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心”的旅程,不為欣賞人間的美麗,而是喚起沉睡著的美麗的心。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馬克·吐溫曾有句名言:“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天是你出生那天,和你弄清自己為什麼出生那天”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Mark Twain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弄清楚自己為什麼出生】也就是充分認識自己,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認識來源於實踐,在心理學中同樣是這個道理。自我存在的意義,要從自我實踐中去找尋。而自我實踐其實是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潛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並不以任何功利性的目的為追求的目標,僅在於去探求那個最真實的自我。

考研名師—“朱主任”

英語名師朱偉老師有一句名言:“少一點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這句話被“朱主任”翻譯了無數版本,我個人比較喜歡「Less interests more interest.」;朱偉老師在他的課堂上一直倡導,不要以通過考試為目的來學習英語,這樣太Low了,我們要把英語學好,順便考考。同樣的道理,放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亦然。

成功的規律?

前些年,一些成功學的書籍和課程大行其道,然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因為在我看來,成功並沒有有跡可循的規律。但是成功者們往往有著共同的人格特質和心理特點,這些絕不僅僅是一兩本書或一兩節課就可以教會你的。我們不應該再把目光聚焦在成功這件事本身上了,而應該注重撐起成功背後的東西,我們也更不應該再目光短淺到以為看幾本書,聽幾節課自己也就能成為成功人士了。去探尋你存在的意義,去激發你自己的潛能,去培養你的優秀人格特質,而隨之到來的成功只不過是這些的附屬品罷了。//

今天,就是我們自我探索的第一步!//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在兩年前,我經歷過一次嚴重的自我否定,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甚至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從小活潑外向的我,變得沉默寡言甚至一言不發,我拒絕一切與人打交道的活動,甚至連自己項目的結項答辯都委託了別人幫忙完成,因為那時,在我的眼裡,這個項目一文不值。然而,我們切換一下視角,我同學眼裡看到的是,我的項目拿到了國家級的大學生立項,最終的結項成績也達到了一等,還發表了核心期刊的論文,這個取得了大大小小十多個獎項的項目,給團隊以及我個人帶來了諸多榮譽……

Imposter Syndrome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冒充者”綜合徵:它是指個體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獲得了成功,但其本人卻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覺是在欺騙他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此欺騙行為。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這一綜合徵最普遍的症狀是消極思想;受到影響的人會一遍又一遍地檢查工作;在工作場所不想引起注意;並形成加班到深夜或者不給工作量設定適當範圍等補償行為,並常常會自我懷疑並擔心被人當做騙子。他們失敗後會過度指責自己而不是導致失敗的其它因素。

研究顯示,高達七成的人在一生中曾或多或少地經歷過這樣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在被一般人認為有天賦的高成就人士之中

臨床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有150名相關來訪者,在別人眼中,她們都很優秀——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學位獲得者,成績優異的大學生。不過她們自己並不認可這些“成功”: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犯了錯誤,自己才被錄取;期末得高分,不過是運氣好或教授偏心罷了;很多人認為自己被高估了,並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

這種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兩類:一種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寄予厚望,在過度的誇讚中孩子會時刻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另一種是因為在被忽視的環境中成長,而是總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績的時候被告知那只是僥倖。這兩種極端環境都會在一個人的內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種子,並通過生命中經歷的“階段性儀式”觸發自我懷疑。

如今的我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不會再去全盤否定當初的項目,但站在一個絕對客觀的角度來說,項目是很不錯,但是同時存在很多漏洞甚至說缺陷,相比於其他的項目,它並不足以撐起這樣的獎項。因此,不得不說,取得獎項,有一部分是來源於運氣,甚至我曾一度以為是沾了導師的光,這些獎項與導師的頭銜不無關係。但同樣的,在展示自己學術成績的諸多場合,面對頗有競爭力的對手,我也為這個項目編寫了一套富麗堂皇的說辭,讓它看起來也相當出色。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在今天看來,我可以對我的項目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用比較流行的形容詞就是,不吹不黑,然而,項目還是那個項目,我還是那個我,是什麼改變了呢?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沒錯!就是心態,Mentality

心態影響感官,感官影響判斷,判斷影響行為,行為導致後果,後果決定我們的處境和未來。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Melanie Klein 精神分析學家

在這裡,我想引入一對概念,它來源於精神分析的前輩,

梅蘭妮·克萊因,所創立的客體關係理論,說到這裡,你先別忙著頭疼,我並不打算跟你講什麼高深的理論,只是想跟你介紹一對有趣的概念:PS位與D位。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PS位的全稱是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即偏執-分裂位,D位的全稱Depressive Position,即抑鬱位。讓你頭疼的概念到此為止,我也沒指望你們記住,給出全稱,是為了方便有興趣的同學自行查閱相關文獻(大概沒有人吧)。。。

PS位現在,你可以把PS位想象成美圖秀秀或者你的其他美顏相機,它會把痛苦的真相美化成你可以接受的樣子。舉個例子,進入大學後,我們身邊往往有很多這樣的同學,一邊叫著自己沒時間複習了,一邊刷劇上網打遊戲,就是不學習,一邊喊著自己要掛科了,一邊刷劇上網打遊戲,就是不學習,以至於最後真的掛科了。那麼,你有想過這背後的原因嗎?其實就是這個PS位在搞怪,因為當你刷劇上網打遊戲,就是不學習而掛科以後,你可以把責任全部歸咎於刷劇上網打遊戲,你會把自己掛科的失敗美化成“我沒時間複習,如果我有時間複習,我才不比別人差”,因為這要比你認真學習然後掛科或者沒考過別的同學要容易接受多了。

D位也被人們稱為“黑暗”,這時,你會開始面對事情的真相,你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和動機,你要去面對你的孤獨,脆弱和軟弱,於是乎你開始自我否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抑鬱。

那麼說到這裡,大家覺得你更願意站在PS位,還是D位呢?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當然不會告訴你PS位是好的,D位是壞的,亦或是相反。因為它們各有各的好處。PS位在很多情況下能夠幫助你去面對糟糕的局面,尤其是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它可以保護你,讓你不至於被生活中的苦難折磨地寸步難行。但是我想說,一個真正的勇者,是敢於直面自己的D位的,尋找他,面對他,超越他,這˙正是一個人內心成長和強大的標誌。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報有很強烈的好奇,甚至以為心理治療師是一群很神奇的人,他們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事實上,最理想的諮詢是諮詢師

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幫你找尋到你的D位,陪你一起面對他,指導你超越他,最終完成屬於你的自我成長,而決非你把一堆問題丟給他,他給你一個簡單而又理性的回答,就可以幫你解決所有問題。真正有幫助的心理諮詢過程註定是痛苦的,難熬的,但我更願意將這比作為黎明前的黑夜,因為在這黑暗中蘊藏了巨大的光芒。

卸下偽裝,認識自己

心的旅程

我們以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開始了今天的課程,就以另外一句名言結束吧,據說是達爾文說的,但我無從考證,但這並不影響它本身蘊含的哲理:

"有時候,悲傷就像動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一樣,引導著我們去做出最有利的行動,黑暗是另外一種光明。 "

注: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簡裡裡”發表於丁香醫生論壇的《為抑鬱正名:一切不面對痛苦的快樂都是耍流氓》一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本文原發於團隊公眾號“五羥色胺小分隊”(Hi_5-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