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清新小豹纹


王朗主要是输在了三个方面:

当时天下的人心向背,以及汉朝余威

对于王朗来说,良禽择木而栖没错,但是他忽略了此刻的汉朝,还是余威尚存的。大汉天下虽然气数已尽,但是天下汉人还在,人心向背,还不是此刻的曹魏可以完全取代的。

这点,从跟随了曹操一辈子的荀彧身上,就可以看出来。毕竟,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灭亡,汉亡是亡于强盛;所以说,王朗说的话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他当众鼓吹这种背汉而向曹,以此为荣的说法,在那个把名声看的特别重的年代,就会被视作是一种巨大的羞辱。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朗被诸葛亮几句话就撂倒了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在王朗心中,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存在芥蒂的,只不过平时他能说服自己这是正义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但一旦当众被揭穿,内心就受不了了。

被身份和名声所累

作为汉朝重臣,以及经学大家,享受名声和身份带来的好处时,也必然被这些所束缚牵累。就如同当今的公众人物一般,必须时时刻刻做好标准模范的作用。

而王朗一味享受自己名声的好处,却忽略了这名声带来的负担。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汉朝重臣,当代大儒却明知故犯;而且越是名声越高的,这种束缚和牵累的惯性就越大,大到最后轻易无法挣脱。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能在心中也觉得王朗所言在理,但却寥寥数句就能驳的王朗哑口无言的原因。

忽略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

王朗毕竟是读书人,心比天高,脸比纸薄;虽然早就做出了自己认为对的决定,并为此努力奔走着,但是脸皮确实太薄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随便被对手的几句话弄得自己心中方寸大乱,支吾难言,就好像现在的辩论一样,本来事物就是具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根本就不存在说谁对谁错,言之有理,引之有据,让人信服就是道理。

而显然,王朗压根没意识到这点,一时气血攻心,难以自辩,所以忽略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导致王朗没能压过诸葛亮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说,不是王朗说的不对,而是说的场合,自身的身份,以及脸皮厚的程度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他自认为自己说的句句在理,最后还是被气的吐血而亡的原因所在了。


阿俊说历史


王朗:“我们平定了天下大乱”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励精图治,天下归心”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统一全国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你不但活着的时候是汉贼,死了也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不但你是汉贼,你祖上三代都是汉贼”

王朗:我……

诸葛亮:“我什么我,我骂的就是你个汉贼”

王朗:你……

诸葛亮:“你什么你!你个汉贼,简直是汉朝的耻辱,民族的败类!”

和现在互喷基本一样,不管你说啥,反正我就问候你家人就完事了,骂人嘛,谁讲道理谁就输,谁脸皮厚谁就赢。王朗这样的,在祖安连一盘游戏都坚持不下来。





张家晓哥哥


王朗的说辞可以归纳为四段话。

一、天数可变,既然汉朝能取代秦朝,难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汉?

二、汉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贤明,皇位就该由我朝天子来坐。

三、蜀乃边陲小国,而大魏兵多将广,你打不过,何必白费功夫?

四、兵戎相见,只会使百姓遭殃,我劝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对百姓好,对你也好,我担保你投降后,封侯拜相。



这套说辞有道理吗?坦白说,有道理。

谁规定皇帝只能由刘氏来坐?

刘氏皇帝昏庸无能,曹操出来救场,凭什么他这种贤者就不能取代刘氏?

并且魏强蜀弱,是事实。挑起战争会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实。

这套说辞对于老百姓,很有说服力!所以王朗的话很有道理。

但是这种有道理话从王朗口中说出,总感觉很别扭,貌似在哪里听过。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画面?



王朗是何许人?用演义中的话说“汉朝大老元臣,初举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国司徒之位,是因为他在汉朝做过官。汉室并未亏待过他。而他一个食汉帝之禄,却不为汉室分忧的人咒骂汉室不仁,扬言汉室该灭亡这种话,岂不是很滑稽搞笑吗?

就好比汪精卫投敌,跑到前线宣讲,说你们不愿意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国军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说得对不对,只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有道理就没道理了。只要指明了汪精卫狗汉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诸葛亮反击王朗也是一样。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辩论,而是直接骂王朗是汉贼!不管王朗说什么,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


面对诸葛亮一连串的人身攻击,王朗完全无还手之力。

他既不能赖账——因为他背汉降曹是事实;

他也不能反驳——因为作为叛徒,确实没什么好神气的。如果他为叛徒行为辩解,那岂不是说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输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骂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击喷诸葛亮。

但诸葛亮根本不给王朗还口的机会,揪着王朗的软肋继续人身攻击——你这种汉贼也敢说话?你这种汉贼就该闭嘴!你这种汉贼怎么不去死啊?!


这种时候下,如果王朗脸皮够厚,也就是他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骂他是汉贼,任凭诸葛亮羞辱,他还是会输,不过不至于气死。但是王朗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嘴上说一套,可内心里却还是买诸葛亮说的那一套的账。

结果他经受不住折磨,内心纠结无比,最后暴毙而死。(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的急症)

如果在阵前跟诸葛亮对喷的是曹操(宁负天下人),是吕布(三姓家奴),诸葛亮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因为曹操和吕布本来就不要脸。他们嘴上说不要,心里也确实是真不在乎。


Mer86


王朗跟诸葛亮不叫对骂。王朗是秀才,是过来讲道理的,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击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单方面挨骂的一方。



我们先看下两人的对峙过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开始称赞诸葛亮,然后问为什么要北伐魏国呢,诸葛亮回自己奉旨讨贼。王朗说风水轮流转云云,该是有德之人得之,诸葛亮回曹操是汉贼,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乱臣贼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夸赞曹操的功绩,诸葛亮直接开骂“粗鄙之言”,骂其身为汉臣不思报国,反而成为曹贼的帮凶,顺带把王朗也归到了汉贼。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乱臣贼子的身份,我们才是汉室的正统。



第三回合,王朗已经被骂的结结巴巴的,一句话还没说完,诸葛亮的嘴炮就开始了,先是无耻老贼,后是断脊之犬,最后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直击王朗的心灵,王朗坠马而死。



王朗是文人,说出来的最狠的骂人的话也就是:诸葛村夫,这算什么骂人的话啊。

如果两人是辩论赛的话,那王朗可以甩诸葛亮几条街,但是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说什么,我只管说我的,王朗死心眼,当然骂不过诸葛亮了。


历史伶俜者


【小谭观点:王朗最后会输,是因为诸葛亮击中了王朗的死穴——“

不忠”。古代文人自幼饱读圣贤书,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而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君为臣纲”。古代文人士大夫最重视自己的名节,讲究“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

骂死王朗这一段发生在小说《三国演义》的第93回(回目是: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的后半部分,故事背景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此时诸葛亮已经四十有七,年将半百,当时蜀国国力明显不如魏国,诸葛亮不偏安于一隅也就罢了,竟还敢主动北伐攻打魏国。

【小谭观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何等的气魄?!】

诸葛亮出师北伐取得梦幻开局,以疑兵之计很快收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并且收服魏国大将姜维,蜀军气势正盛!这让魏帝曹睿寝食难安!

这时,司徒王朗向魏帝保举曹真为大都督,并主动请缨担任军师与曹真一同迎敌。此时王朗已是76岁高龄。

【小谭观点:真应了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来到军中,王司徒向大都督曹真夸口道,“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如此看来,王朗还是颇有些自信的。然而最后事实证明王司徒这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且看诸葛亮是分哪几步来对付王朗的:

第一步:强调身份,率先压制

两军阵前,王朗首先派探子传话:“请对阵主将答话!””

孔明令护军小校传曰:“汉丞相与司徒会话。”

诸葛亮用“汉丞相”三个字强调自己身份,表明自己比王司徒官大,官大一级压死人,首先气势上就压制住对手,先得一分。

第二步:宣示正统,占据高点

王朗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兴“无名之师”。

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奉诏讨贼”这四个字宣示了正统身份,一下子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同时点明对方是:“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不得不说诸葛亮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再得一分。

第三步:避虚就实,致命暴击

王朗接下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的策略,列举了魏国两代皇帝的功绩,指出“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曹魏天命所归”,并且试图劝降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根本不接王朗的茬,压根不提所谓神器天命和二曹功绩,而是反问王朗:“国难之时,你在做甚?”说王朗“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直接将一顶“不忠

”的大帽扣上,一下子就击中了王朗的软肋,前面说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最看重名节,讲究“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王朗已经被问得愣住,有些语无伦次

但是,诸葛亮根本不给王朗喘息的机会,趁你病,要你命,大骂王朗“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这三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后还来一句“老贼速退!”简直神补刀,王朗非常配合,“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小谭总结:这一章回完美展现了诸葛亮老辣的一面,在两军阵前,不慌不忙、随机应变、有理有据。个人认为,这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一段,没有之一,即使骂死王朗是小说虚构的。之后,随着诸葛亮开始北伐,也意味着蜀汉开始走向灭亡。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得让人一声唏嘘,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读到这里,都不忍心再继续读下去】

#伯乐计划第二期#


谭是非


仔细想来,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道理,有必要说道说道。

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孔明来降。他对于诸葛亮是何许人肯定非常了解的,所以他更知道劝降诸葛亮绝非易事,故事先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因为是劝降,不是骂街,那得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王朗所使用的言辞也是非常讲究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腐草之荧光、天空之皓月,累卵之危、倒悬之急,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可谓教科书级别的修辞,且从王朗这位不卑不亢的老司徒口中而出,自然是分量十足,咄咄逼人的。要是一位武将面对他这番言辞,就算不降多半也是无言以对了。最多来一句“废话少说,看刀!”

但他面对的是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面对几十位江南大儒的冷嘲热讽都毫无惧色反唇相讥,倒弄得所有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诸葛亮听了他这番话后想的不是怎么答对,而是怎么反攻,怎么诛心。于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层层深入。先是在两军阵前分析了国家当前的形式,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群兽食禄,狼心狗行之徒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辈纷纷秉政等等,在两军中取得一定的受众基础,然后以王朗是汉朝老臣的身份作为切入口,将本该有的作为和现在同谋篡位的实际作为进行对比,一下把王朗推到了道德忠奸的风口浪尖。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把家底都给翻出来了,这是王朗不曾预料到的。



有了这些铺垫,后面就开始赤裸裸骂了,什么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枉活七十有六,狺狺狂吠的断脊之犬,潜身缩首苟图衣食等等。这更是出乎王朗意料的,没想自己老来竟被一代名臣如此谩骂,放谁身上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王朗直接坠马而亡,那就是年龄。七十六岁,在古代那可是超高龄了。纵观整个三国,无论君王,还是文臣武将有几个超过七十六岁的?王朗到了那个年龄本身就是风烛残年,能骑在马上面对敌军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经得起如此的气火攻心。就是现代人到了七十多岁大都是一身的毛病,骨质疏松加三高,外带动脉硬化心脏病,就更别说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下的王司徒了。



诸葛亮也正是看到王朗年老体弱这一点才故意使用愤怒的神态和骂人的言辞来激怒他,致其死亡。试想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年轻人,能这样轻易的被骂死吗?

欢迎批评指正!


十七阿哥


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唇枪舌战,可谓经久不衰,成为了极为经典的名场面。这场论战,以王朗不能承受诸葛亮的嘴炮攻击,坠马而亡为终结。但观看过这名场面的观众都会发现,实际上王朗的话非常有道理,无法反驳,但最终却输了,这很令人费解。后发制人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骂死”王朗的?

仔细观察会发现,王朗的话固然有道理,无法反驳,但诸葛亮却根本没有接他的话,没有丝毫反驳,而是避开王朗抛出的问题,而直接放出自己的观点。用兵法上的话来讲,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们都不防守,拉开对攻,看谁的火力更强。显然,诸葛亮更胜一筹。

王朗的切入点是“天下大势”,他认为,天数有变,皇位更迭是“天命”的表现,皇帝之位有德者居之。人应当顺天而为,遵从历史发展的规律,逆天之人必然没有好报。之后便是他的论据,新兴的曹魏政权为天下贡献极多,比如: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曹操和曹丕父子,一个扫清寰宇,维护统一;一个礼贤下士,众望所归,而他们都是在收拾汉王朝的烂摊子,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最终的结论是,个人应当顺势而为,只有如此才是正道,所以他劝诸葛亮: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逻辑缜密,无懈可击。王朗不愧为当时的名士。但他忽略了一点,这种“顺应时代”的个人评价体系是有问题的,至少在当时是有问题的。古代中国讲究一个“忠君”,尤其是在东汉儒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既然是“忠君”,则自己本身的君主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之中,臣子都需要效忠他,而不是背叛他。“顺势而为”在当时,和“摇摆不定”很难区分,因此,这种论调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直接被对方人身攻击。诸葛亮果然这么干了。

好,你王朗不是“顺应天命”吗?自己既然已经承认了,那诸葛亮便毫不留情,发动了致命的人身攻击,先说王朗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乃是汉朝的名士,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表演:

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司徒已经七十六岁,听到诸葛亮对他如此谩骂,气火攻心,已经快不行了,诸葛亮将剩勇追穷寇,补了致命一刀: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司徒闻言,一口鲜血喷出,跌于马下,当即身亡。

王司徒的失败之处在于,他真的想和诸葛亮讨论学术问题。他的天数有变论,诸葛亮根本无法反驳,因为他列举的都是事实。但两军交战,并不是看谁说得对,而是需要看谁讲得好,诸葛亮明知自己反驳不了,所以直接不反驳,而是将问题引到道德层面,直接对王朗本人进行攻击,达到了振奋己方士气的效果。


庭州行者


胜利一方早已内定

首先明确范围,诸葛亮与王朗对骂是《三国演义》中的章节,并非正史记载,也就是说这一内容是以演义小说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孰是孰非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创作者的个人倾向,而众所周知,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是秉承着“尊刘贬曹”的,所以这场骂战中诸葛亮的胜利几乎是内定的,王朗只不过是为了反衬主角诸葛亮的,他的论据再充分,论证再严密也只是炮灰。

诸葛亮对骂三板斧

  • 1、占据道德高地,扣帽子。诸葛亮一上来先搬出“奉诏讨贼”之名,意思我是代表王室正统的正义之师,曹操是权臣谋朝篡位,名不正言不顺,也顺带给王朗扣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先行占领道德高地,站在舆论的上风向,这样一来对方辩手王朗的政治立场就站不住脚了,说什么都是徒劳。
  • 2、疯狂人身攻击,戳痛点。这边王朗还准备以理服人,大讲特讲顺应天命,顺势而为,可那边诸葛亮充耳不闻,压根不接你这茬,开始针对王朗个人展开疯狂的人身攻击。你是汉朝老臣,受大汉皇恩,不思报效也就罢了,却反过来助纣为虐,同曹篡位,简直无耻!天下人都唾弃你,恨不得把你生吞活剥了!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恬不知耻,九泉之下也愧对列祖列宗!这一顿操作下来,对方辩手的个人品质也出问题了,更是有口难言、有理难辨。
  • 3、简单重复效应,怼死你。王朗的套路是摆事实,讲道理,企图通过层层论证在学术上压倒诸葛亮,但没想到诸葛亮的套路异常地简单粗暴,什么逻辑论证,完全不需要,反复就一个词“老贼”“老贼”,一连串的“老贼”下来,王朗哪里受的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学究,在数十万军士面前被骂得颜面尽失,血压一高,气郁而亡。

文史架


王朗骂不过诸葛亮是必然的,虽然王朗说的并没有错。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以下几条

第一,大魏太强,蜀国太弱。两者相争蜀国必亡。

第二,天下大部分是魏武帝曹操定的,让四分五裂的大汉归为一统的是曹操不是刘备,所以现在诸葛亮干的这事是沽名钓誉,逆天而行。

第三,汉朝气数已尽,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没必要拿着天下苍生来强行续命。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这些,言简意赅,精确明了,而且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重点来了。诸葛亮有没有反驳这三点呢?答案是当然没有,诸葛亮只在反驳一个问题——王朗,你不该说这话

如果是魏国新臣子来说这话,诸葛亮或许无法反驳,但是王朗说这话诸葛亮就有反驳的理由了。

诸葛亮只在反驳一点,王朗的身份。王朗原来是汉臣却背叛汉朝替篡汉的魏国说话,是不忠。王朗的祖上是汉臣,食汉禄,他却背叛汉朝,是不孝。至于率军阻挡诸葛亮的复汉大军那就更是不仁不义,所以王朗虽然说的没错,但是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反而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再简单一点,就好比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一个日本军官来劝降,说日本很强,中国很弱。要求中国人停止抵抗,投降日本,我们可能会本着双方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让他回去。如果日本人换了一个汉奸来说同样的劝降语,我想不出意外那个汉奸应该是没法活着回去了。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诸葛亮与王司徒的巅峰骂战,想必是家喻户晓,诸葛亮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将王司徒给骂死,可以说是十分经典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南攻会稽,王朗率军抵御,终为其所败,并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受到礼遇。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其实,王朗是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人,没有之一。

罗贯中为何逮住王朗使劲黑呢?因为王朗身上有足够多的槽点。

  • 槽点一,骑墙派。

王朗先是傍上了陶谦这颗大树,在陶谦的力挺之下,做了会稽太守。

但是好景不长,小霸王孙策扩大地盘,攻打会稽郡,王朗不是孙策的对手,就势投降了。

不久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王朗又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臣。

  • 槽点二,篡汉功臣。

王朗投奔曹操之后,成为曹操夺权的重要帮手,在王朗一步步地策划之下,曹操得以晋升魏公、魏王。

曹操死了之后,王朗又不遗余力地辅佐曹丕篡汉,因拥立篡汉有功,王朗位列三公,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

  • 槽点三,三头两面。

曹丕篡汉之后,王朗仍然贼心不死,与司马昭勾勾搭搭,还把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

后来,王元姬生下了司马炎,而司马炎是晋朝开国皇帝,因为这层关系,王朗的后代得以封妻荫子,王家成为了晋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除了这些槽点之外,王朗还曾劝降过诸葛亮,不过不是面对面劝降,而是书信劝降。


这一段双夫对骂呢,实际上真论有理有据,还是王司徒更胜一筹,王司徒开局一大篇论述,其实主要就是三点。

  • 其一,天下的老大向来是谁有本事有才情谁当,而且老大的更替也实属正常,夏商周秦,才情好不好先不说,拳头最大的当道是历史常态。如今汉室也到头了,是时候换人了。
  • 其二,既然拳头最大者当道是历史常态,人常说知历史者知未来,如今我拳头最大,按照历史常态来说就是我大魏当道,你诸葛亮也是个知书达理之人,也应该明白。
  • 其三,你们汉室虽然拳头小,但你诸葛亮却是个不错的人才,何不来我大魏,当一个开国宰相岂不美哉,何必要做如此垂死挣扎呢?

王司徒这一番有理有据几乎让人无法辩驳的论述下来,但凡是能听到的蜀兵,皆认为有理,哀叹不已,士气降到了冰点,打起了倒戈的心思。马谡心想,以前季布就骂汉高祖破了蜀兵,现在王司徒老匹夫又用这招。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要做的不是驳倒王司徒的话,而是在于快速挽回士气,因为辩论这种事,一是用时良久,二是辩论这种事,实在难以从根本上分出胜负,就算诸葛亮绞尽脑汁终于赢了辩论,到那时候,蜀兵也早就投降一大半了。

时间紧迫,诸葛亮一出手就是杀招,汉室奸臣、无耻老贼、谄谀之臣、皓首匹夫、断脊之犬,好家伙指着鼻子就是一通痛骂。

王司徒哪见过这个,这一连串精准打击可谓是又狠又辣,抓住王司徒最大的污点死活不放嘴。王司徒心里觉得巨委屈但也还不了嘴,心想我好歹是三朝老臣,两边加起来上百万人看着,我总不能嘤嘤嘤的哭吧,吐点血得了给他个面子,也能显出我铮铮铁骨。

结果最后诸葛亮来了一句最狠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一下子彻底击碎了王司徒的心理防线,这血一下子喷了个没完,一头栽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王朗:“大汉气数已尽,何不早降?”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天下归心,我主仁德!”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你……”

诸葛亮:“你什么你,你爹,你妈,你爷爷,你奶奶,你媳妇,你七大姑八大姨,都是汉贼!”

王朗:“我……”

诸葛亮:“我什么我,我骂的就是你这汉贼,你全家都是汉贼,汉贼,汉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