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功利性”誤解歷史因素的思考

什麼是"科學"?以前認為對於客觀的、物質世界的研究而獲得的系統性知識就是科學。實際上,近期聽了清華大學吳國盛老師的講座:科學的歷程,才明白,科學的本質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手段,科學正是誕生於文化的搖籃之中。

關於科學“功利性”誤解歷史因素的思考

《科學的歷程》封面


吳國盛老師在講座中提到,我們對於科學的誤解有三大方面:"科"與"技"不分、功利性、翻譯名稱不準確。這三大誤解,非常準確刻畫了目前大家對於科學的錯誤印象,當然誤解的產生,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從文化因素分析,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是極端的農耕社會,大家以血緣關係維繫社會運作,以"禮"教化人們實現"仁愛",沒有科學產生的文化條件。

對於科學的功利性,除去文化因素,我想更多進一步分析我們近代以來的歷史因素。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過去我們也在很長時間是世界經濟文化的翹楚,唐朝時期的盛景以"大唐盛世,萬國來朝"來形容,都城長安是當時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但是這樣的地位,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下降,直至到落後捱打。根據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的研究,中國古代的GDP發展有如下軌跡:北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頂峰,GDP年增長率在北宋、明代和清代分別為0.88%、0.25%和0.36%,人均GDP在經過北宋和明代較高水平的波動後,清代顯著下降,以每年-0.34%的速度衰退,在1840年時,已經下降到公元980年的70%左右了。北宋王朝跨越時間為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公元980年距北宋建國僅僅20年;清朝跨越時間為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1840年是清朝建國200年。從人均GDP的角度分析,清朝建國200年以來,整個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倒退了近900年。這一方面與中國人口的持續增長、生產資料、生產力發展沒有跟上人口規模相關;另一方面,與清朝統治者在政治上極端專制化,對內禁錮人民思想,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密不可分。比如,清朝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進程。對於科學已有啟蒙的徐光啟等人的西學研究成果並沒有在清朝進一步發楊光大,其翻譯的《幾何學原理》,在250年之後,才被進一步重視,那時候已經到了1857年了。科學的種子,被耽擱了整整兩個半世紀後才有進一步抽枝發芽的機會。

關於科學“功利性”誤解歷史因素的思考

徐光啟雕像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實際上,英國人早就開始覬覦東方大國的土地、財富。在1793年,英國人馬嘎爾尼出訪清朝,一路上未見到盛世繁華,目睹的卻是清王朝的逐漸糟朽,人民愚昧,科技落後,生活困頓,體制僵化。馬嘎爾尼描述:"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馬嘎爾尼訪華為歐洲人展現了真實的中華帝國,烏托邦形象就此破滅。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時,英軍的情形是:總兵力不過4000人,還需歷時數月橫跨大洋,就這樣的無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英國艦隊硬是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關於科學“功利性”誤解歷史因素的思考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來源網絡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包括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讓當時的中國人體會到了沒有堅船利炮就被捱打的切膚之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覺醒,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清政府先後派出了多批留美、留歐、留日的學生,這些留學生們客觀上壯大了實業技術人才、學術政治人才的隊伍,如詹天佑,吳仰曾、蔡紹基、唐國安等;後續在北洋政府時期以及國民政府時期,民主和科學進一步發展,誕生許多文化大師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也有很多科學家在這階段奠定了學術基礎,如: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之於物理學,楊石先、侯德榜之於化學,茅以升、梁思成之於建築學,竺可楨之於氣象學等等。他們為近代中國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是很大意義上也都是出於"科學救國"的功利性目的。其時,對於"科學救國"的思想在這個階段已經深入人心。著名的力學專家、教育家錢偉長院士就一直對於自己轉學理科的決定記憶猶新。在中學時錢老屬於典型的"偏科生",當時考取大學時,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是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破格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收音機裡聽到了這個消息後,錢老就毅然決定說:"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決定要轉學物理系以振興中國的軍力。"。可見,這種功利性的目的,在落後的中國,實際上是非常普遍的認識。

關於科學“功利性”誤解歷史因素的思考

錢偉長(1912.10.9—2010.7.30)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仍然貧瘠的土地上,要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在國際社會上得到承認獲得一席之地,離不開更多科技人才的努力和奉獻。以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為代表的海外科學家投入了新中國的懷抱,以陳景潤、于敏、袁隆平等為代表的本土科技人才進一步成長、使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群星璀燦。這些科學家讓新中國的"兩彈一星"、航空航天、軍事、激光、採礦、鋼鐵、醫藥等工業、數學、物理、生物、化學、計算機等學科獲得了基礎的成長。

在恢復高考以來,我們更是培養了眾多的理工科大學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在20世紀80年代響徹全國。正是因為這些人才的供給,在改革開放之後,給各行各業輸送了生力軍,在中國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天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過去的優勢——勞動力紅利在逐步消退,但我們的工程師紅利開始釋放,將進一步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我們講到的科學,都圍繞著利用科學的功利性目的,不管是為造船造炮、富國強兵、還是經濟建設、民族振興,都是讓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這大概就是從一個後起者要奮力追趕的歷史原因使然。這段歷史,當代的人們要"哀之",更要"鑑之"。

當然,科學的本質是為了追求自由,唯有更好的理解科學,才能真正掌握科學。過去的功利性理解,畢竟是一種誤解。當我們站在了新時代的起點,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秩序也發了深刻的變革,我們要獲得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文化自信,還需要文化的融合。科學本身就是誕生於古希臘追求自由的文化中,也許進一步把科學高度融入我們的文化中,就能煥發出更為蓬勃的力量,助力民族復興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科學的歷程》講座整理文稿.

2,李稻葵,金星曄,管漢暉. 中國歷史GDP核算及國際比較:文獻綜述[J]. 經濟學報,2017,4(2):14-36.

3,張宏傑. 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