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數據”,交易領域最深處的祕密

最近股票期貨交易者給我留言,跟我探討他們的交易邏輯。在這其中我發現很多人不知道一個概念。或者說,他們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把這個概念實際運用到交易中。但實際上,想要在交易上擁有更高的格局,這是必修的一課。

所以,今天我門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倖存者偏差。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倖存者偏差駁斥的邏輯謬誤,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例子有很多,比如:

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被視為“傳奇”,它們的做法被爭相效仿。而其實有些也許只是因為偶然原因倖存下來了而已。期貨圈裡這樣的事多了去了。比如,某某大佬通過某方法賺了幾個億,那這套方法怎麼看都很有“說服力”。

最經典的,是那個飛機的故事。

二戰期間,統計者發現,飛回來的飛機翅膀中彈特別嚴重,機艙彈孔反而沒多少,就決定要加固翅膀。——這邏輯對麼?當然不對。事實上,恰恰應當加固機艙和發動機裝甲。因為“飛回來的飛機”翅膀彈孔多,正說明了,打中翅膀了飛機還能回來,可打中機艙飛機就沒救了,直接墜毀,根本不給你機會數彈孔。後來的實踐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加固了機艙裝甲,果然,飛機墜毀率下降了。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指的是通過顯露出來的信息而妄下定論,忽略那些隱藏在深處的其他信息。很多人都喜歡用“倖存者偏差”做為手段來進行營銷。首先這種方法很有效,因為很多人無法分辨。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他們是真的相信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本身就落入了陷阱。

比如,很多人宣傳產品,都是以產品最出色的一次表現來講故事,根本不提那些沒有效果的時候。再比如,很多做交易的人展示自己強大的方法都是,秀出最閃亮那段時間的曲線,或者將自己的某一次經典戰役拿出來詳細的分析等等。

這些現象生活中,工作中,交易中隨處可見。在交易中,我更喜歡稱這種現象為“沉默的數據”。


在剛開始做交易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棉花這個品種,每到星期二就走特別容易走出十字星。於是,我想到了一套方法,每個星期二,我就按照它最後的形態是十字星來操作。結果可想而知。

很明顯,我犯的錯誤是隻統計了那一段時間的數據,稍微拉長一點看,根本沒有什麼規律。

還有段時間,我忽然發現平行線的走勢好像有規律。然後我去歷史走勢中尋找樣本支撐我的結論,我大量研究後驚喜的發現,每當行情走出平行線的時候,突破頸線總會漲到下一根平行線的位置。


“沉默的數據”,交易領域最深處的秘密


我記得當時我發現這個“規律”後興奮的渾身顫抖,然後立即開始交易,結果當然一敗塗地。正是因為那次,我明白了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我犯了什麼錯誤?有人說是因為歷史數據不靠譜。

不,我犯的錯誤是,在歷史數據中尋找的樣本,是存在大量偏差的。因為我認為平行線有規律,所以,我要找的圖形,必須已經走成了平行線的形態。

這種圖形我會選嗎?


“沉默的數據”,交易領域最深處的秘密


不會。這種呢?


“沉默的數據”,交易領域最深處的秘密


也不會。

我只會去尋找那些能夠支撐我的結論“平行線突破後會衝到下一根平行線”的形態。而那些走在半路變形了的形態,完全被我忽略了。通過這種方式,僅尋找出滿足條件的形態,忽略那些不滿足的而生成的交易邏輯,毫無疑問是死路一條。

還有一次,有位讀者跟我說了一個指標。他說你把圖形打開,看看這個指標,每當這個指標的值,高於某一個數值的時候,都是頂部(比如,滿分100,數值80)。然後給我看了好幾個圖形,我一看,確實如此。他說,這個指標非常無敵,按照這個操作肯定能賺錢。

然後,我便隨便的切換了幾個品種,輕易的就找出了數值超過90還沒到頂的,還有幾次數值超過了80後,行情橫盤幾天,數值掉了50左右。然後數值再一次上漲到70的時候,傷情已經漲上天了。

我問他,這些情況你咋辦?考慮過麼?

最近的讀者們詢問的問題,我看大多數人的方式都是形態識別。很多人之所以困惑,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倖存者偏差。

典型的問題就是,我覺得某某形態有規律。我目前的方式有漏洞,我覺得另一套方法更完美等等。

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前,交易員必須要對自己發現的現象進行詳細的分析,避免進入了“沉默的數據”陷阱。

如何避免?

首先,深刻理解在投機交易中,“沉默的數據”“倖存者偏差”現象無處不在。然後,通過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去深度解析。交易員必須知道有這個現象存在,並且時刻戒備。除了展示出來的表象之外,嘗試站在反面來思考,是否存在某些數據被隱藏的現象?

比如,某一個人說,我這個月,通過這套方法賺了100%,所以,我是絕世大神!那麼,上個月呢?是不是滿倉做的呢?他做的品種是不是走出了某種特定的行情呢?他是不是虧損後死扛然後入金加倉拉低均價後趕上一波行情然後出金了呢?

比如,我發現了一套方法,這個方法異常的無敵,做螺紋這個星期的走勢勝率90%。那螺紋上一個星期的走勢呢?做鐵礦呢?勝率90%,那盈虧比呢?盈利一個點平倉,虧損不平甚至有可能在連續兩個星期內保持勝率90%,但是能賺錢麼?

再比如,我的交易系統,是在趨勢回調後買入,但是我覺得這套方法有問題,因為有些行情做不上,我覺得創新高後再買入的方法更加優秀,所以,我要切換掉現在的系統。

這兩套方法,使用者只看到了顯性數據,就是他發現他的方法有一個漏洞,而為了彌補這個漏洞,他想做出可以堵住這個漏洞的系統更改。如果是這樣,那麼我認為,這個交易者根本沒有能力去執行一套系統,因為他每運行一套系統一段時間,他就會發現新的漏洞,然後會陷入一直補救的死循環之中。

他必須停下來,進行全方面的思考。

在趨勢回調後買入的弊端是什麼?如果趨勢不回調就沒辦法買入。

所以,他要改成創新高就買入,因為創新高就買入的話,只要有趨勢,他一定可以有同方向的單子。但是,他沒有看到,回調後買入的優勢是,一旦趨勢有回調,他可以有更好的入場位置。而創新高後買入呢?雖然一定可以持有到趨勢,但是如果這個趨勢不停的回調呢?他可能會不停的止損。因為他創新高買入的入場點遠遠不及回調買入的入場點好。

回調後買,和創新高買,各有利弊,如果只看了某一方的利和已有方法的弊而無法做出完整的評估,那麼,整個交易生涯中,他的大部分精力,就將浪費在不停的優化之中。

通過顯性的數據而直接得出結果,是非常愚蠢的行為。洞見所有的可能性,綜合設計交易邏輯,是交易必備的能力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