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为什么不先渡江然后陆战攻城?

weiyiserg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新意,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孙权和刘备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南方人不擅长陆战。假如曹操带领军队偷偷的渡过长江,就能够扬长避短进行陆上决战,那么孙权和刘备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题主的这个想法非常的不错,但是考虑到后勤保障、水土不服等问题,题主的这一想法实行起来非常的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偷渡长江并不容易

虽然长江的长度达到数千里,可以供曹操选择登陆的地点非常多,但是孙权和刘备都在长江两岸部署了耳目,曹操军队不消灭孙刘联军的水军,很难能够平安的偷渡长江。要知道曹操的大军有数十万之众,这么多的人想要渡过长江需要的船只非常多,这些船只调动的时候,孙刘联军肯定有所察觉。

换句话来说,只要曹操的船队一调动,孙刘联军也会跟着曹操一起调动,这样一来曹操偷渡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而且曹操水军的实力不如孙刘联军,一旦曹操的军队上了船,半途中遭到孙刘联军的攻击,那么曹操肯定会全军覆没。

偷渡成功后没有稳定的补给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主要就是依靠着乌巢之战烧毁了袁绍的粮食。白起能够在长平之战消灭45万赵国军队,也是因为白起切断了赵国军队的粮道。曹操的大军想要在渡江后获得足够的补给,肯定要有一条稳定的粮道。

如果长江的控制权没有在曹操的手中,那么即使曹操的军队能够顺利运到河对岸,曹操军队的粮草也无法运到河对岸。假如在曹操的主力渡过长江后,孙权和刘备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对付曹操,孙刘联军的水军切断长江沿线的主要通道,那么曹操的军队肯定会溃败。

水土不服是一个大问题

从三国时期的很多史料都能够发现,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不仅是因为周瑜火烧赤壁,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军队出现了流行病。古人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差,北方人到南方后很容易会得一些热病,这些流行病对曹操军队的威胁,远大于孙刘联军的威胁。

况且曹操的军队到达南方后人生地不熟,本身就要在缺衣少粮的环境中作战,一旦曹操军队出现大规模的疾病,曹操的大军肯定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总结

从上述条件来看,曹操军队想要消灭孙权和刘备,最简单的方式还是通过水战控制长江,然后派遣军队渡江作战,一步一个脚印击败孙刘联军。实际上如果曹操能够控制长江,凭借着曹操多年来积蓄下来的强大实力,孙刘联军想要在陆战中击败曹操非常的困难。只可惜曹操在水战中战败,又遭到了周瑜的火攻,只能遗憾的退回了北方,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


史海泛舟摆渡人


1、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时候,一开始其实并不顺利,也常吃败仗。但由于荀彧的投靠,曹操的战略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在平定各路诸侯的战役中,其实都打得非常的艰难,并不是那么顺利。但由于战略、战术上的正确,都被他一一拿了下来了。其中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的功劳是最大的。可以这样说;曹操平定北方,主要功劳是众谋士的!各武将虽然也劳苦功高,但他们仅是执行者,真正的作用实际上不如众谋士!

2、当他平定北方后,就像南向收取荆州等地,并向荀彧求取方略;荀彧估计明打荆州很困难,建议曹操明里把军队驻扎在宛、叶两县,暗中派一支精兵抄小路突袭荆州,打刘表一个措手不及。曹操照办了,但此时刘表忽然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主动投降了曹操。荀彧估计的困难没有出现,计策也没有完全施行,荆州就唾手而得了。这很出曹操的意料之外,也有点飘飘然的志满意得了。之所以想“加九锡”、封魏公,都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谁知荀彧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曹操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的,应该保持“退让”的心态。这下令曹操很不爽,从此开始冷落荀彧,以至荀彧忧郁而死。

3、失去荀彧的曹操,战略上少了一根支柱。荀彧之外的荀攸、程昱、郭嘉等,均属于随军军师之才,大的战略远不及荀彧。加上曹操轻易而得荆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战略上开始跑偏;本来荆州初附,应该先稳定两三年。然后,利用荆南地区可以袭击东吴侧背的有利态势;以水路从荆州、合肥两路出兵,再加上荆南的陆路,三两路出兵夹击东吴。即可避免本身最弱的水军,与天下最精锐的东吴水军正面硬杠,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精锐骑兵,从荆南的陆路对东吴侧后进行强有力的攻击。这样的进攻态势,东吴的难以招架的。而且,稳定荆州的行动,将令刘备无处容身。即使他逃到了东吴,没有地盘的刘备,对东吴的帮助并不大。可是,他因为得到了荆州的数万水军,以为足可以灭了东吴了。可是,他忽略了荆州的水军虽然有与东吴一拼的能力,却严重缺乏水军将领,尤其缺乏水军主帅。文聘、蔡瑁等,作为将领还行,但作为元帅,却都不是那块材料。而曹操自己、包括他的谋士们,都是旱鸭子,不懂水战。也就是说;曹操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4、赤壁之战,曹军的兵力远没有小说夸张的八十三万,撑死了不过十二三万。根据《三国志》记载,从两件事可以知道大概;一是曹操因为感到兵力不足,开战前曾经要求西川的刘璋派军参战。刘璋不敢不应,派出了数千的羸弱之兵,顺江而下参与到曹军中。二是赤壁之败后,留给曹仁守南郡的仅数千人,留给乐进守襄阳的仅三千人。三是曹操曾派出五路援军救援曹仁的南郡,均被关羽的两千军,以游击战法击溃或阻截。南郡是荆州的核心之地,襄阳是荆州的治所,如此重要的位置,给与的军队仅数千人。如果不是兵力匮乏,曹操绝不会如此托大。何况,除了东吴的水军,刘备的陆军虽然兵力不是很多,却也有一两万,而且都是天下的精锐,尤其是山地作战,无人能比。曹操陆军的优势,已经被刘备的兵力抵消了一大半了。如果荀彧还活着,凭他的战略眼光,在荆州没稳定前,攻取江东的机会,实际上是非常不成熟的。所以,他绝不会赞成曹操此时去攻击江东!曹魏的水军,直到司马懿的时候,也没有训练成型,根本无力与东吴在长江展开决战。所以,赤壁之战,是曹操犯了战略上的大错!


傲视苍穹39


曹操并非不想渡江,但只要一天没占据长江就不能渡江而战。渡过长江不难,难在于后续的作战。一旦孙刘水军占据长江,那将切断南北的联系。那渡江而战的曹军将成为孤军,进退不能。就像二战时德国没有登陆英国本土作战,而只用空军轰炸。因为德国海军实力远不如英国。如果德国登陆英国,那他们就会成为英国海军的靶子。即使成功运送了一批陆军上去。英国海军一旦封锁海峡,那登陆作战的德军将成为孤军。后勤、补给、援军等都无法支援。


我举一个曹操渡河的实例。公元211曹操征马超韩遂时,他们据讨潼关以拒曹操。当时曹操因潼关难以攻取,打算渡过渭水饶过潼关。但曹操担心不能安然渡过。徐晃讲叛军尽在潼关并没有在渡口防守,可见叛军无谋。曹操派徐晃率四千人渡河,马超得知后派五千人阻击反被徐晃击败。曹操大军渡河还有一个更大问题就是无法在岸上建立稳固的营寨。因为每次渡过渭水在西岸所建立的营寨都被马超所部破坏。幸好当时天气大寒,曹军用沙土加水结冰筑成坚固的营寨。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岸上有了稳固的据点,曹操也开始率主力渡河,马超率万人阻击。当时曹操所坐船只连船工都被射死,许褚拿着盾牌保护曹操。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当时一部下立马把牛羊等放开,马超的军队立马去争抢牛羊。曹操因此逃过一劫。可见马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所以说此次曹操能安然渡过渭水是因为天气、马超韩遂没有防范渡河、马超的军队军纪不严。如果不是天气寒冷,那曹军就无法在西岸筑起坚固营寨。那这样曹军即使上岸也是一群待西凉骑兵宰杀的羔羊。如果不是马超的军队只顾抢掠牛羊没有全力射杀渡河曹军,那曹操很有可能提前十年去世。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渡。大家想下渭河尚且如此艰险,那长江呢?长江无论水流、深、江面宽度都远胜于渭水。何况孙刘联军的水师虎视眈眈。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城玄武池训练水师,这是在为征荆州做准备。郭嘉生前跟曹操讨论天下形势,认为要统一天下首要在荆州。而东吴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这一年春东吴也进攻江夏郡,斩杀了江夏太守黄祖,俘虏了数万人口。从公元203年东吴就开始执行鲁肃的榻上对。但因江东夷、越多叛乱,使得东吴不能全力西征。公元208年的时候甘宁就向孙权进言早点进攻荆州,不能让曹操抢先。孙权于是马上攻打江夏郡黄祖。曹操训练水师,刺激了东吴。东吴攻打江夏也刺激了曹操。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开始集结人马征荆州,八月刘表去世。鲁肃马上向孙权请求去吊丧,去联合刘备等人抗曹。九月曹操大军进攻到新野,刘琮投降。刘备向南逃到江夏郡夏口,跟刘琦汇合。曹操进军至江陵。 曹操在九月——十一月这段时间在安抚荆州士人,还有就是为集结粮草。孙刘结成联盟,周瑜率军三万跟刘备汇合。孙权周瑜带着三万人先上。他在后方继续集结人马,征调粮草。这时刘琮虽然投降,但曹操实际控制的只有南阳郡和南郡。荆州南部四郡还处于无主状态。孙刘联军在江夏。曹操不是不想从陆路进攻,而是不能。



这也是历代北方政权要灭南方政权所面临的问题。江东处于长江下游,孙刘联军处于中游。南方这地方江河湖泊众多,适合水军作战。不是曹操不想到陆地决战而是不能。但如果水军一路战事不利,那陆军就会成为孤军。归路切断军心必乱,大军后勤也无法保障。但是在南方江河湖泊众多的地理环境,骑兵难以发挥最大战力。就好比孙刘盟军躲在江河湖泊,骑兵是打不了水军的。就好像不能给大炮装刺刀。但孙刘水军却能随时上岸进攻曹军。战事一拖久,是对曹操不利的。当时曹操还没有稳固占据荆州,粮草器械还需从北方运输过来。何况荆州粮草无法支持从北方过来的十五万大军的需要。一旦长江丢了,曹军会面临断粮。



曹操是有动用步骑的,水陆并进的。步骑驻扎乌林,水军驻扎赤壁。周瑜讲: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说明曹操是水陆并进打孙刘盟军。但这场战争的水陆那一路失败都会对战事不利。就好像现代战争都是以陆空或海陆空诸兵结合。曹操虽然有用步骑进攻孙刘,但必竟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军中很多将士生病。这也是曹操不得不依靠刘表降军的原因,曹操如果让生病的步骑军倾巢而出打孙刘盟军未必讨得了便宜。所以曹操想用水军为主步骑为辅,先用水军打败孙刘盟军。赤壁之战曹操水军已经近乎全军覆没。孙刘盟军水陆并进继续追击曹军。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当时曹操已经面临断粮了,如果越江而战。孙刘联军封锁长江,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长江的控制权对曹军是非常重要的。渡过长江不难,历代北方政权都渡过长江作战。难的是控制住长江,一旦南方政权水师封锁长江。那越江而战的军队就成为孤军。历来北方步骑军队都是依靠搭设浮桥通过长江。但南方水师一旦进攻浮桥,自己又没有强大水师保护。 公元208年至公元280北方政权经历了七十多年才平定江南,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没有一支强大水军。北方人不习水性无论如何都打造不了一支强大水军。公元263年魏国灭蜀,西晋代魏后。就在长江上游江州打造了一支强大水军,终于成功灭吴。

蜀吴都是凭其地理条件阻挡北方骑兵。蜀汉官员邓芝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 所以在曹魏西晋多次伐吴中,原因都未能灭东吴水师据有长江天险。其步骑自然不敢过于深入吴境。因为东吴水师完全可以在长江阻挡魏晋军登陆,就算让魏晋军成功打到南岸。魏晋军也恐归路和后勤给切断了。特别是陆军在江南之地水土不服,战力减弱。魏晋伐吴都是水陆并进的,但一直未能消灭东吴水师。公元222年曹丕伐吴,当时魏国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江陵,很多都认为能攻下。董昭对曹丕讲:现在把军队驻扎在洲渚中,已经很深入了。乘浮桥渡水,是非常危险的。只从一条道路行进,是十分狭窄的。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兵家所忌讳的,而现在竟然都实施了。如果贼兵频繁攻击浮桥,我们防守上有一点疏漏,那么洲渚中的精锐力量,就将不再为魏国所有,而将转化为吴国的了。曹丕听从了建议,命令伐吴大军退军。十几天后江水果然暴涨。当时潘璋已经准备好从上游顺流放火烧浮桥了。虽然魏国退的快但损失也是不小的。三国志: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如果魏国有强大水师歼灭东吴水师,那么魏军就没有后顾之忧。


公元219年襄樊战争时,汉水也暴涨。关羽就曾派水军占据汉水,切断了襄樊跟北方的联系。 曹丕多次伐吴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曹丕曾感叹魏国骑兵虽然强,但无用武之地。魏氏春秋: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认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九州春秋: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看见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吴录: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有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而战。南方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三国志: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诸将都有。但是谁愿意寻死路呀。三国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三国志: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当时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准备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三国志: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

江水暴涨是对不习水战的魏军非常不利的。三国志: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这些情况曹操非常清楚的。 曹操后来虽然多次从合肥、皖攻打江东,但从来没有越过长江作战。一直都是在长江北岸。原因就是: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打造过水师外,之后都没有打造水师的记录。因为成本太高了,难以负担,加上北方人不习水性。晋书: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所以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除非曹操能占据长江。


小鸿哥


北军不先击溃南军水师就敢渡江打陆战,这跟找死没区别。北齐就试过,结果是惨败。


南北朝时,南梁内乱,皇帝死了,北齐皇帝高洋见机,就派了一个叫萧渊明的南梁近支皇族去继位。当然,只派一个傀儡过江,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高洋前后又分两批,在南梁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投降了北齐)的引导下,派了大约两万北齐铁骑渡过长江。

北齐军队过江了,没打水战,接下来应该就是摧枯拉朽,暴揍不善陆战的南军了吧?

然而,并不是。

南军在陈霸先的率领下,一面派出水师,封锁长江水道,截断北齐军的后勤补给线,一面修筑防御工事,固守拒敌。就这么耗了一个多月后,北齐军全变了饿死鬼。最后除了几个高级将领坐着小船逃回北齐外,其余的人都做了俘虏。

从陈霸先破北齐之役就可以看出:北军在没有掌握长江航道前提下就敢渡江陆战,无异于是赌博。

我们再来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前哨战是破荆州,刘琮在荆州士族的劝说下,开城投降。刘备闻之,迅速向南逃跑,而曹操也没忘了他,迅速部署五千轻骑展开追击。

在半路上,刘备与关羽分兵,令关羽率水军先去取江陵,他自己则带着老百姓慢慢走。

不久后,曹操的轻骑兵杀到,在长坂将刘备团团包围,打得刘备大败。并赶在刘备之前接管了荆州的粮仓江陵。

刘备逃出包围圈后,江陵是去不了,于是他在汉津与关羽会合,决定去往江夏,与刘表长子刘琦一起应对曹操。

就在刘备去往江夏期间,荆州的南部四郡望风而降,曹操在名义上统治了除江夏郡之外的荆州所有地盘。

刘备逃到江夏后,曹操的追兵也顺长江向东杀了过来。而在这之前,诸葛亮已经去到柴桑与孙权碰面,并与周瑜、程普、鲁肃等东吴将领一起率三万东吴水师西进,与刘备在江夏碰了头。

一个是沿长江东进,一个是逆江西上,所以双方很快就在江陵与江夏之间赤壁碰面,并发生了遭遇战。



这场遭遇战,史籍记载不详,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信息是当时曹军正在东进,没想到吴军会突然杀出,再加上曹军当时又遇到了瘟疫,士气低落,周瑜见机就压了上去,并在水战中击败了曹军。

初战失利,这是很挫士气的,如果再战还是失利,这场仗就打不下去了。因而曹操就不得不把水军撤回北岸,与陆军会合,并把战船停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打算等待良机出现再出战。

而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的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熟。曹操为了解决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的问题,令人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打造了连环战船。周瑜看到后就派黄盖诈降,并最终用火攻打败了曹操。

回看这整个战斗过程可以发现,曹操打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打陆战,因为顺江而下,走长江水路,明显更为便利,曹操用兵,向来是速战速决,此时他若舍水路走陆路,则丧失了速战速决的条件。

至于说在东吴水军的眼皮子底下把陆军送到江南。或者说绕开赤壁,走陆路,直接在柴桑北岸渡江,这就更不可能了。一来,曹操没这么傻。二来,周瑜也不是瞎子。他的水军追着曹军,曹操从哪都无法顺利渡江。

说到这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曹操接收荆州后,握有三十万大军,而且荆州与东吴也有陆路连接,他为什么不把大军全部挪到长沙郡,从当时的湘赣边界走陆路,进攻东吴的腹地呢?


曹操当时之所以没这么做,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就是前面是说的,沿长江东进,不仅进军快,而且路程最近,最关键的是,后勤输送也比较方便。曹操喜欢速战速决,绕开赤壁而从荆南四郡走陆路,这不是曹操用兵的习惯。也非常的费劲。

第二,绕过长江,绕过鄱阳湖,打当时的豫章郡(现在的江西省),再向东北,攻打东吴腹地,固然可以避开水战。但战线拉太长了,基本上横跨大半个东南,补给跟不跟得上都先不说,曹操这么大废周章的调兵,荆州还守得住吗?

别忘了,荆州是刚刚投降,人心不稳,而且四面受敌,益州的刘璋,关中的马、韩,再加上拥护汉献帝的一帮汉臣还想恢复汉室。

曹操能在荆州待多久?把战争从顺江东下变成走东南丘陵,没个三年五载,怕是很难结束吧?而这么大规模的用兵,曹操真的就不怕北方空虚,被人抄了老巢?


第三,孙权当时治所在柴桑,曹操从荆襄方面进军更能一击致命。

孙权的治所一般是在京口(后来搬到了建业),但因为要对江夏黄祖用兵,他的主力西移到了柴桑,所以赤壁之战时,他的治所也跟着搬到了柴桑。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时,东吴的主力(至少不下五万人)在柴桑,不在江东。

而柴桑在哪里呢?就是现在的九江,离江夏也就两百公里的路程。



曹操放着近在咫尺的柴桑不打,不以消灭孙权主力为战争目的。而是走陆路去打鬼人都没有的地方,他怕不是脑子进水了吧?


Mer86


其实这是一个军事与地理相结合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说,北方善步骑,南方善舟船,曹操完全可以渡过长江,像当年袁绍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曹操的地盘上发动官渡之战一样,在荆南四郡对孙权或刘备发动进攻,为何曹操不用呢?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军事问题,一个是地理问题,两个问题又互相结合。

曹操

从军事角度上讲,如果渡江作战,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要保证自己的战略运输线和后勤补给线,那个时候的长江,可没有一座桥,渡江只能靠船只运输,渡过长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战略运输线和后勤补给线不受到敌人的攻击。

而想要保证运输线和补给线的绝对安全,还得靠水军,也就是制水权,谁有制水权,谁就能控制长江,谁控制了长江,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曹操控制长江,他就有能力渡江作战,如果孙权和刘备控制了长江,那么曹操在长江以南的所有军队就变成了孤军,没有补给,没有后勤,只能就地取材,但长江以南没有支撑大规模战争的物资和补给,一旦被孙刘联军切断了长江,长江以南的曹军基本上就会全军覆没。

长江与黄河水路

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后,实际上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在名义上是全部归属曹操的,曹操其实是有条件渡过长江,在南方对孙权进行攻击的,但是这个办法所花费的时间会很长,因为最快拿下刘备和孙权的方法就是沿着长江用水军出击,这是攻击刘备和孙权在时间上最快的办法。

因为刘备和孙权把几乎所有的防御力量都放在了长江沿线,对于曹操来说,只要击败了这些长江边上的防御力量,刘备和孙权基本上就会被消灭,原来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是做了长远打算的,谁知道荆州不战而降,这让曹操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贾诩和程昱都有劝曹操暂缓发动赤壁之战的建议,但曹操都不听,因为只要击败了刘备和孙权在长江沿岸的军事力量,就能加快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更何况此时曹操的军事力量占了绝对的优势。

孙权、曹操、刘备

从军事力量的数量和实力上来看,曹操远胜孙刘联军的数倍,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换了谁都会选择与孙刘联军主力在长江决战,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孙权和刘备,就能迅速统一整个南方,所以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曹操选择不渡江作战,而是沿江作战,但同时在长江北岸,曹操仍然有陆军跟随的。

从地理角度来看,曹操不能渡江作战的唯一原因就是长江

长江流域图

因为长江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一条河,我们都听说过长江上会有军舰航行,但没人听说过黄河上有军舰航行吧,这就是长江与黄河的区别,因为长江不仅比黄河深,而且还比黄河宽。

黄河的平均宽度是659米,平均深度是2.5米,长江的平均宽度是964米,平均深度是1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达到惊人的103米,所以长江更适合发展战舰,而黄河不行,所以袁绍可以渡过黄河打曹操,因为双方都没有水军,只是靠船渡过黄河然后交战,但长江不同,长江是深水航道,很适合战舰航行,所以孙权把长江当成天险,大力发展战舰。

荆州地图

长江在古代真的就是天险,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除非你用水军击败孙权军,否则你无法渡过长江,即使一时渡过了长江,也无法立足,孙权能够凭借强大的水军封锁你的交通线,打击你的补给线,而且凭借运河和支流,战舰能够从长江进入洞庭湖、鄱阳湖、淮河等各个支流和湖泊。

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长江以南,如果曹操无法消灭孙权和刘备的水军,就永远也无法击败他们,即使渡过长江作战,你也会现在南方仍然需要战船配合作战,因为从荆南四郡攻打孙权,还是要跨过湘水,还得依靠水军护航,要不然孙权方派出水军攻击你的渡江船只,曹操在南方的陆路进攻还是要失败的。

荆州水网图

所以曹操要想击败刘备和孙权,长江是无法越过的屏障,长江隔绝了整个中国南方与北方,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屏障,而要越过长江,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地击败南方的水军,只要消灭南方的水军,基本上就能收复整个南方,这就是重中之重,也是曹操必须要在长江上与孙刘联军决战的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你的问题看得十分准确。曹操在赤壁之战是犯了战略性错误。应该首先渡江占领陆地。因为曹操在赤壁拥兵百万(可能垮涨一点)诸葛估计七十多万,那也不算少了,东吴总兵力四十万多不到。曹操只要把这些兵马拉长战线二三百里,东吴就无法抵抗,只要渡过长江东吴必败。

。同解放军横渡长江一样,或许毛主席总结了,曹操兵败的教训,将兵士拉长到五百公里之长,使得国军的江防失去了作用,国军听到江阴口失守,南京守军已心荒,只想保命准备南逃,根本无心打仗,西线听见南京解放,国军长江防线全线动摇,军心已乱,将领已弹压不住,一举长江全线攻破。

。曹操如果不采取水面阵地战,即使打不赢,也不会败得这么惨,损失兵马近六十万,从此没法再次兴起,古世告终。


老龚166916589


我们知道,刘备从袁绍那逃到荆州刘表处以后,曹操并没有放过他,而刘表也预感到曹操南征是早晚的事,于是就派刘备屯驻新野,成为抵抗曹操的第一线。曹操在彻底解决了北方问题之后,遂决定开始南征,派大将夏侯惇和于禁征讨新野的刘备,结果大败。对此,刘表很是欣慰,准许刘备屯驻沔水北岸的重镇樊城,也就是说,在新野和襄阳之间建立了一定的防御纵深。

但随后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曹操震怒于夏侯惇的大败,率大军亲征来了。恰在此时,刘表死了,留下了三大矛盾:刘琦和刘琮的矛盾、荆州蔡氏等大族和刘备的矛盾、战还是降的矛盾。接着来看第二点。由于刘备是个抗曹死硬派分子,所以在刘表一死之后,立马就和荆州土著势力的理念发生了矛盾,荆州立马分裂为了两大势力,即刘琮派和刘备、刘琦派。刘琦因为立嗣之争,只能是倒向刘备,诸葛亮出于布局的想法,建议他出镇江夏。这也就是刘琮为何不告诉刘备,他已投降了曹操。再看第三点,刘备路过襄阳时,和城楼上的刘琮到底说了什么,吓得对方半死?我们来大胆猜测下,刘备说:"你是汉室宗亲,就连汉献帝都被曹操折磨得生不如死,你投降他能有啥好果子吃?"此话一出,刘琮想必定然肝胆俱裂,蔡瑁等人在一旁奸笑不语。最后看第四点,刘琮身边的官员为何要跟着刘备跑?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刘琮投降曹操的事。蔡氏等大族策划投降曹操,就连一水之隔的樊城刘备都不知道,这就意味着,不但迎立刘琮是秘密策划的,投降曹操这么大的事情也是一样,只有荆州大族的几个核心人物才知晓。这样一来,我们就好理解为何大批中下层官员,会蜂拥出城逃窜了。因为大批中下层官员,很多都是流亡北士,他们很多都来自兖州、徐州、豫州等地,曹操在以上三州大肆屠杀名士和屠城的壮举,大家可都是清楚的很。所以,刘备携民渡江的历史真相就是,根本不存在这件事。怎么说?刘表死时,蔡氏等大族封锁消息,立刘琮为荆州牧后,拒绝刘备和刘琦前来襄阳吊唁。曹操大军到达宛城后,蔡氏等大族力劝刘琮降曹,刘琮被迫同意,希望曹操出兵打败,至少是打跑刘备,好断了荆州抗曹势力的念想,然后无障碍降曹,并希望曹操在拿下刘备之前,暂时不要公开自己已投降的消息。曹操对此欣然同意,但消息还是在小范围内泄漏了,这个途径,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为伊籍。此人是荆州上层核心人物之一,且私下早就向刘备表达了依附的想法。刘备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吃一惊,为防止腹背受敌,只好放弃樊城,一路向南。樊城的百姓是不需要逃跑的,因为刘备这个抗曹顽固分子已经走了。也就是说,刘备从樊城出发的时候,除了高层家属之外,就是部队,并没有多少樊城百姓跟随。在途径襄阳的时候,刘备对刘琮说的那番话,普通的荆州官员仍旧一头雾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还以为他是羞愧于夺了大哥刘琦的继承权。他们只知道,刘备放弃了在樊城的防御,那么襄阳也不好守了,既然刘备准备南逃,大家都知道江陵物资粮草充足,为何不随刘备一起,而要在襄阳等着曹操来屠城呢?

我们终于明白跟随刘备逃跑的群众,其实基本上都只是襄阳城的基层官员和百姓,而樊城的百姓根本就没必要跟着跑。既然如此,哪襄阳的群众也根本不需要渡过沔水,直接从陆地跑就是了,所以说,压根就不存在刘备携民渡江一说。大批群众打开襄阳城门出逃时,正是刘备趁乱混进城,一举拿下襄阳的良机。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诸葛亮建议拿下襄阳是十拿九稳的事,只需要张飞、赵云、陈到三人带着愣头青刘封,控制住刘琮,墙头草蔡瑁根本就毫无办法,襄阳名将文聘更是羞愧的闭门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