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古人“追的哲學”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典籍,是文化的代表。

《詩經》的第一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的就是男女相愛的故事。孔子在《禮記》中提到人生的研究:“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飲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後天的基本慾望。一個人需要吃飯,生下來要吃奶,長大了就需要兩性的關係,人類文化就從這裡出發。

影響這個時代觀念的兩種思想,一個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另一個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認為人類一切心埋活動都由男女性慾的衝動而來,這一思想對現代文化影響也很大。有人依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來看歷史文化,認為歷史上的英雄創業,就是一種性衝動,乃至說希特勒是性變態心理。我們現代思想界受這種說法影響的也很多,把歷史寫成的小說,好多也都加上了這種想法。甚至許多戲劇、電影故事,總要插上一些性片段。

在中國古老的文化中,孔子根據“飲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倫理是由男女相愛而成為夫婦開始的,所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有社會一切的發展都由性的問題開始。

孔子告訴我們說,關雎,樂而不淫。大家要注意這個淫字,古文中的“淫”字,有時候是廣義的解釋:淫者,過也,就是過度了;又如雨下多了,就是“淫雨”。所以樂而不淫,就是不過分。中國人素來對於性、情、愛的處理有一個原則的,就是所謂“發乎情,止乎禮“。

但《關雎》這篇詩中,也有哀怨,雖然只有幾個字。它最後說:“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這個求,就是追求,追不到的時候睡不著,睡不著還在床上翻來覆去。可見這中間還有哀怨,儘管哀怨,並不到傷感的程度。道理就是說一個人情感的處理要適中,合乎中道。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我們古人的文化思想,那麼現代的我們呢?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古人“追的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