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臨死前告訴子孫“勿近白虎”,這裡的“白虎”指的是什麼?胡雪巖為何這樣說?

秉燭讀春秋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活一輩子,不管你是清貧還是富有,總歸離不開財這個字。

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能讓你生,也能讓你死,但這不是錢的錯,而是人性的問題。

胡雪巖,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他活到終了,終於悟明白了一個道理。所以告誡後人勿近白虎,到底什麼意思?聽我給你詳細絮叨。

市農工商,古代從商者可沒什麼地位。所以古代富家弟子要麼考科舉謀功名,要麼直接花錢買官。目的就是提升地位,保住自己的利益。

那麼胡雪巖也是一樣,他亦官亦商,才能讓錢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如果他純純是個商人,根本不可能把事業做這麼大。


他的發家史離不了一個重要人物,浙江巡撫王有齡。他認識王有齡的時候,王有齡的事業也才剛起步。

那時候胡雪巖在杭州的一家錢莊當學徒。他勤快肯幹,為人機敏。加之掌櫃的沒有子嗣,所以把胡雪巖直接當接班人培養。掌櫃的死後,直接把錢莊交給胡雪巖打理。

那時候他就已經懂得潛力股投資,他為王友齡買官兒出資了500兩白銀。後來王有齡一路高升,作為回報,胡雪巖得到了很多機會。他代理湖州公庫,在湖州辦絲行,將絲線運往上海,杭州變現,這中間不用交任何利息。

咸豐十年王有齡升任浙江巡撫,掌管一方軍政大權,在他的支持下胡雪巖開辦阜康錢莊,庚申之變後,胡雪巖暗中和軍界搭鉤,成功掌管了浙江一般軍政財商。

後來王有齡因失城之過,所以自殺身亡。左宗棠就任了浙江巡撫,已經嚐到甜頭的胡雪巖,知道沒有靠山難以為繼。所以想方設法又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徹底的成了官商。

左宗棠收復新疆,胡雪巖就是他的錢袋子。因此被授予三品布政使,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



這讓胡雪巖身價超過了2000萬兩白銀,人生也達到了巔峰。

都知道左宗棠和李鴻章不合。既然胡雪巖是左宗棠的錢袋子。那在左李的爭鬥中,李鴻章肯定先要想方設法的抽掉左宗棠這個錢袋子。

胡雪巖當時主要做生絲生意,恰逢當年國外生絲大豐收,他的投資被套牢,現金流蒙受了巨大損失。同時李鴻章從中作梗,胡雪巖最終被革職抄家。

所以鬱鬱寡歡的胡雪巖在臨終之際,告誡後人勿近白虎。白虎就指白花花的銀子。銀子如白虎一般,在你行的時候它乖乖聽你使喚。當你不行了它就會吞噬你,最終讓你房倒屋塌。


並不是銀子可怕,而是你鑽營獲取銀子的過程和人心的確可怕。所以胡雪巖的後人也幾乎沒有從商的。


說史聽濤


白虎應該就是白銀,或者指官場,反正這兩個都是胡雪巖叫後代要遠離的東西。

胡雪巖為什麼有這麼痛的領悟呢?

以前寫過一篇,發上來請大家閱讀。


1883年的夏天,胡雪巖嗅到了空氣的一絲不安。

此時,在他的倉庫裡,還躺著數百萬擔的生絲,這原本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場大戲,曾幾何,他已經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而此刻,那些散發白色光澤的生絲如同巨石一樣壓在他的心頭。

兩年前的胡雪巖,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胡雪巖被授予銜(三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成為最為耀目的商人。

胡雪巖準備趁風起勢,他給左宗棠寫信,表示願意動用一千萬兩,獨力建設長江沿岸電報。如果成功,胡雪巖將成為電報大王,並改變他低買高出的商業模式,而建議起新商業管道,坐收其利。

可是,主管電報這等洋務的不是左宗棠,而是李鴻章。而左李政見不同早已經不是秘密。

對於不是自己管轄範圍的事,左宗堂不敢輕易拍板,也不敢力爭。

結果被李鴻章後來居上,將搭建電報的機會送到了自己的部下的手中。

對胡雪巖而言,這只是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失敗是他大崩盤的前奏。

電報投資生利之後,他把目光投到了生絲。

中國是生絲的生產大戶,但因為並不掌握加工以及貿易市場,所以生絲的價格控制在英國各國商人的手中。

這使得英美在中國開的繅絲廠越多,對中國採購的絲量越大,生絲的價格反而下跌,從1869的每擔517兩,跌到1883年的200兩,足足跌去了了一半多,這使得江浙一帶的絲農,勞作更為辛苦,但所得反而更少。

胡雪巖意識到這其中的不合理,分析這是因為華商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價格同盟,所以定價權反被洋人控制。

胡雪巖決定放手一博,利用自己積累的千萬財力,將生絲價格奪到手中。

機會出現了,1880年, 歐洲遭受旱災,生絲收成減產。中國生絲份額頓時成為主力。胡雪巖抓住機會,在江浙四處採購,廣發定金,見絲就收。

兩年後,他囤積近兩萬包生絲,佔所有市場的四成貨源。

胡雪巖又利用商場影響力,跟絲業同行組成價格同盟,抵制低價出售。

胡雪巖第一仗告捷,洋人錯失了採購機會,生產出現缺口,價格隨之抬高,到了1882年的9月,上海生絲價格達到17先令4便士,而同時期,倫敦交易所的價格僅為16先令3便士。

這時期,國際買家紛紛找到胡雪巖,其中包括日商,表示願意高價收購胡雪巖手中的生絲,如果按當時的價格脫手,胡雪巖將淨賺一千萬兩的白銀。

胡雪巖拒絕了,因為他要的不僅僅是利潤,還有生絲的定價權。

而情況在悄然發生變化,就在這一年,歐洲生絲豐收,原本指望中國叢絲開工的英美廠商可以轉向歐洲採購。

生絲的價格應聲而落,賺取高額的利潤以及奪得生絲定價權已經變得不現實,但胡雪巖還是可以將生絲轉手出售,並不致於受到太大的衝擊。

況且,胡雪巖產業廣泛,生絲雖然投入重注,但絕不至於被拖垮。

“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這就是做生意。”胡雪巖自有其獨到的經營秘訣。

早年經商,胡雪巖得到一個消息,小刀會要在上海起事。如此一來,上海必定交通斷絕,絲路貿易亦將中止,生絲價格必定上漲。對胡雪巖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商機。

要在這上面狠賺一筆,自然首先要控制市場,壟斷價格。但當時的胡雪巖本錢不夠,只有價值十萬兩的生絲存在上海裕記絲棧。而且他向上海"三大"錢莊借貸的10萬兩銀子也要到期。按規定不能再續借。

胡雪巖靈機一動,先是把生絲棧單給"三大"錢莊看,表示借款可以如期償還,但要等這批生絲脫手,請把那筆貸款再轉一期。

有棧單為證,貨物又擺在絲棧裡,"三大"錢莊放心轉了一期,胡雪巖有了十萬寸頭。

接著胡雪巖又以生絲為抵押,向洋行貸十萬兩。

於是,胡雪巖又多了十萬兩銀子。就這樣,他以十萬兩的銀子做出了幾十萬兩的生意。

可現在,八個罈子七個蓋,偏偏有人要盯死那個沒蓋的罈子。

1883年的八月,胡雪巖向匯豐銀行所借的一筆款項到期,本息共計八十萬兩,原是胡雪巖以個人信用擔保,給左宗棠的軍費。八十萬兩對胡雪巖來說,並不是一筆鉅款,他的倉庫裡躺著價值千萬的生絲,他的錢莊裡也有流動資金,而且他還有一筆八十萬的上海道協餉將到自己的賬上,這筆錢正好可以還上匯豐銀行。

可是,上海道協餉進賬的時間到了,錢卻遲遲沒有匯入錢莊。

胡雪巖只有幾個選擇,賣生絲換流動資金,從自己的錢莊墊付,或是向銀行拆借。

很快,胡雪巖發現自己的生絲竟然無人問津,各大洋行表示目前銀根吃緊,短時間內無法收購。

胡雪巖並不知道,此時中國的電報線內,正秘密流動著一個消息,指令各大洋暫停向胡雪巖收購生絲。

而跟匯豐銀行的拆借也被拒絕,原因很簡單,胡雪巖明面上挑戰的是英美絲商,實際挑戰的是歐美的銀行系統。

不但匯豐銀行不借款,在匯豐銀行買辦領袖席正甫的策動下,整個上海灘竟沒有一個人借胡雪巖銀子。

現在,胡雪巖只好動用自己最後的罈子了:阜康銀行。

胡雪巖從自己的阜康銀行支付出八十萬兩,墊付上了這一筆費用。支付之後,阜康銀行現銀短缺,成為了那個沒有蓋子的罈子。

很快,就有人盯緊了這個罈子。

前來阜康銀行取款的人絡繹不絕,而在上海灘 ,一個消息不徑而走:“胡雪巖蠶絲生意大賠,阜康銀行已面臨倒閉”

眼見擠兌風潮即將形成,胡雪巖急忙趕往上海催辦協餉,同時向北京發電報,懇求坐鎮軍機的左宗棠相助。

這是他最後的靠山。事實上,他也是藉此起勢,一帆風順了好多年。

胡雪巖,安徽人,幼年貧寒,以替人放牛為生。12歲父親去世後移居浙江,在雜糧行打過小工,在火腿商行當過夥計,在杭州信和錢莊當學徒。19歲時被杭州阜康錢莊於掌櫃收為。因為為人機靈,被沒有兒子的於掌櫃視為親生,去世之際,於掌櫃把價值5000兩銀子的錢莊託付給胡雪巖,是為胡雪巖商場的第一桶金。

而坊間還流傳著胡雪巖的另一個故事。

胡雪巖發跡之時,曾經偶碰了一個落魄書生王有齡。王有齡出身書香門第,只是家道中落,到了而立之年還窮困潦倒,一事無成。

胡雪巖慷慨解囊,相助王有齡五百兩銀子,讓他用這五百兩進京謀了一個官職。

從此,王有齡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官運旺盛的王有齡沒有忘記胡雪巖的相助之恩 ,對胡雪巖諸多幫助。

王有齡任湖州知府期間,胡雪巖就代理湖州公庫,在湖州辦絲行,用湖州公庫的現銀扶助農民養蠶,再就地收購湖絲運往杭州、上海,脫手變現,再解交浙江省“藩庫”,從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

王有齡的官有多大,胡雪巖的生意就有多大。

但沒想到,王有齡在太平天國之戰中,因守城失敗而自縊。

失去靠山的胡雪巖很快找到了另一位大靠山,繼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

胡雪巖於左宗棠又沒有任何交情,怎麼攀附上呢?

這個世界不怕沒有關係,只怕沒有琢磨的人。

胡雪巖很快得知左宗棠正為籌措軍餉發愁。胡雪巖靈機一動,為左宗棠提了一個妙計:“罰捐代罪”。

胡雪巖建議左宗棠發佈招安文書,太平軍人只要願意歸撫,領受一定處罰,捐上一定錢,就可以脫罪。

這一來,替左宗棠收集了捐銀充當軍餉,二來這些脫罪的太平軍人手中一定還有大量金錢,而首要選擇的錢莊當然是替左宗棠操辦以損代罪事項的胡雪巖的錢莊。

胡雪巖就此取得了左宗棠的信任, 胡雪巖的銀號開進杭州,專門為左宗棠籌辦軍餉和軍火。依靠湘軍的權勢,胡雪巖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二十餘處,同時兼營藥材、絲茶,開辦了至今仍在營業的中藥店,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是當時的“中國首富”。

1873年,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調兵遣將,發兵新疆,胡雪巖又為左宗棠謀劃從上海外國銀行借款,解西征軍軍糧之急,還給西征將士送了“諸葛行軍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藥材。

左宗棠贊曰:“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

胡雪巖的成功,離不開王有齡、左宗棠之官場的助力。

而他的失敗,亦來自官場。

對胡雪巖的狙擊來自中堂大人李鴻章。

當時的朝中,以左宗棠為首,力主“塞防”,左宗棠認為新疆乃國家西北屏障,國防要衝,重新疆是為了保京師。

而李鴻章力主海防,認為大清朝的敵人必來自海上,應當“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左宗棠抬棺入疆,收復失地,升、,封二等恪靖侯。一時之間佔據了上風。

為了推行自己的海防,李鴻章意識到“倒左先倒胡”,只有拿到左宗棠的錢袋子,才能真正扳倒左宗棠。

於是,一切事情都可以解釋清楚了。

下令上海催辦協餉暫停支付的是李鴻章,授意各大洋行不得拆借資金的,背後依然是李鴻章,而調動各地富商擠兌阜康銀行的依然是李鴻章。

胡雪巖發給左宗棠的電報,早就被控制電報網絡的李鴻章扣下。

胡雪巖只有抵押地契和房產、廉價甩賣生絲,但依然沒有躲過愈演愈烈的擠兌潮,清朝首富,三十年積累的產業,在三日之間被攻破。

胡雪巖的商國帝國倒塌之時,左宗棠的楚軍剛剛取得鎮南關大捷,李鴻章也創造了一個外史交奇蹟: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難怪乎,左宗棠憤而怒斥: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對胡雪巖的攻擊並沒有停止。胡雪巖高息借款的事情被告到慈禧,慈禧大怒,下令一查到底,胡雪巖隨即被抄家、革職。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巖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第一,後人不要經商,第二,後人不要從政,第三,胡李不通婚。”臨終前,清帝國最為知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留下了遺囑。

經商要看胡雪巖,這在中國似乎是一個定理。

一個農家子弟,在錢莊跑街,靠著察言觀色,八面玲瓏,結交官員,締造出自己的商業帝國,他一定是有可取之處的。

左宗棠說他:“你是生逢其時,財色雙收,官居二品,商界知名。”

胡雪巖答:“我是天從人願,賭博一生,看似風光無盡,實則如履薄冰。”

他的一些話,至今還有價值。

1. 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就是會做生意。

2.在江湖上注重情義二字。經商的原則講究有情有義。

3.先做人,後經商。

4.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致,做事要大小如一。

5.容,萬事之首,有容乃大。

6.做生意先要做名氣。名氣一響,生意就會熱鬧,財寶就會滾滾而至。

7.人性:一、貪小便宜;二、怕損失;三、愛面子。

8.為人不可貪,為人不可奸。經商重信譽,無德不成商。

9.如果你有一鄉的眼光,你可以做一鄉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縣的眼光,你可以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

10.上半夜想想自己,想想別人。

11.機遇是靠大家雙手捧出來的。

12.想要幹大事,就必須懂得跟別人分享,而不是一味地往自己懷裡撈。

但是,讀胡雪巖,要讀胡雪巖之勝,更要讀胡雪巖之敗。

這一點,已經退休的馬雲顯然讀出來了,他說:“胡雪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這個是我從第一天看這個書,我就覺得這是一個不對的路,因為錢和權是不能碰在一起的。”

建議每個人都要讀一下胡雪巖,不僅僅是做生意的人。對於任何人,胡雪巖的一生都是值得借鑑的。他的成功,你可以借鑑,他的失敗,你可以避免。


腦洞歷史觀


答:胡雪巖臨死前告訴子孫“勿近白虎”的說法,出於署名為“黎黍勻”寫的一篇介紹胡雪巖的文章,別無旁證,不是真事。

很多人不明所以,就瞎猜一通。

有人說,這“白虎”指的是白種洋人,胡雪巖在告誡子孫不要和外國人做生意。

也有人說,“白虎”是白色的銀兩,經商有風險,投資要謹慎,胡雪巖這是阻止子孫經商。

還有人說,“白虎”指黑白二道中的白道,政治風波險惡,胡雪巖不贊成子孫走上仕途。

甚至有人說,“白虎”是指女人,是指那種那種……難以描述的女人,那種女人不吉祥,會影響人的運氣。

……

當然,也有人說,“白虎”就是白色的老虎,晦氣。

以上這些,都是不靠譜的,全是蒙。

我敢肯定,胡雪巖沒說過“勿近白虎”這種離奇的話。

如果真說過,那一定是胡雪巖死前說的胡話。

稍微用腦想一想,人都要走了,肯定是有什麼說什麼,有多明白就交待得多明白,留下個啞謎給子孫猜,難道就不怕子孫理解不了,或誤解了,做出什麼傻事嗎?

自古沒有這樣的父親或爺爺,如果有,只出現在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裡。

“黎黍勻”寫的這個,就是一民間故事,可信度很低。大家就不要再費心思去探究了。

事實上,1885年年底,胡雪巖在臨終前,留下有三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遺言:第一,後人不要經商,第二,後人不要從政,第三,胡李不通婚。

所以,編故事的人故意用“白虎”來指代經商、從政,是有一定根據的;或者說,絞盡腦汁要破解“白虎”一詞的內涵,緊緊扣著經商、從政來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再重複一句,“勿近白虎”這四個字,不是胡雪巖說的,是編故事的人說的。

民間傳說裡,是有很多關於胡雪巖的故事的。

比如說,有一個流傳極廣的故事,說胡雪巖某天經過一家成衣鋪,看到有個二八姑娘貌美如花,倚門而立,梨渦淺笑,煞是動人。他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駐足細看。那姑娘察覺到一個猥瑣的老大叔盯著自己看,好不惱怒,白了大叔一眼,關門入內。胡雪巖內心受挫,就派人前去提親,要納姑娘為妾。姑娘已經許配有人,姑娘的父親自然不敢毀婚約,婉拒。胡雪巖層層加價,終於以7000兩成交。姑娘過門當晚,胡雪巖讓姑娘站著,命僕人提燈籠把屋照得亮如白晝,然後狠狠地盯著她看,看了一晚,說:“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如何?”到了天亮,把房中所有東西全部送給姑娘,把她休了,算是出了口氣。姑娘一家平白獲得了二萬多兩銀子。

這樣一則故事可不可信呢?

自己惦量吧,反正我是不信。


覃仕勇說史


所謂白虎的意思是,交官司,交鬼死,交客吃了米,所以有利有弊,只有大智若愚者才能掌控全局


實在237670810


白虎是管殺伐的戰神,所以很多猛將都被說成是白虎星轉世,比如:唐代羅成、薛仁貴等等。白虎堂也是古代部隊的軍機重地,位於帥府之右,相當於現代的軍備司令部。

勿近白虎,不是不要經商的意思,而是不要做官商的意思。

胡雪巖天資聰穎膽識過人,他不走官商這條路,僅憑自己的才能,在亂世中求個溫飽綽綽有餘,發家致富對他而言只是遲早的事,無非步子走得慢點,富貴來得少點。

當然,他老人家在創業時,大概也沒想過未來要成為大清首富,正如很多人剛開始做生意時,大多數只是想改善下現有的生活條件,並沒有那麼多遠大抱負。但是,通過王有齡上了“白虎”這條船之後,一切就由不得自己了。

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命運的海浪在推著胡雪巖,倚官商之重一步步的走向財富和地位的無限榮光,同時也將胡雪巖牢牢的綁架在官商這條船上,沒有任何脫逃的機會。

胡雪巖發跡於官商,這是普通商人沒有的優勢。胡雪巖破產於官商,這是普通商人沒有的災禍。

盈虧同源,成敗同根。你是怎麼獲得成功的,最終將以同樣的原因獲得失敗。

古有呂不韋,後有盛宣懷,今…有目共睹的就太多了。

胡雪巖到死的時候,豁然省悟,故而告誡子孫,勿做官商。

而這,也只能用“勿近白虎”來隱喻了。


玉典麟須


不少在某一領域非常有成就的名人,在臨終時告誡自己的子孫千萬不要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或者和這一領域有所牽扯。比如杜月笙臨終前不允許子孫入黑幫,也不允許子孫從政;魯迅先生臨終前希望周海嬰不要輕易從事文學或者藝術方面的工作;胡雪巖則告訴子孫勿近“白虎”。“白虎”有人認為是是指白花花的銀子,也有人認為兇險的官場。後來,胡雪巖的子孫後代確實沒有從商的……

這些名人之所以這樣奉勸子孫,無非是出於三種心理:

第一:深知這一行業的潛規則,曾經承受過巨大的負面輿論,雖然藉此發家卻深受其害,身心俱疲。

第二:深知從事這一行業就要擔負的巨大責任或風險,不希望子孫再度承受。

第三:因事業家破人亡或者直接導致自己的死亡。

胡雪巖是為什麼呢?那要從他的發家說起。

胡雪巖曾是一個放牛娃,十三歲這年他來到杭州闖蕩,剛開始不過是做著掃地和倒夜壺的髒活。胡雪巖聰穎誠實,後來被阜康錢莊的掌櫃認作乾兒子,並且悉心教導他,臨終前將自己價值五千兩白銀的錢莊送給了胡雪巖,這座錢莊就是胡雪巖發家的資本。

1862年,左宗棠成為閩浙總督,有意與名商胡雪巖結交。左宗棠讓胡雪巖為他採購糧食,算是給了胡雪巖第一個甜頭,胡雪巖狠賺一筆,從此忠心跟隨左宗棠,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官商之路。在洋務運動時期,同為洋務大臣的左宗棠和李鴻章就已經是死對頭,在政見上,他們因為陸地防禦問題分歧巨大。李鴻章認為應該以海防為主,而左宗棠認為應該以陸防為主,所以在新疆叛亂的時候,左宗棠誓要平叛,而李鴻章則是採取的消極態度,認為新疆丟掉就算了。

在新疆問題之上,慈禧相信了左宗棠,但是領兵打仗要錢,國庫撥不出錢,左宗棠想要打仗就要自己去籌錢,於是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巖就發揮作用了。不談政治,單單從商業上來說,胡雪巖確實是個奇才,他能在短時間之內為左宗棠籌集了1195萬兩白銀,並且幫助左宗棠採購軍餉和訂購軍火。必要的時候,胡雪巖還能提供情報,成了收復新疆背後最大的功臣。

左宗棠對胡雪巖非常信任,能替胡雪巖爭取到的榮譽和機會都給他了。胡雪巖在鼎盛時期可是官居二品的紅頂商人,號稱晚清首富。而官場波譎雲詭,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的爭鬥最終還是波及到了胡雪巖的身上。很多人覺得胡雪巖的成敗和左宗棠的地位緊密聯繫,其實如果仔細研究胡雪巖的失敗過程,就會發現胡雪巖的突然垮臺是他本身的經營出現了問題。

李鴻章想要搞倒左宗棠,首先想到的就是從胡雪巖下手,因為他知道沒有胡雪巖的經濟支持,左宗棠有心無力,自然沒有了和李鴻章對抗的資本。所以李鴻章大力支持後起之秀盛宣懷,從商場上和胡雪巖對立起來。

相比於削尖了腦袋想要往上爬的盛宣懷,進入晚年的胡雪巖已經因為幾十年來商場上的順風順水麻痺大意。趁著左宗棠前往越南之時,盛宣懷在李鴻章的指使之下開始對胡雪巖動手。

188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了蠶絲廠,他以2000萬兩的鉅款收購了數萬擔國內新絲,憑藉著往年賺錢的經驗,想要藉此壟斷蠶絲貿易,外商因此對胡雪巖非常不滿。而盛宣懷則乘機對外商說,他願意出錢補償他們的損失,只要他們不收購胡雪巖的生絲。這些外商自然聽盛宣懷的,因此這年大多數的蠶絲都積壓在了胡雪巖的手上,胡雪巖最終虧損1000萬兩白銀。

胡雪巖資產週轉不靈,此前他還和外國的銀行借了650萬兩銀子。胡雪巖此前曾經以自己的名義替左宗棠借了一筆錢充當軍餉,他現在急需清朝廷將軍餉撥下來給他補上漏洞。但負責這筆錢的恰巧又是盛宣懷的親家邵友濂,盛宣懷讓親家晚20天將錢還給胡雪巖。與此同時盛宣懷還收買了胡雪巖一個非常信任的夥計,讓夥計對外傳播“胡雪巖錢莊沒錢了”的謠言,同時攛掇外國銀行向胡雪巖催債。

胡雪巖從前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邏輯,他有錢時非常注意擺場面,生活奢靡,吃穿住行都非常講究。母親過壽的時候,胡雪巖大擺筵席七天,轟動一時。他曾娶了十二房姨太太,還樂善好施……他覺得只要自己撐大了場面別人就會放心將錢存在胡雪巖的錢莊裡面。而事實上,所有的表面文章都抵不過一句流言。

胡雪巖對內要面對各地錢莊的擠兌風潮,對外要應付外國銀行的催款,同時,李鴻章還不忘和慈禧太后告了一狀。胡雪巖如面臨雪崩,他四處借錢,李鴻章卻早已和大小商人們串通一氣,幾乎所有的商戶都拒絕了胡雪巖的懇求,胡雪巖只得將所有的房產全部抵押出去才止住了這一場風波。

很快,胡雪巖知道了這件事的背後主使人是李鴻章和盛宣懷,氣怒之下他大病一場。而禍不單行,1885年,左宗棠去世,李鴻章乘機又在慈禧太后面前告了胡雪巖一狀,說胡雪巖在替左宗棠借外貸的時候吃回扣。慈禧的抄家令很快就送到了胡家,胡雪巖在多重打擊之下含恨而亡。

胡雪巖最後對後人的三個警示是“不經商,不從政,胡李不通婚

”,這個“李”自然指的就是李鴻章。可見胡雪巖對自己在商場和官場敗落的不甘,以及對李鴻章極端憎恨。

當年路不為經過高人指點,告訴他世界上最賺錢的不過就是一個“權”字。他不惜重金扶持嬴異人,最終淪落到身敗名裂的下場。胡雪巖的成就是因為他曾經押對了寶,並且利用自己的智謀成為左宗棠的左膀右臂;他最後丟了官,被抄家,欠了一屁股債,直到憤恨而死,因為他一直相信自己可以“以小博大”,太過迷信自己的能力和好運,但實際上除了靠山左宗棠,他其實人脈稀少,在關鍵時候沒人相幫。

也許正是由於這些,胡雪巖才對商場和官場深惡痛絕,希望子孫們不要步他的後塵。


木劍溫不勝


縱觀清朝200多年的歷史,誕生的富商難以數計,但是,出身貧寒、白手起家、經商獲仕、戴紅頂穿黃馬褂的商人,僅有胡雪巖一人。他是晚清富有傳奇色彩的“紅頂商人”,是田地萬畝、富可敵國、顯赫一時的商家巨賈與朝廷顯貴。然而,再顯赫的身份地位,再多的金錢財富,也阻止不了胡雪巖人生如夢、商業敗落的悲劇。

胡雪巖的舊式經商思維,他的驕奢淫逸,還有政治勢力的排擠與西方殖民者的打壓,他的商業帝國轟然倒塌,胡雪巖最後也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在他臨死之前,胡雪巖留給了後輩子孫“勿近白虎”的遺言,這裡的“白虎”究竟指的是什麼?胡雪巖為何會留下這句遺言?

胡雪巖畫像

胡雪巖出生於安徽績溪,幼年時因家中貧窮,親戚便給他介紹了一份在錢莊當小學徒的工作。在當學徒期間,胡雪巖逐漸熟悉了經商之道,結識並接濟了一位進京求職的落魄書生王有齡,他們二人結為莫逆之交。

做官以後的王有齡也是一個懂得知恩圖報之人,胡雪巖在他的扶持下,自己創設了阜康錢莊。有了政府官員做靠山,胡雪巖的錢莊生意可謂是水漲船高,互惠互利的王有齡在官場上更是平步青雲。

胡雪巖故居

然而,在1861年,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太平天國大軍的大舉進攻浙江,任職浙江巡撫的王有齡,因杭州城破以身殉節,失去了這個大靠山後,胡雪巖的生意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胡雪巖有且只有一個辦法:轉而攀附新任權貴,這個人就是左宗棠。王有齡失城自殺後,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推薦下擔任浙江巡撫。胡雪巖瞅準這個機會,為左宗棠籌辦軍餉、購置彈藥、籌借洋款,很快就成為了左宗棠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與大紅人。胡雪巖在為左宗棠辦事之時,他自身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其商業範圍更是由原來的田莊擴展到當鋪、茶葉、絲綢等多個行業,這讓他迅速累積了鉅額財富。

胡慶餘堂

胡雪巖也是一個識時務者之人,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他也不忘自己積累聲譽。所以胡雪巖便創辦了“廣施丹藥、救濟世人”的“慶餘堂”,同時又打出了博愛的宗旨,收穫了“仁義商神”的美譽。只可惜,胡雪巖這位“紅頂商人”所創辦的商業帝國並沒有維持百年昌盛。

胡雪巖所依附之人是左宗棠,此人與慈禧身邊的另一位大紅人李鴻章素有舊怨,向來在眾多問題上意見相左,所以,胡雪巖經常受到李鴻章勢力的排擠;再加上西方資本瘋狂湧入中國,不願轉變舊式經商思維的胡雪巖,一直處於劣勢地位之中,最終因生死投機失意失敗,導致了整個商業帝國的敗落。

胡雪巖劇照

從錢莊學徒到商界巨賈,從口袋空空如也到日進斗金,再到商業帝國的徹底敗落。胡雪巖富有傳奇色彩一生,最終以貧困潦倒、疾病纏身收場,在他臨終之前,他留下了讓子孫後代“勿近白虎”的遺言,其實就是在告誡子孫後代遠離“白銀”,因為“白虎”二字就是清朝商人口中的“白銀”。

在胡雪巖躺在病榻上抑鬱而終之時,他回首自己的一生,再看看自己現如今的結局,都是因為太過於痴迷財富所致,如果不要先前的那些鉅額財富,或許自己還能夠安享晚年。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重蹈“人為財死”之路,才告誡他們“勿近白虎”。他的後人也一直謹記先輩遺言,後人中基本都是從文從教,幾乎再也無人經商,逐步遠離了金錢的誘惑。


鳶飛九天2018


1885年11月,曾經富可敵國的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奄奄一息地躺在杭州郊區租來的舊房子裡,他的太太和兒女們環繞在他的病榻前。彌留之際,胡雪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囁嚅著告訴家人:“胡家後人今後勿近白虎。”

(胡雪巖畫像)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白虎”,就是指白花花的銀子。作為一代商界巨擘,胡雪巖最不缺的就是銀子,和他終日打交道的也是銀子。據估計,胡雪巖的個人財富高達2000萬兩左右。費行簡在他的《近代名人小傳》中披露,“胡私財亦二千萬”。如果以一兩銀子按照現今的200元計算,那麼,胡雪巖的財產達到了40億元人民幣。

那麼,這個曾經坐擁數千萬銀兩家產的富豪,為何會在臨死前還寄人籬下?為何會說出“後人勿近白虎”的遺言?

這和胡雪巖跌宕起伏的一生有關係。

一、從一個放牛娃成為夥計。

胡雪巖是徽州績溪人,祖上本姓李。在落魄潦倒之時,被一胡姓人家收留後改姓胡。幼時的胡雪巖家境貧困,靠為別人放牛維持生計,更談不上上學讀書。僅有的一點知識,都是父親口口相傳得來的。

成年後的胡雪巖其貌不揚,五短身材,不招人待見,周圍的人都認為這個相貌平平的人長大後不會有出息。但胡雪巖沒有放棄自己,他十分渴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

12歲那年,父親病逝,胡雪巖義無反顧地拎起揹包跟著鄉人走出家鄉這個彈丸小村,到外面去飄泊謀生。他輾轉來到南方,寄身於杭州等地的糧行、商行、錢莊等商號。從最初的雜役開始,到跑腿送貨,終於混得了一個“夥計”的身份。

1842年,19歲的胡雪巖被杭州阜康錢莊的老闆收為學徒。由於老闆沒有子嗣,最後胡雪巖成了老闆唯一的財產繼承人。於是,他擁有了一個價值5000兩白銀的錢莊。

(王有齡劇照)

二、結識王有齡,開啟創業路。

胡雪巖成為小掌櫃後,結交的第一個朋友便是王有齡。王有齡本來家境殷實,父親是一位朝廷命官,但不幸早逝,王有齡在辦完父親的喪事後已經一文不名。厚道的胡雪巖便將客戶儲存在自己錢莊的500兩白銀送給了王有齡,希望幫助他東山再起。

不曾想,這個王有齡後來果然飛黃騰達,一路官運亨通,官至浙江巡撫,成了一方大員。為報答胡雪巖的搭救之恩,王有齡出資幫助他做大做強了阜康錢莊。胡雪巖有了王有齡這棵大樹做依靠,便將阜康錢莊分店開遍了浙江省各地。

(左宗棠)

三、依靠左宗棠,成就商業神話。

1861年,王有齡在太平軍的包圍下,自縊身亡,杭州巡撫變成了左宗棠。也正是這一變故,成就了胡雪巖人生的巔峰。

因左宗棠在清剿太平軍最困難的時候,胡雪巖冒死給他送去了10萬石糧食,從此胡雪巖成了左宗棠的座上賓,兩人開啟了合作之路。

在左宗棠發兵收復新疆時,因軍餉沒有著落,胡雪巖說服左宗棠,通過外資銀行共借款六次,籌得資金1595萬兩,史稱“西征借款”。胡雪巖採取利息加帽的方式,前後共獲得利息以及佣金多達500萬兩。這種官商沆瀣一氣的做法,讓胡雪巖空手套白狼賺取了鉅額財富。

在財富的不斷積累中,胡雪巖也積極投身慈善事業,他不但在杭州“始則設粥廠,設難民局,設義烈遺阡,繼而設善堂,設義塾,設醫局,修復名勝寺院,凡養生送死賑財恤窮之政,無不備舉”。而且他還積極參與官方的捐助行動。當然,這都是圍繞著左宗棠開展的,凡是對左宗棠有利的事,胡雪巖都會不遺餘力地參與。

通過這些舉動,胡雪巖獲得了“大清第一首善”的頭銜,被朝廷授予從二品的布政使銜,賞黃馬褂。其母親也得到了正一品的封典。

至此,胡雪巖從商人一躍成為朝廷命官,成為名副其實的“紅頂商人”。雖然自清朝以來,富商“捐官”戴紅頂者不乏其人,但既戴紅頂子又穿黃馬褂的僅胡雪巖一人而已。

(李鴻章舊照)

四、遭人算計,一朝隕落。

由於胡雪巖依附左宗棠一路攀升,成為了左宗棠幕後的“財政部長”,因此他也成為左宗棠政治對手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李鴻章為了打到左宗棠,就定下了“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戰略方針。

於是李鴻章授意另一個富商盛懷宣,開始全力圍剿胡雪巖。

1882年,胡雪巖聯合幾家蠶絲業的商賈大戶,從各地以高出洋人一倍的價格收購蠶絲,意圖囤積居奇,操縱國內的蠶絲價格,打破洋商壟斷生絲市場的局面。

當年胡雪巖共購進蠶絲一萬四千餘包,耗資達2000萬兩,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當。

但出乎胡雪巖意料的是,這年歐洲的蠶絲獲得了巨大豐收。這時的盛宣懷便利用手中的資源,聯絡一部分蠶絲商人,低價拋售蠶絲。

胡雪巖在無奈之下,也被迫賤賣蠶絲,虧損了1000萬兩白銀。

為了週轉,他不得不從自己的阜康銀行調集資金救急。盛懷宣又攛掇胡雪巖的債權人拼命向他催款,同時放出謠言,大肆散播阜康銀行即將倒閉的消息,從而引發儲戶大量提款的風潮。

終於,熬不下去的胡雪巖開始變賣自己的商鋪、田地、房產等,傾其所有來維持局面。最後,“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商業帝國轟然倒塌,他變得一貧如洗。

一代巨賈,至此“身敗名裂,莫為援手,賓客絕跡,姬妾雲散,前後判若兩人”。但朝廷仍然沒打算放過他,要求將胡雪巖“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國法”。

還沒等到朝廷的命令下達,胡雪巖就在鬱郁中去世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自古錢權不分家,胡雪巖作為清朝最著名的一個紅頂商人,臨死之前,讓子孫後輩“勿近白虎”,為的是什麼?為的不正是讓子孫後輩原理商業,原理權力嗎?別看胡雪巖風光一生,家產萬貫,胡雪巖的商業帝國崩塌之時,曾經的胡雪巖爬的有多高,當時摔得就有多慘,這也是為何胡雪巖會告誡自己的後人。

胡雪巖本是出身貧寒,後來幸虧得到了阜康錢莊的掌櫃賞識,成為了阜康錢莊的繼承人,在老爺子去世以後,拿到了五千兩的錢莊作為自己的第一桶金,這筆錢就是胡雪巖發家的資本。

靠著自己卓越的戰略眼光,也靠著“上面有人”,胡雪巖的生意越做越大,漸漸的胡雪巖的名頭響徹全國。

胡雪巖做生意,雖然做的大,但做的都是一些資本買賣,從不做事業,想要將自己的生意做強做大,胡雪巖需要找一個靠山,本來胡雪巖在朝中有一名靠山,名為王有齡,只是可惜王有齡在戰爭中因為戰敗自縊身亡,後來胡雪巖只好將視線放到了其他高官身上。

彼時的左宗昌,成為了胡雪巖諂媚的對象,左宗棠勢力雄厚,但卻並非李鴻章那般喜歡有手段之人,相對而言,左宗棠是個耿直之人,曾經左宗棠試圖收復新疆,奈何軍費欠缺,無奈之下,只好腆著面子放下身段向朝廷要,向銀行借,民間貸款中,胡雪巖以私人名義替左宗棠借過不少欠款,籌集到那麼多錢,胡雪巖居功至偉。

也是靠著這件事,胡雪巖攀上了左宗棠這棵大樹,左宗棠對胡雪巖也是多有利用,兩人也算是互幫互助吧。

左宗棠有一名政敵,名為李鴻章,李鴻章下面的是清朝的另一名紅頂商人,盛宣懷,盛宣懷與胡雪巖兩人相當於站在了對立面,李鴻章想要扳倒左宗棠,就需要從胡雪巖開刀,奈何左宗棠又不會像李鴻章那般庇護自己手下人。

當時的胡雪巖為取得生絲生意的定價權,大肆採購生絲,在採購生絲之後,一時之間倒也卻是拿捏住了市場。

奈何,盛宣懷作為李鴻章的爪牙,開始從中作梗,當時的胡雪巖有一筆收復新疆時的欠款需要償還,這筆欠款胡雪巖可以動用多種手段取得,官銀未到,胡雪巖可以從自己的阜康錢莊拿錢償還,也可以出售生絲還錢,但在出售生絲時,卻出現了一件怪事,在李鴻章的暗中指使下,沒人敢收購胡雪巖的生絲,因此,胡雪巖只能從自己的阜康錢莊中拿錢還款。

這筆錢剛拿出去,一場有預謀的擠兌風波就開始了,民間盛傳胡雪巖因為生絲生意賠錢,名下的阜康錢莊馬上就要倒閉,因此,所有人都爭搶著去阜康錢莊取錢,恰在這時,又沒有商行願意借錢給胡雪巖,於是乎,大清第一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栽到了這裡。

生意失敗以後,胡雪巖為後輩制定了三個祖訓,一不要經商,二不要從政,三不要與李姓之人通婚。由此可知,生意失敗對胡雪巖的打擊有多大,胡雪巖也是在生意失敗不久後就因為悲憤交加無奈離世。


魏青衣


胡雪巖所謂的白虎必然不是指私處無毛的女性,相傳這樣的女性會給男人帶來噩運,有剋夫相。因為我們不知道胡雪巖晚年有沒有接近過這樣的女性,我本著科學的角度,這種你信的說法我們不採納。

胡雪巖一生傳奇,憑藉著幫助左宗棠對抗太平軍,以及支持左宗棠西征平定阿古柏,胡雪巖居功甚偉,被朝廷封為二品官職,身穿黃馬褂,而且因此擴充了自己的商業版圖,開設了許多錢莊,藥店,成為了當時全國聞名的大富豪。

但是胡雪巖晚年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與外商的博弈中落敗。光緒八年,胡雪巖耗資2000萬兩白銀在上海成立絲綢廠,絲綢價格因此不斷下跌,胡雪巖為了應對危機,大肆收購市面上的生絲,企圖壟斷整個絲綢市場。

胡雪巖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外商及與外商勾結的商人的聯合抵制。胡雪巖本來不將他們放在眼裡,高價收盡了數百萬擔的生絲,市面上生絲越來越少。外商如坐針氈,一副即將敗下陣來的姿勢。

這一場中外大戰看起來即將分出勝負,但因為幾件事而突然風向突變。

首先說一個人,名叫盛懷宣,盛氏族家族的創始人,他是李鴻章的得力干將,控制著海防,而海防正是胡雪巖的死對頭。盛懷宣會給胡雪巖當頭一棒,我們後面再說。

就在外商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突然傳來了意大利生絲豐收的消息,外商緊繃的神經一下子就鬆弛了下來。不久以後,中法戰爭也爆發了。這一連串的事情的發生,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金融危機。囤積了大量生絲的胡雪巖,其資金突然變得十分緊張起來。

為了解決資金困難,胡雪巖試圖向匯豐銀行借款。就在這個時候,盛懷宣以李鴻章的名義通知匯豐銀行,不得向胡雪巖借款。盛懷宣清楚的知道,想要對付左宗棠,必先除掉胡雪巖。所以在這件事上,盛懷宣格外傷心,因為搞點胡雪巖,他的機會就來了。

胡雪巖無力迴天,不得不將絲綢廠折價變賣,胡雪巖因此家產損失過半。這還沒完,胡雪巖變賣家產的消息四處傳播開來,再加上各地官商的落井下石,胡雪巖各地錢莊排滿了前來提取存款的人,更有甚者直接開始勒索胡雪巖。

胡雪巖無力還款,朝廷很快便派人來查封他的家產以還清欠款。胡雪巖本來指望左宗棠救他,但不久以後噩耗傳來,左宗棠去世了。這下子胡雪巖就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不久以後便黯然去世,去世前告誡後人不得接近白虎。

從胡雪巖最後的失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白虎既不是私處無毛的女人,也不會是什麼金銀財寶。胡雪巖一輩子跟錢打交道,他的失敗不是敗在錢上,而是敗在外商和各地敵對的官商身上。

這些人有些一定的權利和財力,或是一方豪強,或是做事左宗棠的對手,或是外資勢力。這些人按照我國古代對於天象的理解,可不就是與胡雪巖相對的白虎麼。所以我認為胡雪巖的意思,其實就是在拿自己的經歷告誡後人,以後不要跟這些人打交道,或者不要與之為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