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单枪匹马于当阳桥上喝退曹兵,曹操仓皇撤退,冠簪尽落,是真害怕张飞吗?

原度拾趣


不是害怕张飞个人,是怕中计,毕竟张飞后面尘土飞扬,存在不确定因素,之前曹操手下有好几个将领都受诸葛亮计谋损兵导致败仗,吃亏不少!张飞的勇猛曹操确实也忌惮,之前听关羽说过张飞勇冠三军,百万雄狮中取上将首级取探囊取物,鉴于身边无什么勇猛大将相随,还是放弃追赶和厮杀,撤兵吧!


汀兰阁里的懒宝宝


汉末三国时期,有两位将领在长坂坡之战中封神。一个是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另一个是怒喝曹军的张翼德。然而!长坂坡之战是刘备集团建立以来,败得最惨的几场战役之一。其丢妻弃子狼狈奔逃,两个女儿皆落入了曹纯之手,饱受曹魏将士的摧残。只有后主刘禅被赵云救回。

因此,这里面就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既然张飞有万人之敌,能怒喝吓退曹军,那么刘备军岂能被五千长途跋涉的曹军打得丢妻弃子。既然有吓退曹军的本事,焉能不救刘备的两个女儿脱离魔爪?所以这个问题谁要说靠武力吓退,那基本是瞎扯淡。其中势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接下来!分别从演义与正史分析张飞喝退曹军的主要原因!

——先说演义剧情

根据演义的剧情,张飞还至当阳桥,目的是一枪戳死“投降”曹营的赵子龙。由于他平时喜欢刑杀士卒,众士兵大多不愿跟随,跟他到当阳桥的只有二十骑马。张飞见此桥的地势特殊,桥东一带树木丛生,是设置疑兵的最佳位置。

于是乎!猛张飞绣花——粗人办细事的情况就出现了。张飞令二十亲随将柳条砍下拴在马腿上,来回在树林里驰骋,造出千军万马之势。——张飞的用意,即明摆着告诉曹操树林里有伏军,从而引起曹操的怀疑。

不过曹操老谋深算,身边亦有张辽、张郃、李典、曹仁等智将跟随。单单一个普通的疑兵之计,恐怕很难唬住他们。因此张飞又做了一个二次明示,即单枪匹马立于桥头,假装胸有成竹,故意引诱曹军过桥厮杀。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虚实实,用兵之道。二者皆实是为实力,二者皆虚则为赌博,类似于空城计的套路。曹操见树林中尘土飞扬,先自起了疑心。再见张飞胸有成竹立于桥头,一副不怕死的样子,很容易误以为林中的伏军为实。故不敢轻举妄动。

加之魏将夏侯霸(非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同名而已。毛本改为夏侯杰)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被张飞三声怒吼,吓得肝胆俱裂,倒撞落马。致使曹军阵型大乱。从而形成了四面慌逃的局面。


因此!按照演义的说法,是因为张飞计谋运用得当,成功唬住了曹军。然而曹军将士亦非等闲之辈,退走不多时,张辽便看出了端倪,劝服曹操调转马头追赶。张飞虽然粗中有细,却细得非常有限,其斩断桥梁的举动,反而提前暴露了疑兵计谋。迫使刘备不得不放弃江陵的原路线,走小路往沔阳路而逃。

——再看正史中的情况

在《三国志》中,前边的剧情大体相同。由于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没有提前告知刘备,刘备打探到曹军情况的时候,已经来不及组织抵抗,于是慌忙逃往江陵。江陵是荆州的第一军事重镇,如果让其成功入驻了江陵,那么等待曹军的,将会是一场恶战。所以曹操连夜挑选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于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因此曹操方的总兵力只有五千,而且是一支长途跋涉的孤军。

刘备军却仍然被打的大败,其抛妻弃子,仅率数十人得以幸免。说明无论张飞还是赵云,他们都没有力敌万人的能力,否则刘备军不至于惨败。刘备于是让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张飞行至当阳长板桥,遂“据水断桥”迫使曹军未再追赶。

曹军为什么不再追赶?

第一、张飞据水断桥,桥已然被拆毁,曹魏的五千骑兵又岂能涉水过河呢?

第二、刘备麾下不是没有兵马,而是曹军来得突然,其兵力分散在外。如今曹操已经深入荆州腹地,若刘备的兵力聚合,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三、曹操的五千骑兵远离后队军马,孤军深入,若不退走必然全军覆没。因为长坂坡之战首将关羽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刘备让关羽去调集军马,结果在汉津接住刘备,足足万余兵马。

第四、曹操为了阻止刘备入驻江陵,率五千骑兵狂奔一日一夜三百余里,将士们长途跋涉,亦经历长坂坡大战,已成疲惫之师。


综上所述,无论演义中,还是现实中,长坂坡一战曹操退军,皆非忌惮张飞的个人勇武。


爱尚文史


我认为可能不是真的害怕张飞,而是另有原因。首先我们要看到曹操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已经人困马乏,急需休整。曹操当时的状态就算是再去打斗也是胜算不高的,因为人困马乏,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然后刘备方面张飞是以逸待劳,并且把当阳桥给拆毁。首先就占据了体力和地理上的优势。而且三国演义中张飞还故意弄好多兵在后面的树林子里面,造成烟雾腾腾,给人以大军有所埋伏的情况。

曹操乱世之奸雄也,熟读兵书,就算没有张飞在前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为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劳累不堪,人困马乏,曹操也十有八九会让军队暂时先休整。更何况遇到了一个猛张飞。所以当时被张飞一声断呵而他的惊慌失措大败而去,其实不能这么说。应该是曹操借着这么一个由头而进行军事上的撤退而已。但后人却添油加醋把它描写成曹操是因为张飞的一声断荷而吓跑了,这是很有可能错误的。



稳健获利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就是刘备长坂坡之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原本是刘备有数的大败战场,变成了刘备手下战将们表现武勇的舞台。先有赵云七进七出曹军阵营,后是张飞独自在当阳桥断后。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刘备虽败犹荣。

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小说的描写,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不过,既然是历史小说,一是不能偏离历史史实太远,二是说的要符合逻辑。那么,张飞在当阳桥头独自断后,三声大吼,吓得曹操仓皇逃走,能够自圆其说吗?如果曹操逃走,是真的因为害怕张飞吗?

我们先看事件的发生过程。刘备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还没有准备迎敌,就又得到了刘琮投降的消息。刘备一下子就陷入了前有曹军,后无依靠的险境。刘备无奈之下,只得率军南下,脱离曹军的接触。可是有无数百姓也要和刘备南撤,刘备在无奈之下,只得携带着十几万百姓一起南撤。

刘备南撤的目标是长江上的战略要地江陵。这里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还储存有大批的物资。如果刘备占有此地,加上十几万百姓,还可以继续和曹操抗衡。

可是,曹操一接受了刘琮的投降,马上就问刘备的去向。当曹操得知刘备的企图后,马上挑选了五千铁骑,一天一夜赶了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猝不及防的刘备被曹军打得大败,只得带领一部分部属逃走。

在刘备的大将中,赵云却没有随着大家逃走,他反而杀进曹营。这是因为赵云肩负着保护刘备家小的责任。赵云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救出了甘夫人和后主刘禅。

而张飞在知道赵云的去向后,就带了二十多骑兵来接应赵云。书中描写,张飞来到当阳桥上,他心生一计。让手下的骑兵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桥东的树林中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而自己单枪匹马站在桥上。

当赵云来到的时候,背后跟着大批的曹军人马。张飞让过赵云,单枪匹马挡住了曹军。这个时候,十分诡异的情况发生了。那就是,大批的曹军人马都停了下来,没有依然胆敢上前挑战。

张飞在和诸葛亮共处的时日多了,也学会了用计。他让手下人马在树林中故作疑兵,使得曹军人马不敢轻易渡河去攻打张飞。可是如果要正面和张飞作战,曹营中人是没有人敢去尝试的。

这是因为张飞独自堵在桥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和张飞交手,就必须一个一个的上。曹营的人都知道张飞的武勇,谁敢前去挑战?即便是有人想去挑战,可是想一想自己一日一夜奔波三百多里,又跟赵云纠缠半宿,早已经人困马乏。面对以逸待劳的张飞,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送了性命。因此,谁也不愿意前去以命相拼。

于是,大家谁都不上前挑战,只等曹操到来定夺。就在张飞和曹军的大队人马对峙的时候,曹操也赶到了。曹操仔细观看了这个形势,也不禁心中起疑。这是因为张飞的疑兵之计起了作用。在这个情况下,让曹操进退两难。

曹操对张飞很了解,知道张飞是一个粗人,他根本就不相信张飞会用计。所以桥东树林中尘土冲天,肯定是有人马埋伏。那么,要是有人马埋伏,就有人用计,那么这样用计的人就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一直没有见到露面的诸葛亮。

曹操的军队已经吃过诸葛亮两次大亏了。诸葛亮的两把火,烧得曹军大败亏输。那么在这里,诸葛亮又会使出什么计谋,这是曹操心中疑虑的。

同样的,在当年关羽白马斩颜良的时候,说起张飞的话,也让曹操胆战心惊。当时关羽单刀匹马冲入袁绍军中,轻而易举的就斩了颜良回来。当曹操夸奖关羽的时候,关羽却说自己何足挂齿,自己的兄弟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让曹操不得不防备。因此,曹操一见张飞,就赶快让撤去伞盖,以免被张飞发现自己的行踪。

张飞看到曹军一直对峙,也十分烦躁,他对曹军大喝起来。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在心里决定撤退。不过曹操不能在部下面前示弱,他就在张飞大喝的时候,对部下说对张飞不可轻敌。这话已经十分清楚了,他的一众将领都心领神会。

谁知道,没有等曹操发话,他的部下因为恐惧过甚,自己先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也是率先逃命。这是因为关羽所说的那句话对他影响太大。曹操还真怕张飞利用曹军混乱追杀过来,来一个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要了自己的性命。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将领都早已人困马乏,根本挡不住张飞的锋芒。

结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张飞的三声大喝吓得抱头鼠窜。这不但是因为张飞的神勇,这里还暗含着诸葛亮计谋对曹军的影响,还暗含着关羽对曹军的影响。

正是诸葛亮两番施展妙计,大败曹军,才使得曹军上下心中留下了阴影。也正是关羽在白马斩颜良的英姿震慑了曹军。关羽为张飞做的评价,使得曹军对张飞心生惧怕。就是在这些影响的叠加下,造成了张飞三声断喝,就吓退了曹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真怕。张飞号称万人敌。


论语社


张飞据水断桥这事得两说,一是三国演义说,二是三国正史说,这事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正史上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不过得记住,三国演义是小说,是虚构的,但因为太过出名,以至于掩盖了真实的历史。

一、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据水断桥

先说三国演义,看待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前后情况来看待问题,三国演义中,张飞据水断桥发生在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之后,也就是说先有赵子龙在数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斩杀了五十多员将领,孤身冲出曹军数万大军的重围,安全救出了阿斗,然后张飞为赵子龙断后,守在当阳桥。

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没有弄断桥的,只是一个人骑着马在桥上,否则赵子龙带着阿斗也不可能逃过去,曹军赶到岸边时,都不敢上前挑战张飞,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曹将先后赶到,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曹将觉得张飞身后有埋伏,所以不敢上。

其实并不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那座桥,三国时期的桥已经很少见了,那个时候能修桥也是非常简陋的,当时桥下的河叫沮漳河,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直接汇入长江,张飞一个人骑着马站在桥上,桥本来就不宽,

如果曹军想和张飞交手,基本上也只能一对一单挑,人多了根本施展不开,何况还有马,既然是一对一,当然就没人敢和张飞单挑了。

张飞据水断桥

曹军中有很多人认识张飞的,当年三英战吕布的时候,曹操也在,像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乐进都见识过张飞是如何与吕布打成平手的,张飞一个人都能跟吕布打成平手,刘关张三人能击败吕布,但是曹营六将才能击败吕布,这样一比,曹营六将才能比得上刘关张三人,要是单挑的话,曹营将领其实是不占优势的。

而张辽、张郃、许褚等人,在关羽投靠曹操期间,也没少听关羽说张飞如何如何厉害,就算没见过张飞,怎么也见过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吧,多少对张飞有些顾忌,再加上赵云刚刚大闹一场,曹将也都身心疲惫,因此不敢单挑张飞。

张飞

后来曹操亲自率军赶到,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是张飞守在桥上后,马上想起关羽跟自己说过的话,关羽斩颜良后曾经跟曹操说过:我三弟张飞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容量。曹操听说后,还把张飞的名字记在自己的袍子衣襟下,以便今后遇到张飞可以避开,或者收为自己所用。

显然曹操是把张飞当成和关羽一样可以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的将领,曹操还做了一件傻事,把当年关羽和他说的话又当着曹营诸将的面说了一次,曹操的本意是提醒众将不要轻敌,但起到的作用却是把曹营诸将吓到更加不敢上前挑战张飞了,连主帅都这么说了,你叫曹营诸将敢上吗?

曹操

再加上张飞嗓门超大,声音洪亮,连吼三声: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这一叫不打紧,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给吓着了,一不小心掉落马下,三国演义并没有说夏侯杰是被吓死的,只是说夏侯杰被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肝胆碎裂只个形容词而已,并不是说真的肝胆碎裂,那也不现实,只是说夏侯杰掉落马下,死没死并不知道,但肯定伤着了。

曹操原本在长坂桥已经大破刘备,抢了刘备的辎重和百姓,目的基本已经完成了,不想为了一个张飞让手下去拼命,连赵云、关羽都不愿意投降自己,张飞肯定也不愿意投降,既然如此,还不如撤退,曹操已经有撤退打算,结果又遇到夏侯杰掉下马,所以曹操也失态了,冠簪尽落,披发奔逃,意思是说曹操头上固定头发的冠簪掉了,头发没有东西固定,就是披头散发地逃走了。

夏侯杰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张飞据水断桥喝退曹军,曹操冠簪尽落、披发奔逃的故事。

二、三国正史上的张飞据水断桥

正史上显然跟三国演义不一样,正史上张飞不是一人一骑站在桥上的,而是率领二十名骑兵守在岸边的,同时还弄断了桥。

《三国志 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最关键的就是张飞弄断、拆毁了桥,所谓的断桥就是这个意思,据水断桥的意思就是:守住河岸、拆毁河桥。然后张飞也有对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翼德,谁来决一死战!

好吧,桥都断了,曹军要怎么攻打张飞?

张飞的任务是为刘备断后的,明显早就想好了计划,想要追击刘备,要么从桥上过去,要么有船渡过去,现在桥断了,曹军仓促也还没有准备船,曹军要怎么攻打张飞呢?有人说,曹军不能射箭吗?当然可以射箭了,然后张飞是傻子,他不会躲开吗?射箭根本伤不了张飞啊。

曹操

再说了,正史中的张飞是万人敌,是三国历史上唯二的万人敌,另一个是关羽,三国历史就他俩是万人敌,不仅武力了得,而且懂得兵法,一般曹将根本不是对手,现在桥又断了,再加上在长坂一战,曹操获得了刘备大量的物资,连同十万百姓也被曹操俘虏,刘备已经实力大损,曹操南下追击刘备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刘备进入江陵城,现在曹操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刘备是向江夏方向逃走了,曹军追到沮漳河边时,发现桥断了,也就没有追了。

另外,正史上曹操没有到过张飞所在的河边,因为曹操是主帅,在正史中主帅是不可能冲到前线上去的,曹操在后方指挥作战,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张飞,所以正史上也不可能被张飞吓得逃走,即使真遇到了,曹操也不会怕张飞,别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张飞是三国蜀汉名将,他和关羽都是当时万人敌的勇将,当然在《三国演义》中,他以闻名,有猛张飞之称。其和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并称为蜀汉五虎将。同时他和关羽追随刘备较早,都是深受刘备信任和倚重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勇猛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比较著名的故事情节就是在长坂坡当阳桥匹马单枪吓退曹军。让曹操和曹军落荒而逃。

那张飞匹马单枪吓退曹军,是真的害怕张飞那?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能在桥上匹马单枪吓退曹军,那说明曹军多少是有点害怕张飞的。当然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张飞是当时勇将,这一点毋庸置疑。而重要的是当初关羽在曹营时,那时曹操和袁绍相争,在现场上,袁绍账下大将颜良、文丑分别一度让曹营诸将粟然。

但还好的是那时关羽在曹营,关羽出阵后很快的就分别斩杀了勇武的颜良、文丑。这让曹操更加钦佩关羽的武艺,同样的曹营诸将也深服关羽的武艺绝伦。

然而这时关羽却说他的武艺不算什么,他三弟张飞比他还要厉害,是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曹操听后就记在心里了,并且还告诫他的手下以后碰到张飞万加倍小心,而且还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衣服上。可见曹操、曹营诸将在没有见过张飞时就已经心生忌惮了。换而言之,这多少是有些怕张飞的。

其次,在张飞匹马单枪出现桥上时,张飞自报姓名,再加上他性烈如火、声音如雷,这就更让曹军顾忌的。而重要的是当知道他是张飞时,曹操和他的将军就想起了曾经关羽之言。所以这时谁也不敢轻易出战。

直到之后张飞把曹操部将夏侯杰惊的肝胆碎裂摔下马而死。这让曹操更加吃惊,想不到打都没打,就能把夏侯杰吓死,太可怕了,于是他就仓促逃走。作为主帅的他逃走,他的属下自然而然的溃败了。

最后,曹军虽然惧怕张飞之勇,但是那时曹操军毕竟多,而张飞就算再勇猛,不过是匹马单枪独身,所谓双拳难敌四手,曹军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毕竟他们人多。当然曹操怕的是曾经关羽说的张飞我有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能力。

而至于曹军为什么会退逃,是因为当时张飞让人在桥后的林中策马来回狂奔,人虽然少,但气势弄的却很大,让曹操觉得张飞只不过是一个诱饵,而桥后可能是大量的伏兵,若冲上去了,可能就会被伏兵袭击。故而曹军不敢轻易追赶。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作为小说,他的写作方士就有文学艺术的需求。张飞能单枪匹马吓退曹军,就是为了突出张飞的勇猛、性格和胆识。


中孚鉴


不是,是因为罗贯中想要表现出张飞的勇猛,笔随意走,故而来了这么一段描写。在“张飞当阳桥上喝退曹兵”这段故事里,张飞是主角,是要被突出的角色,曹操很惨,在这一段里,只是个配角,于是必须胆小怯弱,必须真害怕,不然如何体现张飞的气势?至于曹操身边的许褚、夏侯兄弟、张辽、徐晃等猛将更是连出场机会都没有,好像曹操身边都只带了一群胆小的绵羊一样。


烽火野史


此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当阳之战,张飞并没有吓走曹操,历史上曹操并没有在场的记载,更别说仓皇撤退了。不过曹操的士兵的确被张飞吓的不敢妄动。

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可以看到刘备被曹军突袭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只能仓皇逃命,命令张飞断后掩护其撤退。突袭刘备并不是普通的曹军,而是曹操的精锐虎豹骑,此部队随曹操南皮斩袁谭,北上征三郡,破踏顿。立下赫赫战功,有问题、有困难,曹操就用这支部队解决。

虎豹骑由曹纯所督,虎豹骑的最普通的的兵士,放到现在的军队制度应是中尉连长级别。曹魏的“神行太保”夏侯渊,行军的速度是三日五百(里),六日一千(里)。虎豹骑是一日三百余里!可见曹操对刘备有多么的重视!见面就用王炸!争取让刘备被他曹操永远踩在脚下。

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

那么为何这群精锐骁骑在张飞面前震慑住了?我认为是疑兵之计,此计策要有一个前提,实行计策的人要有很大威慑力。就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样,诸葛亮要对司马懿要有很大威慑力。

因此推理出一个结论:张飞在某次战斗中对曹操军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大胆一些的说张飞在当阳之战前对阵曹操军队的战斗中表现非常勇猛,让曹军将士想起来就怕他三分。

是哪一场战斗呢?因为三国志魏书基本是为尊者讳,败仗能不写尽量不写。再加上三国志蜀书前期有大量记载空白,动辄以“失其行事”的理由搪塞,所以我不敢确定是那场战斗。

不过还是从史书中只字片语能分析出来一些参考一下。

建安七子中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有这么一段:“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陈述曹操杀死名士边让导致自己的地盘被夺取,所以有了所谓“地夺于吕布”这句话,但“躬破于徐方”是怎么回事?翻遍三国志魏书是没有相应的记载。

很显然被隐瞒了,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很显然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曹操被丢失兖州是在194年那么“躬破于徐方”也是在194年。也就是说194年曹操在徐州是吃了败仗。

曹操此次征徐州大肆杀戮,只有一支援军,就是刘备,曹操在撤出徐州战场时,刘备驻扎小沛,很明显这场战斗和曹操交手就是刘备。

可能是因为后院着火的影响曹操不愿在战斗,被刘备趁机突袭,就像二十多年后的当然一样。而这场战斗张飞可能表现勇猛,让当时曹军士兵留下心里阴影,在曹军就下传说,导致十多年后这群多年后升迁为虎豹骑的士兵久久不能忘记。

若是那寻常人在刀口上舔血虎豹骑岂会理他?直接冲杀过去,毕竟过了这关就是刘备,就是拜将封侯的机会,荣华富贵的日子。他们岂能轻言放弃?但是他们碰见张飞,张飞先用疑兵之计减缓了虎豹骑的脚步,然后吼出那惊世一声!

张飞的潜台词很明显:你们还记得张爷爷我吗?

他们又想起了那个徐州那个修罗,狡诈的杀神。甚至想起当年的同伴身体被张飞的蛇矛击穿的场景,主宰那个徐州那片战场,同伴的惨叫、哭泣的声音令他很愉悦,同伴身上鲜血对来他来说像美酒一样甘甜,当时的虎豹骑处境完全可以参考白马之战关羽斩颜良。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的表现叫做陷阵,张飞就叫做摧锋,想想那张文远在合肥突袭孙权,导致东吴军队士气大损,让孙权大败而归从此孙权患有张辽恐惧症。江东幼儿一听张辽大名便止啼。张辽都如此何况是有“熊虎之将”万人敌名号的张飞该有么?就这样天下的精锐骁骑士气没了,因为他们锐气锋芒折了、断了。

自从三国后关羽张飞就是猛将代言词。

最明白这种境界的人是罗贯中先生,他三国演义加了一段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的精彩戏份,与后面张飞断水据桥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也是侧面用赵云的七进七出来的勇猛暗喻张飞的据水断桥的杀神威名是怎么来的,是踏平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


暴躁的皮卡丘


先说张飞,号称“万人敌”,本身威望在江湖上就非常高。就是平时在开阔地带比武,借他的名声也少有人敢单挑。况且,当阳桥桥面狭窄,张飞占据地利,胜算的几率更小。另外,张飞看起来五大三粗,其实粗中有细,万一真有埋伏,岂不羊入虎口。当时,关羽的接应已经赶来,对付一虎就够悬,如再来一虎,如何应对?

再说曹操。曹操一路追赶,武器粮草又多,将士早已疲乏不堪,本该歇脚修整的时刻,突然大敌当前,胜算几何,曹公心中有数。另外,曹操是善于使诈之人,自然对敌方也顾虑重重,真中了圈套将前功尽弃。那时虽然可以一波弓箭远程打探虚实,但曹操并未这样做,跟他惜才的胸怀有关。当年刘备、关羽在帐下,下属多次劝他杀之而够快,曹操也知日后是劲敌,但最终还是放虎归山,就凭此一点,一代枭雄当之无愧。

所以,性格、时机、能力才是对曹操的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