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山东人闯的不是关东,而是南方,他们会遭受怎样的境遇?

山的东面有群狼


在浙江嘉兴博物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清朝中期,一个小康之家,因丈夫去世,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3亩田地所产稻谷,交完赋税以后根本不能维持生计。一个书生是他丈夫的好朋友,向这对母子提出建议,就是在稻田里养鱼,在田埂上植桑,在家里养蚕,形成了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的生产模式,才基本解决了这对母子的生计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在地少人多的江南,并不是大家都能过着丰衣足食的富庶生活,只有挖空心思勤奋劳作,才能维持温饱正常过日子。如果山东饥民大量涌入江南,不仅自己解决不了生存危机,而且还会破坏那里脆弱的经济!


气吞万里如猴


为什么闯关东?关东人少地多,过去以后就自己种地都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在城市也是这样,到处招工,只要想干,就可以上斑。我岳父把他小弟弟一起带到丹东,现在都退休了。衣食无忧,他还有两个弟弟没出来,后代就不行。农村怎么也不如城市。


玉祥157755369


当年的东北是最好的出路,首先你要知道,闯关东最多的时间是清朝灭亡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而且,自满清进入中原,关外是不允许汉人私自去的,原住民不算啊,发配为奴的也不算啊,可是那么大一片土地,就养活满清那点人,几百年下来,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啊,棒打狍子,瓢揺鱼啊!你在院子乘凉吃饭,狍子自己就进院子了,太多了,它不怕人,再加上东北山区各种药材,野果,野菜,那真叫一个丰富,现在你去东北山上捡蘑菇都不用走多远,只要你发现了,坐下来,身边的蘑菇就够你捡一筐的,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农业开垦也比较省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东北是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不叫东北援助的话,根本不可能有六七十年代的铁路建设黄金时期,(喷子别喷我,自己去查一查,哪个省多多少少都拿过东北给的援助),中国人背井离乡一般都是家长混不下去了啊,要不谁爱走啊,尤其老一辈人,这点更明显,更何况山东和东北离的比较近,相对来说不管是人文风俗还是什么,比较好适应,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张作霖治下的东北相对安稳一些,关内的大小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啊,那时候人们不会去南方,而是选择东北,这点是历史的必然性,说的不好,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啊,南方啥样我不知道,就不说去南方什么待遇了


懒得和你比谁懒


自古以来,人口迁徙的原因,要么是逃避战乱,要么是逃避饥荒。清末民初,因为山东河北一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南方革命军也在北上,关里社会比较混乱。而作为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北一带,自古就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多地少,加上社会不稳定,造成民不聊生的情况,农民在这个时候,急需寻找一块能够种植粮食养家糊口的土地。而东北就是这么一块等待着开发的处女地。因为东北曾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满清入关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限制外地人口迁入,也就形成了地多人少的情况,到了清末才有所解禁。于是,为了寻找土地种植粮食解决温饱的关里农民,也就大批的涌向了东北。

那么,如果关里人不闯关东,而是走江南,会是什么结果,他们会遭到什么境遇呢?可以这么说吧!如果他们去南方,要么成为强盗,要么成为乞丐,要么饿死街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闯关东的人多数都是农民,他们除了会种地,几乎没有其他技能。而江南地区,自汉代一来,就归属中原王朝,开发较早。因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一直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而且中原王朝每一次受到游牧民族侵略时,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京城世家,以及民族气节较高的百姓,都会跟随王朝南迁。因此,江南地区的土地,大多是世家所有,几乎没有多余。如果清末民初的关里人往南方去,就没有地种,没地种就要饿肚子,他们当然不会去南方。

另一个因素,就是北方人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和环境。别看山东属于华东地区,如果一路南下,不但能够到上海、杭州,还可以到福建。可是,对于北方人来说,南方是多么遥远啊!相比于南方,东北就是近在咫尺了。而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南方沿海也有很多人去了海外求生。说明当时的南方,资源也相当匮乏。如果北方人再去和南方人抢食,必然是谁也吃不饱,可能还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北方人不会去南方,只能闯关东。


若愚趣谈


闯南方不行,一个是土地少,二是语言不通,因为北方人文化偏低,到南方不适应,存在很大问题。


李广众66866


那时南方远没有东北发达,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南方人自己都穷的到处讨出路,下南洋,去海外,到他们那里去能有活路吗?


骄阳似我是我


山东人如果闯南方,会不太适应,对南方当地人也是很大的竞争压力。南方地少人多,关东地广人稀。如果山东人去南方,山东人和当地人都难受。去了关东,天地广阔自给自足。


陈健4396


南方没有多余的土地,客家人与广府人为争夺土地,发生过土客大械斗,死亡人很多,山东人去那里,争夺当地人的土地,会有什么结果?东北地广人稀,是唯一落脚地,没有选择。山东人下关东是为了生存,当时东北有大量没开垦荒地,谁开垦谁拥有,就有了生存下去得依靠。对移民来说,最大的危险是狼,黑瞎子,不是原住民。放弃相对安全的东北而南下与当地人争土地,争口粮,哪个代价更大?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


文章觅得须雕手


东北都是荒地人都没几个,南方一大堆人,,僧多粥少。南方土客之间为了争资源,已经互相械斗了几十年,死伤上百万人,山东人脑袋被驴踢了?去南方找罪受,还嫌不够乱吗?


百胜军节度使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1]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关内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山东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