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買菜是一個對價格非常敏感的購物行為,在菜品新鮮度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對大眾來說,價格是第一要素。而在沒有資本補貼的情況下,同樣新鮮度和質量的價格排位一般是:菜農流動攤位低於露天菜市場,露天菜市場低於封閉菜市場,封閉菜市場低於大型超市,大型超市低於線上菜品派送。老百姓會用腳投票。


怡然29917629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現在網購特別方便,不出門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不能外出,只能在網上購物,還有許多人都在網上買菜。現在在網上買,第二天就會到貨,不方便拿的,還可送到家。真的太方便了。

我以前從沒在網上買過菜,因為自己可以出門去挑選自己喜歡的菜,還能看到新不新鮮。順便可以出去透透氣,忙裡偷閒一下,何樂不為呢?但在疫情期間,我也在網上買過菜,有葷菜也有素菜,但我在某平臺上買的葷菜真的不新鮮,不知道冰凍了多久了。這樣的菜吃了能對身體好嗎?不過,素菜倒是很新鮮。但是,如果在上面買了素菜,還是要買葷菜的啊,還是隻能出門買。唉,我還不如全部在市場上買呢。

疫情結束後,我就再也不在網上買菜了,怕不新鮮,關鍵是能出門了,自己到市場上挑,看得見的新鮮,而且賣的人也多,隨便挑。菜可不比別的東西,是需要新鮮度的,別的東西是可以在網上買的。例如衣服,生活用品等。

反正,我個人認為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不知道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





生活是啥味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線上買菜模式在疫情發生之前基本上已經被宣告死亡了的,現在不過是靠疫情這一突發事件暫時續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龐大的購買量也將如潮水退去,這點肯定會發生。

為什麼?因為適合線上買菜的線下生活場景遠沒有形成啊…

對於年輕人而言,做了兩個月的飯相信很多人早就煩的不行,相對於廚藝精進還不如點外賣或下館子省事。而對於做飯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遠是家門口那熟悉的菜市場,線上買菜?誰知道你新鮮不新鮮,關鍵還不一定便宜。

沒錯,價錢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你線上不比線下便宜憑什麼要我去買?可以送菜到家?別逗了,去菜市場買菜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能順路走道呢!正常情況下,吸引人在線買菜的原因永遠只有兩個,一是線下沒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線下便宜。經過了前兩年慘痛的燒錢大戰之後,相信現在沒有哪幾個平臺再有燒錢搶客的底氣了吧?

我一直認為,在疫情期間發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間的很多數據和模型也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創業團隊在疫情期間深陷倒閉危機,結果創始人及時轉型,帶領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維”出擊,加班加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口罩機,訂單額超過8000萬元,由此逃過資金劫。但能說口罩機業務會是一門有前途的行業嗎?明顯不行的,不然也不會經常看到破產的口罩生產企業被強行喚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結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山裡人小二哥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可能成為主流趨勢!為了防止交叉感染,許多商場超市無法大批量的接受顧客去購物,而採用線上銷售,這是當前形勢所決定的。送貨送菜到指定地點,而後買家自己去取,現在有的可以送至小區住戶樓下了,可是菜的品質無法達到買家的心裡預期,可又無法親自去買,很多都是將就了。

一旦疫情過後,人們更傾向於親自到菜場去挑選自己滿意的菜品。可供選擇的空間會大很多,看著菜好就買,不好就換一家,更能體會討價還價的樂趣,特別一些退休阿姨,也能除了跳廣場舞外增加活動量!在此疫情之前也有線上蔬菜交易平臺,可是沒有像現在這樣“火暴”。因為很多時候收到菜的品質遠遠低於平臺圖片所展示的,就像有些人,寧願去實體店高點價格去買也不在網上購物!當然了,我不否認,有些商家會貨真價實,但也不能排除有的人會弄虛作假,更何況這是食用的東西,人們會更加註重其品質!



目前疫情仍然嚴峻,國外更有一發不可收拾之態勢。所以能不出門就待在家裡,網上能搞定的事情,還是不要出去到人員密集的場所吧!


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不給國家添亂,不辜負奮鬥在一線的英雄們,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病毒!


CNC小哥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場新冠肺炎來的讓我們猝不及防,被隔離在家一個多月,這也催生了線上的生鮮平臺,在這個時代,互聯網呼籲市民儘量不要出門,尤其是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不少人選擇在網上買菜,那麼對於生鮮電商從業者而言,此次疫情究竟帶來了哪些影響?未來生鮮電商又該如何發展?

這次疫情之下,生鮮電商的發展機遇在於是否能完成用戶的良性轉化,這就像當初淘寶剛問世之時,人們網購習慣的養成。既然存在基於,就更需要有計劃,不能盲目燒錢

一般來說四五次的購買就能養成習慣,但是這剛開始的四五次卻至關重要,你的菜品、送貨質量都會影響用戶,如果生鮮電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完成用戶網上買菜的行為習慣,未來就好辦多了。

那生鮮電商該如何發展?

1、培養自身客戶

讓消費者養成使用自身生鮮平臺的習慣,慢慢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生鮮產品,培養自身穩定的消費客戶。

2、線上線下聯動

生鮮平臺不能僅僅侷限於線上或者線下的單方面經營而要打通線上和線下交易,將線下網店和線下門店聯動起來,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模式。

3、完善供應鏈體系

生鮮電商平臺要完善供應鏈體系,將生鮮供應商、運輸商或是平臺自有運輸部門、倉儲部門和配送部門緊密聯繫起來,打造一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4、提升物流時效性

物流不單單是指生鮮電商平臺的運輸環節,還包括生鮮電商的配送環節,物流時效性的高低決定著生鮮送達的快慢、安全性以及客戶的滿意度。

5改善基礎設施

生鮮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是至關重要的,諸如冷凍倉庫、冷鏈運輸工具等。基礎設施一方面要儘量齊全,另一方面還要適應企業發展需要。

6獲取採購優勢

生鮮電商平臺不得不考慮產品成本的問題,價格優勢依然是生鮮電商平臺發展的重要籌碼,所以生鮮平臺要努力獲取採購優勢。

7前置倉模式

說到生鮮電商,就不得不說一下當前比較流行的前置倉模式,這個模式通過最近的倉庫送貨上門,完成訂單配送,極大的縮短了配送時間,提升了用戶體驗,是一個值得思考學習的發展模式。





盟主視頻


到了那時,才是考驗生鮮電商的時候,成本已經投進去了,如果後期用戶留存率斷崖式下跌,那就要欲哭無淚了。所以,疫情過後的用戶留存,是現在就應該考慮的問題。生鮮電商從2012年就開始發展,這幾年雖然在各個渠道中的佔比不到3%,但是畢竟也沉澱了一批用戶,而這批用戶,是不怎麼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的,因為他們本來就習慣雲買菜,即便疫情過去了,他們還是會選擇生鮮電商,何況到那時送貨速度不會像現在那麼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因為這次疫情而轉向生鮮電商的這部分用戶。這裡有原來習慣逛超市的人,有習慣逛菜市場的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高收入群體、有低收入群體,有上班族、有個體戶。因此,生鮮電商需要趁著大量用戶湧進的機會盡快做好平臺的用戶畫像,這裡就需要用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具體怎麼做用戶畫像在此不做細論。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論是生鮮品類還是價格區間,亦或是送貨方式或者是服務區域,這些也可以稱之為平臺的特色。


一切隨風散落6666666


疫情促使網上買菜成為時髦現象,不少熱心網友還製作出了各種“買菜指南”,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春節期間的訂單量更是出現暴漲。僅僅幾個月前,生鮮電商行業還是一片黯淡,多家知名公司出現倒閉、欠薪等負面消息。疫情煥發生鮮電商誕生“第二春”,但生鮮電商是否真能就此“一飛沖天”,成為幸運的寵兒?生鮮電商會成為2020年的“風口”嗎?

  上海是中國消費活力最高的城市,2019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萬億元,規模穩居全國城市第一名。龐大的消費活力激發出上海地區靈活的零售業態。全國第一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就誕生在上海,後來在全國風靡的盒馬鮮生第一家店也是開在上海。

  易果生鮮之後,莆田網、天天果園、淘寶網生鮮頻道、京東生鮮頻道、順豐優選等生鮮電商平臺紛紛先後上線。

  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迎來第一次爆發,共16家公司獲得了近30億元融資。可惜無情的資本市場很快就讓瘋狂的創業者們嚐到了苦果。

  一年後,資本市場就調整了投資策略,O2O、智能硬件等重度依賴資本的行業都受到打擊,生鮮電商行業也受到波及,美味七七、果實幫、青年菜君、優菜網等平臺陸續倒閉。

  中小型生鮮電商被洗掉之後,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2017年,天天果園、易果生鮮、本來生活等平臺均獲得了過億元融資。與此同時,TMT行業的風口開始轉向無人貨架、社區電商,每日優鮮、果小美、愛鮮蜂們開始嶄露頭角。

  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再次爆發危機。呆蘿蔔、妙生活、吉及鮮等多家公司開始出現危機,或關閉門店、或暫停運營、或關倉削減規模。

  是的,生鮮電商多年來就是這樣如過山車一般,忽而到峰頂,忽而到谷底,起伏非常大。

  2020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因素影響,大多數人都開啟了網上買菜模式,有熱心網友還根據搶菜時間、配送時長、價格、菜品等維度製作出了網上“搶菜指南”。

  生鮮電商行業再次爆發。

  QuestMobile公佈的數據顯示,生鮮電商App的使用時長2020年春節後兩週比平日增長96.4%。生鮮電商App日活用戶從平日的不到800萬,在春節期間突破了1000萬,節後再次突破到1200萬。

  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都透露了訂單量翻倍的消息。受行業利好消息影響,搜索引擎內關於“生鮮電商系統”、“生鮮電商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廣告都多了起來。

  訂單量暴增、營業額翻倍、用戶時長暴增,甚至平臺不需要做過多的營銷推廣,便能獲得大量自然增長的用戶,這要放在平時,平臺做夢都要笑醒。

  然而,在生鮮電商行業一片叫好的形勢下,卻暗藏兇險,行業危機已經悄悄來臨,一個不好,關閉門店、暫停運營、關倉削減規模等情況還會再次出現,“獨角獸沒有角”的窘境會再次降臨。

  短期增量帶來多種隱患

  受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平時觸手可及的糧油米麵菜成為人們生活的難題,即使是便利店遍地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是如此,網上買菜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渠道。

  1、網上買菜的安全係數相對更高;

  2、減少出門的距離和次數;

  3、無需“查找”店鋪;

  4、SKU更全。

  以往發生在菜場、商場、超市等地方的需求短期內迅速向生鮮電商平臺轉移,這才有了訂單量暴增、營業額翻倍、用戶時長暴增的故事。但是,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增量同時也帶來了隱患。

  第一,訂單量暴增背後,商品品質很容易被犧牲。糧油米麵菜等商品中,只有菜是最難“囤”的,其中尤以青菜最難“囤”,放幾天可能就沒辦法食用。對於經常在家做飯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青菜的新鮮度要求非常高,他們現在買菜確實沒那麼容易,但並不代表他們能夠忍受青菜的品質也隨之下降。

  而平臺上的訂單量突然暴增,他們的物流配送、倉儲等處理能力會出現欠乏,很難跟平時一樣精心確認菜品的品質,此時,平臺更加關心配送效率而不是商品品質。

  在高效率的思維決策下,商品品質只能被犧牲。同時在“反正不愁賣”的局面下,有些平臺對於商品品質就更不在乎,大不了讓用戶投訴賠錢就是,但又有多少人會因此去平臺上投訴呢?只要沒投訴,平臺就賺了。

  第二,價格帶來不滿。並不是所有的平臺都維持商品的原價,商品價格並不受平臺/商家控制,因春節期間人力成本的上漲、物流運輸價格的上漲以及進貨價的上漲,商家不可能大規模貼錢保持商家原價。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有不少商家的菜品價格均出現了上漲,以包菜為例,平時可能也就三五塊錢/個,但現在的價格幾乎翻了一倍,有的商家甚至能賣到20元左右,青菜的價格急劇飆升。

  無論是平臺的主動漲價,還是被動漲價,消費者都會將其中的不滿算在平臺頭上,如果平臺提供的商品品質不好,那更是容易被消費者暗自記上。

  商品品質不佳+價格上漲帶來的隱患,會讓消費者對於網上買菜的整體體驗下降,而這種體驗會隨著其他需求的恢復而下降。如今復工潮已經漸漸開始,線下的菜場、商場、超市等也逐漸開業。這意味著原先突然轉移到生鮮電商上的流量又開始迴歸線下,生鮮電商的生意被奪走了。

  七麥數據顯示,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在App Store總榜免費榜中從2020年2月16日便開始下滑,排名甚至低於2020年元旦之前。

  需求下滑、用戶體驗下滑,生鮮電商平臺是時候該考慮接下來的生存問題了。

  盲目擴張,容易造成庫存積壓

  賣菜並不是一門“高大上”的生意,但當“菜”成為稀缺性商品的時候,誰都想來分這塊市場的蛋糕。

  百果園是一家以賣水果為主營業務的連鎖品牌,截至2019年9月,百果園全國門店數超過4000家。2020年2月28日,百果園宣佈開始賣菜。

  2020年2月15日,中國石化宣佈在北京的340座加油站開始售賣新鮮蔬菜。

  除這兩家名企跨界賣菜外,某鮮奶公司也提供了線上賣菜服務。

  進入線上賣菜最瘋狂的行業當屬餐飲、酒店業。餐飲業的“食材成本”在20%——30%之間,因消費者的減少,不少餐飲企業都將春節囤積的食材進行售賣,從而減少虧損,賣菜是它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百果園、中石化、餐飲業跨界到賣菜業務,有很多因素導致。但它們盲目擴張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容易造成庫存積壓,造成積壓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如今用戶買菜的方式已經逐漸重回菜場、商場、超市,而且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美團等平臺也會分流,流到百果園、中石化上的流量就會非常少,它們此前準備的商品就可能積壓。

  第二,百果園、中國石化進入賣菜行業的時間並不算早,此時涉及到菜的成本價、人力成本、物流成本都不低,這意味著它們很難以低價進行銷售。對於消費者來說,百果園、中石化只是買菜渠道之一,而他們的商品價格並不便宜,又是一個全新的平臺,消費者信任度也成疑問,商品被積壓的概率就會非常高。

  當然,面對積壓問題,他們也可以在將來用低價促銷的玩法來賣掉,但此舉也意味著他們賣菜嘗試失敗。

  行業競爭激烈,誰能成為“剩者之王”

  “一窩蜂”現象在互聯網行業是常見現象,團購、共享單車、智能硬件、無人貨架、社交等行業莫不如是。

  網上買菜變得火爆後,自然也吸引了各方的覬覦。PC6安卓網的數據顯示,目前各類買菜App多達117個,其中包括京東到家、順豐優選、美團、餓了麼、盒馬、蘇寧小店等多家巨頭公司,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食行生鮮、美菜網等新的明星公司也不在少數。

  行業處於巔峰期,總體需求大幅上漲,各大平臺的訂單量、用戶時長會暴增,但一旦疫情過後,線上買菜的需求會隨著消費者的買菜習慣會重新回到菜場、商場、超市而呈現下滑趨勢。

  此時,行業的競爭問題很有可能導致新一輪洗牌。互聯網行業的趨勢證明,多數情況下只會是少數人的紅利,百分之八九十的企業會因為競爭力不夠而被淘汰。生鮮電商必然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誰能成為“剩者之王”?這是每一個生鮮電商平臺接下來應該考慮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電商的市場越來越大,但生鮮電商在中國的滲透率並不高,極光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中國的生鮮電商行業滲透率僅為3.44%,遠低於綜合電商。

  毫無疑問,受2020年春節影響,生鮮電商的滲透率、用戶習慣等會大幅提升,行業會因此而受益,可落到每個生鮮電商平臺上,並不止利好,只有打敗其他競爭對手,才有資格談未來。

  總之,這次漲價過高以及品控不佳的平臺,遲早會遭到“反噬”;而體驗好的平臺,未來會更加明朗。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由於疫情的影響,讓很多的生活服務行業都受到了打擊,這其中也包括了日常的買菜服務,由於無法出門,菜市場變得非常的蕭條,而線上買菜卻成為了一個大熱,對於線上買菜來說,能不能借著這個形勢來讓自己穩定下來並且進行市場拓展呢?跟著Hishang一起來了解下吧。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上海以1000億元食用農產品批發額,摺合1500億元食用農產品零售額計算,上述三類零售業態在食用農產品零售市場的佔比僅為7%。而全市標準化菜場年銷售量高達650萬噸,按照批發價平均每公斤10元、零售價平均每公斤15元估算,上海標準化菜場的年銷售額約為1000億元。

上海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形成了幾百條馬路菜場。1994年起大力扶持連鎖超市發展。上世紀末發起“菜場入室”運動,開始也不是很順利,但最終還是變成了室內菜場,儘管馬路菜場時有湧動。與愚園路交叉的膠州路,如今已變成時尚餐飲打卡點,它曾經就是上海著名的馬路菜場。久光百貨邊上的“廟弄”,過去是一個棚戶區,居民沿街擺攤,也十分熱鬧。

2004年年末上海市提出了新菜籃子工程,一方面繼續支持連鎖超市發展生鮮經營,同時大力推進“標準化菜場”的發展。到2013年發佈食用農產品批發發展規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滬府辦發〔2013〕49號),2013年8月16日)時,上海已經有880家標準化菜場,按照當時的規劃,到2020年要求每2萬人設置一個標準化菜場,上海的標準化菜場增加到1500家。

從上海商務委網站並未查到當前準確的數據,但在2017年2月23日,上海市商務委曾發佈了一篇題為《上海標準化菜場進入2.0時代》的新聞,報道稱:

“從馬路菜場入室,到室內菜場啟動標準化改造試點,再到標準化菜市場基本實現全覆蓋……自2005年起,本市用10多年時間,完成與百姓密切相關的小菜場建設‘三級跳’,市政府實事項目也多次涉及‘標準化菜市場建設’這一內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菜市場986家,其中標準化菜市場869家,非標準化菜市場117家,年銷售農產品650萬噸,成為全市農產品零售主渠道。”

作為便民利民的一種補充買菜渠道,上海全市居民小區、政府機關、工業園區、老年日託服務站、醫院等場所已經設立了1600多家“智慧微菜場”。這是上海市商務委為解決居民買菜難所設置的自動售菜點,可以通過恆溫無人售菜終端進行全智能自動售菜,居民們可以通過官網、手機APP、微信等多種途徑完成生鮮訂購服務,並形成了食行生鮮、廚易時代、強豐等社區智慧微菜場品牌。不僅供應蔬菜、水果、肉禽蛋,還能訂購大眾化早點、牛奶等商品。

從上海市商務委網站獲悉,全市共有733個標準化菜場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全市16個區每個區都擁有幾十家標準化菜場。按照2017年986家菜場、2419.7萬年末常住人口計算,上海市平均2.45萬常住人口擁有一家菜場。從直觀來看,近年來上海的菜場可能有所減少,但總量依然非常龐大。

龐大的菜場猶如上海零售業的“毛細血管”。人體的血液循環,主動脈通過心臟輸送有氧的血液,連接毛細血管使血液到達全身,然後通過靜脈使血液迴流到心臟。血液在人體內部實現封閉的、暢通的、均衡的、有氧的、有力的循環,才能使人延續生命、活力與健康。毛細血管再生能力特別強,如果斷裂也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修復。但如果毛細血管嚴重受損或受阻,會直接影響迴流血,甚至生命。所以,在關注與扶持“主動脈”的同時,不能忽略流通中“毛細血管”與“靜脈”的客觀存在。

從微觀來說,商品部門是主動脈,門店營運是毛細血管,管理督導是靜脈。有些企業出狀況,問題是,主動脈動力不足,毛細血管逐漸萎縮,靜脈缺乏氧氣與營養成分。簡單地說,總部不給力,商品部門缺乏智力,營運部門缺乏實力。


琳琳可愛小丫頭


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筆者目前正從事於這一行。

大家眼中的線上買菜,我認為是一種整合,何謂整合,就是指將許多不同的商家以及他們賣的商品整合到一個平臺去售賣。先說下整合的優點在哪裡。

整合有助於減少顧客選擇困難

眾所周知,目前線上做生鮮的平臺五花八門,賣的產品也是各種各樣,這讓顧客在選擇哪種平臺購物以及買哪種商品時,會陷入選擇困難症。舉個最直接的例子,我們平時去淘寶買衣服時不也是看來看去,最終買了個之前看到的。如果將線上這些平臺整合並且統一管理,就類似於你是總批發商,其他平臺入駐你的平臺並且從你那裡進貨。對於平臺而言有助於各平臺整合化,降低平臺運輸貨物成本以及送貨效率;對於顧客而言,可以高效率買到自己需要的貨物。

整合有助於傳統農貿市場的經營變革

從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線上交易的安全以及便捷。因為這次疫情傳統的商業,像餐飲、超市以及許多娛樂場所全部遭受重創,單單看農貿市場這一塊也是比往年冷清了許多。相反,線上銷售變得火爆,那些早早開發線上交易的店鋪在這次疫情中生意異常火爆,這一現象不得不讓許多從事這一行的人尋找除線上外的另一條銷路。

農貿市場整合下的新模式

目前許多線上從事農貿的平臺,它們的銷售模式其實對線下的一些菜農的衝擊是巨大的,不利於長遠去發展。我眼中的整合模式是指做總代理也就是倉庫——平臺(店鋪)這種模式。倉庫從菜農手裡收購菜品,然後直接批發到平臺(店鋪)手裡,直接兩級交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菜價。讓倉庫、平臺、菜農以及廣大消費者全部獲益。

總結

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存在,但是絕大多數存在於線下,同時還要經過多重中間商去賺取差價,可以說是不完善的整合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菜市場電商整合化終將會實現,千家萬戶都會享受便捷購物帶來的優惠。


大豬蹄子日記


疫情過後我覺得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將近二個月的封閉,居家的老人都學會手機下單買菜,而且會發現這是多麼方便的事

第二:因為工作忙碌,下班回家的路上去買菜這樣耽誤時間,在空閒的時候在網上把菜都預定好,而且網上還有菜譜,燒啥菜如何配有營養又好吃一目瞭然,節約時間

第三:線上有很多家的網店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不需雙腿就逛遍了很多家,有促銷活動的就直接下單,自己會比較的話,可以購買到最價廉物美的商品。總的來說,線上夠物已經被大眾接受,它的便捷服務也已經被認可,所以我覺得,以後這會成為一個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