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小光音乐带你走进音乐殿堂,了解音乐起源,成就你的音乐梦想;


1、“文化大革命”前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采茶扑蝶

解放后,歌舞音乐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50年代突出的汉族民间歌舞有福建的《采茶扑蝶》、安徽的《花鼓灯》、河北的《跑驴》、湖南的《狮子舞》;少数民族歌舞朝鲜族的《农乐舞》、《扇舞》;黎族的《打盅盘》;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50年代优秀的舞蹈音乐有《瑶族长鼓舞》(刘铁山曲)、《荷花灯》(乔谷、刘炽曲)、《红绸舞》(程云曲)、《孔雀舞》(罗忠镕曲)、《老两口比干劲》(安之顺曲)、《长鼓独舞》(崔三明曲)、《顶水舞》(安国敏曲)、《鄂尔多斯舞》(明太曲)、《剑舞》(管荫深曲)、舞蹈《拔萝卜》(王泽南编曲)、歌舞《花儿与少年》(吕冰编曲)等。60年代重要的有舞蹈《艰苦岁月》(彦克、周方曲)、舞蹈《洗衣歌》(罗念一曲)、《懒婆娘抢场》(安之顺编打击乐)、新疆舞蹈《摘葡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民族舞剧宝莲灯

解放后,舞剧创作有《和平鸽》(章彦、张定和等八人作曲)、民族舞剧《宝莲灯》、舞剧《小刀会》(商易曲)、舞剧《五朵金花》(彦克、郑秋枫、汪声裕曲)、《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曲);1964年产生芭蕾剧《白毛女》(严金萱等根据同名歌剧情节音乐改写而成)、《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作曲);60年代前期产生了大型歌舞表演形式;1964年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后产生了《椰林怒火》、《刚果河在怒吼》、《风雷颂》、《翻身农奴向太阳》等大型歌舞(均集体创作)。

总之,“文革”前舞剧创作分三类:①按民间舞蹈、戏曲路子发展的民族舞剧;②走西洋芭蕾舞民族化路子;③歌舞戏剧的综合体,即大型歌舞表演。

2、“文革”期间的歌舞与舞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舞剧沂蒙颂

“文革”期间,《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处在“样板戏”地位,其他舞剧有《沂蒙颂》(杜鹃心、刘廷禹、刘霖曲)、《草原儿女》(石夫、程恺、葛光锐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草原女民兵

70年代初期,产生的歌舞,重要的有《草原女民兵》(王竹林、韧敏曲)、《行军路上》(王竹林曲)、《练兵场上》(陆祖龙、徐锡宜曲)、《雪里送炭》(史生保、夏康曲)、《送粮路上》(中央民院艺术系创作)、《葡萄架下》(田歌、刘澍民、裘缉星曲)、《鸿雁高飞》(施光南曲)、“文革”期间大型歌舞有《一月风暴》、《西南的春雷》。

3、“文革”后的歌舞、舞蹈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难忘的泼水节

“文革”后,舞蹈重要的有:《难忘的泼水节》(刘文金曲)、《红云》(张一骥、田联韬曲)、《金山战鼓》(田德忠曲)、《敦煌彩塑》(丁家岐曲)《金色小鹿》(刘者圭曲)、《春蚕》(朱辉曲)、《猴儿鼓》(白诚仁曲)、《窦娥的呼唤》(马剑平曲)、《悟醒》(陆建华曲)、现代舞《播下希望》(黄多曲)、民间舞《椰林深处》(罗慧琦曲)、《雀之灵》(张平生、王甫建曲)、《侗乡明月夜》(干之、戈阳曲)等;少数民族歌舞节目有佤族《竹鼓舞》、《高格龙勐》,景颇族《景颇刀舞》,阿昌族《阿昌喜爱登哦罗》,裕固族《迎亲路上》,瑶族《铜鼓舞》,满族《侬姆亲玛克泌》,傣族《孔雀会》等。

舞蹈音乐创作在1976年以后发展迅速,据统计,1978-1985年上演的新舞剧(包括仿古乐舞)既有59部之多。新时期舞剧题材与形式上大致分为四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舞剧丝路花雨

(1)以古代生活为题材的舞剧。影响较大的有《丝路花雨》(韩中才、呼延、焦凯曲)、《文成公主》(石夫曲)、《敦煌梦》(黄安伦曲)、《木兰飘香》(庄德淳曲)、《秦俑魂》(赵季平曲)、《长恨歌》(张肖虎等曲)、《杨贵妃》(黄多、董葵曲)、《天字牌》(杨立青、陆培曲)。

(2)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题材。如《召树屯与楠木女诺娜》(杨力、聂思聪等曲)、《剑》(梁克祥曲)、《凤阳岐山》(刘念劬曲)、《画皮》(马友道、陆建华曲)、《大禹的传说》(刘念劬等曲)。

(3)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舞剧。如《魂》(奚其明曲)、《祝福》(流延禹曲)、《红楼梦》(樊步义曲)、《林黛玉》(石夫曲)、《鸣凤之死》(舒泽池曲、据巴金小说《家》改编)。

(4)“仿古乐舞”。重要的有《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陕西省歌舞团)、《编钟乐舞》(湖北省歌舞团)、《九歌》(武汉歌舞团)、《汉风》《河南歌舞团》、《乐舞龟兹情》(新疆歌舞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舞、舞剧音乐创作

编钟乐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