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兒保侄,誤娶外甥女,終生無後,鄧攸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機?

《世說新語》德行篇裡有“鄧攸買妾”的記載。

“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這幾行文字,殊為簡略,於今千年之後讀來,仍是大感驚悚。捨棄親子,保全侄子,這該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做出這種兩難選擇?

根據史料記載,鄧攸,東晉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字伯道。晉永嘉末年,中原戰亂頻繁。鄧攸攜帶妻兒和侄子鄧綏,隨難民南逃。考慮到兒子和侄兒都年幼,不能一起帶走,準備棄兒保侄。但是他們把兒子拋下後,兒子又追上了他們。他們再拋下,兒子還能追上。最後夫妻二人一狠心,就把兒子捆在樹上,與侄兒鄧綏輛轉到了江東。


棄兒保侄,誤娶外甥女,終生無後,鄧攸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機?


因為無法查到更多的史料記載,我們無法對鄧攸夫妻二人當時的行為進行評判,只能從細節上去推斷,他們兩次將兒子拋下,兒子又兩次追上,這說明他們的兒子縱然年幼,但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行為能力,拖累雙親是肯定的,但恐怕也極其有限,可即便如此,他們居然將親兒捆在樹上,這簡直匪夷所思,喪心病狂。

鄧攸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機才能做出這等泯滅人性天良的事情?

要想了解鄧攸內心的世界必須先要了解鄧攸所處的那個時代。

當時正是“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之時,是華夏民族最悲慘的時代之一。由於平臺規則的限制,我無法對當時漢民族的悲慘生活進行萬分之一的如實陳述,但像鄧攸夫妻棄子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華夏大地上,比比皆是,甚至比這個慘痛一百倍的事情都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覆巢之下無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之既亡,迎接民眾的必然是無盡的磨難。

當異族的屠刀舉起,可憐的必定不單單是那個被親生父母綁在樹上的少年。


棄兒保侄,誤娶外甥女,終生無後,鄧攸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機?

但這個仍不是鄧攸內心深處最底層的動機。

晉承接於東漢,士族中的清流派逐漸的展現出強大的政治力量,在東漢時已經有“三君”、“八駿”、“八顧”、“八及”、“八廚”,開始出現“黨人之議”,緊接著又引發“黨錮之禍”,但這絲毫沒能影響清流們的政治聲望,他們開始“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到晉朝之時清流已經形成了一股極有影響的社會輿論力量,成為社會輿論中的主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能得到清流的認可,便是得到了主流的認可,其中的利益關聯自然不難理解。

想得到清流的認可,就必須在“名、節”二字上下功夫,因為重名尚節在晉朝已成風尚,士人競相以名節標榜,刻意追求,在這種大環境下,久而久之,不可避免的出現陰暗面,在崇尚名節的號召下,一些士人為博取聲明,不惜採取一切手段,正如司馬光所說“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鄧攸夫妻倆在逃難的隊伍當中,當眾多次拋棄親生的兒子,卻帶著侄子,當眾把重新追上隊伍的兒子綁在樹上,這種行徑難道不是“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嗎?

謹以此文,哀悼千年前那個可憐的孩子。


棄兒保侄,誤娶外甥女,終生無後,鄧攸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