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崛起》摘要

作者波里比阿,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生於公元前210年左右,剛好親歷了羅馬帝國崛起中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羅馬帝國的崛起》是一部內容豐富、史料眾多的關於古羅馬的歷史名著,講述了羅馬在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對外征服和擴張的歷史。

“羅馬為何能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是這本鉅著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波里比阿的答案是羅馬獨特的混合政體決定了它的崛起。執政官、元老院、人民各自掌握一部分權力,他們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種非常複雜的權力結構。混合政體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政體蛻變、循環的趨勢,讓羅馬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穩定發展,也讓羅馬保持軍事擴張的動力。

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了迦太基、洗劫了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徹底變成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達到了帝國擴張的一個高峰。

親歷羅馬征服過程的波里比阿認為羅馬崛起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當時獨特的混合政體。

在古代,政治思想家一般按照統治者的人數,把政體劃分為三種。一個人統治的,叫君主制;少數人統治的,叫貴族制;多數人統治的,叫民主制。

這個時期,羅馬的軍政大權主要掌握在三個部門手中,分別是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

羅馬設置了兩位執政官,他們地位崇高,其他所有官員都是他們的下屬,必須表示服從。他們負責執行元老院的決議,負責召集公民大會,負責提出具體措施,來執行人民的命令。涉及軍事問題時,他們可以按照需要,從國庫提取金錢,並自主開支。有關戰爭的準備以及戰場上的指揮,他們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他們還可以向同盟者提出自己認為適當的要求,指定軍團長官和財務官等等。有人說,執政官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總統兼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再加上前線總指揮。

元老院是一個由貴族組成的機構,首先控制著國庫,規定各項收支。除了財政大權,元老院最顯赫的地方是外交領域。它負責審理、裁決不同共同體之間的糾紛;接待外國使節,並對外國使節提出的問題和請求做出答覆;此外,由元老院派出的使節有權處理羅馬與其他政治實體之間的關係。可以說,羅馬幾乎所有的事務,都處在元老院的監督之下。

人民的權力包括授予榮譽和進行懲罰、選舉和任命官員,還有審理重大案件。人民有權批准或者拒絕批准法律。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就戰爭與媾和問題進行討論,並做出決定。這麼看來,羅馬國家的主權掌握在人民手中。

如果我們把眼光僅僅盯在執政官的權力上,那羅馬政體給人的印象可能是徹底的君主制;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元老院上,它似乎又像貴族制;如果我們關注人民的權力,它好像是再明顯不過的民主制。於是,更恰當的做法就是將這種政體定義為“混合政體”。

在執政官與元老院之間,執政官雖然是最高的軍政長官,但他們離不開元老院與人民的支持。元老院負責為軍隊提供補給,而且決定執政官在任期期滿之後的去向,還決定是否為執政官舉行羅馬人最為看重的凱旋慶祝儀式。

在人民與執政官之間,人民會畏懼執政官,因為執政官是軍事統帥,作為士兵的人民,要在執政官的手下服役。但反過來,執政官也會畏懼人民。因為人民可以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戰爭,以及批准條約;執政官在離任時必須向人民述職,而且還要接受審計。

元老院必須尊重人民,因為人民審判死刑案件,人民可以通過法律,改變元老院成員的構成和權力,人民選出的保民官還可以否決元老院的決議。反過來,元老院控制著公共建築的修建與維修工程,還享有商業訴訟的裁判權,所以人民為了獲得工程上的利益,也會畏懼元老院的權力。

波里比阿認為羅馬混合政體的制度優勢,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第一,混合政體,讓羅馬跳出了政體蛻變的歷史循環;第二,混合政體調動和釋放了羅馬各個階層對外征服的野心與積極性。

政體蛻變的歷史循環:

波里比阿認為,人類社會一開始的時候,就像其他動物一樣,掌握統治權的都是群體中最勇敢或者最有力量的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中開始形成穩固的合作關係與情感聯繫,產生了正義與非正義等道德觀念。這個時候,理性開始取代勇敢和力量,成為社會的支配原則,於是統治者就變成了那個最具有理性,能進行公正裁斷的人。這就是君主制的產生過程。

早期的君主都比較善良和節制,到後來卻越來越關注個人的利益,不關心他的臣民。這個時候君主制就蛻變為自己的反面,暴君制。少數一些高貴而勇敢的人,不甘心忍受暴君的統治,他們在民眾的支持下推翻了暴政,由自己來行使權力。這就是貴族制的產生。

這些貴族一開始還能夠按照正義與理性來進行統治,但後來也開始濫用權力,這個時候貴族制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寡頭制。民眾無法忍受寡頭的統治,將其推翻,然後決定由自己來進行統治,這就是民主制的產生。

掌握權力的民眾一開始還會遵紀守法,但後來民眾也會腐化墮落,並且受到一些野心家的誘惑,最終蛻變為無法無天的暴民制,國家走向混亂、內戰,並最終解體。這就回到了君主制產生之前的狀態。這個時候,人們所能期待的,就是重新建立君主制。

政體會不斷循環的根本原因在於人性的缺陷。由於人在缺乏外在約束的情況下,就會走向無法無天,那麼每個單一的政體,不管它是君主制、貴族制,還是民主制,就都無法長久維持,還是會慢慢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波里比阿看來,混合政體是政體循環規律中的例外。當政體循環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因為人為的設計或者偶然的因素,混合政體出現了,接下來了,政體的演變沒有按照一般情況發展,而是出現了一次停滯,從而極大地延緩了它走向衰落的歷程。注意,混合政體並不能完全跳出政體循環規律,它總有一天也會解體,只不過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比一般政體要長一些。

混合政體把三種單一政體各自具有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在一起,同時又通過內部的相互制約,避免了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逾越自己的界限。

羅馬並不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混合政體,斯巴達、克里特,甚至是當時的迦太基,在波里比阿看來,都屬於混合政體。但是,由於各自混合的成分與比例的有所不同,它們之間又存在區別。

有的混合政體,比如斯巴達,貴族制的成分更多一些,它們側重於內部的穩定與和諧。斯巴達人更多體現出節制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擴張與榮譽。它的軍事力量維持國家的獨立自主綽綽有餘,卻無法幫助它去稱霸希臘世界,更不要說走出希臘世界以外。

有的混合政體,比如迦太基,民主制的成分更多一些,人民的影響力開始壓倒其他兩個部分。國家大事是由喜怒無常的群眾所決定的。

羅馬的混合政體,在君主、貴族和人民三個部分之間,建立了比較好的平衡關係。三個部分相互支撐,沒有偏向於哪一方。執政官是國家的統帥,被授予完全的軍事權力和高效的行政權力,保證了軍隊的領導力;元老院是智慧的象徵,保證了重大軍事決策的合理性;執政官和元老院受到榮譽精神的激勵,渴望在戰爭中建功立業;人民是軍隊的組成者,他們可以參與政治和制定法律,也就能夠有效地分配在軍事擴張中獲得的巨大利益。所以,君主、貴族和人民三個部分,就被積極地調動起來,為了共同的擴張事業而服務,各取所需。

但是,羅馬在解除了外部威脅登上霸主之後,就陷入了嚴重的內亂。混合政體最終在公元前27年瓦解,羅馬開始進入帝制。

羅馬的混合政體在制度上雖然瓦解了,但是波里比阿的思想卻延續了下來。通過西塞羅等人的發揚光大,混合政體成為西方政治思想的最重要主題之一,穿越中世紀,一直延續到現代,延續到今天。波里比阿的混合政體思想是分權制衡原則的重要理論淵源,它也直接影響了後來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和美國憲法的制定。

今天世界上西方國家的代表政體,並不是純粹的民主制,它們仍然屬於混合政體。無論英國、日本這種議會君主制國家,美國這種總統制國家,德國、意大利這種議會內閣制國家,還是俄羅斯、法國這種半總統制國家,它們都屬於混合政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