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往事如昨日


劉家坡村的往事

------聽父親常說的故事有一首歌曲《父親》,很是感動國人,我也常在嘴上唱,心續在思慮。“小時後,常坐在父親的肩頭,父親是哪兒女登天的梯,父親是哪兒女拉車的牛。。。。。。”。

我們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教。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愛如天,母愛如地。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是兒女登天的梯。 有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中國讀書人都會朗誦這首詩。這是寫母愛的詩,寫父愛的詩不常見,哪是因為我們與母愛的最親近、最直接的感受。母愛如水,無時無刻都在滋潤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父愛如山,無時無刻的關愛我們的成長和成才,那是兒女們登天的梯。

我的父親是地道的中國農民,出生上世紀40年代,在那時中國農村農民感知時代信息的遲鈍,還稱為民國二十九年。可見,改朝換代的概念在農民的思維深處根深蒂固。對農民而言,種地納糧,吃飽肚子最重要。哪管“城頭變幻大王旗”。那時也是中華民族最為黑暗、最為艱難地抗戰時期。中國農民最為困苦的、煎熬時期。土地是地主家的、種田的人可從來沒見個地主。

據老人口傳,就在這時期,農民在田裡栽秧,天上的飛機像老鷹群一樣臨低空飛行,可能是日本的飛機轟炸重慶路過(不叫路過應叫“天過”)我們這裡。剛開始的時候栽秧的農民還紛紛躲避,可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老人口傳有飛機墜落在金城山附近的農田裡)不再躲避,農忙時節到、“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哪管生死兩茫茫。人活著就得吃飯,要吃飯就得種地。在活命與種地的選擇,中國農民選擇種地。這就是中國農民的偉大,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更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淵源所在。

民族的存亡、農民的煎熬。有很多種地的農民子弟就是在栽秧的田裡“被綁上”民族生死存亡的戰場,“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的兒子更是農民活下去的希望。”這就是“抓壯丁”。這抓壯丁也是長了眼睛的,專抓那些貧窮少勞動力的家庭。搞破的多少家庭,撤散多少恩愛的夫妻。有的為國捐軀,屍骨無存。有的“苟且偷生”,榮歸故里。無論死了的還是活著的,他們都沒有再見到自己被“綁走”時的父母親人。“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重累累。”這就是活著的人回家的所見場景和滋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可不是出去為官的意境。而是“抓壯丁”後活著回家的老人見到自己兒時的玩伴所發生的“尷尬”。老人的口傳中也有傳奇的真實人物故事,說的是有個富家人(比一般農民吃得起飯,有自己的田宅)的兒子,在順慶府上過高中。在我們這地算上有文化的人,父輩們辛苦賺下的幾十畝大田,望他學成歸來繼承家業。有一天,栽秧季節在一塊大田教他栽秧,哪知他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栽秧東倒西歪,被他的爺爺用秧子打了。於是“孩兒立志出鄉關,不達目的誓不回。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撂下一句話,“我這輩子就不栽這個秧。”回到順慶府學校投身抗日的“革命運動之中”,走上抗日的戰場。

有高中文化在當時是鳳毛麟角,不可能親臨一線。在師級單位做秘書,也就沒有性命之虞。在抗戰勝利之後,審時度勢隨部隊起義,投誠中共,站到人民隊伍中來。部隊解散,有文化的人都得留下。經過學習和培訓分配到東北做留蘇學生的政治審批工作(當時中蘇關係友好)。後來調任武漢市公安局工作,實現“我這輩子就不栽這個秧”這句誓言。在退休之後多次回家探親,他的爺爺和父親早已去世,只有年邁的老母親活著見到這位久別的兒子。也是遺憾之中的萬幸,在回來之時也見到了自己兒時的玩伴,但他的玩伴已在彌留之際,沒過多久,他的玩伴離開人世。

還有一個同樣傳奇的真實故事,也是同時代的故事。這家人相比上面這個家庭,是個佃戶人家。正在田裡栽秧,“抓壯丁”的來了。沒地方躲避,就躲在一個巖洞之中。被點了水之人“出賣”,結果被綁上抗日的戰場。點水之人的家人得以保全。這個佃戶家的父母沒過幾年全都去世,所幸的是留有尚未圓房的童養媳支撐著這個家。用篾席埋葬去世的父母,埋葬的地都沒得。只好埋葬在靠巖壁的空地。十多年過去都沒有佃戶家兒子的信息(沒文化寫不了信),大家都認為這個佃戶的兒子已經戰死。勸童養媳離開。但傳統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動搖她等待丈夫回來的信心。也成就一段“劫後餘生”的美好姻緣。全國解放後沒幾年,他家裡突然來了政府和軍隊的工作人員。主要來核實他家是否還有人煙,原來這位佃戶認得兒子已經是廣州軍區某部隊的副師長。派警衛人員回來接童養媳回廣州,可這位童養媳就是故土難離,沒有去廣州。就留在家裡種地。警衛人員回去報告,還有個等他十幾年的媳婦。這佃戶的兒子難以平靜地心情,只好申請調回蓬安,在蓬安國稅局工作。把自己的童養媳媳婦接到蓬安享受“苦盡甘來”的幸福生活。

這是我父親講給我聽的真實故事,發生在他身邊的真實事情。他沒文化。不懂三國,不懂西遊。他想告訴我什麼。父愛如山。默默無語關注我們的成長、成才,走向社會。寫下此文,此值新年之際,祝父輩們健康長壽。記得回家看望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