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曆史,只有25人獲得此諡號,都是頂級名臣

古之士大夫極重身後名,死後是留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在士大夫眼裡是天大的事。那麼士大夫身後名是好是壞,又該如何評價呢?

中國五千年曆史,只有25人獲得此諡號,都是頂級名臣

士大夫生前喜歡給自己取表字,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死後會獲得諡號,作為其生平事蹟和品德的總結。《逸周書·諡法解》說:“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因諡號是由他人議定,最能評價某人功績和過錯,所以士大夫們奮鬥一生,就為獲得一個理想的諡號。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兩種。私諡可以由親朋好友給予,官諡則必須是皇帝賜予,也最具說服力。唐宋以後,諡號成為了皇帝駕馭群臣的手段之一。諡號的作用被無限的誇大,讀書人當官,就為獲得一個理想的諡號,作為自己一生的總結。

中國五千年曆史,只有25人獲得此諡號,都是頂級名臣

司馬光曾說:“諡之至美,文正也!”諡“文正”也就成了文臣們畢生的追求,皇帝也不會輕易賜予這個諡號。歷史上的頂級名臣不一定能諡文正,但凡是有這個諡號的,無一不是頂級名臣。宋朝宋仁宗想為他的老師夏竦諡“文正”,結果因夏竦私生活奢侈無度,群臣強烈反對,最後只能改諡“文莊”。明朝大臣李東陽病入膏肓之時,內閣大學士楊一清前去探病。楊一清承諾,死後一定給他爭取文正這個諡號,李東陽竟然能強忍病痛,在床上給楊一清磕頭致謝。

中國五千年曆史,只有25人獲得此諡號,都是頂級名臣

清朝,諡號只賜予一品大臣,一品以下除非皇帝特旨,不得授諡。同時還規定,“文”字諡號只有翰林或大學士才能授予,“文正”諡號則必須由皇帝特旨,臣子不得擅議。晚清重臣張之洞因曾國藩被諡“文正”,深感不平,說:“曾國藩都能諡文正,那我又該得諡如何?”結果,他死後只諡“文襄”,與“文正”相差甚遠。

中國五千年曆史,只有25人獲得此諡號,都是頂級名臣

歷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有: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元朝:吳澄、耶律楚材、許衡、廉希憲。明朝: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清朝: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