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浙江西部,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

衢州


衢州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浙江西部,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


一、城市概况及历史沿革

衢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钱塘江的上游,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介于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衢州南接福建,西连江西,北界安徽,东与省内的杭州市、金华市、丽水市为邻,东北距省会杭州市256公里。总面积8849.2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0.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9.78平方公里。现辖柯城区、龙游县、衢县、常山县、开化县等1区4县,代管江山市。

衢州市区位于衢州市域的中部,衢江和乌溪江之间的冲积平原上,衢江沿建成区的西侧和北侧通过,乌溪江沿建成区的东面通过,在建成区的西北与衢江汇合。

衢州现有人口总数为237.97万,其中市区人口25.4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回、苗、畲等31个少数民族。

1974年在衢州上方附近的建德县(历史上曾为衢州的辖区)发现的建德人犬齿,证明早在五、六万年前,衢州就已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考古发现更证明,至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衢州已有数十处人类定居点。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衢州进入阶级社会,人口稠密,制陶业发达,并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青瓷。衢州夏禹时为百越之地。

从衢州各地出土的大量印纹陶器、原始青瓷,说明商、周时期的衢州亦相当繁荣。

衢州有文字可考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482年,至今已有2485年的历史。

衢州春秋时为姑蔑之地,后属越国,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时属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分姑蔑地置太末(今龙游城)县。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太末置新安县,属会稽郡。

三国时期,“吴谴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明一统志》)峥嵘镇即衢州的峥嵘山,现统称为府山。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新安县改称信安县。

梁武帝萧衍大兴佛教,当时的衢州城内建有天王寺、天皇塔,衢州城的范围已从峥嵘山扩大到衢江边,城池规模与现存城址大体相当。

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置信安郡,为治所,为衢州设郡级行政建制之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太末县分属吴宁(今金华县)、信安。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婺州为婺、衢二州,因境内有三衢山,且为浙赣闽皖四省通衢之地,故于信安县置衢州,遂为州治,“衢州”之名始称于此。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玉山6县。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衢州。

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改信安县为西安县。

五代时期,衢州属吴越国,治仍设于西安。

北宋建立后,衢州仍辖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四县及开化场。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渡,建都临安,孔子第四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妇楷木像从高宗南渡,赐居于衢州,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仿曲阜规制重建家庙于衢州菱湖,是为孔氏南宗孔庙之始。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州为路,置衢州路总管府。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废衢州路设龙游府,府治西安县,二十六年复为衢州府。

明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朱元璋军攻克衢州,改衢州路为龙游府,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5年)复改龙游府为衢州府。

从此至清朝末年,衢州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在地。

1912年2月,废府,改西安县为衢县。

1927年国民政府废道制为省、县二级制,各县直属浙江省政府管辖。

1935年衢州成立浙江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属暨保安司令部。1946年衢州设“衢州绥靖公署”1948年浙江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属暨保安司令改为第三区。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衢州,于衢县城区始设衢州市,1949~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专员公署驻地。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衢州市(县级),隶属金华地区。

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衢州市升格为省辖市。

二、历史文化价值及地方特色

(一)历史悠久、人文汇萃

衢州有文字可考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482年,至今已有2485年的历史。衢州古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始为姑蔑国,后属越国,秦为太末县地,汉名新安,隋称三衢,唐始称衢州,此后千余年,衢州城历为州府路道区的治署所在地。

悠久的历史给衢州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们的种类有寺庙、家庙、城墙、城门、官署、会馆、古塔、钟楼、楼堂、厅阁及民居、摩崖石刻、历代碑刻、古树名木等。现在,在衢州古城内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1处、文保点35处和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在衢州古城范围外市域范围内还有省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单位1处、区县级文保单位55处。

衢州风光迤旎,有作为衢州发祥地的府山、有被誉为“围棋仙地”的烂柯山,有《聊斋志异》中“衢州三怪”的出没之地等名胜古迹。

衢州人文渊薮,名人往来频繁,谢灵运、白居易、孟郊、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等历代文人都为衢州写下了名篇佳作;徐安贞、赵扑、徐徽言、叶秉敬、杨继洲等衢州籍名人也为家乡谱写了瑰丽的历史篇章。

(二)“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衢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钱塘江的上游,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历来是浙西的交通、贸易和军事重镇,是四省边境地区的交通和贸易中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南宗孔庙,孔氏“第二圣地”

在衢州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最为有名是南宗孔氏家庙,为全国仅有的两座孔子家庙之一。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于临安。孔子后裔——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抱负着孔子和元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袭封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赵构南下,赐居于衢州后,开始仿山东曲阜的规制建造,兴建孔氏家庙。从此之后,衢州就被孔氏子弟称为“第二圣地”。

(四)格局典型,城郭依旧

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衢州古城,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选址科学合理。衢州古城规划合理,布局严谨,坚固高大的城池由衢江和护城河拱护,宜于防守。衢州古城的格局为东西略长、南北稍短的长方形,城墙四周共设有六座城门。衢州古城内的道路自清代嘉庆始即呈四纵二横的棋盘式格局,经过规划的城内水系即便于交通,又便于生产和生活。现存的府城以唐代为基础,明代重修,至今仍保留有水亭门、大南门、小西门、西安门、东门、小南门等六座城门和近2000米城垣,城外的护城河也基本保持完好,二纵三横的道路依然是城市现今主要交通格局。水亭街和北门两片历史街区较为完好的保存了衢州清末民国初及民国初年的建筑风貌和街巷格局,是衢州古城风貌的集中体现。

三、重要文物

在衢州古城内至今仍遗存有众多的传统建筑,它们的种类有孔氏家庙、寺庙、祠堂、城墙、城门、官署、会馆、古塔、钟楼、楼堂、厅阁及民居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衢州府城和周宣灵王庙3处,省级文保单位有天皇巷天后宫、达源号钱庄、衢州侵华日军细菌弹投放点旧址(黄氏民居)、徽州会馆、衢州书院、衢州孔氏民居、神农殿、巨化电石工业遗址处8处,市级文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点29处(详见附件1)。

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衢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位于名城内的有西安高腔、烂柯山传说、祭孔大典(南孔祭典)、杨继洲针灸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6个,位于名城内的有西安高腔、祭孔大典(南孔祭典)、烂柯山传说、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衢州摊簧戏、衢州白瓷烧制技艺、杨继洲针灸、衢州祠堂营造技艺、衢州乌米系列食品制作技艺等9个。

五、历史文化街区

《衢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北门街和水亭门两处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宗孔庙府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衢州古城西部,重点保护区面积7.75公顷,街区内有国、省、市重点文保单位14处,第一批公布的历史建筑有59处。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衢州古城中部,重点保护区面积1.19公顷,街区内有国、省、市重点文保单位3处,第一批公布的历史建筑有21处,是衢州传统风貌建筑最集中、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街区。街区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保留完好,散布着庙宇、宗祠、会馆、城楼、古迹及成片的传统民居,是衢州保留最完整、最体现古城风貌的两个街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