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懷善意,你我都是慈善家。


只要心懷善意,你我都是慈善家。

“慈善”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在《魏書·崔光傳》裡說崔光“寬於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可見,“慈善”一詞,也有了差不多1500年曆史。

“慈”是指長輩對晚輩的愛,“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慈善事業是人們在沒有外壓力的情況下自願地奉獻愛心與援助的行為和從事扶弱濟貧的一種社會事業。慈善事業的活動對象、範圍、標準和項目,由施善者確定。

“慈善”是對人類的熱愛,為增加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過救濟、援助或者捐贈等等這些手段來達到對人類的熱愛或增加人類的福利。

在慈善的天平上,衡量的標準不是“薪”,而是“心”。是的,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一分錢的慈善和一千萬的慈善同樣高貴,因為捐助者都有一顆赤誠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慈善的締造者和傳播者。慈善不是錢,是心。

一顆真誠純淨的心,猶如一彎清泉能夠洗淨身邊的汙濁:一顆滿懷感恩的心,猶如一棵大樹能夠為困境中的人們提供綠蔭:一顆勇敢奉獻的心,猶如一隻海燕幫助危難中的人們直麵人生的狂風暴雨。慈善離我們並不遠,它並不只屬於大明星、大富翁,慈善不是大人物的特權,只要心懷善意,你我都是慈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