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鳶飛九天2018


立儲向來都是大事,一般來說帝王一旦登基,除了立後便是立儲。太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邦的作用,而且在帝王病重之際也可以起到監國穩定朝政的作用。所以歷來這都是頭等大事,但是趙匡胤所開設的北宋王朝,似乎並不這樣想。



北宋建立之初,長子趙德昭已經十歲。古人十歲已經被當成半個成年人來看,康熙帝可是十歲便能夠登基,所以十歲的趙德昭完全有能力擔任太子的位置。但是一直到燭聲斧影發生之前,似乎趙匡胤都沒有立太子的打算。

趙匡胤雖然是宋太祖,但是因為天下統一併未完成,所以趙匡胤對於五代十國的制度政策才是搬運為主,刪改很少。這個就連朱熹都認為,趙匡胤對於北宋的治理並未提出多少實質性的意見或者建議。

既然趙匡胤以為自己還是處於五代十國的紛爭之中,自然對於立太子也就採取了五代十國的一套辦法。就如周世宗柴榮一樣,在登基之前其實是擔任親王尹京的職位,而這種職位自然是被默認的所謂太子。所以趙光義在當時便是處於這般的位置。


趙匡胤沒有廢除五代十國的制度,自然也是默認趙光義是太子人選。非但如此,似乎趙匡胤還要故意透露一些信息,來告訴世人他的這位弟弟是獨一無二的太子人選。趙匡胤在趙光義生病之時,不僅是親自慰問,而且還親自嘗試湯藥。甚至不止一次向外透露,趙光義的能力要遠高於自己無論是哪一條,不都是向外人表明所謂的太子鐘意人選正是趙光義,這樣一來自然就和趙德昭沒有什麼關係。

其次五代十國還是處於亂世時期,相比於從小被照顧著長大的趙德昭,趙光義是見過世面之人,而且陳橋兵變趙光義便是出謀劃策之人,自然與趙德昭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且北宋剛剛建立,所缺的便是這樣一位人物,自然趙德昭也要靠邊站。


最後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來看,趙匡胤更喜歡將國家上的所有權利總攬到一個人的身上,而一旦立下太子,便需要將一部分的權力轉交到太子手中。這對於耗費心血才得到的天下的趙匡胤,自然是無法放權的。再者,當時燕雲十六州尚且未迴歸到北宋版圖之中,更加需要權利集中,將權利分給一個十歲的孩童,完全是在拿國家的江山命運開玩笑,趙匡胤怎麼可能拿江山給一個十歲的孩子練手,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自然趙德昭不僅沒有封為太子,就連親王都沒有當上。

或許趙匡胤前期是想借著弟弟趙光義的手鏟除一些不利於江山的因素,但卻在無形之中養大了趙光義的胃口,而且也削弱了趙德昭本身的才能。自然趙匡胤突然暴斃,趙光義手中的權利還未來得及收回,趙德昭手中又沒有權利,只有一個空的名頭,所以只能是開啟北宋太宗系的歷史。


小鎮月明


趙匡胤死的時候已經49歲,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成年,按照中國古代的帝王傳統,立兒子為太子,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何他沒有這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後,不是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是不是也從側面印證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呢?



想要搞明白這件事,不能按照現在人的思維去揣度,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情況來分析。 縱橫總結出兩方面原因來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合夥創業模式,讓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趙匡胤是歷史上典型的權謀大師,在他設計的宋代政治體制下,幾乎從根本上消除了權臣,武將,地方勢力對皇權的威脅。

有人卻說趙匡胤百密一疏,沒有消除宗室子弟對皇權的威脅,最後導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奪了去。

其實,我倒是認為,不是趙匡胤沒有想過“削蕃”,而是趙光義實在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樣趙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趙光義的權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大家看有關趙匡胤的事件時就會發現,趙匡胤能夠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背後操控和執行的人都是趙光義,可以誇張點說,沒有趙光義的支持,趙匡胤不一定有膽量篡位。

趙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權並非十分穩定,也是一片混亂的局面,這個時候帶兵出征的人,還是趙光義。

簡單來說,趙匡胤的這個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優秀,正因為如此,可能也導致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終弟及傳位方式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流行,趙光義本身也是皇位繼承人

由於很多人懷疑趙光義皇位來源的合法性,以至後來趙光義不得不拿出“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太后臨死前,讓趙匡胤答應她在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口說無憑,還讓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所以就被稱之為“金匱之盟”。



很多人會說,哪有這麼不靠譜的媽,因為寵愛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就敢指定皇位繼承人,而且還留下證據,肯定有假。

“金匱之盟”真假難辨,但是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在五代十國以來極為流行。

因為亂世,所以容易出現非常規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國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這些養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還擁有繼承權。

五代只有幾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達三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葩局面,就是因為局面太混亂,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小繼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來的養子來撐局面。

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利於長期發展的,但是五代十國太混亂,幾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後周世宗柴榮就是郭威的養子,郭威死後,柴榮繼承大權,柴榮死後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於年幼,這才被趙匡胤取代。



趙匡胤當時兒子也不過二十多歲,北宋又處於內憂外患之下,在趙匡胤死後,如果沒有一個強力的領導人物支撐的話,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連養子都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力,自己的弟弟會沒有機會?

如果趙匡胤再活得久一點,或許趙德昭與趙光義的皇位爭奪會更激烈,但是當時來說,是沒有任何與趙光義爭奪的資本。

縱橫還是那句話,分析歷史事件,不能憑藉現代人的思維去揣摩,而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去分析。


史論縱橫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先後夭折,趙匡胤黃袍加身、登上帝位的時候,身邊的兒子就剩下趙德昭和趙德芳,其中,德昭10歲,德芳2歲。

趙匡胤生於927年,960年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受禪為皇帝,該年趙匡胤34歲,趙匡胤於976年去世,在位17年,去世時剛剛50歲。之所以要把這些時間節點弄得這麼清清楚楚,是便於理解趙匡胤為什麼不立趙德昭為太子這個問題的解答。

開寶九年(976)的一個冬夜,趙匡胤病逝於宮中,第二天,弟弟趙光義於靈柩前繼位,是為宋太宗。關於趙光義的繼位,史上有“金匱之盟”這個故事,說趙氏兄弟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曾給趙匡胤交待遺言,讓他百年後,將皇位傳於三弟趙光義(趙匡胤長兄趙匡濟在宋朝建立前已經去世),再傳四弟趙廷美,再由廷美傳趙匡胤的兒子德昭或者德芳。

這個遺言交待後,命宰相趙普抄正,“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金匱之盟”。據說,杜太后之所以讓趙匡胤傳位於弟弟,是因為有感於“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結果為武將所篡奪,因此,杜太后認為:“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這是趙光義得位的合法原因。同時,趙匡胤也確實是這樣安排的。我們知道,宋朝皇帝傳位,無論是父傳子,或兄傳弟,無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這個儲君都是在很長時間內,有一定的人事安排的,也是有一定爵位安排的。如果是兒子,必會立為太子,任為開封府尹,進爵為王。

但我們可以看見,趙匡胤當了17年皇帝,兩個兒子德昭、德芳,沒有一個出任過開封府尹,生前也沒封過王,這都是不以之為儲君的證明,也就是說,趙匡胤在生前,從來就沒有過要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的制度性安排,既沒立德昭為太子、也沒立德芳為太子,要知道,趙匡胤去世前,趙德昭已經25歲,小兒子趙德芳也已經17歲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被立為太子,趙匡胤都有的是時間和條件從容安排,而且,他甚至對兩個兒子稍高的爵位封贈都沒有,可見,趙匡胤生前根本就沒有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作為將來繼承大位對象的打算。

反觀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不但任他為開封府尹,而且封他為晉王,凡重要國事都與他商量定奪,這都是作為儲君安排的表現。至於趙光義繼位後,對弟弟廷美、侄子德昭、德芳施以毒手,讓他們先後去世,則是權力鬥爭的結果,鞏固權位的結果,但卻不能因此而說趙光義繼承皇位不合法。


帝國的臉譜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長子趙德秀早逝,二兒子趙德昭順理成章應該是最有機會成為太子的人,而宋太祖遲遲未立太子,許多人都疑惑宋太祖的這一舉動。


傳聞宋太祖的一生都帶有神秘色彩。

史料記載,趙匡胤有一天喝醉了酒之後,有人把黃袍披在他身上,他便成為了皇帝。執政16年,原本沒有疾病,身體健朗的宋太祖,甚至在暴斃的前一天晚上還和弟弟趙光義吃了一頓晚飯,第二天便一睡不起,像是自然死亡,沒有打鬥爭執的痕跡。有人說趙匡胤黃袍加身是自導自演,有人說趙匡胤的死因蹊蹺,懷疑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下毒致死的,而詳細情況我們無從瞭解。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皇位,成為宋太宗,為什麼成為皇帝的不是趙德昭呢?


之所以不立趙德昭為太子,《宋史》中解釋為“金匱之盟”,即宋太祖趙匡胤與母親杜太后的約定。他們約定在趙匡胤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百年後再傳給弟弟趙延美,再由趙延美傳回趙匡胤的兒子,皇位由此種方式輪迴趙匡胤的後代。《宋史-杜太后傳》中記載著立約是為防止“主少國疑”,因為宋家的天下是從後周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在杜太后看來,如立長者為君,是社稷之福。

而後,宋太宗趙光義上位後,趙匡胤原本還活著的兩個兒子相繼離奇去世,宋太宗之後的歷史記載中,也再沒有“主少國疑”的說法了。


狂熱歷史


提起宋太祖趙匡胤,我們會聯想到許多歷史典故,諸如陳橋事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對於這位北宋開國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可以說相當高。然而就是這麼英明神武的北宋第一位皇帝,他的子孫卻始終再也無緣皇位,也算曆史罕見。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為何不立自己的兒子趙徳昭為太子,反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呢?



趙匡胤從始至終都將趙光義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時間,等到他駕崩時他的兒子趙徳昭已然25歲,在年齡上不存在“短板”。即便趙匡胤登基稱帝時趙徳昭尚且年幼故而不立為太子,那麼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如果趙匡胤想要立他為太子,機會可以說一大把。因此可以明確的是,趙匡胤從未想過要立趙徳昭為太子,他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始終只有弟弟趙光義。



很多人就感到疑惑了。雖然“兄終弟及”跟“父死子繼”一樣,歷來是皇位傳承的傳統方式。但基本上都是因為皇帝無子嗣繼承的情況下的第二選擇,直接繞過“父死子繼”而選擇“兄終弟及”屬實罕見。而趙匡胤恰恰就選擇了“兄終弟及”,這也是吸取五代時期皇位傳承的教訓以及出於對整個北宋王朝前途命運考慮。

1、受到五代時期皇位傳承的影響。

縱觀五代時期,因為頻繁的政權更迭使得皇位傳承的成功率降到極低的水平。除了郭威傳柴榮成功,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並且失敗後下場之悲慘讓趙匡胤不得不引以為戒。因此,雖然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但他也不知道北宋會不會重蹈前朝的覆轍,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可以當幾年。基於這種情況下,出於對整個北宋的考量以及對自己年幼子孫的保護,他也必然會選擇年長、並且能力實力都高出自己兒子的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



2、“金匱之盟”之說。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是《宋史 后妃上》的記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匱之盟”的正統來源。也就是說,杜太后生前就已經關於皇位繼承問題跟趙匡胤有過商議,並且明確了讓趙光義繼承皇位的決定,而趙匡胤也同意了杜太后的決定。顯然,杜太后也是因為看到了前朝的景象引以為鑑,為了維護好不容易打下的北宋江山考慮。

再看趙光義和趙徳昭的仕途發展。

在杜太后死後,趙光義就被封為開封府尹。在五代以及北宋前期,宗室親王出任開封府尹的職位,相當於“公開”其為皇位繼承人。隨後趙光義又被封為晉王,徹底確立了其為皇位繼承人。

反觀趙匡胤的兒子趙徳昭,在出閣後竟然沒有按照“皇子出閣即封王”的慣例被封王,甚至在趙匡胤在世時始終都沒有被封王。顯然這是趙匡胤有意為之,表明了自己傳位趙光義的決心。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一脈,而北宋的皇位卻再也沒有迴歸於自己這一脈。或許趙匡胤泉下有知也會無限感慨,也會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有些許後悔吧。


月關略萌


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後,會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趙匡胤)

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

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

(趙光義)

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

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

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

趙光義繼位後,天下逐步穩定,時代已經徹底變了,自然就能把位子傳給自己兒子了。


仁勇校尉


【1】

大宋朝開國那會兒,皇位繼承有個特點,那就是兄終弟及。

關於北宋兄終弟及的緣故,有說法認為是宋太宗篡位,也有說法是宋太祖有別的考慮。

今天本文就從後者思路出發,探討這個問題。

【2】

唐朝滅亡,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因為在朱溫廢掉唐朝皇帝之前,軍閥雖然也不把皇帝當回事,但是,多少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敬畏之心的。

而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則意味著,軍閥們已經不需要一個相對有點兒權威的皇帝了,誰都可以當皇帝,只要你有兵馬有本事。

就這樣,在這個思路下,整個中原大地,戰亂了五十多年。

宋太祖接盤的時候,面臨的局勢也是這樣:皇帝沒啥權威可說。

也就是說,宋太祖心知肚明,自己死後,繼承人能不能繼續延續大宋的統治,還真是不好說的事情。

【3】

因此宋太祖面臨這機會成本選擇:

1、讓自己的弟弟當皇帝,那皇位肯定和自己的兒子沒關聯了,但是趙家天下可以長久;

2、讓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當皇帝,那鬧不好,大宋會崩盤。

因此,基於這個想法,太祖很可能選擇自己的弟弟。


辰州觀海


趙匡胤駕崩的時候,才49歲,死得太突然,來不及作安排。雖然當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也已經26歲左右了,不算小。但接班這事,還是一步一步來,趙匡胤還沒給他更多歷練的機會就掛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金匱之盟”,老太后在世的時候,指定要趙二郎光義接班,趙大郎不好違抗。但時間久了,發現宋朝不會成為短命王朝了,有點後悔,想給自己兒子接班,結果被趙光義暗殺了。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趙大和趙二之間,確實有場暗戰,趙二郎雖然沒有功績,但長期擔任開封府尹,肯定有了自己的勢力,趙大想遷都,無非就是想削弱趙二的勢力,結果趙二千方百計阻撓,沒遷都成,意味著趙二的勢力依舊,趙大要扶植趙德昭的時間又不夠。
我個人是這樣看的,先不管“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的真實性,就拿趙匡胤的立場來說吧,可能有個心態變化。趙匡胤也是以大將的身份兵變成功,登基時不過33歲,那時候趙德昭也就10歲左右,當時宋朝還不會成為短命王朝還不好說,亂世還沒結束,趙匡胤不敢貿然立小朋友當太子。十幾年後,趙德昭長大了,可以立太子了,但御弟趙光義在開封府的勢力又變強大了,當時趙匡胤可能想慢慢削弱趙光義之後,再立太子,結果莫名其妙突然掛掉,來不及作調整——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是趙德芳(八賢王),故而一直不立趙德昭當太子。對此,你怎麼看?


綠茵守望者


趙匡胤不立太子是從唐朝中期到五代就有的政治形態。

太子的住所稱為“東宮”,“東宮”從建立伊始,權力一直在擴大,成為了國家的次要權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與皇權發生衝突。朱熹曾評價唐朝初年的東宮就好像“另一個小朝廷”,可見其勢力之大,職能之全。

正因如此,從唐朝中期開始,太子的權力得到制約,“東宮”也日漸衰敗,甚至在唐憲宗時期,東宮在大臣的心目中是“日益疏賤”。

東宮的權力制約一直到唐朝末年。五代時期,連立儲制度都發生改變,“太子”不再是儲君的標誌,而是“以尹京為儲貳之位”,也就是誰擔任首都行政長官(尹),誰就具有儲君的身份。

宋朝作為五代的延續,自然受到五代政治形態的影響,趙光義行開封府尹,也就具有儲君的身份。或許趙匡胤有過立太子,建東宮的想法,但未來得及實施,便突然逝世。

趙光義即位後,東宮制度重新建立,但東宮設置簡單,權力被制約,是宋朝皇帝所遵循的,尤其在立儲君上,不是很晚才立,就是乾脆不立。


五味社


宋太祖在“斧聲燭影”之夜暴死,由於他沒有立太子,弟弟趙光義先下手為強,登上皇帝寶座。這樣,大宋王朝的政權落到弟弟之手,而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便與皇帝寶座交之交臂了。那麼,為什麼宋太祖沒未雨綢繆,提前選立接班人呢?

第一,宋太祖趙匡胤當時正值壯年,身強體壯,不急著立太子

首先,當時趙匡胤的身體還棒棒的,誰也不會想到他會突然暴斃。

趙匡胤崛起於行伍之間,他不僅身體條件特棒,還是一個武藝驚人的武林高手。後世流傳的“太祖長拳”,據說就是趙匡胤所創。不要說暴死,他連小病都很少得。直到五十歲時,他仍然身強體壯。對宋太祖來說,立太子一事並不是那麼急迫的事,就算哪天病倒了,死神要奪走他的生命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完全有充足的時間來佈置接班人的事。

然而,歷史總出人意料。一向無病無災的宋太祖,竟然一夜暴死,因而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之謎。由於他未提前立太子,便給了弟弟篡位的機會。

第二,宋太祖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是擔心五代舊事的重演

宋太祖是從亂世中過來的人。唐朝解體後,中國歷史進入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階段。五代的歷史,就是一連串的政變史。什麼仁義道德法律人權,在這個時候統統失去價值了,剩下來的只是原始的本能,只有征服與被征服,殺人與被殺。甚至連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在權力面前也不值一提。

比如說五代的第一個政權後梁,朱溫篡唐後建立後梁政權,五年後,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殺,弒君者還沒坐暖皇帝寶座,便被弟弟朱友貞幹掉了。父子靠得住嗎?兄弟靠得住嗎?五十年的時間,光是中原政權就換了十四個皇帝,其中有一半是以發動政變、兵變的形式奪權。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趕下臺,甚至被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這是防著自己的結義兄弟、親信,其實宋太祖不僅提防武將,連自己的兄弟、兒子也一併提防。因而他遲遲不立太子,就是擔心太子黨坐大,從而威脅到自己。

第三,宋太祖之死,或與不立太子有關

我們從現存的史料分析,宋太祖之死,很可能與弟弟趙光義有關。因為他死的那一晚,只有弟弟趙義光在場,而且兩人還一起喝酒。從‘斧聲燭影’的記錄看,喝酒過程中似乎宋太祖對弟弟表達強烈的不滿。在趙光義離開後,宋太祖當夜暴死。這就成了一樁歷史謎案。


接下來的故事同樣離奇。

宋太祖死後,皇后緊急讓大太監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登基,但王繼恩沒去找趙德芳,而是跑去找趙光義。更離奇的是,王繼恩到趙光義家時,還遇到一個人在門口溜達,這人是趙的親信程德玄,史書特地記下他“善醫術”。大半夜的不睡覺在馬路上溜達,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我們把宋太祖之死與趙光義下毒聯繫起來,一切就合理了。趙光義從親信、善醫術的程德玄那兒弄來毒藥,與哥哥喝酒時下了毒。宋太祖在弟弟離開後,中毒暴死,大太監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了,因而直奔趙光義的晉王府。程德玄在開了毒藥方後,內心忐忑不安,大半夜在晉王府門前溜達,想打聽消息。

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那麼宋太祖之死,就是政治陰謀。而政治陰謀之所以能得以實施,就是因為宋太祖未立太子,這才給了趙光義予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