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汉末三国之际,各路诸侯混战,经过一番激烈争夺,曹刘孙三家最终脱颖而出。从三家霸主的生平履历看,他们的崛起与当时最为活跃的士族集团密不可分。

三足鼎立之后,三家面对士族集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与态度,或打压排挤、或合作共赢,从而对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这里说的士族集团,其实是较为笼统的说法,它包括世家与豪族在内。豪族多是中小地主阶级出身,在地方上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而门阀世家,多出身勋贵之家,掌握着政治上的话语权。因此曹刘孙三家能够成功,是离不开这两大群体的帮助的,不妨以曹魏政权的兴衰为例。

曹操得“天时”汝颍士族集团

曹操能率先崛起于中原,不少人都说他得了天时。其实这里说的"天时",不仅指曹操在中原地区率先取得了先机,更是指他得到了北方士族的大力支持。曹操创业初期有两大臂助:

一是谯沛武将集团,"诸夏侯曹",多是宗室子弟;

二是汝颍士族集团,构建了曹魏集团中的文臣班子。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而位列谋士之首的荀彧,更是曹操顺利定鼎北方的最大功臣。对于这位"王佐之才",曹操曾感慨道:"吾之子房也。"刘邦取得天下,离不开张良的运筹帷幄。而曹操定鼎北方,同样离不开荀彧的举足之力。

事实证明,荀彧的确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的眼光之高明也非一般谋士可比。话说在建安初年,曹操外出讨伐徐州。可不曾想到,曹操刚刚在徐州取得大胜,他自己的老巢兖州便出了事。

原来,趁着曹操外出之时,陈宫、张邈等士族决定背弃曹操,改立吕布为新的兖州牧。一时间,兖州各郡县皆望风而降,唯独留下了范县、东阿、鄄城三座小县城。曹操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回兖州,与吕布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的拉锯战。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这时期,由于蝗灾来袭,曹军一度缺粮,而曹操竟然准备放弃兖州,先打下富庶的徐州再说。这时候,荀彧及时站了出来,他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在荀彧的北方战略中,兖州对于曹操来说,就像是关中对刘邦、河内对刘秀一样重要。听了荀彧这话,曹操咬咬牙,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来,曹操北方霸业的雏形也基本稳定了。

除此之外,荀彧还擅长举荐人才。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记载:"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换句话说,曹操在荀彧的帮助下,成功与北方士族达成联系。于是钟繇、陈群这样的颍川士族,纷纷进入曹操手下做官。若干年后,这些人几乎都成了曹魏政权中的顶梁柱。显然,这时候的曹操对待士族的态度,还是比较包容的。因此他能率先崛起于中原,离不开这些士族集团为他提供的政治资源。

曹操野心初显,荀彧之死

前面提到的兖州之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曹操当初进兖州,就是陈宫等人支持的;但他们后来却改换门庭,选择支持吕布。这里面,其实还有隐情。

原来,曹操在临行之前,一意孤行处死了九江郡太守边让。边让是颇有名望的清流士子,在兖州境内有很高声望。而曹操之所以要处理掉边让,一方面固然是后者瞧不起曹操,一方面也是曹操有意而为之,想要借边让之死,打压一下兖州境内的豪族与士族。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不难发现,曹操目前的手段还有些不太成熟。因为他贸然杀死边让,导致陈宫、张邈等人心怀畏惧,遂令立吕布。同时,这也能说明一点:曹操对士族始终很反感。即便他在兖州吃了这么一个大亏,他也依旧坚持"擅杀名士"。

哪怕是为曹操立下大功的荀彧,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曹操是有野心的,他对汉室江山始终存在着觊觎之心。

《太平御览》注引《魏书》有记载:"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昱本名立,太祖及加其上日,更名昱。"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曹操为谋士程昱改了名,这有些令人费解。但联系到"泰山"与"立日",不难发现程昱之梦境,就是曹操野心的体现。毕竟泰山封禅,是天子才有的特权。当曹操势力逐渐壮大了以后,他的野心随之滋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难怪孙权也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曹操有篡汉之心,但荀彧却始终坚持忠于汉室,两人的矛盾就这么出现了。而正式决裂时间,是在建安十七年(212年)。这一年,曹操刚在渭南之战中击败马超,彻底平复关中地区,于是董昭等人上书,请求曹操进位魏公,并加九锡之礼。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如果曹操封公爵,或许荀彧还能接受,但加九锡之礼,却令他万万不能接受。这个加九锡是怎么来的呢?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中的一道重要步骤,便是加九锡。曹操此举,何尝不是在效仿王莽的僭越行为呢?

于是荀彧劝谏道:"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显然,曹操想要更进一步,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已经成了最大阻碍。在此情形之下,荀彧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荀彧是忧愤而死,或许是他想要维护曹操的形象。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中则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曹操令人给荀彧送来一个空食盒,后者一见便知道,自己反而成了曹氏僭越的绊脚石,为了家族免受牵连,荀彧只好饮酒自尽。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荀彧的死,给汝颍士族集团带来极大震动。曹操也因此顺利进位魏公,政治地位再上一层楼。再结合边让的例子,能发现曹操对士族的态度,始终是不友好的。

唯才是举与屯田令,曹操欲打破士族垄断

不得不说,曹操崛起于中原,士族为他提供了太多便利。但作为一代雄主,曹操的眼光显然更加长远。他为什么要擅杀名士?不仅是为了震慑百官,更是想要打击一下自东汉以来士族集团的垄断地位。

前面提到,士族集团可分为门阀与豪族。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什么是门阀?例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两大家族,每一代子弟都能位居三公之列,其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所以士族门阀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

再说说豪族,多是中小地主阶级出身,有着较为突出的财力优势。而且自东汉中期以来,随着豪强势力的不断崛起,他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时的经济体制。

刘备刚到徐州时,徐州“首富”糜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人们将有钱人称为"土豪",不是没有道理的。东汉时期的豪族,基本上都很有钱。毕竟以一族之力养活一支数千人的私兵,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办到的事情。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从上面可以看出,士族集团在政治、经济上都有着垄断权。回顾曹魏政权强大的原因,不难发现有这么两点:一是曹操推行屯田,鼓励百姓修养生息;二是曹操选拔人才不太看重出身,鼓励寒族才子进入仕途。这么一来,士族集团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打击。

屯田制其实很好理解。北方土地,其实多掌握在大多数豪族手中,曹操为了限制人口流动,促进北方农业发展,便不得不将多数土地收归"国有",然后令自耕农与军士进行屯田,后者所得粮食,最后要按照一定比例上交。这么一来,北方豪族在经济上的影响力便自然而然地削弱了。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土地问题尚且好解决,毕竟有封爵在身的豪族,其实还是能保证本族的经济利益的。但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便令士族门阀的政治利益受到了严重打击。

自两汉推行察举征辟制以来,门阀士族之间通过联姻手段互相达成政治同盟,以至于朝廷之上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政治势力。借助察举制度,地方长官能轻松地将自己所属的后辈子弟推入朝廷之中做官,如此一来,门阀士族才能保证家族在政治中的话语权。

察举制到后期时,应举者的家世反而成为决定他们入仕的主要因素。所以曹操在创业早期,也不得不接受荀彧的举荐,大肆提拔了一批汝颍士族出身的才子。上文中说,荀彧为曹操举荐13位才子,其中有9人都是来自一个派系。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但是,随着曹操势力逐渐扩大,他急需要打破这种情况,所以他多次下达求贤诏令,主张唯才是举,并借此提拔了很多出身寒族的才子。这些人得到曹操赏识,也自然对曹氏感恩戴德,从而自发成为曹氏一族的坚定拥护者。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曹操从一开始,便经常擅杀名士,以表达自己对名士清流的不满之情。孔融、荀彧、杨修、崔琰等人,都是因此而死。

虽然士族集团受到了打压与排挤,但不得不说,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的确是曹魏政权兴盛的另一个原因。就以武将为例,

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九品中正制,曹丕的妥协态度

在曹操的高压之下,士族集团内部也在暗流涌动。

一方面,曹操有篡汉之意,这让很多汉臣表示不满;

另一方面,曹操唯才是举,也让士族集团的政治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所以在曹魏历史上,士族反叛的例子屡见不鲜。最为出名的,当属耿纪、韦晃等人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发动的叛乱。尽管这场动乱很快被平定,但也给了曹操一个警醒。或许,曹操始终不曾僭越称帝,便是因为士族集团对他的不满。

同样道理,诸葛亮起兵北伐,未尝不是想借助这个矛盾。《后汉书··孝献帝纪》注引《三辅决录》中说:

"时有京兆,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事败,夷三族。"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蜀汉以正统自居,而且对待士族的态度也颇为包容。因此耿纪、韦晃在发动叛乱时,便想要与刘备联合。所以说,诸葛亮发动北伐之战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希望北方士族集团能像耿纪一样,在曹魏内部发动叛乱,以策应自己的行动。从史料记载来看,魏国内部的确有这样的声音存在,但他们的声势,却比不上当初了。

这是因为曹丕在继位之初,便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可以想象,曹丕僭越称帝,是很需要勇气的。尽管曹操都已经为他铺好了路,但谁也不敢保证,曹丕行篡汉之举,不会有人出来反对。事实上,曹丕刚即位后,士族集团的不满其实再次达到了临界点。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无奈之下,曹操采取陈群的建议,在魏国推行九品中正制。

陈群也是士族出身,所以他想出来的这个办法,肯定会符合士族集团的利益。与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不同,九品中正制虽然也看中应举者的才干,但已经将他们的出身与家世放到首位了。

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首先要看他们的族册,了解应举者的出身。一般情况下,家学渊源的才子更容易进入仕途。显然,这是曹丕对士族集团的妥协之举。

虽然在九品中正制刚出现时,中正官选拔人才,的确做到了"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但随着士族集团的运作,负责选拔人才的中正官逐渐被他们掌握,于是九品中正制就此失去了功效,成为士族门阀保证自己权益的有效手段。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也就是说,九品中正制不过也是汉代察举制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罢了。曹丕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士族集团的支持,但也间接为他们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司马氏一族的上位,便得益于此。

司马懿上位,也是尽得天时之利

当初荀彧推荐的13位高才中,司马懿也名列其中。作为河内地区的名门望族,司马氏与汝颍士族集团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如钟繇、陈群等人,皆与司马懿来往密切。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有了这层关系,便能理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会有这么士族集团表示赞同了。因为司马懿上位,士族集团的利益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话说东晋以后,"王与马,共天下",掌权的司马氏非但没有忧心,依旧生活的很快乐。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司马氏执政的一个特点:他们愿意与士族集团分享利益。

当然,司马懿能发动高平陵之变,也是得天时之助的。这里说的"天时",不仅指士族集团的支持,更是指诸葛亮的北伐动作。这事倒也很有意思,诸葛亮与司马懿争斗了一辈子,却无意中促使了后者的上位。

在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虽然也有不错的话语权,但他可没有后来这么大的权力。魏帝曹叡继位后,诸葛亮兴兵伐魏,刚开始负责西线战事的,是大将军曹真。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曹真两次挫败诸葛亮的计划,可见他还是很有能耐的。但曹真去世后,曹魏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对抗诸葛亮,所以司马懿"临危受命",这才成了抗蜀之战中的主帅人物。司马懿刚来到前线不久,便暗中耍手段,令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张颌前去追击诸葛亮。

后者虽懂得"穷寇某追"的道理,但碍于军令难违,只好带兵前去。果不其然,张颌在木门道受了重伤,遂不治身亡。张颌一死,司马懿便趁着这个机会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

汉末北方士族与曹氏父子的恩怨情仇:直接影响曹魏政权的兴衰

曹魏后期名将郭淮、邓艾、钟会,其实都是司马懿的心腹将领。另外,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身为宗室将领,竟然投奔有杀父之仇的蜀国,可见当时的魏国内部,司马氏一脉已经占据了上风。

在取得军事上的话语权后,司马懿又暗中联系诸多士族。由此一来,他焉能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