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傑院士:老一輩物理學家渴望的並行計算技術將迎黃金時代

1987年,時年44歲的李國傑從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返回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之邀,他前去專門開授了一門並行計算課程。

當時臺下坐著的,還有後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彭桓武,以及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郝柏林,他們沒有缺席過任何一節課。

“我深深感受到老物理學家對並行計算技術的渴望。”3月25日,在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啟動會上,李國傑院士作為大賽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談起了這件往事。

他同時判斷,這項在數十年前令科研人員嚮往的計算技術,即將迎來黃金時代。

“下一個十年,將出現一個全新的體系結構的‘寒武紀’,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計算機架構師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他說道。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改進必須和並行算法、並行軟件同步進行,越是高層的改進得到的效率提高就越大。

“不管是突破摩爾定律還是馮•諾依曼瓶頸,都必須跨層次進行。”李國傑說道,“未來幾十年一定是並行計算的黃金時代。”

跨學科利器

為什麼物理學家需要聽一門計算課程?

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同時使用多種計算資源解決計算問題,是提高計算機系統計算速度和處理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多個處理器來協同求解同一問題,即將被求解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部分,各部分均由一個獨立的處理機來並行計算。

據李國傑回憶,在推動並行算法研究的過程中,李政道等物理學家起了不小的作用。國內最早在大規模並行計算機上調試並行算法的科研人員中也有物理學家。

“當時,中科院物理所的王鼎盛、生物物理所的陳潤生、中國科大的陳國良、軟件所的孫家超、計算所的孫凝暉等科研人員成立了一個研究並行算法和並行軟件的小組,構成一部‘三套馬車’。”他說道。若干年後,這個不到十人的跨學科小組出了四位院士。

據澎湃新聞了解,並行計算對跨學科人才的需求持續到今天,並出現了明顯的缺口。並行計算作為一個工具,只有在不同學科得到應用,才能體現出其價值。

李國傑強調,計算機科學家要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密切合作,這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特點之一。其他領域的學者運用普遍流行的算法和軟件會解決一些局部性的問題、獲得一些漸進性的改進,但要獲得算法上的根本性突破,需要與真正懂算法的計算機科學家深度合作。

跳出傳統邏輯

要實現這樣的跨學科深度合作,李國傑認為,計算機科學家需要跳出傳統的思維邏輯,即從技術推動轉向應用推動;從把“聰明”的解決方案推送給用戶,轉向與應用領域的專家一起開發關鍵的並行應用軟件,同時以實際觀察到的常用模式引導研究。

例如,常規的腦科學解剖成像技術重構一隻老鼠的大腦需要7000年,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李凱與腦科學家的合作項目將數據分析時間縮短了20萬倍。

李國傑也希望,並行計算技術能在抗擊疫情中發揮價值。疫苗與抗病毒新藥研製涉及複雜的數學模型,必須藉助數值方法應用並行計算求解。

據介紹,此次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提供的軟件開發環境通用性強,可支持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員研究開發並行算法與軟件。針對基礎算法、人工智能、應用三個行業熱點賽題,老一輩科學家跨學科鑽研的景象,或許能在年輕研究人員的團隊中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