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买菜是一个对价格非常敏感的购物行为,在菜品新鲜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对大众来说,价格是第一要素。而在没有资本补贴的情况下,同样新鲜度和质量的价格排位一般是:菜农流动摊位低于露天菜市场,露天菜市场低于封闭菜市场,封闭菜市场低于大型超市,大型超市低于线上菜品派送。老百姓会用脚投票。


怡然29917629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现在网购特别方便,不出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只能在网上购物,还有许多人都在网上买菜。现在在网上买,第二天就会到货,不方便拿的,还可送到家。真的太方便了。

我以前从没在网上买过菜,因为自己可以出门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菜,还能看到新不新鲜。顺便可以出去透透气,忙里偷闲一下,何乐不为呢?但在疫情期间,我也在网上买过菜,有荤菜也有素菜,但我在某平台上买的荤菜真的不新鲜,不知道冰冻了多久了。这样的菜吃了能对身体好吗?不过,素菜倒是很新鲜。但是,如果在上面买了素菜,还是要买荤菜的啊,还是只能出门买。唉,我还不如全部在市场上买呢。

疫情结束后,我就再也不在网上买菜了,怕不新鲜,关键是能出门了,自己到市场上挑,看得见的新鲜,而且卖的人也多,随便挑。菜可不比别的东西,是需要新鲜度的,别的东西是可以在网上买的。例如衣服,生活用品等。

反正,我个人认为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不知道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





生活是啥味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线上买菜模式在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的,现在不过是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暂时续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庞大的购买量也将如潮水退去,这点肯定会发生。

为什么?因为适合线上买菜的线下生活场景远没有形成啊…

对于年轻人而言,做了两个月的饭相信很多人早就烦的不行,相对于厨艺精进还不如点外卖或下馆子省事。而对于做饭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远是家门口那熟悉的菜市场,线上买菜?谁知道你新鲜不新鲜,关键还不一定便宜。

没错,价钱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线上不比线下便宜凭什么要我去买?可以送菜到家?别逗了,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能顺路走道呢!正常情况下,吸引人在线买菜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一是线下没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线下便宜。经过了前两年惨痛的烧钱大战之后,相信现在没有哪几个平台再有烧钱抢客的底气了吧?

我一直认为,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间的很多数据和模型也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陷倒闭危机,结果创始人及时转型,带领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维”出击,加班加点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口罩机,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由此逃过资金劫。但能说口罩机业务会是一门有前途的行业吗?明显不行的,不然也不会经常看到破产的口罩生产企业被强行唤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结束,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山里人小二哥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许多商场超市无法大批量的接受顾客去购物,而采用线上销售,这是当前形势所决定的。送货送菜到指定地点,而后买家自己去取,现在有的可以送至小区住户楼下了,可是菜的品质无法达到买家的心里预期,可又无法亲自去买,很多都是将就了。

一旦疫情过后,人们更倾向于亲自到菜场去挑选自己满意的菜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会大很多,看着菜好就买,不好就换一家,更能体会讨价还价的乐趣,特别一些退休阿姨,也能除了跳广场舞外增加活动量!在此疫情之前也有线上蔬菜交易平台,可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火暴”。因为很多时候收到菜的品质远远低于平台图片所展示的,就像有些人,宁愿去实体店高点价格去买也不在网上购物!当然了,我不否认,有些商家会货真价实,但也不能排除有的人会弄虚作假,更何况这是食用的东西,人们会更加注重其品质!



目前疫情仍然严峻,国外更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态势。所以能不出门就待在家里,网上能搞定的事情,还是不要出去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吧!


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健康,不给国家添乱,不辜负奋斗在一线的英雄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毒!


CNC小哥哥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场新冠肺炎来的让我们猝不及防,被隔离在家一个多月,这也催生了线上的生鲜平台,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呼吁市民尽量不要出门,尤其是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不少人选择在网上买菜,那么对于生鲜电商从业者而言,此次疫情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生鲜电商又该如何发展?

这次疫情之下,生鲜电商的发展机遇在于是否能完成用户的良性转化,这就像当初淘宝刚问世之时,人们网购习惯的养成。既然存在基于,就更需要有计划,不能盲目烧钱

一般来说四五次的购买就能养成习惯,但是这刚开始的四五次却至关重要,你的菜品、送货质量都会影响用户,如果生鲜电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成用户网上买菜的行为习惯,未来就好办多了。

那生鲜电商该如何发展?

1、培养自身客户

让消费者养成使用自身生鲜平台的习惯,慢慢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生鲜产品,培养自身稳定的消费客户。

2、线上线下联动

生鲜平台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上或者线下的单方面经营而要打通线上和线下交易,将线下网店和线下门店联动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模式。

3、完善供应链体系

生鲜电商平台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将生鲜供应商、运输商或是平台自有运输部门、仓储部门和配送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打造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4、提升物流时效性

物流不单单是指生鲜电商平台的运输环节,还包括生鲜电商的配送环节,物流时效性的高低决定着生鲜送达的快慢、安全性以及客户的满意度。

5改善基础设施

生鲜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诸如冷冻仓库、冷链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尽量齐全,另一方面还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6获取采购优势

生鲜电商平台不得不考虑产品成本的问题,价格优势依然是生鲜电商平台发展的重要筹码,所以生鲜平台要努力获取采购优势。

7前置仓模式

说到生鲜电商,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前比较流行的前置仓模式,这个模式通过最近的仓库送货上门,完成订单配送,极大的缩短了配送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是一个值得思考学习的发展模式。





盟主视频


到了那时,才是考验生鲜电商的时候,成本已经投进去了,如果后期用户留存率断崖式下跌,那就要欲哭无泪了。所以,疫情过后的用户留存,是现在就应该考虑的问题。生鲜电商从2012年就开始发展,这几年虽然在各个渠道中的占比不到3%,但是毕竟也沉淀了一批用户,而这批用户,是不怎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习惯云买菜,即便疫情过去了,他们还是会选择生鲜电商,何况到那时送货速度不会像现在那么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因为这次疫情而转向生鲜电商的这部分用户。这里有原来习惯逛超市的人,有习惯逛菜市场的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高收入群体、有低收入群体,有上班族、有个体户。因此,生鲜电商需要趁着大量用户涌进的机会尽快做好平台的用户画像,这里就需要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具体怎么做用户画像在此不做细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论是生鲜品类还是价格区间,亦或是送货方式或者是服务区域,这些也可以称之为平台的特色。


一切随风散落6666666


疫情促使网上买菜成为时髦现象,不少热心网友还制作出了各种“买菜指南”,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春节期间的订单量更是出现暴涨。仅仅几个月前,生鲜电商行业还是一片黯淡,多家知名公司出现倒闭、欠薪等负面消息。疫情焕发生鲜电商诞生“第二春”,但生鲜电商是否真能就此“一飞冲天”,成为幸运的宠儿?生鲜电商会成为2020年的“风口”吗?

  上海是中国消费活力最高的城市,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庞大的消费活力激发出上海地区灵活的零售业态。全国第一家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就诞生在上海,后来在全国风靡的盒马鲜生第一家店也是开在上海。

  易果生鲜之后,莆田网、天天果园、淘宝网生鲜频道、京东生鲜频道、顺丰优选等生鲜电商平台纷纷先后上线。

  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迎来第一次爆发,共16家公司获得了近30亿元融资。可惜无情的资本市场很快就让疯狂的创业者们尝到了苦果。

  一年后,资本市场就调整了投资策略,O2O、智能硬件等重度依赖资本的行业都受到打击,生鲜电商行业也受到波及,美味七七、果实帮、青年菜君、优菜网等平台陆续倒闭。

  中小型生鲜电商被洗掉之后,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2017年,天天果园、易果生鲜、本来生活等平台均获得了过亿元融资。与此同时,TMT行业的风口开始转向无人货架、社区电商,每日优鲜、果小美、爱鲜蜂们开始崭露头角。

  2019年,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爆发危机。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等多家公司开始出现危机,或关闭门店、或暂停运营、或关仓削减规模。

  是的,生鲜电商多年来就是这样如过山车一般,忽而到峰顶,忽而到谷底,起伏非常大。

  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因素影响,大多数人都开启了网上买菜模式,有热心网友还根据抢菜时间、配送时长、价格、菜品等维度制作出了网上“抢菜指南”。

  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爆发。

  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App的使用时长2020年春节后两周比平日增长96.4%。生鲜电商App日活用户从平日的不到800万,在春节期间突破了1000万,节后再次突破到1200万。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都透露了订单量翻倍的消息。受行业利好消息影响,搜索引擎内关于“生鲜电商系统”、“生鲜电商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广告都多了起来。

  订单量暴增、营业额翻倍、用户时长暴增,甚至平台不需要做过多的营销推广,便能获得大量自然增长的用户,这要放在平时,平台做梦都要笑醒。

  然而,在生鲜电商行业一片叫好的形势下,却暗藏凶险,行业危机已经悄悄来临,一个不好,关闭门店、暂停运营、关仓削减规模等情况还会再次出现,“独角兽没有角”的窘境会再次降临。

  短期增量带来多种隐患

  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平时触手可及的粮油米面菜成为人们生活的难题,即使是便利店遍地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网上买菜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渠道。

  1、网上买菜的安全系数相对更高;

  2、减少出门的距离和次数;

  3、无需“查找”店铺;

  4、SKU更全。

  以往发生在菜场、商场、超市等地方的需求短期内迅速向生鲜电商平台转移,这才有了订单量暴增、营业额翻倍、用户时长暴增的故事。但是,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增量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第一,订单量暴增背后,商品品质很容易被牺牲。粮油米面菜等商品中,只有菜是最难“囤”的,其中尤以青菜最难“囤”,放几天可能就没办法食用。对于经常在家做饭的人来说,他们对于青菜的新鲜度要求非常高,他们现在买菜确实没那么容易,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忍受青菜的品质也随之下降。

  而平台上的订单量突然暴增,他们的物流配送、仓储等处理能力会出现欠乏,很难跟平时一样精心确认菜品的品质,此时,平台更加关心配送效率而不是商品品质。

  在高效率的思维决策下,商品品质只能被牺牲。同时在“反正不愁卖”的局面下,有些平台对于商品品质就更不在乎,大不了让用户投诉赔钱就是,但又有多少人会因此去平台上投诉呢?只要没投诉,平台就赚了。

  第二,价格带来不满。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维持商品的原价,商品价格并不受平台/商家控制,因春节期间人力成本的上涨、物流运输价格的上涨以及进货价的上涨,商家不可能大规模贴钱保持商家原价。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有不少商家的菜品价格均出现了上涨,以包菜为例,平时可能也就三五块钱/个,但现在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有的商家甚至能卖到20元左右,青菜的价格急剧飙升。

  无论是平台的主动涨价,还是被动涨价,消费者都会将其中的不满算在平台头上,如果平台提供的商品品质不好,那更是容易被消费者暗自记上。

  商品品质不佳+价格上涨带来的隐患,会让消费者对于网上买菜的整体体验下降,而这种体验会随着其他需求的恢复而下降。如今复工潮已经渐渐开始,线下的菜场、商场、超市等也逐渐开业。这意味着原先突然转移到生鲜电商上的流量又开始回归线下,生鲜电商的生意被夺走了。

  七麦数据显示,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在App Store总榜免费榜中从2020年2月16日便开始下滑,排名甚至低于2020年元旦之前。

  需求下滑、用户体验下滑,生鲜电商平台是时候该考虑接下来的生存问题了。

  盲目扩张,容易造成库存积压

  卖菜并不是一门“高大上”的生意,但当“菜”成为稀缺性商品的时候,谁都想来分这块市场的蛋糕。

  百果园是一家以卖水果为主营业务的连锁品牌,截至2019年9月,百果园全国门店数超过4000家。2020年2月28日,百果园宣布开始卖菜。

  2020年2月15日,中国石化宣布在北京的340座加油站开始售卖新鲜蔬菜。

  除这两家名企跨界卖菜外,某鲜奶公司也提供了线上卖菜服务。

  进入线上卖菜最疯狂的行业当属餐饮、酒店业。餐饮业的“食材成本”在20%——30%之间,因消费者的减少,不少餐饮企业都将春节囤积的食材进行售卖,从而减少亏损,卖菜是它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百果园、中石化、餐饮业跨界到卖菜业务,有很多因素导致。但它们盲目扩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容易造成库存积压,造成积压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如今用户买菜的方式已经逐渐重回菜场、商场、超市,而且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也会分流,流到百果园、中石化上的流量就会非常少,它们此前准备的商品就可能积压。

  第二,百果园、中国石化进入卖菜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早,此时涉及到菜的成本价、人力成本、物流成本都不低,这意味着它们很难以低价进行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百果园、中石化只是买菜渠道之一,而他们的商品价格并不便宜,又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消费者信任度也成疑问,商品被积压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当然,面对积压问题,他们也可以在将来用低价促销的玩法来卖掉,但此举也意味着他们卖菜尝试失败。

  行业竞争激烈,谁能成为“剩者之王”

  “一窝蜂”现象在互联网行业是常见现象,团购、共享单车、智能硬件、无人货架、社交等行业莫不如是。

  网上买菜变得火爆后,自然也吸引了各方的觊觎。PC6安卓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类买菜App多达117个,其中包括京东到家、顺丰优选、美团、饿了么、盒马、苏宁小店等多家巨头公司,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食行生鲜、美菜网等新的明星公司也不在少数。

  行业处于巅峰期,总体需求大幅上涨,各大平台的订单量、用户时长会暴增,但一旦疫情过后,线上买菜的需求会随着消费者的买菜习惯会重新回到菜场、商场、超市而呈现下滑趋势。

  此时,行业的竞争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洗牌。互联网行业的趋势证明,多数情况下只会是少数人的红利,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会因为竞争力不够而被淘汰。生鲜电商必然也逃不过这个宿命。

  谁能成为“剩者之王”?这是每一个生鲜电商平台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电商的市场越来越大,但生鲜电商在中国的渗透率并不高,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的生鲜电商行业渗透率仅为3.44%,远低于综合电商。

  毫无疑问,受2020年春节影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用户习惯等会大幅提升,行业会因此而受益,可落到每个生鲜电商平台上,并不止利好,只有打败其他竞争对手,才有资格谈未来。

  总之,这次涨价过高以及品控不佳的平台,迟早会遭到“反噬”;而体验好的平台,未来会更加明朗。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樱桃番茄GO


由于疫情的影响,让很多的生活服务行业都受到了打击,这其中也包括了日常的买菜服务,由于无法出门,菜市场变得非常的萧条,而线上买菜却成为了一个大热,对于线上买菜来说,能不能借着这个形势来让自己稳定下来并且进行市场拓展呢?跟着Hishang一起来了解下吧。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上海以1000亿元食用农产品批发额,折合1500亿元食用农产品零售额计算,上述三类零售业态在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占比仅为7%。而全市标准化菜场年销售量高达650万吨,按照批发价平均每公斤10元、零售价平均每公斤15元估算,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000亿元。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了几百条马路菜场。1994年起大力扶持连锁超市发展。上世纪末发起“菜场入室”运动,开始也不是很顺利,但最终还是变成了室内菜场,尽管马路菜场时有涌动。与愚园路交叉的胶州路,如今已变成时尚餐饮打卡点,它曾经就是上海著名的马路菜场。久光百货边上的“庙弄”,过去是一个棚户区,居民沿街摆摊,也十分热闹。

2004年年末上海市提出了新菜篮子工程,一方面继续支持连锁超市发展生鲜经营,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菜场”的发展。到2013年发布食用农产品批发发展规划(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沪府办发〔2013〕49号),2013年8月16日)时,上海已经有880家标准化菜场,按照当时的规划,到2020年要求每2万人设置一个标准化菜场,上海的标准化菜场增加到1500家。

从上海商务委网站并未查到当前准确的数据,但在2017年2月23日,上海市商务委曾发布了一篇题为《上海标准化菜场进入2.0时代》的新闻,报道称:

“从马路菜场入室,到室内菜场启动标准化改造试点,再到标准化菜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自2005年起,本市用10多年时间,完成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小菜场建设‘三级跳’,市政府实事项目也多次涉及‘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这一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菜市场986家,其中标准化菜市场869家,非标准化菜市场117家,年销售农产品650万吨,成为全市农产品零售主渠道。”

作为便民利民的一种补充买菜渠道,上海全市居民小区、政府机关、工业园区、老年日托服务站、医院等场所已经设立了1600多家“智慧微菜场”。这是上海市商务委为解决居民买菜难所设置的自动售菜点,可以通过恒温无人售菜终端进行全智能自动售菜,居民们可以通过官网、手机APP、微信等多种途径完成生鲜订购服务,并形成了食行生鲜、厨易时代、强丰等社区智慧微菜场品牌。不仅供应蔬菜、水果、肉禽蛋,还能订购大众化早点、牛奶等商品。

从上海市商务委网站获悉,全市共有733个标准化菜场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全市16个区每个区都拥有几十家标准化菜场。按照2017年986家菜场、2419.7万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上海市平均2.4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家菜场。从直观来看,近年来上海的菜场可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非常庞大。

庞大的菜场犹如上海零售业的“毛细血管”。人体的血液循环,主动脉通过心脏输送有氧的血液,连接毛细血管使血液到达全身,然后通过静脉使血液回流到心脏。血液在人体内部实现封闭的、畅通的、均衡的、有氧的、有力的循环,才能使人延续生命、活力与健康。毛细血管再生能力特别强,如果断裂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修复。但如果毛细血管严重受损或受阻,会直接影响回流血,甚至生命。所以,在关注与扶持“主动脉”的同时,不能忽略流通中“毛细血管”与“静脉”的客观存在。

从微观来说,商品部门是主动脉,门店营运是毛细血管,管理督导是静脉。有些企业出状况,问题是,主动脉动力不足,毛细血管逐渐萎缩,静脉缺乏氧气与营养成分。简单地说,总部不给力,商品部门缺乏智力,营运部门缺乏实力。


琳琳可爱小丫头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笔者目前正从事于这一行。

大家眼中的线上买菜,我认为是一种整合,何谓整合,就是指将许多不同的商家以及他们卖的商品整合到一个平台去售卖。先说下整合的优点在哪里。

整合有助于减少顾客选择困难

众所周知,目前线上做生鲜的平台五花八门,卖的产品也是各种各样,这让顾客在选择哪种平台购物以及买哪种商品时,会陷入选择困难症。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我们平时去淘宝买衣服时不也是看来看去,最终买了个之前看到的。如果将线上这些平台整合并且统一管理,就类似于你是总批发商,其他平台入驻你的平台并且从你那里进货。对于平台而言有助于各平台整合化,降低平台运输货物成本以及送货效率;对于顾客而言,可以高效率买到自己需要的货物。

整合有助于传统农贸市场的经营变革

从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线上交易的安全以及便捷。因为这次疫情传统的商业,像餐饮、超市以及许多娱乐场所全部遭受重创,单单看农贸市场这一块也是比往年冷清了许多。相反,线上销售变得火爆,那些早早开发线上交易的店铺在这次疫情中生意异常火爆,这一现象不得不让许多从事这一行的人寻找除线上外的另一条销路。

农贸市场整合下的新模式

目前许多线上从事农贸的平台,它们的销售模式其实对线下的一些菜农的冲击是巨大的,不利于长远去发展。我眼中的整合模式是指做总代理也就是仓库——平台(店铺)这种模式。仓库从菜农手里收购菜品,然后直接批发到平台(店铺)手里,直接两级交易,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菜价。让仓库、平台、菜农以及广大消费者全部获益。

总结

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存在,但是绝大多数存在于线下,同时还要经过多重中间商去赚取差价,可以说是不完善的整合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菜市场电商整合化终将会实现,千家万户都会享受便捷购物带来的优惠。


大猪蹄子日记


疫情过后我觉得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将近二个月的封闭,居家的老人都学会手机下单买菜,而且会发现这是多么方便的事

第二:因为工作忙碌,下班回家的路上去买菜这样耽误时间,在空闲的时候在网上把菜都预定好,而且网上还有菜谱,烧啥菜如何配有营养又好吃一目了然,节约时间

第三:线上有很多家的网店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不需双腿就逛遍了很多家,有促销活动的就直接下单,自己会比较的话,可以购买到最价廉物美的商品。总的来说,线上够物已经被大众接受,它的便捷服务也已经被认可,所以我觉得,以后这会成为一个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