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精讀08】盲目站隊,容易帶來滅頂之災

【材料】隱公六年 公元前719年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譯文】

這年五月,鄭莊公入侵陳國,取得全勝。往年,鄭莊公曾請求與陳國修好,陳侯不答應。五父勸諫說:“和鄰國和睦相處,是國家之寶,您應該答應鄭國。”陳侯說:“宋國和衛國才是大麻煩,鄭國能幹什麼?”於是不答應鄭國的求和。

【解析】

陳國的失敗,源於陳桓公(陳侯)的盲目站隊。個人站隊錯誤,影響的是個人的事業;國家站隊錯誤,影響的就是一國的國運。

春秋初期,鄭國率先發展起來,開始向東方擴張,宋衛兩國首當其衝,因此鄭國和宋衛聯盟的對峙成了主要格局。鄭國和宋衛都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盟友以增強自身的實力,因此周邊的國家就成了它們要爭取的“香餑餑”。對於夾在列強之間的陳國來說,這種局勢應該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左傳精讀08】盲目站隊,容易帶來滅頂之災

如果能在合適的時機成功站隊勝利的一方,那對本國就大大有利,這是上策。比如上一篇講的魯隱公就是在前期韜光養晦觀察局勢,到後期局勢明朗才堅決站隊鄭國和齊國,三國聯手擊敗了宋國等國,魯國因此大為獲利。

即使不想站隊,那就保持中立,利用列強的矛盾,維護住本國的利益,這也算中策。比如同一時期的邾國,雖然國家很小,但通過各種結好和戰爭手段,在這些大國之間縱橫捭闔,維護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然而,陳桓公做出了區別於上面兩種策略的下下策,那就是在情勢還不明朗的時候,盲目站隊了宋衛聯盟。隱公四年,陳國跟著宋衛去攻打鄭國。鄭國派人來修好,陳桓公又拒絕了。陳桓公說“宋衛才是大麻煩,鄭國能幹什麼”顯然是怕和鄭國結好會得罪宋衛,也意味著他要繼續站在宋衛這邊。大臣五父的進言則是讓他保持中立,靜觀其變,這樣的良策被他拒絕了。其實如果陳桓公選擇保持中立,不論宋衛還是鄭國,都不敢輕易對陳國動兵,即使動兵,陳國也可以求援於另外一方,這才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怕得罪宋衛而拒絕了鄭國,鄭國大軍壓境,自己的老大哥宋衛兩國卻按兵不動,可見陳桓公真得是錯抱了大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