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不自主地贬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态度蛮横。是什么样的心态驱使了这样的行为?

天地间是万物


本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特邀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孟红瑛老师编写,头条号:亚雪心理话,欢迎关注。

在我看来,一些人贬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不排除他们有试图控制对方的想法。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反复贬损对方的言行与想法,打击对方的自信心和个性。让对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他,总做错事。

时间长了贬损者总是以正确的观点和姿态出现,树立了个人权。 被贬损一方的自信被消磨殆尽,总是怀疑自己,慢慢的失去独立的个性。一做事就想:这么做,他会怎么想?这么做,会不会得到他的赞同?以贬损者的观点为权威依据,形成了对贬损者的依赖 。

贬损别人是贬损者的一种策略,他们希望通过打击的方式实现对对方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贬损者内心不自信的表现。

有个恋爱中的女孩,不得已在网上发了自己的经历。

在她和男朋友确立了恋爱关系后,男孩就像变了一个人,之前的随和与甜言蜜语,一下变成了对她的百般挑剔。

约会时她精心选的裙子,被男孩嫌弃太轻薄。她和男孩沟通,穿了貌似男孩喜欢的款式,却又被他说腿粗,还露那么多。

进而她发现,就连自己吃口饭,男孩都要说三道四。因为男孩其他方面还算优秀,起初,女孩不断按男孩的要求去做,甚至在男孩说话之前就预先揣摩他的意思。但她发现,自己好像有永远也被挑不完的毛病,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后来女孩发现,原来男孩之前曾交往过一个女生。在男孩表白后,那个女生不但拒绝了,还大大的讽刺了男孩一顿。 在我们看,男孩挑剔女孩,也到了不讲理、蛮横的程度。但实际上,男孩极端的挑剔,正是他内心极度不自信的表现,他怕再次被出言不逊的女孩甩掉,他想掌控和女孩的关系,于是就生出许多刺来,像一只刺猬,防护着自己,却在无意中让另一个女孩受到伤害。

朋友可以慢慢散掉,亲人却总在身边。

有一个爱贬损人的亲人,我想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多沟通。他真实的用意也许并不想贬损别人。可能他只是想抓牢这层关系,或者内心有个不被理解的结待亲人帮他解开吧。

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孟红瑛老师简介:心理咨询师,曾任中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已经推出“心郎心娘伴成长”微信群公益课,每周一次,适合心理爱好者和从业者,欢迎加入,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并加心郎心娘小助手微信,进群参与。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朋友,面对不熟的人会很客气,面对至亲呢,就好像没有耐心,总发脾气,无论是男女还是对父母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比如我们在聊天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说了一些观点,你本身不太赞同,但因在职场或特殊的场合,只好应和一下“您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如果这个人是你的闺密或者好朋友,可能你就会开启互怼模式...

再或者,跟父母去沟通时发现非常莫名的不耐烦,总会认为父母说的话是废话,其实只是两代人没有个合适的沟通渠道。毕竟,很多成人在外忙了一天,用尽自己的精力去把自己伪装的符合每一个场景,但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回到家的时候,自己面对熟悉的人,总想放松一把。于是,原本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框架就荡然无存了。

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我们为什么会对至亲的人暴躁或不耐烦,而是要去审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到家时就变得很负面?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宣泄出去,或者在宣泄负面情绪的时候比较单一。

还会有一部分朋友,尤其是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怀和接纳,在他心里,他也认为对方是完全能够理解他的,所以回到家,当面对亲人的时候才想把最真实的展现出来。但这个时候只是用错了方法,因为事情没有解决,反而把坏情绪带回家,而很多另一半和父母并不能在情绪上理解对方,反而造成家庭的困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不要把工作带到家里来。相应的,潜移默化的还会把负面情绪也带到家中...

就算作为家人,对方也没有义务去承担你的负面情绪,毕竟做人不能太自私,因为对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家庭成员打造的,而一个健康的家庭情绪环境也同样重要。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如果对心理科普,情感障碍以及心理引导技术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霖士心理


这是典型的心理病态的表现。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是自我不自信造成的,通过这样的情绪和言语的发泄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对于这样的人应该给他(她)讲清道理,并劝导其进行自我修养,提升自信心,并学会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不善待他人就是不善待自己。


弘道


贬损带有打击意味,那有打击不是主观的行为。

你有不自主的行为吗?


赭红


经常不自主的贬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态度蛮横。是什么样的心态驱使了这样的行为?

我认为这是心中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太多的负能量压在心中,在面对外人和陌生的朋友会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会包容,我们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去替分担我们的负面情绪。

优越感驱使了这样的行为

在他人的面前过度的压抑自己,会使得在家人或亲近的朋友面前产生一个反弹式的宣泄和爆发。

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和熟悉的家人或者朋友抱怨一下心中的不满,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做什么,都要贬低一下,损两句,这其中还有可能会夹着蛮横的态度。

很容易发现,我们对越是熟悉的人越加挑剔,却对陌生人更加宽容。或许是这种熟悉感,让人们产生一种优越感,认为对他人的了如指掌,才有了指指点点,贬损他人的行为。

人们产生了优越感之后,会感觉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这就会变得不平等,内心当中有了“不平等条约”。而我认为这是趋使去贬损家人或熟悉的人的一个动力的来源。

自卑

如果只是对家人或熟悉的朋友产生这样的行为,而对陌生人却礼让三分,那么我认为这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一个自卑的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情况,过度的贬低自己,而对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会夸大,甚至炫耀自己。

在情绪上的表现就是在陌生人面前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在熟悉的人面前,恶语相加贬低嘲讽,甚至实施家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自卑与超越》写到: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果我们脚踏实地的充满信心的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自卑感又会越来越少。

而这种贬损和指责,或许也是希望家人和熟悉的朋友能变得更好,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不是特别妥当,可能我们都不善于和熟悉的人或家人去进行一个正确的沟通。

总结:和家人多去沟通,千万不要把最深的伤害带给了最熟悉的人,因为那些人很有可能会陪伴着你,走过一生。和那些工作上的同事,生活上陌生的朋友,多半只会出现一段时间。如果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造成的一些情绪和压力,去释放给我们最亲近最熟悉的人,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最大的悲哀。

学会沟通,学会成长,学会表达,学习心理学,更好的做自己,我是心理洞察官。

心理小学堂


第一,这是一种性格习惯,这种性格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也是自己最亲的人教的。

第二,这种家庭很多,是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父母亲在外面,看不出什么,也和颜悦色,可就是回家后态度大转变,对亲人苛刻、恨铁不成钢,把极端情绪发泄给家人,孩子长大了自然这样。

第三,缺乏独立人格。

第四,自卑,不认可自己及身边的人。

第五,家庭不和谐,对亲人充满恨或抱怨,很多时候控制不住。

第六,受“别人家孩子好”教育多,能力不够,通过贬损获得快感。

第七,自尊心强,攀比重。

严格的说,经常贬损亲人或者别人,都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实施贬损的人和被贬损的人都很痛苦,也控制不住自己,都是受伤害的人。从性格形成来说,都是无辜的。

所以,从小教育好孩子很重要。



向之初


自然心态。

我们的内心象容器,会装正能量,也会装负能量。

装进去负能量,内心就会不爽,想办法把负能量吐出来。

但负能量吐给谁合适呢?

亲近的人是安全的选择。

因为亲近,内心知道那里的包容性更强,自然而然就发泄给亲近的人了。


成云社初心


经常贬损亲近的人,是因为心里缺少爱。不懂得爱家人,爱朋友。在她(他)的环境感受里,爱和被爱都比较缺乏。

这样的人往往不敢贬损外人,怕人家回击。


ximi887


正负能量要匀衡才行,或左或右都是犯怪。平称比较合理不朝左倾也不往右倒,想想做人难免周全,要三思而行。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