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保侄,误娶外甥女,终生无后,邓攸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

《世说新语》德行篇里有“邓攸买妾”的记载。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这几行文字,殊为简略,于今千年之后读来,仍是大感惊悚。舍弃亲子,保全侄子,这该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做出这种两难选择?

根据史料记载,邓攸,东晋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字伯道。晋永嘉末年,中原战乱频繁。邓攸携带妻儿和侄子邓绥,随难民南逃。考虑到儿子和侄儿都年幼,不能一起带走,准备弃儿保侄。但是他们把儿子抛下后,儿子又追上了他们。他们再抛下,儿子还能追上。最后夫妻二人一狠心,就把儿子捆在树上,与侄儿邓绥辆转到了江东。


弃儿保侄,误娶外甥女,终生无后,邓攸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


因为无法查到更多的史料记载,我们无法对邓攸夫妻二人当时的行为进行评判,只能从细节上去推断,他们两次将儿子抛下,儿子又两次追上,这说明他们的儿子纵然年幼,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行为能力,拖累双亲是肯定的,但恐怕也极其有限,可即便如此,他们居然将亲儿捆在树上,这简直匪夷所思,丧心病狂。

邓攸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才能做出这等泯灭人性天良的事情?

要想了解邓攸内心的世界必须先要了解邓攸所处的那个时代。

当时正是“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之时,是华夏民族最悲惨的时代之一。由于平台规则的限制,我无法对当时汉民族的悲惨生活进行万分之一的如实陈述,但像邓攸夫妻弃子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比比皆是,甚至比这个惨痛一百倍的事情都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覆巢之下无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既亡,迎接民众的必然是无尽的磨难。

当异族的屠刀举起,可怜的必定不单单是那个被亲生父母绑在树上的少年。


弃儿保侄,误娶外甥女,终生无后,邓攸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

但这个仍不是邓攸内心深处最底层的动机。

晋承接于东汉,士族中的清流派逐渐的展现出强大的政治力量,在东汉时已经有“三君”、“八骏”、“八顾”、“八及”、“八厨”,开始出现“党人之议”,紧接着又引发“党锢之祸”,但这丝毫没能影响清流们的政治声望,他们开始“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到晋朝之时清流已经形成了一股极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力量,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主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得到清流的认可,便是得到了主流的认可,其中的利益关联自然不难理解。

想得到清流的认可,就必须在“名、节”二字上下功夫,因为重名尚节在晋朝已成风尚,士人竞相以名节标榜,刻意追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久而久之,不可避免的出现阴暗面,在崇尚名节的号召下,一些士人为博取声明,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正如司马光所说“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

邓攸夫妻俩在逃难的队伍当中,当众多次抛弃亲生的儿子,却带着侄子,当众把重新追上队伍的儿子绑在树上,这种行径难道不是“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吗?

谨以此文,哀悼千年前那个可怜的孩子。


弃儿保侄,误娶外甥女,终生无后,邓攸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