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是的,4~p就是你们想的那个4~p,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重口。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陈国。陈国是周武王册封的诸侯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东部。陈国君主妫姓陈氏,是舜的后代,开国后历19世传到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陈灵公。

初封的陈国是侯爵级的大国,但经过春秋早期的兼并战争,至灵公时代,陈国已是在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弱国。灵公在外交攻伐中表现得中规中矩,本应是史书中几笔带过的人物,但是他奇葩的xing癖和和惨死的经历终于使他成为被太史公不吝笔墨描写的人物。

关于灵公,最著名的史实就是他热衷于4~p,堪当4~p狂魔。另外3人是大夫孔宁、仪行父以及夏御叔的寡妇夏姬。说起夏姬,那是大大的有名,春秋时代著名美女加yin妇,“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嫁给了陈国司马夏御叔,生下一大胖小子,即本文另一主角夏徵舒,貌似也有过一段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描写夏姬未出阁时曾与庶兄妹双~飞luan伦,暗示夏徵舒的血统值得怀疑。此说法无正史证据,可信性很低)。

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后来夏御叔壮年夭亡(大概死于身体被掏空),夏姬不甘寂寞,开始在陈国贵族中寻找新情人,经过一番骚操作,她与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三人结为好p友,4人时常抱作一团,过着没羞没臊的xing福生活。可怜夏徵舒,本来小小年纪就缺了爹,现在又摊上这样的妈,相当于也没了妈。

其时,夏姬已年近四旬,但保养得好,肌肤神态仍似少女,再加上活儿好(不要问我什么活儿),使灵公三人欲罢不能。三人甚至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堂上忘情地嬉戏奔跑。

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这时,一个厚道人看不过去出来说话了。大夫泄冶私下进谏道:“君主和大臣当众yin乱,百姓就不知该效法谁,而且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君上你还是把她的衣服收起来吧!”灵公当面表示能改正,过后就把此事告诉了另两个男P友孔宁和仪行父,三人都很愤怒,于是把泄冶做掉了。。。

做掉了。。。

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为什么?泄冶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吗?确实,他有些忠言逆耳了,但他做得很有分寸啊,并没有当众进谏,而是很顾及你颜面地私下说。而且也没说要你一定不yin乱啊,只说让你注意下社会影响,顾及下夏家的脸面,不要再做一个狂奔的女装大佬了。这么忠厚,做事又有尺度的大臣可遇不可求好吗?但是对灵公这种傻缺君主来说,颜面一文不值,谁扫兴谁就该死。

所谓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为人君者不讲理到这个地步,那真是离死不远了。

随着时间流逝,夏徵舒逐渐长大,他明白了夏姬和灵公等人的奸~情。但一边是他的君主,一边是他的生母,自己只是个十几岁的缺爹孩子,他又能怎么样呢?每次灵公等人来夏家“公办”,徵舒就自动躲出去,落个眼净心清。这是徵舒最后的底线了:至少不要当着我的面撕我的脸,这样我就都忍了。可惜没谱的灵公还是跨越了这条死线。

一天,夏徵舒在家中举办宴会招待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也在座。徵舒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感谢灵公辛勤照顾他母亲,而是由于灵公刚封给夏徵舒司马一职。徵舒知道,这都是灵公为了讨好夏姬。可无论如何,总要走个过场表示感谢。宴会上的夏徵舒是屈辱的,但他还是努力陪笑。当时宴会表面的气氛料想是十分轻松和谐的,否则灵公也不会如此忘形——他看了眼夏徵舒,一句骚话对着孔宁、仪行父阔口而出:“徵舒长得像你俩。”二人赶忙对骚:“,还是更像君上。”

夏徵舒:“!?”

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是可忍孰不可忍!夏徵舒已经出离得愤怒了!他拂袖离席。那三个250还以为对方只是在耍小孩子脾气,吃喝戏谑依旧。殊不知徵舒出了门就先把母亲锁在屋里,披盔戴甲率领若干心腹家丁杀了进来。陈灵公见状衣衫不整地仓皇逃窜,最终还是被夏徵舒乱箭射死。可惜孔宁和仪行父两人趁乱一路撒丫子颠到楚国,向楚王告状。灵公太子陈午听到消息也北上逃到晋国。

就这样,一代逗逼陈灵公嗝屁了,死得很有喜剧笑果。纵观中国历史,昏庸好色的君主着实不少,但像灵公这样清新脱俗的属实罕见。他依仗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肆意践踏他人尊严甚至性命,却忘记了他的权力本质上来源于大多数人的认同,当大多数人都认为你德不配位时你什么都不是,这时如有人想取你性命简直易如反掌。

灵公死后,夏徵舒干脆自立为国君。夏氏也是陈国宗室,是陈氏分支(先秦时代宗法制下,如分家从宗家独立,则要另取新氏),徵舒对国君之位本有一定的宣称权,再加上大家早就看不惯灵公,所以徵舒的自立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对。但也仅限于国内。

别忘了,孔宁和仪行父跑到楚国去了。他们跪在楚王面前,声泪俱下地控诉夏徵舒弑君自立,对他们与夏母yin乱逼反徵舒的事却选择性缄口。当时的楚王正是春秋五霸之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贤明如庄王,对陈国政变的原由只怕是洞若观火。但是庄王不在乎真相,他要的只是楚国的富强。陈国是与楚国相邻的千乘之国,不算强也不太弱,是很好的扩张方向。庄王一直苦于没有伐陈借口,这场政变简直是雪中送碳。可怜夏徵舒,螳臂如何挡车,在楚国强大的攻势下最终兵败被杀,死于车裂。楚国将陈国故土设为县。当然,不久庄王在申叔时的劝谏下从晋国迎回了灵公太子午,复立陈国为亲楚政权,陈国一百多年后才被楚国彻底灭亡,这是后话了。

这个故事中,夏徵舒是值得同情与惋惜的。本是受害者的他在盛怒之下,未曾充分考虑陈国依附大国生存,没有完全内政自由的现状;未曾详细慎重地制订后续计划,草率地发动弑君政变,令自己在道德立场上的优势瞬时化为乌有,最终在强大楚国的干预下身死国灭。“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并没有多么大快人心,只是很憋屈的“极限一换一”。这让人不由得脑洞大开,在陈国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夏徵舒怎样才能在报仇雪恨的同时善终甚至建功立业呢?

笔者在此斗胆抛砖引玉。在陈灵公当政时期的四大强国中,秦齐距陈太远,陈国主要处于晋楚的权力辐射中。此时晋国国内局势动荡,赵盾专政,引起晋灵公激烈反抗,最终晋灵公失败被杀,赵盾另立晋成公,这个过程严重破坏了晋国文、襄时代的和谐气氛,而且赵盾对内党同伐异,使君臣之间猜忌重重,卿大夫间勾心斗角;对外贪赂失信,使各诸侯国逐渐不满于晋国的霸主地位,对其阳奉阴违。反观楚国,自庄王即位后锐意进取,先后攻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连战连捷。甚至在周都洛邑搞阅兵式,询问周使九鼎的轻重大小,觊觎天子权威!各诸侯国开始拉近与楚国的关系,楚国逐渐成为新的霸主。从距离上说,陈国毗邻楚国,与晋国还隔着郑国。陈灵公即位后,先听命于晋国,后亲附于楚国,也是基于以上情势所下的决断。所以夏徵舒要想掌握主动权,不依靠楚国是不现实的。他不妨利用楚国觊觎陈国之心,暗中与庄王联系,控诉灵公辱己生母,鼓动庄王讨伐荒~淫无道的灵公,向庄王表忠心愿做带路党。如此,待楚伐陈成功后,夏徵舒进可在庄王支持下自立为陈侯,退可做权臣操控新君。即使庄王下定决心废陈设县,夏徵舒也至少可以在报仇雪恨的同时保留荣华富贵。这是一个不光彩的方法,却是比较现实的方法,历史上不是没有成功的带路党,比如引犬戎杀幽王另立平王的申侯,比如引吴王攻破楚都的伍子胥,当然夏徵舒不认识后者。

一句骚话引发的血案——“缺爹少年”怒杀“4~p狂魔”

以上就是笔者不成熟的脑洞,我想如果夏徵舒不是“冲动犯罪”的话,他本能够想到这一层,可惜。不知聪明的读者有哪些高明的想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