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這次說一下國產相機的歷史,在當今世界數碼相機領域,日系相機佔有絕對的統治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佳能尼康索尼富士松下的等,其次價格高昂又小眾的徠卡哈蘇等,而最近幾年復甦的膠片攝影,玩家大多使用上世紀日本德國的膠片相機,哈蘇膠片相機更是被周杰倫一首《說好別哭》mv帶火成為神一般的存在,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鳳凰海鷗長城珠江這些名字,也有人會說,這不是“鳳凰自行車、海鷗手錶”嗎?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老一輩的人則會告訴你,這些都是當時喜聞樂見的國產相機品牌,相信很多人都會質疑,居然還有國產相機?這一切都要從1933年開始說起,東北就是在這一年被日寇淪陷的,民國的工業水品也是爛的一塌糊塗,一位叫鄭崇蘭的電影攝影師在上海開了照相館後,感覺當時的國內的攝影器材只能靠進口,在憤慨之餘他挺身而出,於是他開始著手研製國產照相機以及攝影機,並在1935年建立了“維納斯”照相器材廠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但是因為抗戰的緣故相機研製計劃一直處於擱淺狀態,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在崑崙影業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鄭崇蘭的照相器材廠擴建為維納斯電影器材廠,不過也是個小作坊。經過十個月的努力,在1947年終於製造出名為“維納斯仙樂牌120箱式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這可是我國相機歷史上邁出相當質量的一個腳步,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可商業量產的相機、同年6月,鄭崇蘭先生在當時進口的美國米切爾攝影機基礎上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國產35mm攝影機,並使用這臺攝影機拍出了反向強烈,廣受好評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直到新中國成立,維納斯電影器材廠併入了上海機械廠,之後又併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鄭崇蘭先生成為上海機械廠的副廠長,開發出多款電影攝影機和放映設備,為我國的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謂是國產照相機和攝影機的先驅。在朝鮮戰爭結束後,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新中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產相機隨之正式登場。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首先是北京大來精機廠在1955年成功仿製出12臺蘇聯旁軸相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35mm旁軸相機,隨後大來精機廠在1956年擴建為大來照相機廠,並在徠卡2型和理光雙鏡照相機的基礎上仿製出大來135旁軸相機和大來120雙鏡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到了1957年,大來照相機廠由公私合營變為國營企業正式更名為北京照相機廠,員工從7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國產相機的產能終於得到了提升,相機名字由大來改為長虹,並且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用一年時間生產出7600多臺長虹雙鏡相機,到了1959年,又把長虹牌雙鏡相機改名為天壇牌,一直生產到1961年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大來照相機廠建立的同一年,同樣的1956年4月,天津照相機廠成立,為了給建黨35週年獻禮,當時的廠長抱著極大的熱情以瑪米亞6型為仿製對象,帶領十幾名員工克服重重困難,短短54天內就試製出兩臺樣機,並命名為“七一”相機,這就是我國首款摺疊式120旁軸相機,除了鏡頭玻璃是進口材料,其餘機身都是由工人親手自制的,在短短54天內就製作出兩臺相機,實在是非常厲害。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不過由於產能實在有限,七一相機只生產了40多臺。然後天津照相機廠又仿製德國相機,研製出了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更容易生產的幸福1型相機,由於造型很像當時的自行車燈,所以又被稱為車燈式照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又在同一年,瀋陽照相機廠也建立了,和當時大來一樣,仿製理光雙鏡照相機制造出瀋陽牌雙鏡照相機,總體上和大來雙鏡相機不相上下,不過在之後的三年困難時期,瀋陽照相機廠倒閉了。工廠內的設備被運到了鐵嶺併成立鐵嶺光學儀器廠,生產的雙鏡相機又改名為鐵嶺牌雙鏡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時間來到第二年,在蘇聯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西安市西北光學儀器廠建立,仿製出蘇聯旁軸相機,這時重慶市也想製造照相機,於是在西北光學儀器廠的幫助下,又對蘇聯相機進行一番研究,也仿製出來名叫“長江”牌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又過了一年,看到“長江”牌相機後,西北光學儀器廠心想“不行啊,你都套上牌了,我也得取個名”,於是把仿製斯米娜相機制造出的旁軸相機,加上了“華山”的名字,華山牌就這樣成立了。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時間再跳回1957年,上海看到了徠卡相機長的不錯,開始仿製徠卡相機,到了11月就製作出了樣機,直接從試製小組擴建為上海照相機廠,次年3月直接開始生產上海58-1型旁軸相機,不光是看到徠卡不錯,看到祿來的雙鏡相機感覺也很好,製造出58-1型雙鏡相機。又看到美能達SR-1也不錯,也馬上開始仿製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時間再次來到1958年,全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以北京天津上海照相機廠為首的國營化生產,讓其他地方的能工巧匠們不甘落後,紛紛在這一年建立起相機廠,在國外相機基礎上仿製出相機,光是型號在數量上就數不勝數,例如“藍天,友誼,孔雀,勞動”等等簡易型120相機,到了1959年大躍進運動進行到了巔峰時期,各地相機廠陸續取得新的突破,天津照相機廠推出美觀的幸福2型相機,上海照相機二分廠研製出“上海201”型中畫幅摺疊相機,西北光學儀器廠則推出“長樂”拍雙鏡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而我國的35mm單反相機也開始出現,而這臺相機是南京電影機械廠在蘇聯澤尼特相機基礎上研製出的,名字為“紫金山”相機。隨後天津照相機廠則是參考了澤尼特和康泰時s研製出“晨光牌”單反相機,康泰時s不光給天津照相機廠送去溫暖,還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所送去陽光,直接讓他們製造出了超越康泰時S的“天池”牌單反,網上有句話說的好“叫你模仿沒有叫你超越”說的就他。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另一方面35mm旁軸相機也在發展,杭州的“西湖”牌相機,徐州的“青年”牌旁軸相機,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國產相機的發展在先試後製的狀態下一點點前進。1960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相機交流會標誌著我國傳統相機行業的初步建立,然而在這一年“中蘇”交惡,加上出現的三年困難時期,數量繁多的相機廠在這個階段不是倒閉就是轉產,只剩下幾家大型相機廠還在苦苦堅持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而“堅持才是勝利”,首先走出困境的是上海照相機廠,經過調整,上海照相機廠首先完善生產製度,然後對試製相機結合當時低迷的經濟市場進行必要的工藝改造,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最終能夠批量生產出一系列人們可接受售價的相機,這就是當時的上海4型雙反相機,上海203型摺疊中畫幅相機也是當時最好的相機,以及上海DF型35mm相機,這些相機的出現填補了當時國內相機市場的空白,在盈利的同時,上海照相機廠的生產模式也得到推廣,帶動了國內相機行業的復甦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1964年,國內提出不能以地名做相機品牌名的規定後,上海照相機廠就把生產的相機命名為家喻戶曉的“海鷗”照相機,尤其是“海鷗4型”照相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稱霸國內的相機市場,同年的天津照相機廠推出了“東方s1”35mm旁軸相機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時間來到1969年,國內工業部對全國水平較高的相機廠下達的任務是仿製國外高端相機,於是國內相機工廠就開始了,首先看到了祿來3.5,研製出的相機是“珠江7型”高級中畫幅雙鏡相機,代表當時仿製巔峰的是仿製了徠卡的“紅旗20”35mm旁軸相機,被譽為中國人的徠卡。還有一個仿高級相機的產品是上海相機廠的“東風”中畫幅相機,而它的仿製對象可就有來頭了,是哈蘇500C。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以上提到的三款相機都因為高昂的價格成本而無法批量生產,“紅旗20”只生產了200多臺,“東風”相機則生產不足100臺。實際上無論是“紅旗”還是“東風”的性能都與正版的徠卡和哈蘇有一定的差距,但足以能證明我國的相機制造水平在當時的確是不落後的。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從1972年到1979年,全國各地的相機廠在獨立研製或者聯合開發的基礎上,誕生了各式各樣的雙鏡旁軸單反相機,型號名字五花八門。在這之間1978年上市的“珠江s201”是我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35mm相機,擁有專業的性能和豐富的鏡頭配件,以及國產135單反中唯一可以更換取景器的功能,可以說是當時國產單反相機中的“老大”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1983年,江西光學儀器總廠經過批准從蘇州白洋照相機廠取得了“鳳凰”商標的使用權,之前的“海鷗203”相機也更名為“鳳凰203”,作為優秀國產相機“二鳥”中的鳳凰開始展翅翱翔。這時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帶有測光閃光功能的國產35mm相機進入黃金期,中畫幅相機卻慢慢被市場淘汰,原因無他,因為35mm彩照開始流行起來,而中畫幅相機在當時拍彩照如同白日做夢,原因很簡單“太貴了”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1985年的時候,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國產中畫幅相機停產,然而這一時期進入國內的35mm外國相機品牌也開始影響國內的市場,不過市場上的相機品牌還是以人們耳熟能詳的“海鷗,青島,鳳凰”等國產相機為主,而且出口到國外的國產相機無論是造型還是質量都給國外的消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國內各大相機廠可怕的仿製能力引起了日本相機企業的重視,而這時國內相機廠商之間的交流合作變得越來越少,慢慢變成競爭狀態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進入90年代,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消費和眼光也在提高,大量的外國相機品牌不斷進入國內,這些國外相機功能先進,造型新穎,給國內相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生存,國內的相機廠紛紛開始和國外相機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生產,同時也想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理想很美滿,實現很殘酷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國內絕大多數相機廠家在停止了研發國產相機,引進國外先進的流水線生產設備後,生產的大多數產品只有傻瓜相機,真正的核心技術半點也沒有掌握,就這樣,國內的相機廠家和國外相機產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曾經關係緊密,交流合作頻繁的國內相機工業體系也分崩離析,最後也只有堅持研發高質量國產相機的“海鷗,鳳凰”兩隻大鳥存活下來。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而在數碼時代到來的初期,1988年8月,海鷗研製出我國的第一臺數碼相機“海鷗DC-33”,雖然它只有30萬像素,最大640x480的分辨率,不過好歹也是我國數碼相機的開端,然而真正進入數碼相機時代,國產相機的問題就不是以往傳統膠片中存在的質量問題,而是核心技術的問題,也就是數碼相機的核心——感光元件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進入新千年時,國產數碼相機有過一段非常熱鬧的時期,除了海鷗以外,明基方正海爾等不以相機起家的公司都來數碼相機市場分一杯羹,但都是不足一英寸的小底卡片機為主,像素都在100萬水平,那時的進口相機也是這個水平,國產相機還可以和進口貨平起平坐。但是到了2003年,進口數碼相機的像素就上升到800萬,我國的數碼相機像素卻只有300萬,而且佳能康泰時已經推出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國內相機廠商在這方面則是一片空白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到了2005年功能更強價格更低的日系數碼相機完全佔領了國內的相機市場,在迷茫中各自為戰的國產數碼相機紛紛陣亡,而換了日本產感光芯片高價低配的愛國者相機,在耗光了國內消費者的熱情後,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在消失了十年之久後,2014年海鷗突然傳出了復出的消息,併發布了幾款全新的數碼相機,一時間讓不少老攝影迷為之振奮,然而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些所謂全新的數碼產品,尤其是海鷗CF100和松下LX很像,就連參數都一模一樣,最後發現,海鷗所謂的復出只是幹著貼牌松下卡片機銷售的埋汰事兒,這讓之前為此高興的老攝影迷心如死灰,於是他們對這次海鷗相機的失敗復出調侃道“海鷗,玩個鳥”

國產相機的歷史:從起步到“入土”,一共分為三步

​說到這裡,回到標題的問題上,一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模仿,看得出當時我們真的很用心,第二步是拿到了與國外先進的流水線技術後,卻大力製造傻瓜相機,到了最後一步還幹出貼牌的爛事,一共三步,走的穩穩當當,直接入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