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25人获得此谥号,都是顶级名臣

古之士大夫极重身后名,死后是留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在士大夫眼里是天大的事。那么士大夫身后名是好是坏,又该如何评价呢?

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25人获得此谥号,都是顶级名臣

士大夫生前喜欢给自己取表字,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死后会获得谥号,作为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的总结。《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因谥号是由他人议定,最能评价某人功绩和过错,所以士大夫们奋斗一生,就为获得一个理想的谥号。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私谥可以由亲朋好友给予,官谥则必须是皇帝赐予,也最具说服力。唐宋以后,谥号成为了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之一。谥号的作用被无限的夸大,读书人当官,就为获得一个理想的谥号,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25人获得此谥号,都是顶级名臣

司马光曾说:“谥之至美,文正也!”谥“文正”也就成了文臣们毕生的追求,皇帝也不会轻易赐予这个谥号。历史上的顶级名臣不一定能谥文正,但凡是有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顶级名臣。宋朝宋仁宗想为他的老师夏竦谥“文正”,结果因夏竦私生活奢侈无度,群臣强烈反对,最后只能改谥“文庄”。明朝大臣李东阳病入膏肓之时,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前去探病。杨一清承诺,死后一定给他争取文正这个谥号,李东阳竟然能强忍病痛,在床上给杨一清磕头致谢。

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25人获得此谥号,都是顶级名臣

清朝,谥号只赐予一品大臣,一品以下除非皇帝特旨,不得授谥。同时还规定,“文”字谥号只有翰林或大学士才能授予,“文正”谥号则必须由皇帝特旨,臣子不得擅议。晚清重臣张之洞因曾国藩被谥“文正”,深感不平,说:“曾国藩都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结果,他死后只谥“文襄”,与“文正”相差甚远。

中国五千年历史,只有25人获得此谥号,都是顶级名臣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有: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吴澄、耶律楚材、许衡、廉希宪。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