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

都勻貓頭鷹


別老是想“以前”,過去的不管是福是禍,是富有還是貧窮都是過去了。“今天”永遠是新的開始,往前看吧,前面的生活才是真正需要好好計劃的。


旺虎林


你好,我是農村老二很高興為你回答,關於農村簡化婚禮這些事情,很多地方已經實施了,我覺得這樣子做挺好的,結婚的時候可以省去不少錢,也不用一下收拾好多天,唯一的不好就是沒有以前結婚的時候熱鬧了,其實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熱不熱鬧無所謂,兩個真心在一起的人也不會在乎這些,關於結婚時給的禮金不會收不回來的,就像我們這裡一樣子,雖然沒有大辦婚禮,但是之前給的禮金人們也都是提前就給你拿過去了,當初你給人家拿了多少錢,人家給你拿多少錢,現在好多了,相對來說我出禮金錢是最多的,當時我結婚的時候還小,禮金還沒有那麼大,就是拜把子兄弟才拿個一二百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條件都有點富裕了,到他們結婚時候,禮金就不是一二百了,上千了,哪能怎麼辦呢,一起光屁股長大的他們拿多少自己就拿多少吧,相對我是最虧的一個,其實禮金只是一個過程而已,雖然禮金虧的多了,有的收不回來了,這也不用有什麼可以上火的,就當拿著這些錢走了人情,現在沒給你禮金,沒準以後用到人家的時候,人家會義不容辭的去幫你,有可能幫你省下很多的錢,畢竟人不能為了一點點禮金就去找人家要吧。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定州農村小夥


最近幾年農村辦喜事出現很多花銷比收禮金多喜宴,這樣的喜宴往往讓上了年紀的老人感到心疼,覺得不滿,我就喜宴收禮金跟擺酒席入不敷出這個事情來說一下。


前年鄰居徐嬸大孫子六月在我地方五星級大酒店擺喜宴結婚,隨著喜日子越來越近時,徐嬸的不滿態度也越來越強大,因為在我們農村,很多喜事隨禮都是提前送,比如本家和鄰居,在得知徐嬸大孫子結婚時,大家開始陸續把隨禮提前送去。

禮金是隨行情而送,最近幾年基本上是二百塊錢,稍微關係好一點的四百塊錢,再至親的人可根據家庭情況隨禮六百以上的雙數禮金,所以提前送禮的大部分是二百元,聽著兒子和媳婦說送禮金的大部分是二百,徐嬸著急了,也開始憤憤不平起來。

徐嬸是個急性子人,她心裡裝不住事,著急了就在我跟前嘮叨她的不滿:大侄女,你知道嗎?你三哥家裡定的喜宴標準是每個人二百元,咱這參加喜宴的哪家不是去兩三個人啊,你說說,都隨禮二百,去三個人的話你三哥家就陪四百塊錢,去倆人還賠二百吶。

看著徐嬸疼錢的樣子,我真是無法勸慰,因為去五星級大酒店辦酒席是自家要面子,為了面子而選擇了豪華婚禮,但隨禮的人可不會根據你們家在哪裡喜宴隨禮,總不能張三在五星級大酒店辦喜宴,我們家去三個人參加喜宴,就得隨禮六百元,而李四在村裡擺酒席便宜,隨禮就是二百,這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其實農村隨禮這個事情,在我們這裡還算好些,除了至親,大家都是理性隨禮,哪怕是真如題主說的這樣:簡化辦酒席,大家不需要隨禮,大部分農民不認為以前隨禮虧的太多,畢竟咱是一家人去吃飯了,就當去酒店消費了一把。

我們村隨禮好像與酒席不太有關係,比如喜事提前隨禮,而白事都是事後隨禮,燒七燒八隨禮不多,本家人可以不用隨禮,至親親戚的話,擺不擺酒席都會隨禮。

其實題主這個建議特別好,一刀切,由村委監督:無論紅白喜事,都要簡化辦酒席,不再收取禮金。這樣子能為農民省下很多錢,辦酒席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錢都被鋪張浪費了,假如能夠做到簡化酒席,那是解決了一大問題。

目前我們村已經白事簡化,村民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打心裡覺得領導決策英明,農民們從以前的養得起活人養不起死人,到現在簡單辦白事,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真是幫農民解決了一大難題。

目前還有喜事辦酒席,如今攀比風嚴重,以前大家都在村裡大禮堂辦酒席,一桌酒席標準也就五六百塊錢,如今都喜歡去五星級大酒店,酒席標準是每桌兩千多元,辦一場酒席,加上司儀,佈置婚禮現場,沒有十幾萬塊錢根本拿不下來,而收禮金哪裡能收回十萬?

有一刀切你話,咱可以把酒席簡化後,省下的錢給一對新人,讓他們留著以後過日子,或者還房貸,不用惦記著以前隨禮給別人的錢,收回來也不夠咱辦一場奢侈酒席。


悠然見東山


以後農村真的簡化辦酒席不收禮,以前隨出去的禮金能不能收回來,這個要看收禮的人品了。

現在就有這種現象,就拿我個人來說吧,自從我結婚以後就開始隨禮,(首先我要聲明一下、我結婚的時候是旅行結婚也沒有收禮)從我結婚到現在為止也隨出去不少了,說句實話我也想往回收點。

就在零五年的時候我兒子高考,考的還算不錯,於是我辦了升學宴、一是為了慶祝兒子金榜題名、二是為了回收回點禮金,於是我就給我隨過禮金的一些人送了喜帖,但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有些人,以自己忙為理由、人沒到場、禮金也沒到,我們幾家距離就在一公里地,還有一部人以不知道為理由也沒來,還有一部人在裝糊肚, 現在有些人家孩子結完婚、還有的網上開業……等,收完禮金了,家就搬走了,想收回隨他的禮金那比登山還難那。

由此看來以後真的辦酒席簡化了,講究的人就算不來你家吃酒席,也會把禮金還回來的,不講究的人不但不會還回禮金,他還會說一些三七嘎了話給你聽,所以呀以後誰家在有什麼大事小情的給咱信,人品好咱就隨、人品不好的可千萬別去。


1村裡人


雖然農村的經濟比不上城裡,但是在賀喜隨禮這一塊,卻從來沒落下,甚至形成了一種不太好的風氣,哪家辦酒席都會跟著去隨禮,並且跟同行的人攀比,原本準備了三百,但是看到別人隨五百,又不甘人下,再拿出兩百。有的甚至為了面子逞能,多拿出一百,顯得自己有錢還大方。

不過,在農村多是禮尚往來,今天你請我吃飯,明天我請你,如今我辦酒你來,以後你辦酒我不缺,俗稱“還人情”,圖的不過是個熱鬧,花個酒席錢,等到以後花出去的錢還是能收的回來的。

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

雖然這是一種假設,但不是說沒有這個可能,如今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壓力,房貸、車貸、孩子、老人,每天忙碌著上班,不捨得多花一分錢,哪怕和朋友聚會吃酒都變得奢侈,漸漸地對於辦酒隨禮,能減少就減少,實在是不可避免的親戚朋友才去一去。

至於所說的禮金收不回來,目前來看不太可能,現在的人還是記著人情,只要你之前去過別人家且花了錢,人家自然會去還禮,除非你強烈不收,不然人家還是懂禮的。不過確實是關係一般的,這次換了禮,下次就不會再繼續這樣互相隨禮的關係了。

如果最後真的簡化不收禮,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去喝酒的簡單,辦酒的也簡單,除去那些花錢的繁文縟節,只需要家裡最親的人,關係最好的人在一起熱鬧,不要動不動就來個習俗說要幾百幾、幾千幾的,這樣別人受不了,自己吃相還難看。

不論是隨禮,還是孩子壓歲錢,在人們心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隨禮不是隨禮,而是給辦酒家的人減輕負擔,壓歲也只是給自己喜愛的晚輩送去一些喜悅、分享快樂,而如今這些卻成了攀比虛榮的產物,讓我忘卻了它原本存在的本質,值得我們深思!

以上是我關於“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的回答,不知道你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感謝閱讀,喜歡的可以點贊關注呀!

軒轅曰三農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形成簡辦婚喪新習俗

宣傳員將有關移風易俗的資料送到百姓家中。

為把移風易俗的“軟任務”變成“硬約束”,樂清各地八仙過海,各亮新招。鄉村黨組織對黨員幹部,劃出了“警戒線”,亮出“警示牌”。

7月1日,嶺底鄉160名黨員都簽訂了移風易俗承諾書。大家表示要遵守新規,以後家裡老人過世,支部只派一個代表弔唁,並由專人第一時間掌握喪戶情況。

“群眾看幹部,如果得到黨員幹部的支持和理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塘鎮鯉魚山村書記陳萬成說,今年完成換屆選舉後,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白喜事理事會,把喪事簡辦納入村規民約;柳市鎮朝陽村建立慰問金與懲戒制度,對每一喪戶,村集體送慰問金1000元,若違反規定,不得評優,並在村內打掃衛生3日,或放電影2場,或植樹10棵;北白象鎮蓮池頭村通過老人協會摸底,瞭解村裡幾位病危老人的狀況,及時做好與家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溝通。

如今,喪事主張“簡約文明”,推廣“厚養薄葬”,在樂清百姓中已成共識。北白象鎮東垟田村老人葉天興今年93歲,頭腦卻一點不糊塗。他說,“人死了就像一股輕煙飛了,什麼都沒了。

你們給我搞熱鬧,幾天以後我還是孤零零的”,他早早就交代當村主任助理的孫子葉曉飛,把家人為他準備的30萬元辦喪費節省出來,給村裡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們“用在刀刃上”。葉曉飛說,他現在每天都給爺爺買好吃的,帶著孩子一起送給老人。“孝順也要趁人在世。

我有2個孩子,孝敬老人大人以身作則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該村老協會長蔣中溪說,厚養薄葬是新時期新風尚,也是移風易俗的關鍵。在老人有生之年,盡孝報恩,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料理老人後事時,文明節儉,簡約淳樸,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年輕人結婚同樣提倡“時尚節儉”,增添“溫馨浪漫”。今年5月份,翁垟街道前湖埭村一對新人辦了一場簡約環保的素食婚宴,一桌酒席的價格,比傳統婚宴便宜了好幾倍。

賓客們不僅嘖嘖稱讚,還爭相拍照發朋友圈。幾天前,北白象鎮一對年輕人向家長提出旅行結婚,不收禮金,不辦酒席,揹著行囊就出發了。在樂清,越來越多的新人開始選擇在文化禮堂舉辦公益婚禮和集體婚禮。

樂清市委書記林亦俊說:“今年底前,樂清要形成簡辦婚喪新習俗。”

勢如破竹——

樂清做法溫州先推廣

去年9月,中央文明辦將溫州市作為全國移風易俗工作試點城市,樂清作為溫州先行先試區域,突出整治婚喪禮俗大操大辦。

今年,樂清強化“剛性約束”,如成立紅白理事會,要求落實“五個一”:第一時間到喪戶家服務,放置一個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牌,與喪戶簽訂一份喪事簡辦承諾書,與喪戶親屬做一次交心談話,落實一個全程服務的人員,並提出喪葬禮俗整治“一擴大、五個不超、五個禁止、五個規定”,打破千百年來形成的老規矩,加快形成新習俗。

“樂清經驗”目前已向溫州其他地方“蔓延”。全市941個文化禮堂正在延伸服務功能,為舉辦婚禮、少兒啟蒙禮和成人禮等各類喜慶及宴席提供活動場地;在不少地方,老人去世,現場也只擺四五張圓桌,沒有電子顯示屏,沒有花圈與迷信物品,喪事辦得“靜悄悄”。

海葬、生態墳等環保殯葬方式被廣泛提倡,還有一些人自願成為遺體或器官捐獻志願者。

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鬍劍謹說,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是得民心、順民意的“惠民工程”,是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減負工程”,是婚喪禮俗、陳規陋習的“改革工程”,是提高管理水平、貼近群眾生活的“凝心工程”。

溫州就是要以整治婚喪陋習為突破口,一個個村莊、一個個鄉鎮去抓,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落地。

為此,溫州成立了“市、縣、鎮、村”四級領導小組聯動機制,完善移風易俗聯席會議制度,目前“一約四會”已基本實現全市村居全覆蓋,普遍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

各村(居)還按照“一村一策”原則,制定具體的《紅白理事會章程》並公示,與群眾簽訂遵守協議,接受群眾監督。

同時,移風易俗也被納入五美鄉村、幸福社區考評體系,對發生大操大辦、封建迷信、黃賭毒現象取消參評資格或撤銷稱號。全市去年財政投入800萬元對“五美”鄉村示範村、精品村、先進村實行以獎代補獎勵,培育文明風尚。

溫州市民周先生說,“只要政府做對老百姓有益的事,責任到位,這種不良之風就會改變”。

或許,溫州探索成功以後,可以為全國作個借鑑。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夠把我的經驗說出來,我感覺到很開心,因為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農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報,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就好。

最後祝福大家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做一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幸福的農民,同時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謝謝大家。


星辰農場


大家好,我是農村二百萬的嗎?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以前送出去的禮金都收不回來這個事情。這個因人而異。因為禮金有的隨出去的多,有的隨出去少。個人感覺是無所謂了。因為我們村子小,朋友圈也不是太大,隨出去的禮金不是特別的多。而且我隨出去的禮金從來沒有記過。不管是從簡不從簡,如果以後我隨出去的錢別人不給我,我也不怎麼記得。感覺這樣比較省心一點兒。其實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特別在意的話,就感覺特累。人嘛,本來生活壓力就大,不要老糾結在一些瑣事上面。

再說了,大多數人都是收了別人的禮金,即便到時候辦酒簡化了。也會給隨回去的,只有少數的人才會貪這種小便宜。


農村二百萬的媽


您好,非常歡迎回答您的問題,關於禮金收不回來的話怎麼辦,其實我覺得農村人比城市人,更加看重人情關係,即使簡化不收禮,但只要有人情來往的大部分人還是會去還這個禮的,像我們

是70後吧,待在農村嘛,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還有那鄰居,都是要送禮的。然後我有好幾個同學他們就在城裡生活了,但他們什麼都不管,甚至親人的人情都不要送,何況鄰居呢?所以我覺得農村既然是簡化了,但你送出去的禮,大部分還是收回來的。當然除了個別的,你就像前兩年吧。農村還沒有簡化啦,還是一樣的濃重的辦,我公公做80歲的時候,也是我們組上的人,他們家生日啊,娶媳婦嫁女兒我們都去了。但是我們十多年來了,才做一次,我公公80歲還是放在家裡做的,如果說是在外面店子的話,他不知道還情有可原,我們是在家裡都搞了兩三天,他都沒來,住的又不遠,他不可能不知道哇,但是他就不來呀,那又能怎樣,去年他死了,然後我們還是去了,我們就感覺畢竟人都沒了又是幾十年的鄰居不去不好。

其實是看個人吧,當然如果有收不回來,你也不可能向人家要吧,哈哈!人家既沒有送你了,那你也不會再去送人家了是吧!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新農村阿梅


“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奉獻於神靈。後來,在“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也就是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比如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併而產生的“納貢”。

從古至今,“禮”都表現出了對對方的尊敬,是一種饋贈行為,是人與人溝通感情的重要手段,親朋好友、同窗同事、上級領導,只要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隨上一份禮物,表達一份心意,這是延續友誼的手段,增進感情溝通的機會,這些都無可非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禮的名目越來越多,風氣愈刮愈烈,波及面越來越廣,花樣不斷翻新,讓人真有些難以應付。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結婚要隨禮,死人要隨禮,孩子滿月要隨禮,喬遷要隨禮,開業要隨禮,孩子上大學、上高中的要隨禮,過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隨著隨禮的次數越來越多,讓人們感受到隨禮已經不再是在增進友誼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著什麼,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頻繁吃著“自助餐”,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互相浪費了金錢,主客雙方都不願意這樣,但礙於“面子”,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就此隨禮性質也變了味道。

在這樣的趨勢下,假如人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人們將不再為隨禮而犯難,相互間的感情也不會因為還不還禮而變淡,“禮”就顯得愈加珍貴,更能體現出送禮隨禮的意義。

雖然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但是“禮”終究是饋贈,隨出去的份子就應當心甘情願,莫讓隨禮成了負擔。


生態鄉村


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

辦婚宴,收喜禮,自古有之。也不分城市鄉村。只是農村大部分農民經濟條件有限。如果過渡的相互攀比,會讓經濟條件貧困的農民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家庭的經濟負擔,甚至難以維繫日常生活所需。

結婚辦喜事,收禮錢,由來已久。在過去的那個年代,經濟條件比較貧窮。人們娶媳婦辦個喜事,憑著一家人的能力,確實很困難。於是左鄰右舍為了幫助主辦家庭順利渡過難關,把新娘娶進家門,就會東家送米,西家送面。張家出力,王家給錢的鄰里和睦的關係。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條件的改變,喜禮有了微妙的變化。但禮尚往來的根本內涵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這個側面也不難看出,禮尚往來,投桃報李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素養和規則。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則,在這個世界上你也許會寸步難行。試想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如果只進不出,又有誰樂意和你共事打交道呢?

婚禮,是青年男女相互結合的一個見證,更是人生當中最美好的回憶。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婚禮場面越來越熱鬧,氣氛越來越隆重。請司儀,租舞臺,買婚紗,僱音響,可謂是一應俱全,甚至比得上一場音樂會。經濟條件好的當然沒什麼顧慮,而大部分經濟條件一般的農民深深感到了相互攀比帶來的經濟壓力。所以,提倡婚事簡辦,婚事新辦,是減少鋪張浪費,節約糧食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

至於婚事簡辦後能不能收回原來送出去的禮金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大部分禮金還是可以回來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互送喜禮的基本含義是賀喜和捐助的意思。西漢《禮記.曲禮》一書中曾經說過”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禮尚往來理亦然”。說的就是人際間的交往,需要有來有往,互相關照,這也是人性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當然,也會有不顧及顏面做事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也大可不必在意,更不能去找到人家問個究竟。不過,也有一種朋友,原來人家有事時,你對他沒什麼表示,但你有事了,他卻主動給你送喜禮來。所以,人際交往中,禮錢,只是一種形式,不必太在意。我們不能左右別人的行為準則,但只要保證我們自己懂得禮尚往來這個準則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