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误读的王安石《夜泊瓜州》

王安石的《夜泊瓜州》,一真被理解为对家乡的思念,我则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它的真实的情感应该是对去职而不能推行新法的忧虑。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能见到的各类课件和赏析文章,无一例外地把“明月何时照我还”解读成急切地盼望早日回到家乡钟山(南京),这当然自有道理,但我却觉得这样解诗就浅了。钟山不止是他的家乡,还是他罢相后江宁知府的新任所,他有那么急切地想回家乡去当那个知府吗?他政治上一遇挫折就不想富国强兵了吗?显然不是,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来说,国是第一位的,实现政治理想是第一位的,谁罢职回乡还嫌自己走得慢呢?何况再慢也可以计算途程,哪来“何时”之问?有了这些疑问,所谓“表达了急切地盼望回到家乡的心情”之说明显是曲解了。

我认为,王安石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忧国情怀,熙宁七年天下大旱,反对派大绘灾民流离失所的画面弹劾王安石,说他变法豁了天下,“荆公不去天不雨”,要求罢免他的职务。还说动曹太后与高太后,出面做工作,神宗终究架不住内外夹击,罢了王安石的相,贬为江宁知府,王安石无奈离开京城去新的任所钟山上任,总不成他还十分兴高采烈吧?王安石熙宁四年四月罢相,这应该是他赴溁知府任时的作品。我以我的理解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江流南岸就是江宁的京口,与这扬州地界的瓜州古渡只有一水之隔,新的任所钟山也只相隔几个山头(我很快就要到哪里上任了)。恼人的春风已经吹绿江流南岸的花草,天上的明月(今夜最后在北岸照耀我)什么时候能照耀我重新北还呢?

这里是对治国的忧虑,是对改革夭折的惋惜,不是急于过江南归的情绪。当然,第二年明月就照他北还,再次拜相。

这首与他的五绝《梅花》是同期作品,情绪波动应该是一致的,可以作为印证。《梅花》写于他第一次罢相后的冬天,依然充满了对改革的忧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学冠天下,本不该有所非议,但这首诗的“数枝”和“独自”很不协调,一才是“独',多则不”独“,第一句显然斟酌不够充分。这里的”梅“暗喻改革者,”寒“自然代指反对派,诗的情绪和《夜泊瓜州》相一致,都是对变法中阻力重重的感叹,对富国强兵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