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詩文、書法、繪畫等造詣很高,為人也好,做官也好,都很正直,甚至可以說是狂狷,名垂後世。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漢族知識分子是沒有多少出路的,尤其象鄭板橋這樣正直的知識分子,更是如此,在歷經社會的沉浮洗禮之後,其處世名言——難得糊塗,也就問世了,雖然不見得驚天動地,但也是影響深遠。正所謂,渡盡劫波生命在,人世如夢糊塗過!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於乾隆三十年(1765)。終年七十三歲。鄭板橋四十四歲以前在貧困中成長;四十四歲以後至六十一歲以前,中舉做官;六十一歲以後,賣畫終老。

  鄭氏祖上本屬書香門第,父親名之本,是個品學兼優的廩生,先後教授過幾百名生徒。生母汪氏,在鄭板橋出生三歲時就去世,父親娶繼室郝氏,對板橋也很疼愛。板橋的叔父有一子,名墨,堂兄弟之間感情很好,有如親兄弟一般。鄭家原有典產三百畝,但當板橋出世時,家業漸次衰落。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是由乳母費氏照養大的。板橋生母去世後,費氏把板橋視為己出。在災荒年景,費氏也總是馱著板橋上街,先買塊餅塞在他手裡,再去料理家務。故板橋後來寫有《乳母詩》雲:“食祿千萬鍾,不如餅在手。”表示了對乳母的懷念。

  板橋對乳母的感情很深。費氏有段時間暫別鄭家到他處謀生,臨走前,把板橋老祖母的舊衣服洗好不好,把缸裡的水汲滿,買幾十捆柴草堆積灶下,就走了。板橋早晨跨進費氏的房間,裡面空蕩蕩的,摸摸灶上尚有餘溫,鍋裡放著一碗飯、一盆菜,就是費氏平時給板橋準備的。板橋一見這情景,只是痛哭,連飯也不想吃了。費氏勤勞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潛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橋,他後來為官清廉公正,能夠體恤百姓的疾苦,與這也不無關係。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小時在家裡,一直受著他父親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響。板橋讀書很刻苦,且善於獨立思考。板橋讀的書也很廣泛。他雖不喜歡考證繁煩的經學,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讀。他喜歡讀歷史、詩詞、散文等作品。“少年遊冶學秦柳,十年感慨學辛蘇。”他不是個束縛在經書教條中的書呆子,也不總坐書齋死讀書,而是喜歡走出家門,面向大自然。二十歲時,板橋從真州回到家鄉,拜陸種園先生為師。陸種園品行高潔,文才橫溢,書法很有個人風格,尤擅長填詞。板橋就跟他學習填詞。與此同時,他還結交了許多詩朋畫友。由於板橋天分較高,學習勤奮刻苦,再加之名師盡心指點,書法、作詩、填詞諸方面都有了名聲,很快他就成為當時興化縣有名的秀才了。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二十三歲時,與徐氏結婚。徐氏是個賢惠溫順的女子。婚後他們有了兩男一女,為了養家活口,板橋只得輟學了。

  板橋年輕時喜歡寫字,愛好學畫。特別愛畫竹。他家原有兩間茅屋,茅屋的南邊有些空地,種了許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橋起床後就去看竹。竹,“勁節可風,瀟灑不俗”,“歷四時而長茂,值霜雪而不凋”,時時引起畫家的共鳴。此外,他還畫蘭、畫石。在二十歲左右,板橋的蘭、竹、石已畫得十分出色了。隨著年事增長,閱歷豐富,功夫日深,蘭、竹、石在他筆下越來越不同凡響。於是他就常常以賣畫鬻字來解救生活的貧困,但是由於他的竹畫立意高雅,借竹詠志,欣賞他字畫的人並不多。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賣字畫不行,不得已辦起了塾館,教幾個蒙童。但災荒年景,學生肚子都吃不飽,哪來束脩獻給老師!所以,賣畫無人要,教書無人來,“幾年落拓向江海,謀事十事九事殆”,結果仍是一事無成。

  大約三十歲上,板橋的父親去世了,接著又是獨生愛子早逝。至三十九歲時,他的結髮妻徐氏也不幸病歿。這一連串的打擊,直使得鄭板橋對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產生了“我已無家不願歸,請來了此前生果”的悲觀思想。在這艱難困頓,消沉頹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兩銀子相助,才“掃開寒霧”,“一洗窮愁”,使他解脫家庭的牽累,得以出遊廬山、燕京、杭州等地。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在四十歲中舉之前,曾有三次出遊。板橋在三十二歲時出遊江西,三十三歲時,板橋又出遊燕京。在四十歲那年秋天,出遊杭州,漫步在風光明媚,“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堤上,懷古詠今。他還多次來往錢塘江邊,領略潮漲潮落、雲起雲飛的壯觀。

  板橋的前半生,就是這樣度過的:讀書、授課、著文、賣畫、出遊。此時的心情,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寫照的那樣:“乞食山僧廟,縫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為看花。”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雖然落拓不羈,濟世之志卻未泯滅,四十歲以後還在為功名奔走。自己板橋雖然也很想成為匡時濟世之才,然而幾次赴考,均名落孫山。板橋進入中年後,曾有兩段時間專心讀書,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8)他三十六歲時,住興化天寧寺,主要是攻讀“四書”“五經”,同時學習研究書法藝術。第二次是在雍正十三年他四十三歲時,由於得到朋友的資助,他再度離開家鄉,到焦山別峰庵、雙峰閣發憤攻讀。這回學習內容則廣泛了,除讀“四書”“五經”外,還讀《左傳》、《史記》、《莊子》、《離騷》及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二十一史等,可謂經、史、子、集通觀博覽。這樣系統的學習,為他後來的參政、論世、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辦事公道,有較明顯的愛憎觀點。一次,有個姓李的四川籍學生,在縣試考中第一名,但是考生們因他不是本地人,大家哄起來,不準李生應考。李生找板橋大哭了一場,訴說他已遷居範縣十七年了,如果要回原籍應試,一則路途遙遠,蜀道難行,二則即使回原籍後,語言不通,實在無法可想。板橋聽了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憲報告,請求解決。府憲反而誣說板橋“私有所詢,乖違公義”。板橋如啞子吃黃蓮,有苦沒處說,只得忍痛將他除名;但為了李生的前途著想,就把他收做畫徒,熱心教育栽培他。

  又如,範縣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鄰近相對,有一對年輕的和尚、尼姑相愛,村上人因為他們觸犯了“清規戒律”,抓去見官。板橋看看他們兩人年齡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還俗,配為夫婦”,並且寫了一首律詩送給他們,其中有兩句:“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僑。”這表明板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人之美。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板橋是個耿直的讀書人,他不愛巴結上司,而對貪官汙吏則十分憎恨。《小豆棚雜記》還記載著這麼一件事:板橋有次因公到省城濟南去辦事,上司都很器重他,請他去趵突泉赴宴,一邊喝酒,一邊觀賞“天下第一泉”,並囑他做詩。板橋應聲道:“原原有本豈徒然,靜裡觀瀾感逝川;流到海邊渾是滷,更難人辨識清泉。”大家聽了很不高興,說是在譏諷上司。這首詩的確很有膽識,一下刺痛了那些貪官汙吏。

  由於板橋不擺官架子,辦事公道,廉潔愛民,範縣百姓把他當做是個諄諄善誘的長者敬重他。他在範縣一共五年,五年知縣任上他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做了不少有益於百姓的事,所以被後人稱頌為:“愛民如子,絕苞直,無留牘,公餘輒與文士觴詠,有忘其為長吏者”。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乾隆十一年,板橋已五十四歲了。他離開了範縣,被調到濰縣當縣令。像在範縣那樣,板橋常常穿著便衣到濰縣四鄉去訪察民情,關心著民間疾苦,且能秉公辦事。有一次他夜裡出門,聽到茅屋裡傳來琅琅讀書聲,一問原來是有個名叫韓夢周的,家裡很窮,板橋就用自己的薪金幫助他,使韓攻讀中舉,成了進士。韓夢周後與板橋結為知己。

十載仕途任濰城,

辭官已罷卻南征。

墨竹一筆糊塗字,

清風兩袖一老翁。

多數才子文人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和曲折的人生經歷,歷經風霜後的成名,有些人縱情聲色,窮奢極欲,恨不得完全拋棄過去;有些人卻能記恩感恩,用心去回報社會。鄭板橋就屬於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