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在公園裡,有一個穿綠色衣服的小男孩,他拿著一隻能發出悅耳兒歌的小熊玩偶在玩,一個看起來年齡稍小的小女孩走到他面前。她認真地端詳著這隻可愛的小熊 ,覺得有趣極了,很想摸一摸。於是,她鼓起勇氣伸出手,沒想到小男孩一伸手就抓了她的臉,還把她狠狠推倒在地。小男孩的媽媽很生氣,已經三番四次和孩子強調不能打人,可孩子老是記不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就常常打人。

其實,孩子打人的行為很常見,這種現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當一個小嬰兒想抓媽媽的眼鏡被阻止時,小嬰兒可能會反射性地抓扯媽媽的頭髮或臉。

寶寶長大一點,看中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想要拿過來玩但被拒絕,也很容易掄起拳頭揍人;再大一點的孩子,如果他們聚在一起玩滑梯,當有其他人擋在前面,後面的小朋友很可能會用力地把對方推下去。這些便是孩子的攻擊行為。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為什麼孩子打人的行為這麼普遍呢?常見的有這幾種原因。

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1.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

精細動作,簡言之,就是手指的動作精細程度。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年僅1歲的孩子想要把地上的比他手掌大的積木撿起來時,他用的是整個手掌,而2-3歲的孩子想要撿起地上的積木,他則可以運用食指和拇指配合著把它們捏起來。孩子不同,他們的手指的精細程度發展也不同。

比如,有時候孩子和小朋友們玩,本來是想摸摸對方的頭,沒想到一伸手就變成了打別人的頭,有時候是要輕撫對方的手,沒想到一出手變成了揍人,這就是精細動作發展還不夠成熟帶來的。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2. 孩子模仿周圍的人

孩子打人,可能是模仿,模仿對象有可能是和自己朝夕相處的父母,有可能是形影不離的小夥伴,也有可能是電視、電影。

挪威著名心理學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歲的孩子如果做出攻擊性行為,那麼在他的青春期,更容易發生打架事件,成年後也更容易產生家庭暴力或犯罪行為。

孩子模仿他人而學到的攻擊行為對自己的生活會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第一未來這些孩子可能會被排擠,其二,有頻繁的攻擊行為的孩子,長大後更具有打架的傾向,不利於人際交往。

有一對父母,常常因為瑣事在家裡吵架,甚至在吵到激烈的時候還經常大打出手,孩子見到這樣的情況多了,就有樣學樣,也學習通過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頻繁出現打人的行為和動作。打爺爺奶奶,打家裡養的小狗,打和她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凡是和她接觸的人,幾乎都被她打過。所以,周圍的小朋友都不愛和她玩。

另外,有些父母處理孩子打人的問題,往往採用暴力,以為用“以牙還牙”的方式能讓孩子改正這個行為。在孩子打人後,父母可能也會掄起巴掌揍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並不會矯正孩子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雖然短期內會減少孩子打人的行為,但是會讓孩子覺得“打”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只是自己現在還不夠強大,所以,這樣做反而會促使孩子延續這個行為。

就像親子教養作家Michele Borba所說的:孩子從父母處得到的信息是——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任意地採取暴力的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3. 孩子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

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在公園玩,小女孩玩著自己的洋娃娃,小男孩玩著玩具車,玩了一會,他覺得沒意思了,就把小女孩的洋娃娃搶了過來,但不小心就把洋娃娃的手臂扯掉了,看著面目全非的洋娃娃,小女孩一下子就氣哭了,撲上小男孩,狠狠地往他身上打了好幾拳。

小孩子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語言能力發展未夠成熟,常常運用肢體來傳達身體語言,二是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大腦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行為受直覺情緒的影響。

親子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但衝動和實際的行為並不一致,父母如何去引導孩子,就顯得至關重要。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怎麼幫助孩子改掉打人的行為?

1.情感解釋

當德國園長看到孩子把娃娃摔倒地上時,她不是責備和打罵,而是說:“你把娃娃摔到地上,她會很疼的!”

所以,當現實生活中,遇到孩子打人的情況,我們可以這樣教育孩子:“你打了小明,他很疼,現在傷心得哭了呢。”

當孩子強行要抱另外一個孩子時,你可以說:“妹妹很可愛,你喜歡妹妹,媽媽理解你,可是在你抱她之前,可以問一問妹妹的想法。你看她現在做出了拒絕的表情,她感到不舒服了,不太想被抱,那我們得尊重別人的想法。”

當孩子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時,大人可以為他們進行情感解釋。這樣的解釋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關注別人的情緒,注意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去的影響。在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更懂得關注別人,更富有共情能力,為他人著想,在和人相處的時候,讓別人感覺很舒服,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人際交往。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2. 榜樣作用,示範友善

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認為,大人的行為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影響著兒童的利他行為。

有個實驗支持他的這個觀點。研究者將實驗分成兩組,讓4、5年級的學生和一個大人進行保齡球比賽,贏得比賽的人可以獲得兩張獎券,第一組的學生看到大人每次都會捐出一張自己的獎券。

而在第二組裡,大人沒有捐出自己獲得的獎券。最後大人提前離開,在設定的每個孩子都能獲勝四次的結果中,見識過大人的捐贈行為的孩子中有百分之六十三在大人沒有離開的時候捐出了自己的獎券,在大人不在場的時候,也有47.5%的孩子這樣做了。相反,第二組的孩子始終都沒有捐款。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將大人的行為看成是與比其年齡大的、更富有能耐的人身份相匹配的更成熟的“大人”行為。因此,孩子會自動自發地模仿大人的行為,這也是無論家長的行為是不是值得效仿的,孩子都會學習的原因。

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示範友善的行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矯正攻擊行為,也能促進孩子友善行為的發展。

嬰兒反射性會抓扯媽媽的頭髮,心理學:3招讓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3. 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打人不對,如果你不開心,你可以說‘我不喜歡你搶我的小車,我現在很生氣’”在大人鼓勵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搶我的小車,我現在很生氣”這樣的話,能夠幫助孩子自己思考,鍛鍊孩子的理性思維。

雖然一開始效果可能並不明顯,但是提醒的次數多了,當孩子再生氣地時候,他可以知道,發脾氣不一定是要通過暴力的方式,而是可以通過|“說”的方法。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理性思維也能比同齡人取得更好的發展。

面對孩子愛打人的行為,家長們不要以暴制暴,也不要大聲斥責,用上這些方法,溫柔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友善的榜樣,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更好地學會怎麼和人相處,最終改掉打人的行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