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莫測的“SPECIMEN”錢幣

“SPECIMEN”這個詞本意是樣品

或者樣本,與錢幣領域的樣幣並無絕對意義上的聯繫。只是第三方評級公司發明了一類介於精製與普制之間的類型稱為Specimen(PCGS的解釋是“樣幣或有樣幣特徵的幣(Specimen)”,NGC的解釋是“Specimen。硬幣狀態介於MS和PF之間”),簡稱SP,今天將其理解為樣幣的人也不少。



不過今天我們打算來聊一聊的並不是第三方評級公司永遠也說不清楚的SP評級,而是一類帶有“SPECIMEN”幣文的中國製錢樣式錢幣,他們的來歷值得好好探究一番。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SPECIMEN”錢幣(天津楊然先生藏品)


這種錢幣直徑20毫米,重約1.5克。形制為圓形圓孔,仿中國製錢樣式,外廓圓形,內廓方形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正面為“SPECIMEN”的八個字母兩兩分組成“SP”“EC”“IM”“EN”位於內廓的四邊。使用的是傳統維多利亞式字體。


背面為年份,既可以作為“1866”也可以作為“1899”解讀,類比正面幣文的方向,按照內廓向下來考慮,可以讀作“1866”。如果按照“18”兩字的方向來理解,也可以讀作“1899”。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現有的著作來看,所見有提及這種錢幣的似乎只有2014年Gadoury出版的法屬印支藍皮書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Lecompte在書中將這枚錢幣歸於法屬印支錢幣之列,將其編號為4a,把年份解讀為1899年,並稱僅知有三枚傳世。



這些說法靠不靠譜呢?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2009年4月香港拍賣會拍品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上海崇源2013年秋拍拍品(與2009年4月香港拍賣會拍品為同一枚)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2015年8月SBP香港拍賣會拍品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藏品


首先除了天津楊然先生的藏品之外,近年來拍賣中所見有兩枚(其中一枚出現2次),博物館藏品已知的另有一枚

。包括Lecompte書中配圖的那一枚的話,合計已經有5枚。傳世數量應該比藍皮書還是要多一點的。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大法國之安南當二1899版(作者藏品)


法屬印支錢幣當中,與1866年或者1899年時期相近的只有正面為中文幣文“

大法國之安南當二”的2 Sapeque錢幣。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六百分之一通寶(作者藏品)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機制啟定通寶(2014年Chaponnière & Firmenich拍品)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機制保大通寶(2014年Chaponnière & Firmenich拍品)



從法屬印支的其他仿中式制錢樣式的機制錢幣來說,無論是1905年的“六百分之一通寶”還是機制“啟定通寶”或者“保大通寶”在

時間上都更晚,更不可能與這種“SPECIMEN”錢幣有什麼聯繫。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大法國之安南當二1898版(作者藏品)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大法國之安南當二1901版(作者藏品)


“大法國之安南當二”系列由巴黎造幣廠製造,自1879年起到1902年結束為止設計無甚大的變化,從1879年一開始就是圓形方孔,直徑20毫米,重2克。1899年版與前後的年份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將“大法國之安南當二”與“SPECIMEN”錢幣相比較的話,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他們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直徑相同都是20毫米,後者的1.5克重量比起前者的2克要輕25%;前者的外廓窄而後者要寬得多;前者是帶有一定弧度的方孔而後者是圓孔內廓的形狀來說前者四角略尖而後者偏圓;字母與數字的字體也相去甚遠。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方孔位置偏移的大法國之安南當二1887版(作者藏品)


中式制錢樣式的機制錢幣採用圓孔,常見的原因是造幣工藝上圓孔更易處理,而不像方孔需要對齊。相對早期的“大法國之安南當二”也確實有方孔位置與內廓未對齊的情況,但是在1899年前後的年份中已經甚為少見,可見巴黎造幣廠對方孔的加工工藝已經漸趨成熟。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1878年打孔使用的1875K法國本土1分銅幣(作者藏品)


比“大法國之安南當二”更早一些時候的1878年,法國人嘗試將1875K法國本土1分銅幣打孔使用時,確實打的是圓孔。但是由於這種打孔錢幣不受當地人的歡迎,實際未能大規模推行流通。

如果按照藍皮書的定位,那就意味著法國人在1899年特地製造了這樣一種與流通中的“大法國之安南當二”形制完全不同圓孔減重的錢幣。而後續的流通幣上又完全沒有任何變化,這就不太合邏輯了。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19世紀的巴黎造幣廠


另一方面,巴黎造幣廠沒有在錢幣試樣上使用“SPECIMEN”一詞的習慣。這個詞彙本身和它的維多利亞式字體都更像是源自於英系。


神秘莫測的“SPECIMEN”錢幣

1880年代到1900年代的一些法屬印支錢幣著作


而且,同時代的各種法屬印支錢幣著作上,儘管都有提及當二錢幣,卻無一涉及這種“SPECIMEN”錢幣。如果法屬印支殖民當局真的曾經有過這樣改變錢幣形制的想法,也不太可能被同一時代的各種錢幣著作都忽略掉。


結合上述分析,並經過與法國錢幣學者的探討,初步的結論認為藍皮書將“SPECIMEN”錢幣歸於法屬印支錢幣應該是不合適的。這種錢幣究竟來自何方,希望未來探尋能夠找到進一步的相關信息。

作者:sinial 李駿 南洋錢幣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