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分餐制?疫情肆虐之下,合餐?分餐?

战国四公子当中最早的是孟尝君,他父亲有四十几个儿子,而他是小妾所生,本来是最没有希望的,最后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作为一个孽子,如果没有远远超过嫡子的硬实力,孟尝君是不可能逆袭成功的。

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分餐制?疫情肆虐之下,合餐?分餐?

《史记》记载:有一天夜晚,孟尝君请他的众多门客吃饭。

中国古代是分餐制,讲究的是一人一桌,像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肯定是一人一桌的。

但孟尝君门客众多,史载有三千人。一人一桌是办不到了,只能一人一案,举案齐眉的“案”,“案”实际就是个托盘。当时有人遮挡了烛光,一位门客看不到孟尝君面前,疑心孟尝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一样,肯定你吃的比我的好啊,这不公平。

于是不吃了,起身告辞,拜拜了。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后世来看,孟尝君肯定是身份尊贵,不可能让他一起吃大锅饭吧。但从这个门客的反应看,孟尝君还真是和门客们一起吃大锅饭,而且已经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地步,不然,这个较真的门客也没有理由生气。

由此可见孟尝君平时待门客如同家人一般,自己吃什么就让门客吃什么,有一条裤子也分给大家穿。礼贤下士到这种程度,难怪投奔他的人那么多。

  孟尝君见这个门客告辞要走,立刻起身,把自己的饭菜端来和这位门客的比较。

  门客发现两份食物是一模一样的,惭愧得无地自容,于是当场拔剑自刎以谢罪。

  这位门客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却没有留下姓名。此后,人才大多数都投奔到了孟尝君门下。

《史记》原文:“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分餐制容易让有疑心病的人疑神疑鬼,而且分餐制对餐具有要求。古代还不知道细菌传播的危害,只是从卫生和等级的角度考虑。商、周时期制定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因为饮食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食礼则是所有礼仪的基础。《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制度在西周时制定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也是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两种制度的等级观念非常明确,而食礼更是有细致的规定:怎么吃,吃什么,甚至连吃饭方式和餐具多少都有严格规定。

能够按照礼仪生活、饮食肯定是上层社会有条件的人。普通百姓,尤其穷人家一人一桌或者一人一案都没那条件,只能一人一口:用陶罐煮一罐菜粥,大家围着一人一口合吃。吃了上顿没下顿,哪还考虑卫生问题,礼仪的事就更别扯淡了。

所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廪”字的读音:lǐn


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分餐制?疫情肆虐之下,合餐?分餐?

韩熙载夜宴图中是分餐制

很可能在古代上层社会是分餐制,下层社会是合餐制。后来某位大人物为了礼贤下士,或者是自己一个人吃饭食欲不佳,羡慕下层社会大家一起吃饭时欢乐融融的气氛,就改成了合餐制。

合餐制表面看确实好:一大桌子菜摆满大席面,八个人团团围坐,每个人拿着筷子在各个盘子里面龙飞凤舞,胡吃海喝,猜拳行令,脸红脖子粗,口沫横飞不卫生的小问题也被欢快热闹的大气氛给忽略掉了。


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分餐制?疫情肆虐之下,合餐?分餐?

如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小问题已经不小,很严重了。分餐制十分迫切,但是一些有话语权的人都不提,想提的没有话语权。有身份的人担心提倡分餐制会被扣上崇洋媚外,嫌弃穷人的帽子,所以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为了健康考虑,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分餐制。分餐制也没那么麻烦,每个人增加一个取菜的餐具(这个餐具要同时具备夹子勺子叉子的功能)就行了,把菜搞到自己的盘子里再用筷子吃,干净卫生。

你们觉得分餐制好?还是合餐制好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关注点赞!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