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漫漫求学路(三)涟源四中三年紧张充实的学习和生活(10)

(十) 决定命运前途的高考

1988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十一个年头。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我的漫漫求学路(三)涟源四中三年紧张充实的学习和生活(10)


1988年上半年,我们进入高考季节。那时,城镇户口的学生除了参加高考、参军外,还可以参加招工、招干考试,有的还可以“顶职”参加工作,子承父(母)业,继续当工人或干部。而农村户口的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回家种田,继续过父辈们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高考一旦成功,就可以“跳出农门”,吃上“国家粮”,当上工人或干部,成为城里人。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那时和现在不一样,高考前先要进行预考。当年的5月18、19、20日三天为预考期,预考上线者才能参加高考。


我的漫漫求学路(三)涟源四中三年紧张充实的学习和生活(10)


1988年5月30日,预考结束后,预考上线者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预考后各班人数大大减少。原来六个班缩编为四个班。我们班从预考前的87人缩减到51人,其中应届生只有21人。我是幸运的,成为了21人中的一员。班级整编结束,留下来的我们这些考生继续战高温,斗酷暑,再奋斗一个月。

一个月的时光,既漫长又十分短暂!既能增长学识才干又磨练人的意志。

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白天,在教室里要面临高温的炙烤;晚上,在寝室里要遭受蚊虫的叮咬。心理上,随着考试时间一天天的临近,面对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焦灼、彷徨、苦闷……既盼望着时间走慢一点,好多留点时间复习;又期待它快点到来,早日结束彷徨、煎熬的心身压力。

然而,不管你怎么对待,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7月7、8、9日三天高考的日子来了。

因为高考全部集中在涟源市区,我们四中的学生于7月6日全部安排在蓝田镇光明山招待所住宿,6个人一个房间。这是我第二次进县城(第一次是1984年11月参加初中数学奥林匹克选拔赛)。那时是分科考试,全国统考试卷。文科考六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和地理,总分640分;理科考七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总分710分。其中,语文、数学各120分,理科生物70分,其他科均为100分。

考试结束后,7月11、12日二天为学生估分和填报志愿时间。由于是通过估分和参考上一年及以前年度的录取分数来填报志愿,因而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分数估低了,就不敢填报更高一级的学校;分数估高了,录取时就会落下。7月26日公布分数,7月28日开始录取。我们那一年(1988年)录取分数为本科517分,专科513分,中专499分。当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272万多人,录取67万多人,录取率24.63%。我们班51人,上线21人,其中,应届毕业生7人,我幸运的成为了其中一个,终于顺利通过了当年高考。

跨过高考这座“人生的独木桥”,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我的漫漫求学路(三)涟源四中三年紧张充实的学习和生活(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