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窗外的太阳很大,电影《情书》的片尾曲刚刚结束,我和弟弟猪仔出去骑车。
我问猪仔:在学校里,你有没有喜欢的女孩子?
他想了想说,没有
我:那有没有女孩子喜欢你?
他,还认真的掰手指算了算,跟我说,七八个吧,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不要告诉别人噢。
我:??我不信,你们班几个女孩子?
他突然脸红骑走了,还娇羞的看了我一眼。
我看着他,忽然觉得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弟弟他们那一群人正处于我们回首看,就觉得很珍贵很快乐的时光里。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青梅竹马,只要我们两个同框,身边人就会起哄,不管做什么,旁边的人都喜欢把我们凑在一起,久而久之,看着那个人,就会觉得他特别顺眼,跟他呆在一起,还会挺害羞的。
不过,那时候可搞不清楚喜欢这回事。
小时候,都把自己当作大人,老是把谁喜欢谁挂在口头上,也喜欢给别人凑对,玩过家家,谁和谁扮演了夫妻,还能成很长一段时间的绯闻。
在小孩子眼里,自己就是大人。会说喜欢一个人,会对一个人特殊,我们觉得我们懂得了爱的真谛。
后来当我们长大,回过头来的时候,也早已经和那个人走散,但他还总是在记忆里灼灼发光。那个特殊的人,是我们的年少美好。
而《情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年少的喜欢。似是而非的欢喜,有人在记忆里扎了根,有人不知道自己被偏爱,慕然回首,那些被遗漏的过往,才一点点的被捡拾起来。
在流逝的时光中,也许别人是你的秘密,也许你,也是别人的秘密。
一、
豆瓣评论《情书》为:暗恋的极致。
许多人爱它,许多人聊它,将其捧上神坛。
今天我也想以我浅薄的文笔,试图去描绘出这个故事讲述的美感和悸动。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表达的艰难,也再一次感受到了电影和文字的相通。
《情书》主要讲述了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出乎意料的收到了同名同姓者的回信,并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的爱情故事。(下面为了方便叙述,将男主藤井树称之为“藤井”,将女主藤井树称之为“树”)
《情书》将暗恋层层裹藏,用渡边博子寄出的这封信作为打开这段暗恋的钥匙,并在她和陌生女孩树之间的书信来往中,一点点的拨开这段回忆。
暗恋本就是一场探寻游戏,影片在展示这份悸动和美好的同时,又为其增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逝去的爱人的秘密,毫不相知陌生人之间的信件倾诉。
《情书》用书信作为工具为这场游戏设置关卡,借着探寻再一步一步的将暗恋寻找出来,极其浪漫,也极其巧妙。
《情书》中很让人悸动的部分,也正是这种隐秘的年少的喜欢。同名之间的错杂误会,引起了两个少年孩子的交集,并因为这些美好误会,以及身边人的推波助澜,产生了少年藤井对于树的暗恋。
《越人歌》有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古往今来,人们都对年少的情愫无比怀念,感叹青春的懵懂悸动,怀念那些晦而无言的暗恋,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为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指人们对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印象更加深刻。
年少的喜欢,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是蜻蜓点水那一瞬间极小的波动,在这波动之中,对对方产生无数的遐想和憧憬,这是一个人的希冀和爱恋,隐晦甜蜜快乐而不可得。
这爱恋是轻轻的,浅浅的,不浓也不重。
《情书》将这爱恋,藏在图书馆每一张写着树名字的卡片里;藏在窗边,藤井若是若无的注视中;藏在发错卷子背面,藤井画的女孩子里;藏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和心爱女孩树的独处里;也最终藏在最后一本书卡背面,树的素描画像里......
电影中,藤井到死到没能忘记自己年少时喜欢的女孩子树,正是这种浅不可得的情愫,长久留存。
也为故事增添了无尽的遗憾。
藤井在与渡边博子热恋决定结婚的时候死去,留给博子的是深刻而难以忘怀的记忆。而又在渡边博子在探寻藤井之时,无意中得知自己是藤井年少时暗恋者的替代物,这是渡边博子的遗憾。
《情书》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淡淡的遗憾贯穿在人物之间。
遗憾的是渡边博子深爱藤井,而藤井却只是透过她看到了别人;遗憾的是,少年藤井那些倚在窗边眼神里的爱恋早就跑出来,而树却丝毫不知;遗憾的是当被偏爱的少女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一切都错过了,人已逝去,物是人非。
影片中人物的交集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却在描述冲突的时候,都巧妙的用遗憾来避开。
渡边博子最终在数的家门前和树遗憾错过,错开了面向真相的不堪。而藤井的死,让渡边博子原谅和保全了他年少的爱恋,也将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完美消融。
渡边博子对藤井妈妈说,藤井曾经告诉她,他对她是一见钟情,她也深深相信着。博子说完泪如雨下。
《情书》对故事的讲述是一个剥开渐进的过程,极其擅长借用旁观者来描述真相,为影片增添了无数的艺术和想象。
二、
影片开头渡边博子睡在雪地里的一幕一直是无法忘怀的经典。她躺在雪地里,从与死去的藤井之间的冥想对话中醒来。
随后影片用一个宏大的雪景由近到远刻画,在空旷的雪景中,博子逐渐消失不见,镜头在苍凉,肃静的雪景中,缓慢的拉出墓地祭祀的场景。背景音乐空旷、低沉、深邃。
这时候不知所云的观众才慢慢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个讲述死亡和悼念的场景。
博子的手部特写也极其传神。
妄想攥住正在流失的回忆,又顷刻松开,惶然无措,爱人已经离去,悲痛欲绝。
电影中很多时候有一些细节的展示,观众在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但却能感受到情绪的波涌。我们不能很明确的说出那是什么,却在某一刻互通。
这是人在感受一样东西的时候,由感知传达到潜意识层面,由此产生的与画面的共融。这是艺术的魅力,无需言语。
雪在《情书》中随处可见,洁白无尘的散落在大地上,在素白中消逝一切,天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的幻象。影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死亡的基调。或者说,对死亡的探讨。
藤井登山遇雪意外逝去,女主藤井树的父亲在大雪夜里因救治不及时死去,女主藤井树在大雪夜里的高烧,还有渡边博子在雪地里试图与死去的藤井的对话。
雪是岩井俊二对死亡的预兆和寓象。
他试图探索死亡。
树在医院里看到父亲去世的幻象,也从这幻象中闪过了幼年的她和藤井的画面。幻象是藤井和树故事展露的开始,死亡是回归。
后来树从老师那里听到藤井死讯,在悲痛和震惊中,高烧加重,她回忆起幼年在雪地里看到的那只死去的蜻蜓。蜻蜓是树对死亡的感知,父亲,藤井,还有她自己。
岩井俊二对死亡的表露是隐晦,避而不谈的,他总是用各种东西去预示和替代死亡。
博子在和树谈及藤井的死亡的时候也说:我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我想他可能在某个地方,努力地奋斗着。
《月亮与六便士》中说死亡: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
但到最后,影片突然对死亡有了更深的挖掘。
博子和树向天国的藤井呼唤——
你好吗?
我很好
短短六个字,是博子和树对死亡达成的和解。
我想,岩井俊二对死亡的看法,也许也赞同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里的思考:死是对生的延伸。
最后的最后,影片在树收到藤井迟到的潜藏在书中告白的“情”书中结束。这段年少的爱恋也随之结束。
岩井俊二用极强的电影创造力和感受力,用幻觉式的纤细哀愁和意寓将日本文艺片带上一座高峰。他当真无愧是电影导演的泰斗。太厉害了!
《情书》中故事讲述和画面设计的都太巧妙了,极大的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和美感,使人看完,心绪难以平静。
《情书》太好看了,强推!我刷的也不多,可能就三四五遍吧。
今日的电影聊到这里。
閱讀更多 阿空空空呀 的文章