過科舉考試的都是國家最好的人才,把這些人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夠江山穩固了。

所以歷朝對於科舉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出現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誰,查出來都是要倒大黴的。清朝允許官員貪汙腐敗,但是在科舉上是不允許的,畢竟朝廷也不能拿著大量的官員的名額,去給那些草包把,再說,如果真的這也能作弊,那讀書人也自然會對朝廷失去信心,也就會跟著去造反了,這是統治者最不願看到的。

事情是發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當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為滿洲正黃旗董鄂氏人,他的母親當過康熙的奶孃,所以康熙對噶禮還是相當看重的。噶禮仕途也非常順利,一路就當到了兩江總督。

而噶禮卻非常地貪婪,他覺得科考來錢來的快,就夥同京城來的兩個考官共同製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當時放榜出來,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的居多,而很多飽讀詩書的江南學子卻榜上無名,頓時引起了公憤,便開始鬧事。

事情傳到了康熙那裡,他就派戶部尚書兼任了欽差大臣到江南來徹查科考舞弊案件,協助他的就是江蘇巡撫張伯行。

張伯行比較公正廉明,發現了噶禮從中貪腐的一些證據,就上奏彈劾噶禮。康熙比較偏袒噶禮,畢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覺得巡撫彈劾總督是有失體統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張伯行結黨營私,誣告上級的方向處理。

很快這個事情就在江南傳開了,學子們義憤填膺,憤憤不平,事情也就越鬧越大了。最終查出來還是噶禮確實有貪腐的行為,而張伯行也堅定地認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並義正言辭地上書康熙。最終康熙也察覺其中噶禮確實存在貪腐行為,就免去了噶禮的總督職務,張伯行繼續當巡撫,就此了事。

這就是巡撫鬥贏了總督的事件。

也只能說,這是個特例,在整個有清一代,這種事情發生的情況非常少,哪怕是巡撫佔盡了道理,最終也仍然是總督獲勝的概率更大,畢竟總督的後臺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說是巡撫贏了,只能說是形式上贏了,但實際並沒有贏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