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

都匀猫头鹰


礼不是商品交易,礼是人间对情恩的答谢,如果将送礼还盼回收的话,那就不是礼节,人类也不可有文明,社会停止进步。农村以前不管是喜是葬都大办酒席,造成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这样的场面不对,开始文明改正,农村渐渐简化红白事,不大为酒席,我们应大力支持,以前送出去的礼物不收回是正确,农村风气才会好。


兴旺89


你好,我是农村老二很高兴为你回答,关于农村简化婚礼这些事情,很多地方已经实施了,我觉得这样子做挺好的,结婚的时候可以省去不少钱,也不用一下收拾好多天,唯一的不好就是没有以前结婚的时候热闹了,其实结婚是两个人的事,热不热闹无所谓,两个真心在一起的人也不会在乎这些,关于结婚时给的礼金不会收不回来的,就像我们这里一样子,虽然没有大办婚礼,但是之前给的礼金人们也都是提前就给你拿过去了,当初你给人家拿了多少钱,人家给你拿多少钱,现在好多了,相对来说我出礼金钱是最多的,当时我结婚的时候还小,礼金还没有那么大,就是拜把子兄弟才拿个一二百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条件都有点富裕了,到他们结婚时候,礼金就不是一二百了,上千了,哪能怎么办呢,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他们拿多少自己就拿多少吧,相对我是最亏的一个,其实礼金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虽然礼金亏的多了,有的收不回来了,这也不用有什么可以上火的,就当拿着这些钱走了人情,现在没给你礼金,没准以后用到人家的时候,人家会义不容辞的去帮你,有可能帮你省下很多的钱,毕竟人不能为了一点点礼金就去找人家要吧。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定州农村小伙


以后农村真的简化办酒席不收礼,以前随出去的礼金能不能收回来,这个要看收礼的人品了。

现在就有这种现象,就拿我个人来说吧,自从我结婚以后就开始随礼,(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我结婚的时候是旅行结婚也没有收礼)从我结婚到现在为止也随出去不少了,说句实话我也想往回收点。

就在零五年的时候我儿子高考,考的还算不错,于是我办了升学宴、一是为了庆祝儿子金榜题名、二是为了回收回点礼金,于是我就给我随过礼金的一些人送了喜帖,但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有些人,以自己忙为理由、人没到场、礼金也没到,我们几家距离就在一公里地,还有一部人以不知道为理由也没来,还有一部人在装糊肚, 现在有些人家孩子结完婚、还有的网上开业……等,收完礼金了,家就搬走了,想收回随他的礼金那比登山还难那。

由此看来以后真的办酒席简化了,讲究的人就算不来你家吃酒席,也会把礼金还回来的,不讲究的人不但不会还回礼金,他还会说一些三七嘎了话给你听,所以呀以后谁家在有什么大事小情的给咱信,人品好咱就随、人品不好的可千万别去。


1村里人


虽然农村的经济比不上城里,但是在贺喜随礼这一块,却从来没落下,甚至形成了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哪家办酒席都会跟着去随礼,并且跟同行的人攀比,原本准备了三百,但是看到别人随五百,又不甘人下,再拿出两百。有的甚至为了面子逞能,多拿出一百,显得自己有钱还大方。

不过,在农村多是礼尚往来,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请你,如今我办酒你来,以后你办酒我不缺,俗称“还人情”,图的不过是个热闹,花个酒席钱,等到以后花出去的钱还是能收的回来的。

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

虽然这是一种假设,但不是说没有这个可能,如今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压力,房贷、车贷、孩子、老人,每天忙碌着上班,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哪怕和朋友聚会吃酒都变得奢侈,渐渐地对于办酒随礼,能减少就减少,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亲戚朋友才去一去。

至于所说的礼金收不回来,目前来看不太可能,现在的人还是记着人情,只要你之前去过别人家且花了钱,人家自然会去还礼,除非你强烈不收,不然人家还是懂礼的。不过确实是关系一般的,这次换了礼,下次就不会再继续这样互相随礼的关系了。

如果最后真的简化不收礼,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去喝酒的简单,办酒的也简单,除去那些花钱的繁文缛节,只需要家里最亲的人,关系最好的人在一起热闹,不要动不动就来个习俗说要几百几、几千几的,这样别人受不了,自己吃相还难看。

不论是随礼,还是孩子压岁钱,在人们心中最初的想法很单纯,随礼不是随礼,而是给办酒家的人减轻负担,压岁也只是给自己喜爱的晚辈送去一些喜悦、分享快乐,而如今这些却成了攀比虚荣的产物,让我忘却了它原本存在的本质,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是我关于“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的回答,不知道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呀!

轩辕曰三农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热爱农村生活,喜欢农村的寂静。我热爱农村 ,热爱生活,喜欢我们村里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着很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把我在农村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形成简办婚丧新习俗

宣传员将有关移风易俗的资料送到百姓家中。

为把移风易俗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乐清各地八仙过海,各亮新招。乡村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划出了“警戒线”,亮出“警示牌”。

7月1日,岭底乡160名党员都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大家表示要遵守新规,以后家里老人过世,支部只派一个代表吊唁,并由专人第一时间掌握丧户情况。

“群众看干部,如果得到党员干部的支持和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塘镇鲤鱼山村书记陈万成说,今年完成换届选举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白喜事理事会,把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柳市镇朝阳村建立慰问金与惩戒制度,对每一丧户,村集体送慰问金1000元,若违反规定,不得评优,并在村内打扫卫生3日,或放电影2场,或植树10棵;北白象镇莲池头村通过老人协会摸底,了解村里几位病危老人的状况,及时做好与家属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沟通。

如今,丧事主张“简约文明”,推广“厚养薄葬”,在乐清百姓中已成共识。北白象镇东垟田村老人叶天兴今年93岁,头脑却一点不糊涂。他说,“人死了就像一股轻烟飞了,什么都没了。

你们给我搞热闹,几天以后我还是孤零零的”,他早早就交代当村主任助理的孙子叶晓飞,把家人为他准备的30万元办丧费节省出来,给村里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们“用在刀刃上”。叶晓飞说,他现在每天都给爷爷买好吃的,带着孩子一起送给老人。“孝顺也要趁人在世。

我有2个孩子,孝敬老人大人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该村老协会长蒋中溪说,厚养薄葬是新时期新风尚,也是移风易俗的关键。在老人有生之年,尽孝报恩,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料理老人后事时,文明节俭,简约淳朴,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年轻人结婚同样提倡“时尚节俭”,增添“温馨浪漫”。今年5月份,翁垟街道前湖埭村一对新人办了一场简约环保的素食婚宴,一桌酒席的价格,比传统婚宴便宜了好几倍。

宾客们不仅啧啧称赞,还争相拍照发朋友圈。几天前,北白象镇一对年轻人向家长提出旅行结婚,不收礼金,不办酒席,背着行囊就出发了。在乐清,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选择在文化礼堂举办公益婚礼和集体婚礼。

乐清市委书记林亦俊说:“今年底前,乐清要形成简办婚丧新习俗。”

势如破竹——

乐清做法温州先推广

去年9月,中央文明办将温州市作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乐清作为温州先行先试区域,突出整治婚丧礼俗大操大办。

今年,乐清强化“刚性约束”,如成立红白理事会,要求落实“五个一”:第一时间到丧户家服务,放置一个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牌,与丧户签订一份丧事简办承诺书,与丧户亲属做一次交心谈话,落实一个全程服务的人员,并提出丧葬礼俗整治“一扩大、五个不超、五个禁止、五个规定”,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老规矩,加快形成新习俗。

“乐清经验”目前已向温州其他地方“蔓延”。全市941个文化礼堂正在延伸服务功能,为举办婚礼、少儿启蒙礼和成人礼等各类喜庆及宴席提供活动场地;在不少地方,老人去世,现场也只摆四五张圆桌,没有电子显示屏,没有花圈与迷信物品,丧事办得“静悄悄”。

海葬、生态坟等环保殡葬方式被广泛提倡,还有一些人自愿成为遗体或器官捐献志愿者。

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说,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减负工程”,是婚丧礼俗、陈规陋习的“改革工程”,是提高管理水平、贴近群众生活的“凝心工程”。

温州就是要以整治婚丧陋习为突破口,一个个村庄、一个个乡镇去抓,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地。

为此,温州成立了“市、县、镇、村”四级领导小组联动机制,完善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制度,目前“一约四会”已基本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普遍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各村(居)还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制定具体的《红白理事会章程》并公示,与群众签订遵守协议,接受群众监督。

同时,移风易俗也被纳入五美乡村、幸福社区考评体系,对发生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现象取消参评资格或撤销称号。全市去年财政投入800万元对“五美”乡村示范村、精品村、先进村实行以奖代补奖励,培育文明风尚。

温州市民周先生说,“只要政府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责任到位,这种不良之风就会改变”。

或许,温州探索成功以后,可以为全国作个借鉴。

以上就是关于我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能够把我的经验说出来,我感觉到很开心,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农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报,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就好。

最后祝福大家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能够顺顺利利,做一个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幸福的农民,同时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万事兴,好运连连,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星辰农场


大家好,我是农村二百万的吗?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以前送出去的礼金都收不回来这个事情。这个因人而异。因为礼金有的随出去的多,有的随出去少。个人感觉是无所谓了。因为我们村子小,朋友圈也不是太大,随出去的礼金不是特别的多。而且我随出去的礼金从来没有记过。不管是从简不从简,如果以后我随出去的钱别人不给我,我也不怎么记得。感觉这样比较省心一点儿。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特别在意的话,就感觉特累。人嘛,本来生活压力就大,不要老纠结在一些琐事上面。

再说了,大多数人都是收了别人的礼金,即便到时候办酒简化了。也会给随回去的,只有少数的人才会贪这种小便宜。


农村二百万的妈


您好,非常欢迎回答您的问题,关于礼金收不回来的话怎么办,其实我觉得农村人比城市人,更加看重人情关系,即使简化不收礼,但只要有人情来往的大部分人还是会去还这个礼的,像我们

是70后吧,待在农村嘛,就是七大姑八大姨还有那邻居,都是要送礼的。然后我有好几个同学他们就在城里生活了,但他们什么都不管,甚至亲人的人情都不要送,何况邻居呢?所以我觉得农村既然是简化了,但你送出去的礼,大部分还是收回来的。当然除了个别的,你就像前两年吧。农村还没有简化啦,还是一样的浓重的办,我公公做80岁的时候,也是我们组上的人,他们家生日啊,娶媳妇嫁女儿我们都去了。但是我们十多年来了,才做一次,我公公80岁还是放在家里做的,如果说是在外面店子的话,他不知道还情有可原,我们是在家里都搞了两三天,他都没来,住的又不远,他不可能不知道哇,但是他就不来呀,那又能怎样,去年他死了,然后我们还是去了,我们就感觉毕竟人都没了又是几十年的邻居不去不好。

其实是看个人吧,当然如果有收不回来,你也不可能向人家要吧,哈哈!人家既没有送你了,那你也不会再去送人家了是吧!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新农村阿梅


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

办婚宴,收喜礼,自古有之。也不分城市乡村。只是农村大部分农民经济条件有限。如果过渡的相互攀比,会让经济条件贫困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难以维系日常生活所需。

结婚办喜事,收礼钱,由来已久。在过去的那个年代,经济条件比较贫穷。人们娶媳妇办个喜事,凭着一家人的能力,确实很困难。于是左邻右舍为了帮助主办家庭顺利渡过难关,把新娘娶进家门,就会东家送米,西家送面。张家出力,王家给钱的邻里和睦的关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条件的改变,喜礼有了微妙的变化。但礼尚往来的根本内涵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从这个侧面也不难看出,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和规则。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在这个世界上你也许会寸步难行。试想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如果只进不出,又有谁乐意和你共事打交道呢?

婚礼,是青年男女相互结合的一个见证,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回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婚礼场面越来越热闹,气氛越来越隆重。请司仪,租舞台,买婚纱,雇音响,可谓是一应俱全,甚至比得上一场音乐会。经济条件好的当然没什么顾虑,而大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民深深感到了相互攀比带来的经济压力。所以,提倡婚事简办,婚事新办,是减少铺张浪费,节约粮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至于婚事简办后能不能收回原来送出去的礼金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大部分礼金还是可以回来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送喜礼的基本含义是贺喜和捐助的意思。西汉《礼记.曲礼》一书中曾经说过”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礼尚往来理亦然”。说的就是人际间的交往,需要有来有往,互相关照,这也是人性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当然,也会有不顾及颜面做事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也大可不必在意,更不能去找到人家问个究竟。不过,也有一种朋友,原来人家有事时,你对他没什么表示,但你有事了,他却主动给你送喜礼来。所以,人际交往中,礼钱,只是一种形式,不必太在意。我们不能左右别人的行为准则,但只要保证我们自己懂得礼尚往来这个准则就行了。


宋树旺


“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奉献于神灵。后来,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也就是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比如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

从古至今,“礼”都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尊敬,是一种馈赠行为,是人与人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亲朋好友、同窗同事、上级领导,只要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随上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这是延续友谊的手段,增进感情沟通的机会,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刮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的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随着随礼的次数越来越多,让人们感受到随礼已经不再是在增进友谊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频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钱吃自己的饭,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此随礼性质也变了味道。

在这样的趋势下,假如人们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们将不再为随礼而犯难,相互间的感情也不会因为还不还礼而变淡,“礼”就显得愈加珍贵,更能体现出送礼随礼的意义。

虽然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但是“礼”终究是馈赠,随出去的份子就应当心甘情愿,莫让随礼成了负担。


生态乡村


我倒是希望能够立马“戛然而止”,而不是逐渐地取消办酒席收礼钱,在农村,每个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补贴在随礼掏份子钱上面的,占比到底有多大?三分之一还是入不敷出?看过一篇报道,有农民一年随礼钱占到全年收入的41%,也就是说,有的农民一年仅仅吃喝酒席随份子钱就要出1~2万元左右,实属惊人又无奈。


份子钱水涨船高

有人说农村吃酒席随份子钱是礼尚往来,互相帮助?如果说是以前3~5块,8~10块的随份子钱属于礼尚往来互相帮助的话,现在渐渐演变成了拖农民脱贫致富的后腿了。试想一个农民一年要吃68次高价酒席随份子钱,如果每一次是100元,就是6800元,每一次都是200元的话,就是13600元,农民一年总收入在4万左右,家里的各种花销刨除,还能落下多少积蓄存款?仅仅说结婚嫁娶的随礼,村里有人结婚要吃,回门要吃,亲朋好友结婚嫁娶也要随礼去吃,都是高价饭。



风气不好脱贫难

所以有人感叹说:乡村振兴不振兴,农民富裕不富裕,首先要看一个地方的风气好不好?风气不好,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难度。从实际来看此言不假,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农村,越喜欢办酒席收敛礼金和份子钱,红白喜事也算“正常”吧,就连家里母猪下崽也要办酒席收敛份子钱就没意思了。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恶性循环!农村办酒席收敛份子钱之所以会水涨船高,刹不住车,也和部分农村人“担心自己会吃亏”也有很大的关系。总想,我前面出份子钱多年了,只出不进,我也要等机会办酒席,把以前出去的给捞回来。


办酒席铺张浪费

到底是“吃亏还是沾光”?老话常说“吃亏是福”,但入到自己身上,很多人就不会那么淡定了。部分农村人就是那种很标准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形象。是的,就是如此形象,就好比这个话题,如果以后农村简化办酒席不收礼金不收份子钱了,那我岂不是亏大发了?如果是别人这样叫屈,某些人可能会安慰别人说“吃亏是福”。在农村独女户的家庭,也会借机闺女回门大办酒席收敛份子钱的,因为只有闺女,再不努力找机会以后就没有了,这个现象确实很普遍,每个农村身边都不缺少例子。


办酒席名目繁多

其实我们老家农村人都希望以后办酒席不收份子钱的,但却都希望自己不是那个最后吃亏的那一个。这种心理活动是很累人的,也确实很纠结,所以保持观望态度的农村人占绝大多数,如果现在立马就停止收礼金,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在农村是不缺少这种“出头鸟”的,但是属于负能量的出头鸟。我想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乃至几本收份子钱的“礼单子”,上面记载了谁谁家来吃酒席,掏了多少份子钱?然后以后有机会了再以份子钱的名义送回去。这就是有些人说的,所谓的“礼尚往来、互相帮助”。


何时刹住陈规陋习

问题是:现在农村的办酒席已经是泛滥开了,各种巧立名目的酒席,成了压制农民脱贫致富的“压力山大”,农民苦不堪言,这些礼金的付出成了永远还不完的“人情债”,成为一个个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涨的办酒席收敛份子钱,不但铺张浪费,还让农村人攀比炫富心理日益膨胀,人情债成就了更多的冷漠无助和贫现象,这与乡村振兴、农村乡风建设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成了令人厌恶的陈规陋习,人情攀比何时能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