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賈詡號稱“毒士”,你所瞭解的有哪些案例?

史客不輕鬆


稱賈詡為毒士,最毒的,莫過於指他為了自保,而替涼州四將作的反攻長安之謀吧。這事一出,徹底斷送了漢帝國皇權振興的最後一絲希望,他就如是真正的漢室掘墓人。

王允殺董卓後,朝廷威儀復振,涼州軍中,校尉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遣使上表,自請其罪,並乞求赦免。

誰料王允死腦筋,痛斥使者,聲言凡董卓黨羽,將全數誅殺,一概不赦。

於是,涼州軍中吏士震怖,李傕等四將恐惶之下,欲遣散士卒,各自潛逃回鄉。

須注意一點,所謂演義中的三囯謀士,因演義是明代人寫的,而明人又承襲宋朝習慣、文武涇渭分明。按照習慣就把賈詡這樣的人,寫成了明朝人眼中的文士。而實際漢代時,文武並未分道,賈詡當時的職務,是軍中的討虜校尉,那是手裡有兵的中高級軍官骨幹之一。

演義中的賈詡,形象是這樣的。一副純文人模樣。而正史上,東漢是很少有純文人謀士的。

而討虜校尉賈詡一看,李郭等軍中宿將若是棄軍潛逃,這樣部隊就必會散掉,大勢已去。只待朝廷通緝令一發,自己獨木難支,必亦難逃一死了。

於是,鼓動李郭等四將說:公等各擁強兵,今若棄軍而走,則如猛虎之失爪牙。介時一鄉中亭長就能將我等縛之付獄,此乃取禍之道啊。朝廷未申董公之罪,便先行誅殺,今又不肯赦免我等,不如聚兵攻長安,為董公報仇。橫豎是一死,搏一把,若事不濟,再逃也不遲。原文如何忘了,意思就是這意思。

東漢末,邊患多在西陲。而涼州軍本就是久歷戰事的漢軍精銳。而諸將聽賈詡一說,紛紛如夢方醒。於是整合軍馬,進逼長安,擊潰呂布,殺王允。

從此以後,天下群雄各據州郡,對朝廷再無半分敬畏之心,三國大幕也就由此而正式拉開了

實際這事也不能怪賈詡,但凡能活著的,誰高興甘心坐而待斃?若王允腦袋靈活些,赦免了眾人,並收之為朝廷爪牙。當時,連曹操,也還氣侯未成,在跟著袁紹混。弄不好一紙詔書封賞過去,遂了他少年時大漢徵西將軍的願望。那曹操,或許真成了大漢徵西將軍,也未可知!

圖片乃本人所繪,閒著無事,供諸位一笑。


風去了無痕D


在三國時期的人最艱難的事情就是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選擇,賈詡總是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易中天曾經說過:

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易中天)

大家可能都學習過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典型的歷史名篇,但賈誼卻沒有得到重任,這個人就是賈詡的祖先。賈詡的祖父擔任過兗州刺史,父親擔任過輕騎將軍,全家遷徙到武威生活,他是典型的官宦世家,是一個官二代。

賈詡不單單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他著有《鈔孫子兵法》(失傳,也有人說是十一家註釋的《孫子兵法》),並且為《吳起兵法》做註釋。如此看來,賈詡在戰爭中的計謀屢屢能出奇制勝也不足為奇了,人家可是兵法大家。至於“毒士”的稱謂則是小看了賈詡的智商。(賈詡劇照,147-223年,活了77歲)

關鍵時刻的賈詡。

在我看來,賈詡的智謀相比於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魯肅、荀彧等人,可以比肩。

1、力挽狂瀾——西涼軍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被呂布殺死之後,西涼軍樹倒獼猴散,一盤散沙。在西涼軍生死存亡之際,賈詡力主李榷、郭汜等西涼軍將領不要解散軍隊,而是殺回長安,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歷史證明,賈詡的計策十分成功,李榷、郭汜等人控制了洛陽周邊,挾持漢獻帝,稱霸東漢中央政府。正是賈詡的計策使得東漢政權分崩離析,一個謀士的能量是無限大的,因此得到了“毒士”。的稱號。

2、官渡之戰——支持曹操、肯定曹操戰勝袁紹

官渡之戰發生之前,賈詡建議張繡投降曹操,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繡兩次擊敗曹操,這讓曹操認識到賈詡的個人能力。

賈詡在關鍵時刻投降曹操,使得曹操根本就沒法追究張繡曾經殺死他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國、大將典韋了,曹操需要實力的加持。

官渡之戰之時,曹操詢問了很多謀士,賈詡也是其中之一。賈詡分析曹操的個人性格、軍事實力等,稱精明、勇敢、用人、決斷這四方面曹操遠超袁紹,半年之內肯定獲得成功,只是沒有下決心而已。賈詡稱:

公(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三國志》)

果不其然,曹操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這是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決定性戰役,賈詡站隊正確,計謀準確。

3、赤壁之戰——堅決反對曹操出征。

赤壁大戰前夕,曹操也諮詢了賈詡,賈詡稱西北有馬騰、韓遂虎視眈眈,平定江南的時機不對。曹操不聽,結果導致赤壁之戰失敗,匆匆忙忙帥剩餘主力回援許昌。

赤壁大戰之時,馬騰、韓遂已經派遣間諜進入許昌,曹操用計策穩住了馬騰、韓遂的間諜,使得他們不敢輕易發兵攻打許昌。事實證明,賈詡的推斷是正確的,假如赤壁之戰曹操沒有在短時間內獲得勝利,西北的馬騰必定偷襲許昌,曹操得不償失。(賈詡劇照,一句話讓曹操決定曹丕成為繼任者)

4、擁立曹丕——間接遏制諸葛亮的北伐

曹操在立太子這事上舉棋不定,問到賈詡的時候,賈詡卻不正面回答,而是說: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三國志》)

袁紹、劉表都是廢長立幼,導致內部分裂,被曹操獲得機遇,順利消滅這兩個割據勢力。賈詡這是明確告訴曹操,如果不立曹丕,難免迎來內部的紛爭,曹操的勢力會大損。

果然立曹植,曹魏內鬥,諸葛亮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性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關鍵性歷史事件中都看到賈詡的身影,絕對不是一個毒士那麼簡單的一個人。

賈詡三戰確立自己的地位。

賈詡謀劃參與的戰爭並不多,主要有三次戰役,通過這三次戰役就決定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

第一次為鼓動西涼軍殺回洛陽,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他處於戰爭謀士的地位;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張繡手下做謀士。197年,曹操南征,賈詡建議張繡投降曹操。曹操非常看不起張繡,搶了張繡年輕貌美的小嬸嬸,並企圖奪取張繡的軍權。賈詡建議張繡夜襲曹操,曹操狼狽逃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國、侍衛大將典韋等都被張繡殺死。

198年,曹操再次征討張繡,因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而撤軍。張繡想趁機掩殺,賈詡認為不可,張繡不聽,於是率軍追擊,沒想到曹操親自殿後,殺了張繡一個措手不及,大敗而回。此時賈詡讓張繡再次追擊曹操,張繡率軍追擊,大獲全勝。賈詡能夠料敵在先,小戰爭策略精確到位,兩次擊敗曹操,讓人不得不服。

經過以上三次作戰,賈詡確立了自己在三國謀士的地位,屬於頂級謀士之一。(典韋動漫形象,死於賈詡的計謀之下)

賈詡的謀身之道。

賈詡每一時刻都能看清自己的地位和出路,尋找自己最適合最長遠的位置,使得自身和家族能夠趨吉避凶,長遠發展。

賈詡先後經歷幾位主公,分別是:董卓、牛輔、段煨、張繡、曹操。他帶領自己的家族一步步終於找到了曹操這棵大樹,終於可以安身立命了。

賈詡在董卓、牛輔時不顯山漏水,董卓一死,他的才能才展現出來。他說動李榷等人反攻長安成功,對於李榷等人來說居功至偉,但是他卻認為這幾個西涼將領不能長久,於是堅決辭去重要的官職,伺機投奔他處。

賈詡的地位投奔人段煨是他的老鄉,到了段煨之處之後,發現也是不能長久的地方,於是繼續找主人。於是乎,賈詡投奔了張繡,張繡以子侄的禮節對待他,而同鄉段煨也照顧賈詡的家人,終究賈詡的名氣太大,害怕他取而代之,走了反而更好。

賈詡在官渡之戰前夕,他和張繡把握時機歸順曹操,張繡和曹操結為姻親關係,曹操的後方得以保障,放心開始官渡之戰,時機把握十分到位,和曹操關係的處理也是如此。

在曹操賬下,賈詡主要是謀士角色,很少直接參與軍事行動,曹操也忌憚他。賈詡拐彎抹角支持曹丕,曹丕登上帝位之後也是感恩圖報,賈詡成為三公之一,而張繡卻被曹丕逼迫自盡。


賈詡的戰略謀劃、戰爭策略、謀身之道都是非常成功的,看不出有啥“毒”的!


穿越再現彼岸


一句話害死數百萬人的三國第一毒士:賈詡。這是由於公元195年,董卓舊將郭汜、李漼一方挾持公卿,一方挾持皇帝,上演一場慘烈的肉票爭奪戰,牽連而死的百姓數以萬計。昔日孔子曾經批評幫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籠中的門戶,本來在籠中待斃,是賈詡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開了牢籠,使得天下大亂,朝廷百姓毀於兵火。賈詡雖然並未親手執刀殺人,卻難辭其咎。


侃侃閒談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據說是張良、陳平一類的人物,實際上也堪稱三國時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說賈詡是“毒士”,也是有依據的。我認為主要有兩件事。

李傕郭汜長安之亂

董卓被王允和呂布刺殺後,李傕和郭汜準備解散隊伍逃回老家。賈詡卻把他們攔住,勸他們重新集結隊伍,殺回長安,為董卓報仇。賈詡說:“事情成了,你們可以奉國家以正天下;事情不成,你們再走不遲!”李傕和郭汜一聽有道理,就殺了回去,結果是國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災。不過賈詡倒是有自知之明。李傕和郭汜要給他封侯,賈詡拒不接受。李傕和郭汜又要拜他為尚書僕射,賈詡又拒絕了。結果李傕和郭汜又敬重他又害怕他。賈詡自己呢,大約也覺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響,儘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們不少罪行,保護了不少大臣,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張繡反叛曹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正月曹操南征,盤踞在宛城的張繡向曹操投降。

但是曹操做了兩件不該做的事。一是強納張繡的嬸嬸為妾,這讓張繡感到屈辱;二是拉攏張繡的貼身部將胡車兒,這使張繡感到威脅。

於是,張繡就準備反叛曹操,賈詡就幫他設計。當時張繡採納賈詡的計策,對曹操說部隊要移動一下,又說軍車少,載重多,請求允許讓軍士們把鎧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曹操沒有懷疑,照準。結果張繡的部隊路過曹營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打得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曹操的長子曹昂、猛將典韋,還有侄子曹安民,均在戰鬥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傷,差一點就死於非命。

總結

賈詡雖然字“文和”,但他做的事卻更像是“亂武”。


壹零壹肆


賈詡,在易中天品三國中被易中天稱為最聰明的人,是不是最聰明的人我不知道,但是這樣一個進退自如,身處亂世而又出將入相,結局安然無恙的人的確不一般。

1.遇險自救

賈詡年少時也有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的氣概,認為自己有張良陳平,一樣的奇謀奇智。

被舉薦為孝廉西行回鄉的路上,遇到了劫匪,和同行的有十幾人,他自稱是段公的外孫,如果把他放了,他家裡就會重金相謝。段是當時的太尉,長期鎮守邊疆,威震一方。劫匪還真被他嚇住了。劫匪也不傻,賈詡能夠嚇住他們必定也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同時又機智過人。

2.勸說李傕郭汜

董卓死後,部將們十分害怕,分分逃亡,李傕郭汜也想跑。

但是賈詡勸他們說,這樣跑了便是大勢已去,隨便一個亭長就能夠把你們殺了,還不如回去重整舊兵,一路西進,擴大隊伍,為董公報仇。

果然,他們到了長安,趕走了呂布,殺了王允,把持了朝政。

他們想要重用賈詡,但是賈詡認為這樣並不能保全自己,結果堅決不被封侯。

3.跟隨張秀破曹操奸計

張繡後來投靠了段煨,但是卻只是表面禮遇,內心猜忌。不足以保身,便投靠張秀,張秀對他言聽計從,曹操打張繡,佯裝退敗,勸說張繡不要追擊,待到真退時,果斷出擊,大敗曹操。

4.勸說張繡投奔曹操

曹超與袁紹僵持,張繡不知該如何站隊。認為袁紹殺了他的兄弟,心胸狹窄,不足以成大業,便勸說張繡投靠曹超,雖然張繡和曹超有殺子之仇,但還是說動力張繡,給曹超巨大的助力。

5.投奔曹操後也為曹超出了很多的計策,給了曹丕很大的幫助

賈詡,易中天說他是三國智慧第一,我看也不盡然,賈詡的能耐是在三國亂世之中,到處遊刃有餘,最後安然無恙,這樣確實難能可貴,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但是人與人的追求畢竟不一樣,若單論處身安逸,保全家人性命,賈詡確實第一;但是若論帶兵打仗就不一定了。但是賈詡也不愧毒士之稱。


王建國xxy


賈詡用計,不動聲色,直擊要害,一擊即中。


大道至空


賈詡確實是深藏不露的人。賈詡先後效力於董卓、張繡、曹操等人,曾助李傕、郭汜禍亂長安,勸張繡降曹,後助張繡破曹,最終還是歸順了曹操,又助他大破馬超、韓遂。

如此反覆無節操,城府很深的人,有“三姓家奴”之稱的呂布也不過如此。大家很關注在賈詡軍事方面的謀略,忽略了他慧眼識人的才能,而且這一方面在他一生中尤為重要,也就是所謂的“站隊”。曹魏立嗣之爭是賈詡選擇“站隊”的一筆亮點,當時長子曹昂在宛城戰死,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間猶豫不決,曹植與楊修交好,楊修曾有“答教十條”送他,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作文模板,所以曹植風頭一度壓過曹丕,後來曹丕求教賈詡,賈詡略施手段就打破了僵局,並用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事暗示曹操,再經過曹丕一番經營,最終有驚無險地被立為嗣子。此次事件中,賈詡居功至偉,後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師,死後配享魏文帝廟。

在曹丕求教之前,賈詡一直低調做人做事,深居簡出,但是曹丕登門求教時,他毫不猶豫出門迎接。他不是曹操舊臣,所以很忌諱為人處事太過於顯眼,也不願過多結交群臣,但對於有潛力的曹丕,賈詡意識到機會來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能獲得曹丕的信任將更有前景,所以他鼎力相助,輔助他奪得嗣子之位,識人眼光極高。這也是他後來配享魏文帝廟的關鍵一招。

真正的“毒士”在於悄無聲息處運用計謀,害人而人不知。賈詡貌似忠良,但在整垮曹植這件事上,實在是做的不露聲色。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說到三國,諸葛亮、關羽、趙雲……,縱觀三國時期,有“心毒”如曹操者,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叫天下人負我”完美的展現了“奸雄”形象。也有這樣一類人,他聰明,但從不耍“小聰明”,他出謀劃策,總能抓住問題核心,他就是有“毒士”之稱的賈詡,關於他,有哪些“眼毒卻心不毒”的事蹟呢?

1、“眼毒”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的一招“美人計”,除掉了董卓,想更進一步決定把董卓的餘黨全部除掉,因為彼時賈詡是董卓封的校尉。為自身性命考慮,賈詡向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建議說:“我聽說王允他們準備殺光涼州人,如果我們現在逃走,一個亭長就可以抓住我們,把我們殺掉,不如我們聚攏散兵,奮力一搏,攻入長安或許還有點生機”,李傕郭汜一聽有道理,後來,果真如賈詡所言,攻入長安,王允死,呂布逃走,但是此舉給長安的軍民帶來一場巨大的浩劫。事成後,賈詡沒要任何賞賜,他只是,只是為了活命,才出此下策。

2、“眼毒”才能制勝

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後,因為曹操“霸佔”自己的嬸嬸,還想殺掉自己,萬般無奈之下,張繡降而復叛,結果曹操大敗。曹操第二次來征討張繡,在沒有戰勝的情況下,就主動撤軍之際,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就去追擊曹操,結果大敗而回,在此情境下,賈詡靈活獻計,建議去追擊追擊,大勝而回。

3、“眼毒”才能利益最大化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時,雙方都想拉攏張繡,賈詡經過分析。得出如下論斷: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著政治、道義的制高點,跟著他幹,有前途;第二,袁紹兵多,我們去,達到不“錦上添花”的效果,而曹操正在艱難之際,我們過去相當於“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是幹大事兒的人,不會抓住以前的事兒不放,我們沒有性命之憂。張繡投降曹操後,與曹操一起譜寫了一段“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千古佳話。

4、“眼毒”才能客觀審視天下形勢

曹操平定北方後,發動了“赤壁之戰”,基於當時環境,官渡一戰,打敗了袁紹,軍隊的勢力已經很大,現在又收取了漢水以南的土地,足夠供養軍隊啦,做好安撫百姓的工作,江東不用勞師遠征,就可以平定。曹操依然決定東征,“赤壁一戰”,大敗而歸。

5、“眼毒”才能瞅準人性

赤壁之戰後,曹操征戰西涼,戰爭初期,上演了“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裸鬥馬超”的故事,一度喪失戰場的主動權,隨著戰爭的推進,曹操慢慢掌握了戰場的主導權,而馬超韓遂打算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離間計”(戰場與韓遂廖家嘮家常、塗改給韓遂的書信),西涼集團馬超懷疑韓遂勾結曹操,在他們相互猜疑的時,曹操反戈一擊,迅速平定關中。

6、“眼毒”才能站好隊

對於曹操的“冊立儲君”問題,一方面,他建議曹丕採取“揚長避短”的策略,多在盡孝心和做好臣子方面下功夫,抓住這個點,完勝曹植;另一方面,以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事例建議曹操,曹丕最終取得勝利,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賈詡是三國裡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人,究其原因,與其“眼毒而心不毒”不無關係,無論在誰帳下效力,給出的建議都是那麼中肯。

參考文獻

《三國志》陳壽

《三國演義》羅貫中





S說文解史S


說賈詡是毒士,其實他的毒在於謀己謀主,不謀天下蒼生。他的許多觀點都是從人性優缺點的角度來分析和判斷的並且狠毒不計後果。三國時代最最瞭解對手心理的人一定是他。

前期所獻計我們不討論,我們就從他給曹操獻計開始來說:

在加入曹操集團之後,他表現得很低調。從正史《三國志》之中我們能看到,他在曹魏集團所獻上的策略僅僅有三個:

1.是勸曹操不要打荊州,曹操當時認為孫劉兩家都不堪一擊時機已經成熟,最終赤壁慘敗;

2.曹操在西征馬超的時候給賈詡寫信,當時問賈詡應該如何打。他給曹操建議把韓遂和馬超用離間計分開。曹操按計劃執行,效果確實更好。

3.曹操孩子比較多而且各有千秋,在立繼承人的事情上一直都確定不下來,當時他請教賈詡繼承人的核實人選應該選誰。但是賈詡在繼承人的事情上也比較少言。曹操追問,賈詡也只簡單的說:‘想一下劉表和袁紹的事情’。曹操聽完之後沒有多想什麼就把丕公子立為繼承人

雖然僅僅就這三件事,但是能看的出來曹操是非常信任賈詡的。這麼信任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對比才有比較才能更加明顯,我們通過他和楊修的事情來對比,為什麼賈詡得到重用,而楊修卻慘死。可能我們會得到為什麼他被稱為毒士的原因。

這兩個人都有不少故事,能展現各自的智商,但是兩個人本質不同。

1.首先,賈詡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賈詡的計劃並不那麼令人敬佩。因為他有一些策略當時特別狠毒,甚至對世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比方當時出計策讓李傕郭汜攻打長安,獻一計而天下亂。但看看賈詡的這個計策,都是針對具體問題,他想做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幫助他要出謀劃策的人!

楊秀的智商是為了給別人顯示他的聰明,說白了就是秀。

2.其次,賈詡的計策對事不對人

楊修的觀點是,哪怕你曹操是魏王,我就是比你聰明,你必須要承認才行。相比下來,楊修的聰明華而不實,很不成熟。甚至有的事情讓人感覺非常的無聊,比方一人一口酥,你根本無法理解一個成年人還要那麼招搖。

3.最後,賈詡的聰明並沒有讓他高高在上。相反他謙虛低調待人和善。

我們可以把當時賈詡在洛陽對獻帝態度和楊修在庭院當中對工匠寫門的事進行比較:獻帝在長安時,只有賈詡對他是心存善意的對待的。這個更像是一種照顧,讓很多人看在眼裡都喜歡這個人。楊修幫工匠解答曹操的疑問的時候,都算不上是錦上添花,只能說是更加招人討厭。

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你能成為一個聰明的人。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他們兩個人的智商在當時都是很高的,但是賈詡謙虛低調,實事求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他的聰明才智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幫助身邊人解決苦惱的問題,甚至心狠手辣不擇手段;而楊修這個人卻是隻會惹人注意,刷存在感,不懂的收斂的聰明人,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

賈詡之毒,在於他做事不計其他的下場和後果,只從自己或者獻計之人的利益點出發去考慮,從不考慮別人也就是不考慮天下人。而謀士在於謀己謀人謀天下,賈詡更多的在於謀己謀人,所以被稱為毒士。


有李行天下


我個人感覺這個“毒士”,有點冤枉他了,也有點小看他了。從他的一生來看,根本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他的人生經歷大致如此。

“反攻長安”

公元192年,董卓被殺,牛輔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餘黨。當時李傕、郭汜等人心懷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賈詡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此計為眾人採納。於是李傕等散發“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流言,聯絡涼州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涼州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種佛、周奐、崔烈、王頎等被殺。李傕又殺黃琬、宋翼、王宏和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安定之後,李傕本來想給賈詡封官。但賈詡卻說:“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但也就是這一計,他被稱為“毒士”。

“敗兵取勝”

李郭之亂後,賈詡又轉投到了張繡的賬下。先是張繡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佔”了他的嬸嬸,還準備殺掉張繡。張繡降而復叛偷襲宛城,結果曹操戰敗,手下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二次征討張繡,結果又吃了敗仗。張繡想要追擊曹操,賈詡不讓,張繡執意要去,結果大敗而歸。等到張繡敗回,賈詡建議抓緊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獲全勝。張繡不理解,賈詡解釋:曹操沒有盡全力打我們就撤軍,肯定是“後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會留下精銳斷後,你去追擊必定失敗。等咱們敗退回來,曹操肯定以為咱們怕了,就不會留後手,他大意“不設防”,我們就追著他屁股使勁揍,一定會有好結果。



“勸張歸曹”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袁紹開始積極拉攏張繡。但如何正確地“站隊”,張繡十分謹慎。張繡的本意是投向袁紹,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實力最強。賈詡不同意,並直接指出:袁紹不能容人,連他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何況你一個外姓人。賈詡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張繡顧慮重重——畢竟之前投降過一次,已經失去了信譽;而且曹操與他還有“殺子之仇”。賈詡列舉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張繡的疑慮:第一點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第二點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拉攏盟友;第三點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張繡聽從賈詡的意見,率眾歸降。事實證明賈詡是正確的。張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並予以重用,還留下了一段“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千古佳話。



“挑撥離間”

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曹操一步步佔領了重要的渡口、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谷,只好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面時,在馬上不談軍事,只說當年哥倆在京城的舊事。等會面結束,馬超等問韓遂:你們聊的那麼起勁,都說啥了?韓遂老實回答:也沒說啥!馬超等人開始對韓遂十分懷疑,擔心他與曹操私下聯繫。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支持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當時曹操未立太子,曹丕為五官將,而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於賈詡,賈詡說:“但願將軍能夠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實踐士人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刻意磨練自己。他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但為防變成楊修第二,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後來,曹操私下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大笑,於是於該年立曹丕為太子。


是不是沒人知道為什麼,因為袁紹和劉表都是廢長立幼,暗示曹操不要這麼做,就立曹丕。

那其實這樣看下來,他也確實沒幹什麼缺德事。就出世之謀稍微血腥了點,但他也只是為了自保。我又為什麼說小看他了呢?那張良我們知道,被稱為“謀聖”。就連諸葛孔明都只敢自比於管仲,樂毅。別人卻認為他可以比之張良。你想想他得有多厲害。同時,他是在三國亂世中僅有的善終的幾位。而張良也是。所以說小看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