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以前民族怎麼劃分?我國境內有多少個民族?

用戶111538405067


以前就是華夷之辨,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就是華夏民族,四周的就是蠻、荊、戎、狄。這其實是根據文化習慣來劃分的。

到了現在,我們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這個是怎麼劃出來的呢?

這個民族的劃分也是一個學問。很多時候因為歷史的變遷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匈奴,這個曾經在秦漢時期跟中原糾纏了一個多世紀的民族。現在中國卻沒有匈奴了,那匈奴那去了呢?一部分當然是西遷,到西方的廣闊天地改天換日去了。另一部分是融了,成為了漢人或者其它少數民族。

所以這五十六個民族的劃分,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但劃分嘛,畢竟是行政手段,是為了發展、管理。所以有的劃分就去繁就簡。尤其是一些人數不多,而且類型又多的,不像蒙古族、滿族、藏族這些比較大的少數民族,還有這段時間搞得全中國網絡都藍瘦、香藍菇的壯族。這些民族定型時間久,就比較好劃分,但有一些就不容易了。比如白族。

白族這個族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正式定型的,它是把大理昆明一帶習俗比較相近的一些族群劃為了白族,他們原本不叫白族,而叫那馬、勒墨、七姓民,還有叫南京人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明朝的時候,南京曾經向雲貴高原大量移民,去了很多南京人。這些南京人到了雲南,跟當地融合,竟然成了少數民族。比如很多雲南人家譜記載,是南京柳樹灣遷過來的。

總而言之,這些民族習俗相近,但略有區別,而且每個族的人數又不是特別多,在尊重大家的意願下,統稱為白族。

大抵都是這樣的方式,因為中國地方太大了,很多地方有一些族群非常特殊 ,但人數不多,你要單純列一個吧,又不好管理。只好大家組合一下,統稱一個民族。

比如納西族。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麗江市,是非常有特色跟文化氣息的一個少數民族,麗江大家都知道,旅遊聖地,但其文化也很優秀。他們有自己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其特色的戲曲也非常好看。

不過,有一個族群因為被歸入納西族而感到不太願意。這個族群就是摩梭族。

摩梭族主要居住在中國最美高原湖之一的瀘沽湖,他們的民族成份很特別,它分兩塊,在四川的一塊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後代,是當年蒙古帝國南征時留下來的蒙古人,在雲南這一塊被認為納西族。

其實他們可能是很早就生活在雲南的遠古羌人,不過他們的生活習慣又確實跟蒙古人很像,比如喜歡配刀穿馬靴,戴氈帽。乍一看就是一個牧民,其實他們也不是牧民了,就在一個高原湖邊,以耕種為主。

而他們本身也自我認同是一個獨特的民族,不是納西族,也不是蒙古族,就是摩梭族。

從生活習俗上看,他們也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大家可能聽過,摩梭族還保留著母氏社會的痕跡,比如走婚制。

什麼叫走婚制呢?就是不嫁不娶。男方要是碰到心愛的女人,雙方情投意合,男方晚上就爬到婦方的閨房去,到了天亮就回家。而生下來的小孩當然就歸女方了。新生兒就收女方扶養,其中舅舅要幫忙。因為自家的舅舅晚上去別人家走了婚,白天也是要回到自己家裡的。

家中輩份最高,地位最高,實行管理者身份的也是家中最年長輩份最高的女性。

這個生活習俗是其他納西族沒有的。另外提醒一下,遊客去了那裡玩,可不要想著深度遊,也想走婚一下,半夜爬人家的窗戶,要是被打或者被敲,那就怪自己吧。

要尊重別人的習俗,別人的習俗你可以瞭解,但不要當作獵奇的事情去做。

這樣一來,摩梭人認為自己是獨特的一個民族啊,為什麼要劃到納西族呢?其實啊,摩梭族有一些跟納西族還是很像的,尤其是明朝之後的木府時期,麗江是一個政治軍事中心,向外有文化輻射,摩梭族自然與納西族有一些融合。

現在,摩梭人也提出,確立自己的民族屬性,這個要求也得到了重視,現在也確認他們是摩梭人。而摩梭文化也成為麗江旅遊中最為奇特而神秘的一張名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沒劃的,但自我認同是一個族群的。比如青衣人。

青衣人也叫穿青族,因為他們的服飾多是自織自染的土布,主要以青藍色為主,上面有一些格子梅花或者魚刺之類的圖案。姑娘家穿全青色或者全藍的,用白布鑲邊,看上去特別漂亮。出嫁的就穿青藍二色。

因為衣服尚青,所以稱為青衣人。

那麼,他們生活在哪裡呢?

他們主要生活在貴族黔西北地區,畢節、安順、六盤水三個市,人口約有五六十萬。這個不少啦,人數最少的珞巴族不足三萬人呢。

那麼,他們有什麼奇特的習俗呢?

除了穿青衣之外,他們的婦女不纏足,穿花鞋,扎青綁帶,他們還講一種特別的漢語言:老輩子話。結婚規矩很多,有姑表聯親、背雞認親、以鵝押禮、打親鬧親、砍親路和照親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趕親、討奶母錢和送梳頭油、新娘站花、挑水試新娘、井邊回門等十八禮數。據說從相親到結親,一般要搞數年,這跟現在認識一天就閃婚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樹懶嘛。

此外,葬禮也很講究,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

什麼叫買水浴屍呢?就是老人去世後,後人要去附近的井水裡投下銅錢,買回來一桶水,用這桶水給老人擦身子,並囑咐,不要喝陰間的迷魂水,要喝陽間的水。墊雞鳴枕就是給去世的人墊一個雞型的枕頭。據說這樣,可以早登極樂世界。

其實這些習俗都是漢族的傳統習俗,有一些漢族還保留著,有一些倒是隨著時間或改變或流失了。

從語言、習俗上看,這給我們一個啟示,這些青衣人極有可能是古漢人。

我們知道,因為遷移以及時局的變化,很多漢人在遷移後與世隔絕,最後變成了少數民族。比如春秋戰國時,楚國曾經派人入滇開疆,結果秦國橫中開一槓,把楚國跟滇國之間的路給封死了,這些人回不來,只好居住下來,跟當地人融合,一千多年以後,再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就像一個少數民族了。

再比如我們說白族也有一支叫南京人,這說明,他們可能是很早以前遷到雲南的南京人。

而據考證,這個青衣人也有可能是南京遷過去的。

時間並不久遠,時間就在明初。

明初的時候,經常有一次大的遷移,山西填河北,江西填湖廣,還有一批人在大將沐英的帶領下前往雲南。這些軍隊最後駐紮在雲南跟貴州。這些穿青人極有可能就是這些軍屯的後代。

現在,穿青人已經得到了認可,他們的身份證上已經寫上了穿青人三個字。

而我們看一些國家,是不劃少數民族的,比如日本跟韓國。

韓國宣佈自己是單一民族國家,就是隻有一個民族,大家都是朝鮮族。但事實是否這樣呢?

如果看歷史,會發現,韓國也是有很多不同的人。比如朝鮮分南北,這不是因為朝鮮戰爭打的,而在歷史上就有南北之分。在周朝,南方靠近中國的是箕子朝鮮、東周是衛滿朝鮮,這些都是中原移民過去建立的。到了漢朝,是漢四郡。這些都是中原人過去的。

而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有中原人移民過去。

而在韓國的南部,則是著名的三韓(辰韓、弁韓、馬韓),說明也是三個小夥伴,不是單一民族啊。但是,韓國的政策就是隻認可主體民族朝鮮族,不認可什麼少數民族,加上韓國國內的少數民族基本上也被同化了,看不出來是不是少數民族,所以韓國就沒有少數民族了。

日本也沒有少數民族。日本也宣稱是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認可有一個原住民。這個原住民叫阿伊努人,也叫蝦夷人。他們個矮,據說體毛之盛在全世界排第一,妹子也有鬍子。


這些人被認為是日本的原住民,現在的日本是渡來人建立的,那些渡來人呢?一是朝鮮渡過去的,一是中國大陸這邊渡過去的。

日本也不會宣傳他們是少數民族。只是學界認可他們跟大和人有不同,畢竟看上去就不同啊。日本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單一民族比較好管理。

這是沒有少數民族的,接下來,我們說說有少數民族的。

比如越南,越南這麼小的地方,竟然也有54個民族,這在我們看來,幾乎無法理解,因為越南人在我們眼中,就是一樣的啊,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同。

但越南確實有54個民族,它的主體民族叫京族,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其他的有傣族、芒族、華族,華族就是漢族,生活習慣跟漢族十分類似,但他們在越南,就是少數民族啦。

不過,越南雖然少數民族多,但幾乎看不到區別,他們在文化上宗教上都趨於類同。所以我們才有越南是單一民族國家的誤解。

而印度則是民族最複雜的,一是民族多,據統計有數百個。另外,少數民族的人口並不少。比如印度的主體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大概有五億。而少數民族中,有四大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他們的人口都接近一個億。中國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有一千五百萬。

除了這四大族,印度還有十來個少數民族,人口都在一千萬以上。

所以,印度的民族最複雜,當然,在我們看來,印度人長相都一個樣,很難區別出來。

除此之外,俄羅斯也是少數民族很多的,其實這跟前蘇聯有關。蘇聯是喜歡劃民族的,哪裡需要就劃一個民族出來。印度越南這些明顯是受到了蘇聯的影響。

那劃民族當然有其好處,就是能夠保留文化的多樣性,而單一民族像日本跟韓國那樣,也有其優勢,就是容易管理,國家更能擰成一根繩。


腦洞歷史觀


中國曆朝歷代的朝代中,除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以外,是沒有“族”這一概念。

古代中國多以地域來區分人的區域,如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其解釋是不靠譜的。 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指四方地域。而被有些學者解釋為落後的地方?或為少數民族?簡直就是可笑。而這夷也並不是指少數民族,只是區分人的代稱。(大多為封地)為華夏朝代中貴封地,很多人誤解為是少數民族稱謂,其實那只是地域名稱謂而已。古代多以地域為人稱的代稱。

如黃帝第二十五子之封地“薛”後來的鮮卑族,難道就是少數民族嗎?同為華夏後裔。

如漢朝時期的北方匈奴人,而是指人非指族。劉邦後人把匈奴人打到歐洲去匈奴人後裔匈牙利人也是華夏人後裔和我們一樣同源同族同群之一(夏朝遺人)。朝鮮半島朝鮮族你們眼裡的棒子為(商朝遺人)同為華夏人後裔。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也屬於華夏人後裔。中原為發源地向四周擴展遷移繁衍生息而來的族群,東南亞半島曾經連土族人的是沒有的。

明末初清至民國時期才有漢族,漢人這一稱謂。也就是說,明朝中前期是沒有漢族或者漢人這一稱謂的。漢族或者漢人是近代演生而來的稱謂之一。很多人認為漢朝就是漢民族的開始,其實還真不是,漢朝時期稱華夏人,或者被稱為華夷。

古中國漢朝是沒有漢族或者漢人這一概念的,如:漢女一詞,其實它並不是指漢族女子,而是指漢江之神,也就是漢江女神為漢女。

古中國“漢”意為“水”兩字等同,如:“漢水”,這個“漢水”就指漢江之水,長江最大分流“漢江”。漢朝因漢江而得其名,故為漢朝。因劉邦從小就住在漢江邊上。

周朝時期的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七雄也是以諸侯國名為人的代稱,如燕人,指燕國人,齊人指齊國人為代稱,整個框架還周朝,雖然周名存實亡但還是周朝同為華夏人,秦始皇統一分裂的七國才有後來的各個大一統朝代。中華民族經歷幾千年內戰,大多氏族為躲避戰亂四處遷移演生而的族群。這就是你們眼裡的少數民族。


奚譽賢


其實“民族”一詞,最早是來源於西方,以往中國人的字典中並沒有這個詞語,而在中國人的筆下第一次出現“民族”二字,則已經是深受西方文化所影響的晚清時期。

如今,說到民族,大家的觀點都是血緣,文化和習俗上存在差異的不同部族,認為血緣的不同是其中最大的差異。

但中國古代並沒有民族的概念,而古人之所以會將自己稱作“華夏”,將四周的部族稱之為“西戎,北狄,東夷,南蠻”等,也並不是因為血緣上的不同,而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異。

關於“華夏”,在古籍《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這就是“華夏”的由來,也是華夏區別於“西戎,北狄,南蠻,東夷”的關鍵所在,可見,華夏之所以與四周其他部族有差異,古人認為並非血緣的差異,而是服飾和文化上的區別。

古人根據朝代的不同,有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漢人等不同稱呼,但這些稱呼都不是民族意義上的區別,而是該政權所統治下的所有人,這其中就包含著各種部落,不同血緣的人。


而如今的中國,擁有著56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親如一家,共同創造美麗富饒的中華。


Mr茶農姚


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北方為狄,圖騰祖先是狼,基因染色體為C,比如匈奴鮮卑蒙古滿族都是狼種,所以胡虜尊重狗多為愛狗人士。南方為蠻,圖騰為昆蟲或者爬行類動物,比如苗蠻部落圖騰祖先為蝴蝶基因O2,苗蠻巫醫善用蠱蟲為毒,梁祝的化蝶就是脫胎自苗蠻部落的愛情故事。東南越蠻部落基因O1圖騰為蛇,古越人斷髮文身把蛇的形象紋在身上,在端午節喝雄黃酒壓制毒蛇。西方為戎,圖騰祖先為羊,包括羌氐藏族彝族基因為D。華夏族O3圖騰祖先為龍,伏羲人首龍身。東夷圖騰為玄鳥,鳳凰,少昊人首鳳身。西域西方外來的入侵者塞族包括敕勒高車鐵勒即後來的維吾爾族突厥族為N。


洛神崑崙


導讀:漢朝以前我國的主體民族成為華夏族。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甲骨文的記載到周王朝的自稱,華夏從崇高聖潔的服飾禮儀到中原代稱。周王朝以血緣和宗法制為基礎形成了華夏族,與"夷蠻戎狄"的少數民族概念形成對照。華夏族大的民族概念逐漸形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又根據地域分佈分別按照國名稱為秦人、楚人、趙人等等。但是這都是在尊王攘夷的華夏族的框架下做的進一步細分,直到漢朝一統後形成現代的漢族概念。個人的一點淺顯理解,不喜勿噴。


漢朝以前華夏族的形成

華夏子孫以炎黃二帝為始祖,到夏、商、週三朝逐步凝聚。在炎黃代表的華夏部落向外擴張的時候,還有周圍的各個少數部落相聚融入華夏民族。到周朝時期,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華夏族的正統地位得以確認。到東周的春秋時期,雖然天下分封的諸侯逐漸強大兼併,但是每個稱霸的諸侯的前提都是“尊王攘夷”。也就是說首先是華夏族然後立下大功,然後才能獲得周王室的承認和冊封。

到戰國時期,由於幾百年的長期傳承,各個諸侯國的長期兼併擴張。許多少數民族納入華夏懷抱:諸如中山國的狄人、吳越、楚國等地的百越等都融入了華夏一族,成為華夏的一份子。在華夏族內部,根據地域和國別又詳細分為:秦人、趙人、楚人等等。當時對主要少數民族只有一個大概的稱謂:東夷、西羌、南越、北狄。


戰國到秦漢時期民族構成

到秦始皇一統六國時期,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朝規定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和“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形成了統一的民族。主要關東六國統一稱呼為秦人。其實就是華夏族的另外一種稱呼。當時的境內的少數民族無法具體統計,像百越、巴蜀之地都沒有詳細的民族稱謂記載。 一直到漢朝時期,隨著強漢的國力飛速發展。漢族才作為一個民族的代稱響徹世界。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1.秦以前,我們是單一的民族國家被稱為“華夏族”。

2.秦朝,國人被稱為“秦人”,但畢竟秦很短暫,很快被“漢人”稱呼所取代。

3.漢朝,西漢與東漢400年曆史,“秦人”逐漸被“漢人”稱呼所取代,並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

4.民國時期,引用西方的民族稱謂後,“漢人”逐漸被“漢族”稱呼所取代。進一步,以華山周邊民族延伸出“中華民族”這一稱呼,並沿用至今。

5.新中國成立後,引用蘇聯的民族劃為,將國內分成56個民族,“中華民族”仍然指代全中國人民。


鵬舉張說天下


很難具體確定。因為漢人並不是漢族,而僅僅是漢朝統治地區各民族的統稱。大類上會以統一前的七國人、蠻、夷、戎、狄,再細分,就是按地域、按生活習慣、經濟方式了。共同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會形成統一的傳統節日和統一的思想崇拜,是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誌。中國統一的傳統節日形成於宋代,共同思維方式通過隋唐推行科舉制度,首先統一了有文化、知識的人的思想、思維方式,再通過他們影響整個國家的人民,人民通過幾百年的教化影響,當唐末開始的大混亂結束,宋朝的安定統治,人民接受了統一的思維方式,以統一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漢民族才真正正式形成,是由漢以來,各民族融合的產物,它包括七國人,也包括部分蠻、夷、戎、狄。


沉140769451


漢以前,商周之民稱華夏人(或炎黃族,炎黃族是合併後的炎帝部落、黃帝部落以及後來兼併的九黎各部以及其他部落的統稱),內部以姓氏劃分氏族,以國劃分地域(如:姬氏族人、楚國人等)。

華夏周邊有犬戎、山戎、羌、百越等族,後來都併入了華夏。


真誠地看著你


先秦時代,我國境內主要有三大民系,也稱三大部落,西部炎黃華夏部落,東部蚩尤太昊東夷部落,江漢流域苗蠻部落。經過炎黃到夏商周,西部華夏部落主要處於主導地位。商周鼎革,通過分封制,以商為主的各部族都融入了華夏族。秦漢時代稱為漢族。


至樂無如讀書


以封國國號劃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