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对于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者来说,过原创是一个槛,拿到第一个青云头条又是另外一个槛。有些人光是申请原创就申请了十几次,而有些人拿到原创后发几十篇文章还不到一篇青云奖励。我算比较幸运,在获得原创后,第二篇就获得了青云奖。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我事后分析自己那篇文章,也看了大量其他获奖的文章,发现了获得青云奖青睐的文章特点。

一篇文章想获青云奖,至少在字数、选题、素材、文章结构、标题以及排版上要符合要求,其中更得在一、两个方面比较出彩。

这其中字数、排版比较容易达到要求,标题、文章结构都有套路可循,熟悉套路之后也能较快提高水平。而选题在每一个领域中从大类上看,都只有那么几类,比如职场大部分是升职加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辞职求职问题、个人成长问题等等。选题的好坏,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入手,这更在于作者的思考。

素材和以上几个因素都不太一样,素材的好坏,全在于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作者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素材库,而搭建素材库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为什么要搭建素材库?

1、为文章观点提供材料支撑。

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论述观点,不仅读者感到厌烦,文章也没有说服力度。需要各种事例和名人名言为观点提供支撑。

2、增强文章吸引力。

现在每天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浩如烟海,面对洪水般的网络文章,读者平均在一篇文章上的停留时间按秒计算。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需要文章里有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这其中故事、金句和新奇的概念最能吸引读者。

3、提高写作速度。

有些人写文章很快,一个小时就能产出一篇高质量文章,而有些人数天也憋不出一篇。这里面除了写作水平的差异之外,还在于是否有自己的素材库。写作快的人,他们会把大量时间用于选题和文章框架构思上,对于文中素材,只需要从素材库中去找,这样省去大量查找素材时间,提高写作速度。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素材库的内容

搭建素材库,在于平时积累,那我们要积累哪些素材呢?

一篇吸引读者的文章,通常包含的素材无外乎这几大类:新颖的故事、贴切不老套的金句、以及不为大众熟知的概念或方法。我以职场领域的素材为例子对每部分内容详细说明。

1、新颖的故事

读者都喜欢听故事,干巴巴的道理容易让人产生读不下去,读者会觉得“你这是在说教”“你说的我都懂”。

许荣哲的《故事课》中提到“故事,不是编造的用来消遣娱乐的奇异情节,而是制造把人们带入其中情境,让他们跟着你一起呼吸、心跳。”

故事能够把读者代入其中,产生同感,进而渐渐体会作者观点,这比生硬地讲大道理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故事可以是寓言童话、电影中的情节,也可以是名人事迹,甚至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不同类型的故事,其特点也不一样。

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接地气,也更有代入感,缺点是大部分人每天没有那么多事发生,素材不太容易获取。

名人事迹由于知名度高,比较容易查到,而且是名人,大家也都愿意看,缺点是很多名人事迹被写烂,如果不够新颖,无法取悦读者。比如“爱迪生试验了1000多种材料发明电灯”的故事,中学时候的作文中就经常用到,因此这样的例子提不起读者兴趣。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爱迪生在实验室

2、贴切不老套的金句

金句,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书中一句经典的话,还可以是文章中的佳句。当然哪怕一句台词、歌词,普通人说的一句话,只要你觉得有意义,也可以作为金句。

乔布斯说:“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的区别是,是不是立即行动。”(名人名言)

柴静的《看见》:“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书中经典句子)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电影《廊桥遗梦》台词(台词)

“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却没法一天读成林徽因。”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一句话(佳句)

和故事相比,金句内容更短,更容易记忆。一些优美的句子,放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用名人说过的话,会比自己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语言也更简洁形象。

当然,这里的金句也要尽量新颖,多用一些不常提到的名人名言或者不太常引用的佳句。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3、不为人熟知的概念和方法

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除了能产生共鸣之外,还需要有内容增量,即能给出一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概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文章第一步是找痛点,发现读者最想解决的问题。

找出痛点,还需要把痛点产生的原因阐述清楚,这里如果我们能给出一些理论概念解释原因,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含金量”。

光发现他们痛点还不够,读者还需要知道如何解决痛点,需要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因此在文章中引用概念和方法,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增量,也令读者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

尤其需要注意,在许多领域,比如职场、育儿、教育领域,引用一些心理学知识,会使文章更上一个档次,因为很多职场、育儿问题,归根结底是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自律、小孩的叛逆。

素材搜集的途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素材库的搭建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那应该从哪些地方搜集素材呢?

1、书籍

书籍是素材库搭建的首选途径。

这里的书,指的是经典书籍,不是一时的畅销书。

一本书被奉为经典,除了书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清晰的结构框架之外,详实的论证过程也是重要的因素。作者为了论证观点,会引用大量的事例,这些可以作为我们故事、金句的素材。

能成为经典的书,有别于拾人牙慧的泛泛之作,它能在书中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法论,这些同样可以作为自己素材。比如《刻意练习》提到的刻意练习方法,《非暴力沟通》给出了一种沟通模式:事实 + 感受 + 需求 + 请求。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2、优秀文章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实和经典书籍一样,为了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同样会旁征博引,当然也会给出一些概念和方法论。

所以看一些名家的文章或者被广泛转载的爆文,同样能从中收获许多素材。而且由于相比书籍,文章显得更精练,素材密度会更高。

3、微博、知乎、悟空问答、豆瓣、论坛等

同书籍和优秀文章相比,这些平台中网友的回答能带给我们更多接地气的故事和金句。

这些平台的内容创作者以及评论,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平台上分享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故事。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的故事,但故事是真实发生过,故事的主人公也多是普通人,对于大多数读者看来,更有亲近感,作为素材会显得更接地气。

4、影视、综艺节目

经典的影视剧除了能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和思想的盛宴之外,还会给大家留下经典的台词及鲜活的人物。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有更多的好感,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大多数读者都看过的影视剧,

读者会有一种认同感。

《亮剑》中李云龙老搭档赵刚说过这句话“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我的理想通过我得到了实现。”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读者会不自觉认同这句话。

同样从综艺节目中也能获取不少素材,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辉为自己的愤怒而向主持人诚挚道歉的事情,我就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什么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5、和朋友的聊天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平时生活中,和朋友的聊天也能成为自己积累素材的途径。

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所见所闻都可以给我们启发,触动我们的心灵。

我有个朋友曾这样跟我说:“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经历各种体验,但是你却可以从和朋友的交谈中,间接获得这些体验,这也是一种收获。”

所以,常和朋友聊天,多倾听他们的故事,即增进感情,又能获得素材。

6、自己见闻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角色,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来的那么多素材可用。其实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小人物身上的小事情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些都可以值得作为素材。

就像上一次,我看见一个妈妈抱着孩子,被石头绊了一跤,就在我以为母子俩都会摔倒时候,妈妈两手把孩子高高举起,自己仰面摔在地上,而孩子幸运地站住,没有受一点伤。看到这一幕,我立马把这件事记录在本上,虽是一件小事,却看出了母爱的伟大。

搭建、使用素材库的方法

素材库就像电脑外置硬盘,真正调用素材的是我们的大脑,类似于电脑内存。如果盲目堆积,很快就会把硬盘弄得混乱不堪,我们也不知记录了哪些素材。因此素材库需要定期整理,更需要不定期翻阅。

1、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知名畅销书作家赵星曾经分享过她的写作经验,她会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记下来。比如她在和家人看综艺节目,家人在那捧腹大笑,她则会一边看一边把值得记录的素材写在本子上。

我们有些人平时不积累,临时用的时候又感叹没有素材。其实自己每天看过的,做过的,经历过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素材,只是有时候太懒,而我们的大脑记忆又太短暂,好的素材转瞬即忘。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遇到可以保存的素材,随时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2、素材分类整理,方便调用

一本《新华字典》一万多字,为什么能很容易查到自己想找的内容?

因为它按照拼音给每一个字都归类排序。

我们在建立素材库时,为了便于日后调用,在存储素材时便应该分好类别,把素材存入相应类别中。

比如我是职场领域,我除了把素材分成金句、故事、概念、方法之外,对金句、故事还会按照次一级别细分。

每个人的分类方式并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域以及偏好分类。而且分类类别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写作经验的丰富,会对类别进行调整,最终建立一个比较全的素材库。

过原创后,第2篇文章就获得青云计划: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点

我的素材库分类

3、经常翻阅素材,增加记忆

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素材库足够丰富,为什么还得花时间去熟悉?

一篇优质文章,素材丰富是一方面,素材能贴切地表达观点是另一方面。可如果素材库比较庞大,单是从素材中找比较最贴切的内容,就得花不少时间。

而如果能记住素材内容,最起码能知道应该在素材库中找什么样的内容,那就可以按图索骥,提高写作质量和速度。

功夫在诗外,一名优秀的作者,源于平时大量的写作训练,一篇旁征博引的文章,来自于日常的点滴积累。

愿喜欢写作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素材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