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不久前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方對於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公開發表“指責中國掩蓋疫情論”的相關看法,耿爽笑著向路透社記者反問道:“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面對耿爽的暗諷,不懂儒家文化的美方記者面面相覷。許多朋友即使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大概意思,但對於這句話的語義來源以及現實意義,還是不太瞭解。現在就讓查閱了相關資料的小櫻來解釋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它的現實意義吧。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下比較流行的翻譯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一切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意譯法,而相關字詞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

原來,《說文解字》以及相關古漢語詞典中表示,“反”,通“返”,指返回到自己的本性、本心“諸”是兼詞,兼合“之”字和“於”字;“己”,自己。

“反求諸己”即“反求之於自己”,“之”是代詞,指代“行有不得”這件事情;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求解“行有不得”的原因,即為——

反躬自問、反觀自省、自省自察。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反求諸己”的來源


首先,“反求諸己”來源於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而小人出現了麻煩,卻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關係。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孟子的《孟子·離婁上》發展得來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這就是後來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又是什麼呢?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那我應該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他人而沒有管理好,那我應該反問自己的知識水平夠不夠;我禮貌對待他人卻沒有得到回應,那我應該反問自己的行為態度夠不夠恭敬;一切行為如果得不到自己預期效果,都要反觀自省,自察己過。只有自身端正做對了事,天下之人自然就會歸順了。

所以孟子又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只有自己做到了對別人恭敬與仁愛,別人才會以同等方式對待你。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反求諸己”雖然首發於《論語》,但其實最早來源於莊子“內聖外王”的政治思想

“反求諸己”思想其實是“內聖外王”思想的一個分支。雖然幾乎所有的後世學者都認為“內聖外王”之道應該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內聖外王”並非是儒家首創。

事實上,是先秦時期的莊子最早提出了“內聖外王”這一思想,在《莊子·天下篇》中就有記載: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發,鬱而不發。”——《莊子·天下篇》

而“內聖外王”指的其實就是:內有聖人之德,在外又能施行治國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知名學者馮友蘭也曾對莊子“內聖外王”這一思想作出解釋:

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中國哲學簡史》

儒家思想很好地繼承了“內聖外王”這一治國思想,表達——“先修己,再治國,才是王道。”

儒家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語義來源以及當代價值是什麼?

由此可得知,“反求諸己”最早起源於莊子“內聖外王”的治國思想。後來這一思想被至聖孔子繼承提煉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用以區分君子與小人。再後來,亞聖孟子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這便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具體來源。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當代價值

當我們理清了這句話的語義、來源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這句儒家經典名言的現實意義呢?

儒家主張“先修己再治國”,經典儒家散文《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表達的就是這一思想。即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若不先修身,何來齊家治國之道呢?又何能實現“天下太平”這一夙願呢?

可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具有當代實踐價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有“君子嚴於律己”的修身準則;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更加需要“國家和平共處”的國際準繩。

其次,“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具有當代文化價值:儒家文化及其他優秀傳統思想並未過時,也並未與現代社會脫節,我們應該積極傳承與踐行;同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具有當代教育意義,如果大家都奉行君子自省自察的修身準則,那天下太平的實現將不久矣。

結語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強調的是反躬自問、反觀自省、自省自察的君子修身之道,起源於莊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發展於孔孟儒學,且具有當代實踐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值得我們傳承與踐行。

參考文獻:《論儒家反求諸己思想的發展及其時代價值》

END.


我是百變小櫻,熱愛寫作。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的賬號:百變小櫻愛寫作。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