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介绍了一战的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并且直指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萨拉热窝事件

事实上德国的参战在很久以前就可以看得到,或者说从德意志建立起来开始,有些人就预料到或许有这么一场战争了。

德意志的强大

1871年一个统一的德国诞生了,这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可以说就是普鲁士的扩大化国家,人口从1930万增加3460万。普鲁士是一个军事国家,而德意志则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自1871年以后,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这使得欧洲其他国家,甚至英国都落后于它。

1、在经济方面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的经济已经处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而政治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建立更是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扫平了道路,它的影响在于金本位、法律、经济建设,中央银行等等,把马克变成法定货币更是降低了在交易当中的繁琐程度。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赔偿的50亿法郎,给德国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这块铁煤产地,使德国解决了能源问题的后顾之忧,这对德国的影响类似于《马关条约》对日本的影响,起到了对德国经济输血的作用,使德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建国至1890年,德国的工业平均增长率是是3.5%,而英国是1.7%,从1890年到1900年德国工业平均增长率是4.8%,而英国是1.6%,三十年间德国工业指数上涨了2.7倍,英国一百多年的资本主义道路德国用了三十年就走完了。

2、军事方面

普鲁士是军事国家,德国从建国开始就充满了军事色彩,而经济的发展也给德国军事提供了有力的后盾。1879年德国军费支出4.9亿马克,1899年9.3亿马克,到了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军费支出已经达到了21亿马克。

巨大的军费支出刺激了德国军工产业,克虏伯等军工企业迅速发展,仅克虏伯军工厂就有八万员工,克虏伯大炮在世界闻名,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一门大炮需要几十家工厂的生产零件,因此军工产业的发达不仅带动了就业,也带动了运输、工业部门的发展。在当时的德国国内,人们深信军事工业是国家利益的必须,是繁荣经济的必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有东方俾麦斯之称的李鸿章购买的就是克虏伯炮

3、在教育方面

德国实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1881年德国的文盲率是2.38%,到了到了95年更是降至0.33%,教育的发展为德国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德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家的摇篮,出现了一大批为难我们高中和大学的科学家:赫尔曼、赫兹、普朗克、施莱登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42名诺贝尔获奖者当中有14个来自德国,这就足以体现德国是一个教育强国。

强大的经济和教育使得德国最先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发展的更快。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由德国西门子制造

德意志强大下隐藏着怎样的风险?

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下,国内矛盾也是十分尖锐的。德意志是一个联邦国家,参加联邦的各个独立邦并没有失去各自原有的地位。联邦有四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国、七个侯国以及三个自由城市还有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意志的统一的根本在于普鲁士的强大,普鲁士在联邦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帝国疆域的三分之二,人口的五分之三。

在德国宪法中,普鲁士国王就是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皇帝权力非常大,帝国军队和帝国参谋部实际上是普鲁士军事模式的扩大化罢了,军队也不是对宪法效忠而是对皇帝效忠,内阁首相也就是普鲁士宰相,实际上整个德意志帝国就是普鲁士的扩大版本。近代日本立宪就是仿照当时德国模式,

虽然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样一个大国,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是充满了内部斗争的

。比如德国天主教徒对资本主义比较保守,反对进一步扩大帝国权力,扩大皇帝权力。巴伐利亚、莱茵河存在着许多分离主义者,他们不愿意组建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人运动也是此起彼伏,俾麦斯一直在镇压工人运动。从1878年至1890年,12年间俾麦斯政府解散了300多个工人组织。与日益蓬勃的经济发展相对的却是农民破产,工人在剥削之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除了国内,国外一样危险。在破碎的欧洲中部建立起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让其他欧洲国家感到不安,德国的统一是在打败欧洲五个大国中的两个来实现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力量结构,这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以英国为例,在德意志未完成统一之前英国就非常活跃,在普法战争时期,英国就以“人道主义”为理由,逼迫普鲁士撤兵,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并不符合英国的政治利益诉求。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索尔兹波利在英国议会上这样说道:普法战争是一个比法国大革命更重要的事件,它的影响在于它的未来,我们面临一个新世界和一种新力量,均势已经被破坏,而受影响最深的就是英国。

为了牵制日益庞大的德意志,维持英国的大陆战略,英国甚至意图放弃英属北美殖民地,促进加拿大联邦的建立来对抗美国,然后抽出兵力把他们放在欧洲。在遏制德国的方面,英俄空前的保持同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在普法战争后,法国人屈辱的在《法兰克福合约》上签字,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对德国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复仇的愿望主导了的法国从1871到1914时期对德国的政策,只要反对德国的就是法国的朋友。

德国首相俾麦斯对于英俄的评价是:他们绝不会允许法国弱小到一定程度,必须拥有一定牵制德国的能力。

德国处于欧洲中心,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反德联盟很容易就可以形成,就像拿破仑时期的犯法联盟一样,这是德国所担心的,所以德国积极寻求盟友。

法俄的结盟像阴影一样笼罩在皮麦斯的心头,所以他决定找一个盟友,这个盟友就是奥匈帝国。

奥地利自1866年战败之后与匈牙利组成了二元帝国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有着矛盾,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奥匈帝国和德国很自然通过巧合或者不巧和接触了起来,1872年奥皇约瑟夫访问柏林。

欧洲各国君主有亲戚关系很普遍,其实沙皇亚历山大是德皇的外甥,德国和奥地利接触只是为了让俄国不要干涉法国的事情,毕竟德国对东面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俄国却十分支持法国。

1875年德国准备再次对法国动武,英国不同意,俄国也不同意,沙皇甚至亲自到柏林向俾麦斯施压,声称绝不允许1870年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件事情让德国明白,俄国永远不会是德国的朋友,那么限制俄国就势在必行。

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炸药桶是有原因的,巴尔干半岛是亚非欧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把这里切断,那么欧洲人想到亚洲就只能从好望角绕路了。同时这里种族复杂,信仰复杂,各国利益交织,俄国、奥国、土耳其在这里都有利益,巴尔干属于土耳其但是这里反抗势力很强,俄国支持反抗军、奥国也想趁机捞点东西,英国必须要保证航线通畅。

1879年德奥同盟成立,而这个同盟针对的就是俄国。

条约规定:若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应当给予全部军事力量援助。

1881年,意大利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意大利开始靠近德奥同盟,1882年五月,德、意、奥同盟成立,1883年因为罗马尼亚被俄国夺去了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加入了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联盟和反联盟是德国的必然选择

当然,同样地,受到威胁的法国和俄国也自然而然地结成了盟友。

结语:

在19世纪以前,普鲁士通过战争建立起了德意志联邦帝国。帝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样也有很多的问题。英法俄都不愿意在大陆地中心出现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原本是各种邦国的德意志是没有能力和这些老牌大国竞争的,但是统一起来地德国就有了这种实力。

统一后,强大的德国必须要建立起同盟对抗对德国的封锁,日益发展地资本主义不得不让它觊觎其他国家地海外殖民地,否则它生产地商品就卖不出去,作为同样的资本家,英国对此感到深深地忧虑,都是卖东西的,同行就是冤家。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夺取殖民地已经成为德国对外的主要任务,巴尔干这条重要航线就是欧洲各大国注视的地方,所以巴尔干成了炸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参战正是因为他的力量够强大,但是世界却已经被瓜分完了,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兴帝国主义有这样一场战争并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