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雖然明朝對日本的貿易頻率、船隻規模進行了嚴格規定,但日本一次都沒遵守過。


倭寇,一般指常年劫掠中國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主要由日本的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組成,有時還會得到日本某些大名甚至是幕府的支持。廣義來講,在元明兩代,只要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燒殺搶掠的日本人都可以被稱為倭寇。


縱觀明代的海防史,其實就是與外國入侵者鬥爭的歷史。而抗擊倭寇則是明代海防史最精彩的一個部分。


其實,倭寇劫掠中國沿海的現象早在元代中期就已出現。《元史》記載:“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慶元就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可見,元朝中期,倭寇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且戰鬥力極強,官軍很難擊敗。到了元末,這種現象更加嚴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元史》記載:”八月丁酉朔,倭入侵蓬州,守將劉暹擊敗之。自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是海隅遂安。”


到了明初,朱元璋建國後,倭寇入侵頻繁發生。但剛剛建國的朱元璋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因此可以驅逐倭寇,不致生亂。


縱觀歷史,在軍事角度上,從攻守方的態勢來看,防守方一般需要付出較大的精力。在明朝與倭寇的鬥爭中,倭寇處於攻擊方,且地位主動。他們可以從大本營出發攻擊中國沿海的任何一個地方。即使明廷有強大的水軍,也無法進行面面俱到的防禦。經常會出現倭寇在山東劫掠,水軍卻在浙江海岸防守的情況。


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整個東部沿海建立強大的防線,保證倭寇不論攻擊什麼地方,明朝都能進行有效的防守;另一個就是從源頭上解決倭寇的問題,即通過外交手段讓日本政府對倭寇進行制止和處理。本文主要講明朝是怎麼用第二個方法來處理倭寇問題的。


洪武年間的失敗外交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


鎌倉幕府執政晚期,日本的後醍醐天皇想要借幕府統治衰落之機發動政變,恢復天皇權力,可惜陰謀敗露。1331年,後醍醐天皇被流放。兩年後天皇被人搭救,豎起倒幕大旗,在豪族足利尊氏的幫助下,鎌倉幕府滅亡。


天皇執政後,開始論功行賞。由於後醍醐天皇沒有給做出巨大貢獻的武士們以足夠的封賞,引發了武士階級的不滿。足利尊氏抓住了這個機會,1335年,足利尊氏進攻京都。1336年,足利尊氏安排光明天皇即位,並將後醍醐天皇囚禁。


但這位後醍醐天皇運氣很好,他逃出了京都,來到吉野的山中,建立新的朝廷。人們把後醍醐天皇的朝廷稱作南朝、把光明天皇的朝廷稱為北朝。日本的南北朝之亂拉開序幕。


朱元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日本進行外交。


洪武二年正月,山東爆發倭亂。朱元璋派遣楊載、吳文華等七人出使日本,並向日本提交國書,要求日本稱臣並解決倭寇問題。楊載等人到了九州,面見南朝的懷良親王。懷良親王認為明廷的國書有辱日本國格,勃然大怒,將除楊載、吳文華二人以外的五位使者全部處死,並將楊、吳二人囚禁,三個月後,才放二人回國。


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日本懷良親王


楊載出使失敗,朱元璋並未放棄,他於洪武三年派遣趙秩赴日。趙秩到日本後,日本南北朝局勢發生變化,南朝的實力大大衰弱,因此懷良親王也有親近明朝的打算。趙秩見到懷良親王,向他宣讀國書,這份國書的內容還是讓日本稱臣,並解決倭寇問題。懷良親王對明朝讓日本稱臣之事非常不滿,他命手下持刀威脅趙秩。趙秩從容不迫、對答如流,贏得了懷良親王的好感。可以說明朝與日本交往的第一功是趙秩立下的


洪武四年,懷良親王遣僧人祖來等9人訪問明朝,並奉還倭寇從明朝擄來的70餘人。朱元璋在與祖來的交流中得知懷良不是日本的國王。隨後朱元璋通過各種渠道打探日本的情況,得知日本北朝的存在,朱元璋決定與北朝建交。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闡等8人訪日。得知祖闡的目的是與北朝建交後,懷良親王將祖闡扣下。後經波折,祖闡見到了北朝的實際掌權人,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


洪武七年,足利義滿遣使朝貢,但因沒有表文,引發朱元璋不滿。兩年後,朱元璋接到了懷良親王謝罪的表文,但朱元璋認為懷良親王的表文之中沒有流露出足夠的誠意。此時,明日關係降至冰點。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拒絕了懷良親王和足利義滿的朝貢,原因都是沒有表文。同時,朱元璋得知部分劫掠沿海的倭寇正是懷良親王指使的。所以,明廷這時已徹底放棄和南朝建交的想法。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給足利義滿寫信,不料這信件竟落到了懷良親王的手中。懷良給朱元璋回信,信中對明朝極盡諷刺與羞辱。至此,明廷不再與日本進行外交活動。朱元璋通過和平外交的手段解決倭寇問題的計劃徹底破產。


永樂年間的勘合貿易


1392年,日本南北朝和平統一。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穩定國內統治,獲得經濟利益,決定同明朝重新建交。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遣使赴明。建文帝大喜,於建文四年派遣使者回訪。這一次,足利義滿對建文帝的使者以極高規格接待,表文言辭懇切。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稱帝。朱棣稱帝后,為樹立威信,並洗白自己以不正當手段奪取帝位的行為,開始詔諭四夷諸國,希望他們前來朝貢。面對倭寇問題,朱棣依然採取外交手段解決。永樂元年到永樂二年,明朝與日本相互派遣使節,足利義滿為表誠意,命軍隊搗毀了許多倭寇的巢穴,並於永樂三年獻俘20餘人。


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


此時的朱棣對日本十分滿意。一方面,朱棣對足利義滿大加賞賜,並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另一方面,朱棣准許明朝與日本進行貿易。由於在貿易之前,日方需要拿出明廷發給的“勘合”進行檢驗,因此這種貿易形式又被稱為勘合貿易。


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永樂皇帝對足利義滿的嘉獎


勘合貿易是一種不平等的貿易。這是明廷為解決倭寇問題,而向日本表示的妥協。


明朝規定:雙方進行貿易,日方十年一貢,進貢船隻不能超過兩艘,船員不能超過二百人。所謂勘合,乃是一種憑證。明朝製作了日字勘合一百道和本字勘合一百道,以及日字底冊和本字底冊兩本。雙方在寧波進行貿易。日方拿出本字勘合與浙江布政司手中的本字底冊相對,若二者對應一致,則日本使者入京,攜本字勘合與日字底冊和禮部手中的日字勘合、本字底冊相對。得到禮部的驗證後,明廷將日本的商品以極高價格收購。若商品太多,日方可在明朝官員的監督下,在會同館進行為期三日的貿易。倘若勘合船隻過多,則直接在寧波進行貿易。


雖然明朝對日本的貿易頻率、船隻規模進行了嚴格規定,但日本一次都沒遵守過


從永樂二年到永樂八年,中日進行了六次貿易,相當於一年一貢,這嚴重違背了十年一貢的規定,並且每年的貿易船隻都有38艘之多,是規定船隻數量的19倍。


好景不長,永樂八年,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去世。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由於受到武士階級的幫助才當上將軍。這些武士對幕府限制倭寇的行動深感不滿,在武士的慫恿下,足利義持中斷了與大明的勘合貿易。


總體上講,勘合貿易一方面為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厚往薄來”的貿易原則使得明朝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樣的虧損對永樂年間的明朝來說自然是一件小事,但到了明朝中後期,財政吃緊的國庫經受不起這樣的虧空,不平等的勘合貿易註定是要消亡的。而明朝企圖用勘合貿易抑制倭寇的打算也最終流產


正統到正德:勘合貿易的困境


明英宗繼位後,隨著明朝國力的衰弱,大明處於戰略收縮狀態。明朝與日本之間的勘合貿易大大減少。從明英宗正統元年到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的86年間,明朝與日本僅僅進行了8次勘合貿易。但這8次貿易給明朝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無可估量的。


經濟損失的第一部分來源於招待日本使臣的費用。日本使臣到寧波前,都有數百艘綵船組成的歡迎隊伍進行迎接。


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日本的勘合貿易船


使團靠岸後,馬上入住寧波最好的酒樓,日日宴飲。從寧波到北京沿路也受到各地的隆重招待。日本使者到了北京,住在會同館內,有400名館夫服侍。《明會典》記載了一份日本使者的菜譜:


每十人羊、鵝、雞各一隻,酒二十五瓶、米五斗、面十二斤八兩、果子一斗、燒餅二十個、糖餅二十個。


貿易結束後,明朝甚至主動為日方支付返程費用,為返程的日本使者提供三十日的口糧。據統計,每招待300名日本人一年就要白銀五千餘兩,更何況日本使者在中國一待就是兩三年,動輒前來一千餘人。明朝為招待他們就要花費白銀數萬兩。


經濟損失的第二個部分是日本商品不合理的價格。日方絕大多數的商品都會由明朝官方收購,而官方不願意收購的貢品,則到民間進行販賣。明朝規定:禁止外國使者將進貢的兵器進行販賣。日本商人抓住這一點,在每次貿易時都攜帶大量日本刀,這些日本刀只能被明廷以高價收購。景泰年間,日本刀的價格是銅錢300文到一萬文不等。這些日本刀對於明朝毫無用處,只能放在庫裡等著上鏽。景泰四年,日本貿易使團帶來的刀劍竟獲利銅錢二十一萬餘貫。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


成化二十一年,明憲宗下令日方貿易船攜帶刀劍不能超過三百把。但日本人對這一要求置若罔聞,攜帶超過規定數量的刀劍,甚至要挾明朝漲價。正德年間,日本使臣了庵桂梧對明朝提出收購刀劍的價格感到不滿,便出言要挾:如不提高收購價格,將來倭寇來犯,這責任誰擔得起。明朝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日本使臣在中國土地上隨意騷擾,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這也為明朝帶來了經濟損失。景泰四年,日本使臣將招待的館驛成員毆打致死。第二年,這批使臣到北京後,對明廷的收購價格感到不滿,不斷交談之下,明廷答應增加銅錢一萬貫,但這些日本使者對價格仍不滿意,仍要加絹500匹、布1000匹。明廷不同意,這些人便賴在北京不走。景泰帝無奈,只好讓錦衣衛採用強制手段把他們催走了。成化四年,日本貿易使團成員麻答二郎醉酒後手持刀刃,砍殺當地民眾。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這些日本人明面上是來貿易的使者,暗地裡卻幹著販賣私鹽、倒賣人口的勾當。


經濟損失之四在於明廷對日本朝貢使團的不對稱打賞。我們可以用宣德九年的一份貿易清單進行比較。


日方貢物:

馬20匹、黑漆鞘柄大刀100把、撒金鞘大刀2把、長刀100把、硫磺一萬斤、鎧一領、瑪瑙20塊、硯臺一面、金屏風3副、扇100把、槍100柄。


明朝的回贈:

白銀300兩、粧花絨棉6匹、紵絲30匹、紗28匹、羅27匹、彩絹20匹。


日本主要進貢兵器和一些價格便宜的原料、工藝品等;而明朝的打賞都是真金白銀和綾羅綢緞。


所以,在勘合貿易中,明朝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提款機”。日本使者出使一次便可獲得極大利益。幕府和大名們利用勘合貿易來充實自己的金庫,而這些金錢卻用於日本國內的戰爭。戰爭總是會使一些農民、商人、浪人、武士落草為寇。可是,這些人侵擾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國。


從這一角度出發,明朝已經無法通過外交解決倭寇問題。相反,在實行勘合貿易的情況下,倭寇卻越來越嚴重。但是明朝一直對勘合貿易抱有希望,直到嘉靖年間一件大事的發生。


嘉靖:爭貢之役——希望的幻滅


在日本,隨著“應仁之亂”的爆發,室町幕府的權力大大衰落。日本境內出現了一股“以下犯上”的風潮,各家大名的家臣開始取代自己的大名;各位大名也開始謀求幕府的權力。大內氏和細川氏逐漸掌握了勘合貿易的控制權。


嘉靖二年四月,日本大內氏貢使宗設謙道率三艘船,攜正德年間勘合到達寧波。幾天後,細川氏的貢使鸞岡瑞佐、宋素卿率一艘船,持弘治年間勘合到達寧波。這位宋素卿乃是中國人,因此他深深瞭解明朝官員的做派。他剛到寧波,便向市舶司太監賴恩行賄。


使者到後,依慣例要參加一場接風宴。在宴席中,賴恩由於受賄,便讓細川家的使臣坐上座。驗貨時,也先為後到的細川家驗貨,把大內家晾到一邊。


賴恩如此作為,引起大內家使臣宗設謙道的嚴重不滿。五月初一,宗設謙道率人殺入武庫,搶出武器盔甲,焚燬細川家的船隻,向細川家的使臣發起進攻。細川家正使鸞岡瑞佐被殺。宋素卿逃跑。


宗設謙道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帶著自己的手下,拿著砍刀從寧波追到紹興,只為抓住宋素卿。


明朝的外交平倭策略

從寧波到紹興距離一百多公里,這個宗設謙道也是個狠人


到了紹興,宗設得知宋素卿已經逃往他處,便返回寧波,沿途燒殺搶掠。明朝備倭都指揮使劉錦率兵追擊日使至海上,竟然不敵日使,英勇犧牲。


宗設謙道的一百多人,也沒那麼幸運,他們在海上遭遇風暴,在朝鮮登陸,被朝鮮守軍殲滅。


爭貢之役折射出明朝沿海防禦薄弱,官員腐敗等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標誌著勘合貿易這一體系的結束。此後,雖然明朝與日本在“名義”上進行了兩次貿易,但明朝沒有花一分錢,官方也未收購日本的任何一件貨物。嘉靖二十四年,勘合貿易正式結束。


官方的貿易已經結束,民間的貿易還在繼續,走私成為了貿易的唯一方式。這也是嘉靖中後期出現大量倭寇的原因之一。總體上講,

勘合貿易並未起到抑制倭寇的作用,反而助長了倭寇的氣焰。這一從永樂年間就定下的規矩,從出生之時,就已經窺見了它將終亡的命運。


至此,明朝的外交平倭方略徹底失敗。直到日本江戶幕府閉關鎖國之時,倭亂才真正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