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七月与安生》这本书,电影给你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觉?

逝去的夕光


16年电影院看的时候只顾着震撼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总是不太一样。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就是喜欢。[心]

其实我一直以为按自己感性的特质,看这部电影肯定会哭,可是每一次我都没有流过泪,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很复杂,也能让我想起很多我生命中的人。

每一次看这部电影都有不同的触动产生,每看一次就更加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每一次看我都想跟以前一样把对自己触动较大的电影的观后感写下来,可是对于七月与安生每次我不知道从何写起,因为有太多太多想写,但又不知道从何写起…


喋喋不休那女子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愿意成为七月还是安生?这恐怕是多数人在读完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后,掩卷叹息之余都会扪心自问的话题。在她的笔下,宿命似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当曾国祥把这部充满了阴郁艳丽辞藻的小说搬上大银幕以后,七月和安生难以言说的宿命有了新的诠释: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这对站立于对立性格与命运两极的主角,其实更像是个共荣共生女孩的两面。电影在清冷的色调之外,采取“交换人生”的概念将这两个女孩的多层人生重建解构与建构。用同样的倒叙手法,串联起小说中的七月、回忆中的七月以及真实人生中的七月三层空间,铺陈起了这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


自媒体梦妍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延续了安生这种桀骜张狂的性格特质,但去掉自私冷漠的缺陷,性格设定更趋温暖向善,也更讨人喜欢。但最为成功的改编,在于赋予原著中面目模糊的七月丰富的人格特征,弱化三角恋的狗血情节,聚焦双女主的情感互动和成长历程,使整个故事具备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在剧中,七月不再只是性格温吞的传统女孩,而是披着乖乖女外衣内心向往冒险的充满矛盾的人,她的挣扎和觉醒,促成这部电影超越青春爱情的层面,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女性觉醒意识。这种双生花各自熠熠生辉并互相启发的过程,原著中并未多着墨,电影的角色设定更似《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和朱锁锁,一对性格迥异的密友,从对方的人生中照见自己的影子,领悟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归根结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者说两者各有千秋,我个人更喜欢电影中的感觉!


桐桐爸比


《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和原著有很大差异,而这差异恰恰是因为电影是成年人的视角,小说则是少女读物。

借助机智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把情感的执念与纠缠,做成了人生之歌。弱化了言情小说挥之不去的俗套、狗血与做作,也把压抑,幽怨和失败,做成了为对方而活的灵魂伴侣。一个人能踩着对方的影子,不是因为彼此过着平行的生活,而是因为她们一直是同路人。

影片也是少有的,在主要演员上没掉链子的中国式青春片。周冬雨和马思纯以不像自己的方式去演绎对方,去掉了《同桌的你》等电影的幼稚可笑病,制造了不错的戏剧冲突效果。至于扮演家明的李程彬,他缺少性格变化,角色不利,但胜在有年代感的外形。这个角色看似被踢来踢去的皮球,却吹罚了七月与安生的整场人生比赛。但电影想说的恐怕是:这场比赛,真的与你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