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贾诩号称“毒士”,你所了解的有哪些案例?

史客不轻松


称贾诩为毒士,最毒的,莫过于指他为了自保,而替凉州四将作的反攻长安之谋吧。这事一出,彻底断送了汉帝国皇权振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他就如是真正的汉室掘墓人。

王允杀董卓后,朝廷威仪复振,凉州军中,校尉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遣使上表,自请其罪,并乞求赦免。

谁料王允死脑筋,痛斥使者,声言凡董卓党羽,将全数诛杀,一概不赦。

于是,凉州军中吏士震怖,李傕等四将恐惶之下,欲遣散士卒,各自潜逃回乡。

须注意一点,所谓演义中的三囯谋士,因演义是明代人写的,而明人又承袭宋朝习惯、文武泾渭分明。按照习惯就把贾诩这样的人,写成了明朝人眼中的文士。而实际汉代时,文武并未分道,贾诩当时的职务,是军中的讨虏校尉,那是手里有兵的中高级军官骨干之一。

演义中的贾诩,形象是这样的。一副纯文人模样。而正史上,东汉是很少有纯文人谋士的。

而讨虏校尉贾诩一看,李郭等军中宿将若是弃军潜逃,这样部队就必会散掉,大势已去。只待朝廷通缉令一发,自己独木难支,必亦难逃一死了。

于是,鼓动李郭等四将说:公等各拥强兵,今若弃军而走,则如猛虎之失爪牙。介时一乡中亭长就能将我等缚之付狱,此乃取祸之道啊。朝廷未申董公之罪,便先行诛杀,今又不肯赦免我等,不如聚兵攻长安,为董公报仇。横竖是一死,搏一把,若事不济,再逃也不迟。原文如何忘了,意思就是这意思。

东汉末,边患多在西陲。而凉州军本就是久历战事的汉军精锐。而诸将听贾诩一说,纷纷如梦方醒。于是整合军马,进逼长安,击溃吕布,杀王允。

从此以后,天下群雄各据州郡,对朝廷再无半分敬畏之心,三国大幕也就由此而正式拉开了

实际这事也不能怪贾诩,但凡能活着的,谁高兴甘心坐而待毙?若王允脑袋灵活些,赦免了众人,并收之为朝廷爪牙。当时,连曹操,也还气侯未成,在跟着袁绍混。弄不好一纸诏书封赏过去,遂了他少年时大汉征西将军的愿望。那曹操,或许真成了大汉征西将军,也未可知!

图片乃本人所绘,闲着无事,供诸位一笑。


风去了无痕D


在三国时期的人最艰难的事情就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贾诩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易中天曾经说过: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易中天)

大家可能都学习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典型的历史名篇,但贾谊却没有得到重任,这个人就是贾诩的祖先。贾诩的祖父担任过兖州刺史,父亲担任过轻骑将军,全家迁徙到武威生活,他是典型的官宦世家,是一个官二代。

贾诩不单单是一个谋士那么简单,他著有《钞孙子兵法》(失传,也有人说是十一家注释的《孙子兵法》),并且为《吴起兵法》做注释。如此看来,贾诩在战争中的计谋屡屡能出奇制胜也不足为奇了,人家可是兵法大家。至于“毒士”的称谓则是小看了贾诩的智商。(贾诩剧照,147-223年,活了77岁)

关键时刻的贾诩。

在我看来,贾诩的智谋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荀彧等人,可以比肩。

1、力挽狂澜——西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西凉军树倒猕猴散,一盘散沙。在西凉军生死存亡之际,贾诩力主李榷、郭汜等西凉军将领不要解散军队,而是杀回长安,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证明,贾诩的计策十分成功,李榷、郭汜等人控制了洛阳周边,挟持汉献帝,称霸东汉中央政府。正是贾诩的计策使得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一个谋士的能量是无限大的,因此得到了“毒士”。的称号。

2、官渡之战——支持曹操、肯定曹操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发生之前,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两次击败曹操,这让曹操认识到贾诩的个人能力。

贾诩在关键时刻投降曹操,使得曹操根本就没法追究张绣曾经杀死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大将典韦了,曹操需要实力的加持。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询问了很多谋士,贾诩也是其中之一。贾诩分析曹操的个人性格、军事实力等,称精明、勇敢、用人、决断这四方面曹操远超袁绍,半年之内肯定获得成功,只是没有下决心而已。贾诩称:

公(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三国志》)

果不其然,曹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贾诩站队正确,计谋准确。

3、赤壁之战——坚决反对曹操出征。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也咨询了贾诩,贾诩称西北有马腾、韩遂虎视眈眈,平定江南的时机不对。曹操不听,结果导致赤壁之战失败,匆匆忙忙帅剩余主力回援许昌。

赤壁大战之时,马腾、韩遂已经派遣间谍进入许昌,曹操用计策稳住了马腾、韩遂的间谍,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发兵攻打许昌。事实证明,贾诩的推断是正确的,假如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西北的马腾必定偷袭许昌,曹操得不偿失。(贾诩剧照,一句话让曹操决定曹丕成为继任者)

4、拥立曹丕——间接遏制诸葛亮的北伐

曹操在立太子这事上举棋不定,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却不正面回答,而是说: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

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被曹操获得机遇,顺利消灭这两个割据势力。贾诩这是明确告诉曹操,如果不立曹丕,难免迎来内部的纷争,曹操的势力会大损。

果然立曹植,曹魏内斗,诸葛亮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性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都看到贾诩的身影,绝对不是一个毒士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贾诩三战确立自己的地位。

贾诩谋划参与的战争并不多,主要有三次战役,通过这三次战役就决定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次为鼓动西凉军杀回洛阳,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处于战争谋士的地位;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张绣手下做谋士。197年,曹操南征,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曹操非常看不起张绣,抢了张绣年轻貌美的小婶婶,并企图夺取张绣的军权。贾诩建议张绣夜袭曹操,曹操狼狈逃窜,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侍卫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杀死。

198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因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而撤军。张绣想趁机掩杀,贾诩认为不可,张绣不听,于是率军追击,没想到曹操亲自殿后,杀了张绣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回。此时贾诩让张绣再次追击曹操,张绣率军追击,大获全胜。贾诩能够料敌在先,小战争策略精确到位,两次击败曹操,让人不得不服。

经过以上三次作战,贾诩确立了自己在三国谋士的地位,属于顶级谋士之一。(典韦动漫形象,死于贾诩的计谋之下)

贾诩的谋身之道。

贾诩每一时刻都能看清自己的地位和出路,寻找自己最适合最长远的位置,使得自身和家族能够趋吉避凶,长远发展。

贾诩先后经历几位主公,分别是:董卓、牛辅、段煨、张绣、曹操。他带领自己的家族一步步终于找到了曹操这棵大树,终于可以安身立命了。

贾诩在董卓、牛辅时不显山漏水,董卓一死,他的才能才展现出来。他说动李榷等人反攻长安成功,对于李榷等人来说居功至伟,但是他却认为这几个西凉将领不能长久,于是坚决辞去重要的官职,伺机投奔他处。

贾诩的地位投奔人段煨是他的老乡,到了段煨之处之后,发现也是不能长久的地方,于是继续找主人。于是乎,贾诩投奔了张绣,张绣以子侄的礼节对待他,而同乡段煨也照顾贾诩的家人,终究贾诩的名气太大,害怕他取而代之,走了反而更好。

贾诩在官渡之战前夕,他和张绣把握时机归顺曹操,张绣和曹操结为姻亲关系,曹操的后方得以保障,放心开始官渡之战,时机把握十分到位,和曹操关系的处理也是如此。

在曹操账下,贾诩主要是谋士角色,很少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曹操也忌惮他。贾诩拐弯抹角支持曹丕,曹丕登上帝位之后也是感恩图报,贾诩成为三公之一,而张绣却被曹丕逼迫自尽。


贾诩的战略谋划、战争策略、谋身之道都是非常成功的,看不出有啥“毒”的!


穿越再现彼岸


一句话害死数百万人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这是由于公元195年,董卓旧将郭汜、李漼一方挟持公卿,一方挟持皇帝,上演一场惨烈的肉票争夺战,牵连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昔日孔子曾经批评帮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门户,本来在笼中待毙,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


侃侃闲谈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据说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实际上也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说贾诩是“毒士”,也是有依据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件事。

李傕郭汜长安之乱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杀后,李傕和郭汜准备解散队伍逃回老家。贾诩却把他们拦住,劝他们重新集结队伍,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贾诩说:“事情成了,你们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事情不成,你们再走不迟!”李傕和郭汜一听有道理,就杀了回去,结果是国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灾。不过贾诩倒是有自知之明。李傕和郭汜要给他封侯,贾诩拒不接受。李傕和郭汜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拒绝了。结果李傕和郭汜又敬重他又害怕他。贾诩自己呢,大约也觉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们不少罪行,保护了不少大臣,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张绣反叛曹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正月曹操南征,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向曹操投降。

但是曹操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一是强纳张绣的婶婶为妾,这让张绣感到屈辱;二是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这使张绣感到威胁。

于是,张绣就准备反叛曹操,贾诩就帮他设计。当时张绣采纳贾诩的计策,对曹操说部队要移动一下,又说军车少,载重多,请求允许让军士们把铠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曹操没有怀疑,照准。结果张绣的部队路过曹营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打得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曹操的长子曹昂、猛将典韦,还有侄子曹安民,均在战斗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伤,差一点就死于非命。

总结

贾诩虽然字“文和”,但他做的事却更像是“乱武”。


壹零壹肆


贾诩,在易中天品三国中被易中天称为最聪明的人,是不是最聪明的人我不知道,但是这样一个进退自如,身处乱世而又出将入相,结局安然无恙的人的确不一般。

1.遇险自救

贾诩年少时也有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气概,认为自己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谋奇智。

被举荐为孝廉西行回乡的路上,遇到了劫匪,和同行的有十几人,他自称是段公的外孙,如果把他放了,他家里就会重金相谢。段是当时的太尉,长期镇守边疆,威震一方。劫匪还真被他吓住了。劫匪也不傻,贾诩能够吓住他们必定也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同时又机智过人。

2.劝说李傕郭汜

董卓死后,部将们十分害怕,分分逃亡,李傕郭汜也想跑。

但是贾诩劝他们说,这样跑了便是大势已去,随便一个亭长就能够把你们杀了,还不如回去重整旧兵,一路西进,扩大队伍,为董公报仇。

果然,他们到了长安,赶走了吕布,杀了王允,把持了朝政。

他们想要重用贾诩,但是贾诩认为这样并不能保全自己,结果坚决不被封侯。

3.跟随张秀破曹操奸计

张绣后来投靠了段煨,但是却只是表面礼遇,内心猜忌。不足以保身,便投靠张秀,张秀对他言听计从,曹操打张绣,佯装退败,劝说张绣不要追击,待到真退时,果断出击,大败曹操。

4.劝说张绣投奔曹操

曹超与袁绍僵持,张绣不知该如何站队。认为袁绍杀了他的兄弟,心胸狭窄,不足以成大业,便劝说张绣投靠曹超,虽然张绣和曹超有杀子之仇,但还是说动力张绣,给曹超巨大的助力。

5.投奔曹操后也为曹超出了很多的计策,给了曹丕很大的帮助

贾诩,易中天说他是三国智慧第一,我看也不尽然,贾诩的能耐是在三国乱世之中,到处游刃有余,最后安然无恙,这样确实难能可贵,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与人的追求毕竟不一样,若单论处身安逸,保全家人性命,贾诩确实第一;但是若论带兵打仗就不一定了。但是贾诩也不愧毒士之称。


王建国xxy


贾诩用计,不动声色,直击要害,一击即中。


大道至空


贾诩确实是深藏不露的人。贾诩先后效力于董卓、张绣、曹操等人,曾助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劝张绣降曹,后助张绣破曹,最终还是归顺了曹操,又助他大破马超、韩遂。

如此反复无节操,城府很深的人,有“三姓家奴”之称的吕布也不过如此。大家很关注在贾诩军事方面的谋略,忽略了他慧眼识人的才能,而且这一方面在他一生中尤为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站队”。曹魏立嗣之争是贾诩选择“站队”的一笔亮点,当时长子曹昂在宛城战死,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间犹豫不决,曹植与杨修交好,杨修曾有“答教十条”送他,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作文模板,所以曹植风头一度压过曹丕,后来曹丕求教贾诩,贾诩略施手段就打破了僵局,并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暗示曹操,再经过曹丕一番经营,最终有惊无险地被立为嗣子。此次事件中,贾诩居功至伟,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在曹丕求教之前,贾诩一直低调做人做事,深居简出,但是曹丕登门求教时,他毫不犹豫出门迎接。他不是曹操旧臣,所以很忌讳为人处事太过于显眼,也不愿过多结交群臣,但对于有潜力的曹丕,贾诩意识到机会来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能获得曹丕的信任将更有前景,所以他鼎力相助,辅助他夺得嗣子之位,识人眼光极高。这也是他后来配享魏文帝庙的关键一招。

真正的“毒士”在于悄无声息处运用计谋,害人而人不知。贾诩貌似忠良,但在整垮曹植这件事上,实在是做的不露声色。





维摩诘de花雨满天


说到三国,诸葛亮、关羽、赵云……,纵观三国时期,有“心毒”如曹操者,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完美的展现了“奸雄”形象。也有这样一类人,他聪明,但从不耍“小聪明”,他出谋划策,总能抓住问题核心,他就是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关于他,有哪些“眼毒却心不毒”的事迹呢?

1、“眼毒”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的一招“美人计”,除掉了董卓,想更进一步决定把董卓的余党全部除掉,因为彼时贾诩是董卓封的校尉。为自身性命考虑,贾诩向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建议说:“我听说王允他们准备杀光凉州人,如果我们现在逃走,一个亭长就可以抓住我们,把我们杀掉,不如我们聚拢散兵,奋力一搏,攻入长安或许还有点生机”,李傕郭汜一听有道理,后来,果真如贾诩所言,攻入长安,王允死,吕布逃走,但是此举给长安的军民带来一场巨大的浩劫。事成后,贾诩没要任何赏赐,他只是,只是为了活命,才出此下策。

2、“眼毒”才能制胜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因为曹操“霸占”自己的婶婶,还想杀掉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张绣降而复叛,结果曹操大败。曹操第二次来征讨张绣,在没有战胜的情况下,就主动撤军之际,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就去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回,在此情境下,贾诩灵活献计,建议去追击追击,大胜而回。

3、“眼毒”才能利益最大化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双方都想拉拢张绣,贾诩经过分析。得出如下论断: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有前途;第二,袁绍兵多,我们去,达到不“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曹操正在艰难之际,我们过去相当于“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是干大事儿的人,不会抓住以前的事儿不放,我们没有性命之忧。张绣投降曹操后,与曹操一起谱写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4、“眼毒”才能客观审视天下形势

曹操平定北方后,发动了“赤壁之战”,基于当时环境,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军队的势力已经很大,现在又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土地,足够供养军队啦,做好安抚百姓的工作,江东不用劳师远征,就可以平定。曹操依然决定东征,“赤壁一战”,大败而归。

5、“眼毒”才能瞅准人性

赤壁之战后,曹操征战西凉,战争初期,上演了“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裸斗马超”的故事,一度丧失战场的主动权,随着战争的推进,曹操慢慢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而马超韩遂打算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离间计”(战场与韩遂廖家唠家常、涂改给韩遂的书信),西凉集团马超怀疑韩遂勾结曹操,在他们相互猜疑的时,曹操反戈一击,迅速平定关中。

6、“眼毒”才能站好队

对于曹操的“册立储君”问题,一方面,他建议曹丕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多在尽孝心和做好臣子方面下功夫,抓住这个点,完胜曹植;另一方面,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例建议曹操,曹丕最终取得胜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贾诩是三国里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人,究其原因,与其“眼毒而心不毒”不无关系,无论在谁帐下效力,给出的建议都是那么中肯。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

《三国演义》罗贯中





S说文解史S


说贾诩是毒士,其实他的毒在于谋己谋主,不谋天下苍生。他的许多观点都是从人性优缺点的角度来分析和判断的并且狠毒不计后果。三国时代最最了解对手心理的人一定是他。

前期所献计我们不讨论,我们就从他给曹操献计开始来说:

在加入曹操集团之后,他表现得很低调。从正史《三国志》之中我们能看到,他在曹魏集团所献上的策略仅仅有三个:

1.是劝曹操不要打荆州,曹操当时认为孙刘两家都不堪一击时机已经成熟,最终赤壁惨败;

2.曹操在西征马超的时候给贾诩写信,当时问贾诩应该如何打。他给曹操建议把韩遂和马超用离间计分开。曹操按计划执行,效果确实更好。

3.曹操孩子比较多而且各有千秋,在立继承人的事情上一直都确定不下来,当时他请教贾诩继承人的核实人选应该选谁。但是贾诩在继承人的事情上也比较少言。曹操追问,贾诩也只简单的说:‘想一下刘表和袁绍的事情’。曹操听完之后没有多想什么就把丕公子立为继承人

虽然仅仅就这三件事,但是能看的出来曹操是非常信任贾诩的。这么信任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对比才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显,我们通过他和杨修的事情来对比,为什么贾诩得到重用,而杨修却惨死。可能我们会得到为什么他被称为毒士的原因。

这两个人都有不少故事,能展现各自的智商,但是两个人本质不同。

1.首先,贾诩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贾诩的计划并不那么令人敬佩。因为他有一些策略当时特别狠毒,甚至对世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方当时出计策让李傕郭汜攻打长安,献一计而天下乱。但看看贾诩的这个计策,都是针对具体问题,他想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他要出谋划策的人!

杨秀的智商是为了给别人显示他的聪明,说白了就是秀。

2.其次,贾诩的计策对事不对人

杨修的观点是,哪怕你曹操是魏王,我就是比你聪明,你必须要承认才行。相比下来,杨修的聪明华而不实,很不成熟。甚至有的事情让人感觉非常的无聊,比方一人一口酥,你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成年人还要那么招摇。

3.最后,贾诩的聪明并没有让他高高在上。相反他谦虚低调待人和善。

我们可以把当时贾诩在洛阳对献帝态度和杨修在庭院当中对工匠写门的事进行比较:献帝在长安时,只有贾诩对他是心存善意的对待的。这个更像是一种照顾,让很多人看在眼里都喜欢这个人。杨修帮工匠解答曹操的疑问的时候,都算不上是锦上添花,只能说是更加招人讨厌。

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的智商在当时都是很高的,但是贾诩谦虚低调,实事求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他的聪明才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身边人解决苦恼的问题,甚至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而杨修这个人却是只会惹人注意,刷存在感,不懂的收敛的聪明人,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贾诩之毒,在于他做事不计其他的下场和后果,只从自己或者献计之人的利益点出发去考虑,从不考虑别人也就是不考虑天下人。而谋士在于谋己谋人谋天下,贾诩更多的在于谋己谋人,所以被称为毒士。


有李行天下


我个人感觉这个“毒士”,有点冤枉他了,也有点小看他了。从他的一生来看,根本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的人生经历大致如此。

“反攻长安”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种佛、周奂、崔烈、王颀等被杀。李傕又杀黄琬、宋翼、王宏和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安定之后,李傕本来想给贾诩封官。但贾诩却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但也就是这一计,他被称为“毒士”。

“败兵取胜”

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转投到了张绣的账下。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还准备杀掉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曹操二次征讨张绣,结果又吃了败仗。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劝张归曹”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第一点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第二点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第三点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率众归降。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挑拨离间”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曹操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的旧事。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支持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杨修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是不是没人知道为什么,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暗示曹操不要这么做,就立曹丕。

那其实这样看下来,他也确实没干什么缺德事。就出世之谋稍微血腥了点,但他也只是为了自保。我又为什么说小看他了呢?那张良我们知道,被称为“谋圣”。就连诸葛孔明都只敢自比于管仲,乐毅。别人却认为他可以比之张良。你想想他得有多厉害。同时,他是在三国乱世中仅有的善终的几位。而张良也是。所以说小看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