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先來看一個故事。

丙吉為西漢名臣,因擁立漢宣帝有功,而被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一次他外出巡遊,看到田頭一群人在因為瑣事打架。停下來看的時候,又發現,田頭的幾頭耕牛無精打采躺在地上。

他詢問養牛人,為什麼牛這樣沒有精神。養牛人說,它們已經好幾個時辰沒有喝水了,因此,口渴得走不動路。

對於群毆事件,丙吉並未多加關注,但對耕牛口渴事件,他卻詢問得極其詳細,並立即回到衙門處理。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一般人可能會去解決群毆事件:一是這件事情參與者多,是一件嚴重的鬥毆事件;二是對普通人來說,對人事的興趣一般要大於對牛事的興趣。

但為什麼丙吉會更關注耕牛?

他有自己的理由:百姓打群架,治安的官吏管理就行了,像這種群體性鬥毆事件頻繁發生,並不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但是,耕牛在播種時期卻沒有水喝,以至於沒有力氣去耕田,則說明此時氣候異常,水源供應不足——在大旱之季水源供應不足,可能會導致顆粒物所,這可是讓民心動搖的大事件!

看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何丙吉會格外關注耕牛口渴。

現實生活中,這種細緻入微、看到重要信息的能力不容小覷:它會通過全面化你的思考,幫助你發現習以為常的問題。不過,想要獲得這種能夠看到事物的能力並不容易,它需要你擁有豐富的相關經驗,並由此建立起有效的心智模式。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看到源於腦中原有此模式

“看”是我們從事物裡獲得信息的方法,而通常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想要從一個事物上得到更多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更認真、更仔細、更用心地去看。也正是出於這一理由,我們會誤以為,那些能夠在同樣的信息面前看到事物本質的人,是因為他們更用心、更認真地去看了。

當然,有人將之簡單地歸納為“觀察力強”:那些能夠看出事物深層結構的人,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具備極強的觀察力。

可事實上,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通用意義上的“觀察力”,並沒有人能夠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現出高觀察力。如果一定要說有觀察力件事情,它往往也是針對某一模式而言的:在一次與客戶面對面交流時,我將項目材料交給客戶後,他不到一分鐘,便指出了好幾處問題,要麼是字體不一致,要麼是錯別字。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我問他:“為什麼你能看出來?我已經很認真地審稿了,可在我看來,它們都是一樣的,因此也沒有找出來。”

客戶笑著告訴我:“幹得久了,自然能一眼就找出來。”

這種“幹得久”了,其實就是在腦中存儲了相應的文字模式,並在現實工作中不斷地熟練應用,因此,可以依據於模式,很快地捕捉到那些與要求不符合的相應內容,在我眼裡,他自然就屬於“觀察力”強的那種人。

因此,能不能看出問題所在,其實與觀察得是不是仔細並無大關聯,而是在於,個人腦海中是否有相應的模式。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看到”≠“發現”

普通人認為,我們“看”東西,就如同拍照一樣:用眼睛取景、拍攝後,存到大腦裡;得太多時,大腦便放不下,所以會將老照片刪除——就如同人會遺忘一樣。

可大腦的信息處理過程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只會抽取其中對我們識別外物有用的部分信息:我們的眼睛所捕捉到的信息,只有1/3000能夠進入我們的短期記憶。簡而言之: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經過了大腦簡化的世界。

當我們觀察一個物體時,若大腦中事先並沒有相應的模型存在,那麼,不管怎樣觀察,你都無法完成識別。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剛會爬的嬰兒在臺子上爬行,並在孩子與媽媽之間設置了一個裝上了玻璃設置的“懸空棧道”。面對這個其實有保護措施的棧道,那剛剛會爬的嬰兒毫不猶豫地爬向媽媽,而稍微大一些的嬰兒卻並不敢爬——這個經典的實驗使人們意識到,連“高度”這種看似簡單的認知模型,其實都是在後天學習中建立起來的。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有模型才有“看得到”

全面認知一件事情、細緻地觀察一件事情,第一步就是先建立模型:當你的大腦裡沒有相應模型時,不管你觀察得有多仔細、多用心,你都不會發現有用的信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腦海中的模型是識別必備的“預備知識”。

如何建立起能夠“看到問題”的模型?其關鍵點就在於找到自己的專業領域,並儘可能多地學習該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直到從“熟悉”發展到“真知”。

神藥青黴素的發明就是如此:亞歷山大·弗萊明之所以會注意到試驗用的載玻片上,突然出現了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生長的某種黴菌,並意識到它可以用來治療感染,是因為他對“感染”這件事情擁有足夠的認知。在一戰期間,他擔任了很長時間的戰地醫生,並震撼於戰地感染造成的死亡。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注意到這個被前人注意到、但依然忽視的黴菌,而這種黴菌事實上正是幫助醫生從死神手中拉無數人的青黴菌孢子。


別人看到了,你沒看到,你和別人差的不是眼光,而是心智模型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過的,不存在普遍意義上的“觀察力”,你想要看到哪個領域內的問題,你想要重點觀察哪一領域,就必須要在該領域積累足夠的經驗與知識,更要熟練地知道,自己在做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模式是什麼。

有關這些知識與經驗的“知道”,其實就意味著你已經經歷、已經見識過,而這些“知識”就是個人有關該問題的認知模型的“預備知識”。

是否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否能夠從普通事物中觀察到不尋常的東西,其實關鍵就在於安裝了什麼樣的心智模型,有關某一領域的模型裝得對不對,預備知識準備得多還是少。從這一意識上來說,如果你的心智模型在專業領域內不足的話,那麼,你就會如同無法識別出文章錯誤的我一樣——信息就擺在你的面前,可你就是沒辦法識別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