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与儿童好好说话”。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这一个职业的一种基本素养,但是说话绝不仅仅是一套嘴上功夫。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单纯的小学生,他们从老师的语言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信息,还能够感受到情感温度、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与儿童好好说话”。

作为教师,在孩子面前呢,我们是一个成人,成人之间的语言,孩子有时候是听不懂的。所以,要想和孩子好好说话,首先你要走进儿童的心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共情。换言之,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同感、同理心。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共情就是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儿童的语言、神情背后真正的含义和需求。当我们能够感知到这些,从而好好地倾听、回应学生的问题,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有可能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每天晨读,我们班有时读论语,有时读古诗,每次读书我都会巡堂,一发现哪个小朋友读得不错,就及时在他的光荣本上悄悄盖个表扬章,下课铃响前在班里大夸特夸表扬他。比如说,今天这个小朋友他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我就会问他“诶,你是怎么读的呀?能不能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么读的呢?”往往学生听到这样的鼓励,心里都是非常的开心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自己的同学读得好,有机会当小老师,其他人也会特别的积极认真。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当然,也有的小朋友,他认识的字比较少,而且昨天学了今天可能又忘了许多,当老师检查作业经过时,他也许已经紧张到说话声音都颤抖了,对于这种情况呢,我会摸摸他的肩膀,蹲下来手把手带他指字,一句一句带他读,他读了几遍就比较有信心,有了自信,自然就敢大声读。

当读完《敕勒歌》,我会边教他们划停顿,读出节奏,先示范,由扶到放。“哇,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腾,飞呀跑哇,可快活啦!”,这样他们慢慢明白了节奏的妙处,不再像开学那样拖腔唱读,听得人晕晕乎乎。就这样,孩子们一早来到教室,习惯性地捧起书本,教室里萦绕着书声朗朗,可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整个学习热情就被激发带动起来。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 ◆ ◆ ◆ ◆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言说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充当引导的角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语文老师在职业状态中,语言应该更有交互性和影响力,能够更顺畅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除了一亩三分地,每节课40分钟以外,其实课下校外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开辟为我们的教育阵地。课间十分钟,我都会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看看他们下课在干什么,喜欢跟谁玩等等。有的小朋友他很喜欢阅读,每天下课就跑到我们教室的图书角,捧起书本认真阅读,丝毫不理会耳畔的吵闹声,这个时候,我就会走到他旁边,悄悄拿起另一本书,顺便问一问,“诶,你在看什么呀?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一开始有的学生还比较腼腆,但在某个课堂上,我发现他的课堂发言里能够引用课外积累的知识,便借机肯定他的好学,渐渐地他们都会很开心地与我分享。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有时我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站着读书,悄悄掏出手机拍照,并制作成一个“好习惯养成”的PPT,下课在教室反复播,很多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照片就特别骄傲,其他人见别人这样做能受到表扬,自然的就想要模仿期待获得表扬。一来二去,我们并不用每天在那里告诉他们要热爱阅读,现在下课乱跑乱撞的现象减少,很多小朋友都聚集在图书角一起阅读,互相分享,可谓是我们班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很多低年级的老师,每天都是絮絮叨叨,同样的一句话反复说,时常说到自己嗓子哑了,气愤得不行的时候,然而小学生似乎也没有听进心里,他们的行为仍分分钟让你想要生气。

面对不按时做作业的学生,我们咆哮“全班就你还没交作业,你怎么这次又没带啊?不好好学习你以后能干嘛?”

面对上课发呆讲小话屡教不改的调皮鬼,我们愤愤“你还敢说话,你有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非暴力沟通》中说到,我们应该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在陈述事实时不要连同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合规矩的,不仅自己违反纪律,学无所获,而且会影响全班的学习状态和效率。而不是要迎合老师的态度,“你这样做我很不开心”。

对此,我觉得教师更应积极调整冷静的状态,开启共情模式,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合理诉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宽容待之,制定计划,共同约定。如我在班级设立了许多奖项,比如“最佳值日生”、“优秀班干部”、“我能做好自己”“我比昨天更棒”等等,让每个小孩子心中都有一份期待,一个进步的展示台,都有机会拥抱更美好的自己。

拥有“共情”,我们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

“共情”是我们与之好好说话的不二法宝,诚然,知识是无法授予,但是“共情”能够激发每个人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和欲望,教师和学生彼此共情,实现互助,那么学校将会成为更美好的人间,祖国的花朵终将在合适的时机盛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