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我正待入场

文/久久晶


“ 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身边不碰股票的朋友:学点和投资相关的知识,总是好的。”


昨晚的朋友圈被美股大跌刷屏了。连续两次触发熔断,各种悲观的情绪都被激发出来。


一时间,感觉身边多了好多做美股的朋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投资美股甚至投资股票,还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股市暴跌,我正待入场


我买美股的时间是在10年前。那时开户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因为我没有开国外及香港的银行账户,所以,还要去国内的银行填写国际汇款,把美金转去美股券商Scottrade。


只记得那家券商的客服极有耐心,晚上11点打越洋电话过来,指导具体的操作。他们都是说着流利中文的中国人,24小时轮班在线。


新手总是要当韭菜的。那时投入的钱也不多,亏完后,就没有继续加仓了,权当一种体验。不过十年后,我还是新开了美股账户,只是一直空仓,在持续观望。


所以,昨晚的大跌对我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以及记录一下,我这段时间对投资的粗浅看法。


股票这块,我的朋友们是两极分化。有手握上亿资金的私募大佬,或拿着几百万身家全职炒股的个人投资者,相反的一面则是完全不沾股票,只关注实业的小白。


今年年初以来,我和后者见面时,都会让他们多多少少买些股票。想想那段时间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讲得还不够系统化,希望这篇文章能梳理清楚。


我一直在纠正身边很多朋友的观念,那就是——炒股并不是副业。炒股也不纯粹是一种投资或理财的行为。关注股票,其实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我以前是记者,这个很容易理解——我跑的领域是科技与商业,这里面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波动就是新闻题材。


放到其它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身处零售行业,你要关注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公司;如果你身处餐饮行业,那海底捞、九毛九、全聚德的表现,你总得关注下吧。


如果你没有行业的视野,也不关注宏观经济环境,那你难免一叶障目,会只在自己的公司里打转。


每家公司虽各有不同,但放在一个行业里,终归是有70%的共性的。看一只股票,会有企业自身提供的财报、券商及分析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以及各种炒股论坛里庄家、散户发布的信息……你看完这些信息,也就基本明白了这家公司以及这个行业的运作规律。


所以,我劝人买股票的时候,一般都是建议对方买自己所在行业的股票。既与自己的工作相关,学以致用,在同样的信息量下,又能比外行人更具有敏感性。


这种“相关性”,是我认为的炒股的价值所在。


不过,也有朋友和我交流的时候说,正因为自己太了解所处的行业,甚至太了解某家公司,也获得了很多“内部信息”,操作起来反而很多迟疑,不够果断,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机会。


这就是我接下来想说的第二个问题了。


我做股票有几个原则,其中一个便是不听消息。


以前在媒体从业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都会听到和个股相关的大量的消息。而后我发现身边操盘大资金的朋友,也是“情报收集站”,不同渠道的消息每天纷沓至来。


通过持续的观察,以及与股价表现的交叉求证,我自己定了一个“不听消息”的原则。因为你不一定会从某个消息上挣到钱,但你绝对会从某个消息上亏钱。因为墨菲定律说,越怕什么,就越有大概率发生。这句话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回到做股票的出发点,如果你有一份全职的工作,你研究股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那听消息的本质就是投机行为,会让个人心态变得糟糕。


当然,我并不是把“消息”全盘否定。有时候“空穴来风”必然有其道理,它们可以作为求证和佐证你交易行为的依据。当然,要特别注意的是,通过不正当途径非法获取内幕消息,操作内幕交易实施的非法获利是会负刑事责任的。懂点法律很重要,不能有侥幸心理。


因此,老老实实研究行业,不要投机取巧。


光是研究公司,怎么赚钱?


其实以前,我一直没有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亦然,因为大家的逻辑是:选中了好股票,必然就能赚钱。


直到不久前听了位财经评论员的直播,我才茅塞顿开。他说“我们研究公司不是为了买什么,而是为了不买什么。因为不买就不会亏钱,但买入你就有可能亏钱”。


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反向逻辑。但它给了我两点启发:一是研究透一家公司,和挣钱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二是适时的持币观望,是在盈亏之外,还有多一种选择,那就是不赚不亏。但一直满仓,就只有两种结果。


所以,我想和小白们表达的是,研究股票对你的业务有帮助,但不一定能让你赚到钱。因为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你认为一家公司有前景,并不代表这家公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让你赚到盆满钵满。这是两回事。


研究,是一个基础工作。但能赚到钱,需要更多的决定因素。


在股市上成为赢家的散户,是极少数。但是,如果我们认清楚做股票的目的和意义之后,就会对短期得失看得不那么重了。


况且,作为一个有着自己事业的非专业投资者来说,事业上的成长也是一种投资,而这种回报是自己能预估且看得到的。


当然,当你步入投资的大门,用上述思维去指导自己工作时,你也会不满足于自己股票投资的业绩。但在我看来,就这样熟悉了解的过程,一般用上5-10年,才叫做刚入门。


​投资这事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在这期间,不仅是你获取信息、了解行业、提升自我的过程,还是你自我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


说一件有趣的事情。


前段时间某新能源汽车在美股暴涨50%,一个朋友写了篇长文,讲述自己因为反应不及时,错过了几个亿。里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逻辑,总结了错失的原因。


看完文章我就微信问,在你做这些判断的时候,你是不是不看技术指标的?对方回答,是的,我不太看这些,我也不懂。


当时让我感慨的是,不懂技术指标就可以操作上亿元的资金,中国真是人傻钱多啊。


在炒股的人当中,有“基本面派”,即主要看分析报告,以及看基本面看逻辑的;有“技术派”,只关注技术指标的,不看基本面的;也有“折中派”,就是啥都沾一点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总结哪一类更好,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们的可取之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例如上面讲的故事的主人翁,看技术指标并不是他的特长,也许在某个时候也会影响了他操作的判断。但他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明白了这种方法适合他,那他也一样能挣到钱。


所以,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要懂得看技术指标才能入场。但你肯定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检验过程,来了解自己,更适合怎样的操作风格。这是进阶的下一步。


写到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投资是一件没有边界的事情,你钻进去越多,越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但如果你因为各种理由站在它的门口不肯进去,你会错失很多种可能性。


而且,就投资而言,也不仅仅指的是股票。基金、债券、期货、银行各种理财产品,以及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都包括在投资这个大类里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花了10年时间,感觉也才懂个皮毛。这些年,除了美股,我还买入港股、国内A股的股票,也购买了基金,以及小定投了黄金产品。一级市场上的股权投资,也参与过一些。算是一点点积累心得,也从未记录过一二。


昨晚美股暴跌,全球金融市场一泻千里,竟让我有感而发。有幸成为亲历者,遂拿起笔墨,写下如上心得。


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